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弯道超车并不难
对于一家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科技创新之路上最容易掉进的坑并非技术,反而都在文化、管理制度、战略上,这也是为何梁启鸿会把文化、管理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管理层完全不懂IT,就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总是觉得别人家的技术如何如何,没有反思自己在过去以来足够的IT投入和战略思考,没有看到一家公司的技术水平不是表面上眩晕的网站、昙花一现的APP,而是IT建设的水下工程。事实上把IT看成中后台部门、成本中心、业务部门的附属、乙方…这些观念早就过时了。IT工程师和业务专家、销售人员都是一条虚拟产品生产线上的协同者,“IT即业务”(或者说“业务即代码”——想想现在多少专业知识、规则、流程都是以源代码的方式存在的)。
另一个坑,是传统金融机构里的人力资源部对IT了解极少,既缺乏IT人才辨识能力、也没有专业能力去和高端人才对话,更缺乏灵活的体制来吸收更多科技人才。此外,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文化,例如决策者一拍脑袋要搞互联网金融,就“命名”一个“互联网金融事业部”;也许现在“智能”两个字火了,就来个“智能金融”什么的部门,诸如此类。可是这些做法可以归入“然并卵”类。梁启鸿认为规避这些风险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投入基础建设,提供灵活的机制以吸引人才并给予他们存活的土壤;此外就是建设文化多元性。
虽然说了这么多的坑,但事实上国内金融科技水平整体肯定是不低的,甚至被很多分析机构认为是全球领先的。对于国内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自身的领先加之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领先,让其自身发展是有利的。就梁启鸿的了解,国内传统金融机构的所谓“传统”,远没有华尔街同行的“传统”老,所以历史包袱也少得多;另外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其实比美国一些机构更开放、包容性更强,例如在开源技术的采用上,国内金融机构接受程度比美国一些大银行高太多了。华尔街一些大行的技术,就梁启鸿个人感觉是比较古老和落伍的,他们的强项在业务理解的高度和深刻度,技术的内里并没有外在看上去那么炫酷风光。一些海外金融背景的人到国内工作,抱着错误的傲慢,并不了解本土公司完全是有实力在IT方面“弯道超车”的。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往往出现“后发制人”——技术的多元化、丰富程度和成熟之快,让后来者在看清楚先行者的套路和经验教训后,可以实现迅速复制和超越。所以说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绝对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水平受自身文化、制度、基因限制很大,企业内对外面的技术、方法论、理念一无所知、完全封闭、如梦方醒的人,不在少数。在一个“金融科技较发达”的国度,“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如果低,那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就梁启鸿的建议,国内传统金融机构还是需要加大IT投入,他们需要老老实实地构建自主研发能力,需要接受“业务即代码”的观念,甚至需要视自己是一家生产数字产品的软件商;他们必须要重视开放,通过API打通行业上下游的协同,建立专业的生态圈,扶持更多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把行业分工做细做精,避免过度依赖一两家“用惯了”的大开放商;另外,他们还需要建立深入的IT战略规划(而不是迷信一两家“咨询顾问”),这些都是overdue的(本来该还的欠账)。这些都是互联网的惯有玩法,不过这一切,最终都取决于传统机构的文化能容纳科技人才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