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筑韵: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品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百廿校园

悠悠百年,岁月流金;

风物化演,基业相承。

你是梦中反复出现的场景,

如同默片播放在生命的底片。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无论多远,我们都牵动着彼此的视线。

每所大学都有它的历史,但不是每所大学都有古老的校园建筑。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中国惟一的、建于19世纪、一所横跨三个世纪使用至今的大学校园。120年间,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交大的百年校园依然存留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铭记着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交大精神。历史就因为这些古老的建筑,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为建筑,历史得以长久铭记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轴测鸟瞰图

奠基百年 开办新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禀明两江督臣刘坤一,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并上奏朝廷获准,向招商、电报两局每年集捐银10万两,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校——南洋公学。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为培养通晓西语、懂得技术的新式人才,盛宣怀力邀时任汇文书院院长的美国人约翰·福开森(John Ferguson)出任南洋公学监院一职,协助校长“总管校舍基建工作和安排学习课程”。

最初,学校只是临时典借房舍作为办学之用,迫切需要选址建校。盛宣怀曾提议献出自己在上海斜桥和高昌庙之间的一块土地,福开森认为那里地势低洼,会使教学楼处于潮湿之中,另外高昌庙飘过来的烟灰也对该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最后,几经考察,1898年,他们在徐家汇的东北边以官价购得了一块120亩的郊野农地,1899年和1900年又在周边购买了两次土地,奠定了现在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范围。由于购地时往往以河为界,所以交大的周边地界并不都是横平竖直的,在一张20世纪30年代绘制的交大鸟瞰图上,还可以看到那些位于校园边界的河道。

福开森充分利用这有限的土地,亲自规划了道路和建筑用地。为了地块的排水,还在校园四周挖了一条沟渠,并用挖出来的土垫高了学校的地势。他在地块中央规划了一片矩形空地,在北部亲自设计监造了最早的教学楼中院(现存)和上院;在校园南部,规划了一座未来用作小学部的南院(后来的外院)。当时校园内包括教学楼、校长住宅、学生宿舍等建筑在内总共有10余栋。

福开森所采用的校园规划布局形式,倾向于英美学院式平面布局——方院式格局。这种校园往往以矩形院落作为单元结构,主要建筑围合而建,中心是开敞的大草坪,以此追求秩序和神圣氛围。此形式常见于英国中世纪和美国早期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包括福开森的母校波士顿大学,均采用这种方格路网、建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的格局截然不同,显示出交大自创办之初就立志“比肩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南洋公学时期的校园平面图

福开森不仅奠定了南洋公学的校园格局,还引领了学校与城市发展的建设关系,亲自出资规划修建了一条穿过法租界的马路,以方便师生出行。这条马路后来被命名为福开森路(今武康路、部分淮海中路),是法租界内惟一一条不以法国人命名的道路。

此外,福开森还把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搬到了交大。钱学森1980年在《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说:“1935年秋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这才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全部是抄此校的,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是一样的。上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

历史变迁 一脉相承

经过建校初期的发展后,1905—1927年,学校进入了以工科为主的转型发展时期。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了铁路工程班,制订了“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的办学方针,培养工商专门人才。1906年因隶属关系的变化,又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07年,唐文治主持校政,他坚持“工科为主”的办学方向,执行“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主张,停办商务专科,在铁路专科之外,增设电机专科,这成为我国电机工程教育的首创。学校由此进入创建近代工科高校的时期,参照西方工科大学教育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纯粹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占80% 以上。聘任教员注重真才实学,教学实施强调学以致用,大大加强了实验学习。

这一时期,由于隶属关系频繁变更,建设经费短缺,发展速度缓慢,学校主要接受各级校友和上海有识之士的捐款,维持校园建设。图书馆、北四楼都是因为得到捐款支持建造起来的。

1928—1937年,是学校的高速发展建设时期。学校改隶铁道部,并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1930年孙科辞去校长职务,由铁道部次长黎照寰继任校长。此后他主持校务长达14年,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校领导更换频繁的局面。与此同时,上海等地一度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一形势从客观上为交大得以巩固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大改观,教学体系日臻完整,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办学特点和良好的教学作风,学生增长而且英才辈出,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在经费较为充裕的情况下,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对校园西侧新获得的大量空地做出了扩建规划。这次规划延续了之前的平面关系,并有效利用了新的空间。新规划的建筑包括行政功能、公共空间、体育建筑、实验楼等,功能上满足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使交大初具现代校园形态。很多重要建筑如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等都于此时建造,校门也得以改建。

20世纪30年代校园规划鸟瞰图

1937—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学校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1937年11月,日本宪兵队侵占交大校舍,学校不得不暂时借居到法租界内维持上课。此时重庆的交大校友鉴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情况,急需大批交通工程人才,致函母校,希望母校迁渝。1940年秋,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并开始招生。抗战期间,后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以及西北等省和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电讯等方面亟待发展,加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即,上海总校朝不保夕,交大重庆小龙坎分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建和发展。在上海,租界的形势日益恶化,1941年学校为避免被日伪接管,正式改名为私立南洋大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9月学校就积极争取复员东返,到1946年3月全部返回上海。至此交大结束内迁的历史,在徐汇老校园继续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的校园

这一时期局势动荡,交大校园基本处于发展停滞状态。抗战胜利后,学校获得资金在体育场西侧空地建设了文治堂,在体育场北侧建造了科学馆,这是此时建设的仅有的两座大型建筑。

建国初期,经济开始发展,恢复和发展教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1954年,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的计划,学校做出校园扩建的总体规划,不过由于南侧拆迁困难和后来西迁闵行校区的实施,这次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现。这一时期,由于学校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多的教学楼,新建楼、新上院等优秀建筑纷纷竣工,学校发展终于又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校园鸟瞰

20世纪30年代校园鸟瞰旧照

与时俱进 鉴证历史

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交大的整体空间仍然保持了很多最初规划时的要素,校园东侧保留着开敞空间,历史建筑很容易展示自己的全貌。站在大草坪四周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将视线投射到历史建筑上。另外,每个开敞空间均有一个(或多个)标志性景观,起到了统一视线的作用,加强了周围历史建筑的空间围合感。校园主干道沿方院展开,两旁种植茂密的乔木形成林荫道,这样古典建筑与植物光影交错,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

从19世纪末开始,每十年,交大徐汇校园里都会有一幢以上的新建筑被建造,并且新建筑的风格特点十分独特,从没有拘泥于某种统一的约束。从起初文艺复兴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康白渡风格的新中院和巴洛克风格的老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学院派风格的体育馆和总办公厅,以及大门的民族固有式,大礼堂的国际式,新上院的社会主义民族风格……交大的建筑一直都在跟随着时代的建筑潮流走,代表了一个时期建筑的流行趋势,如同一个展现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百年变化的建筑博物馆,走在其中能给人以时空变换的流动感。

从空间风貌来看,交大校园内的老建筑具有中西交融的特点。它们大多数具有西方建筑的典型风貌,体现了一定的整体性,但很多建筑却又蕴含着一定的东方韵味,包括新中院的木质外廊、传统中国官式大门、新上院的民族风格山花等。置身于校园之内,我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这也是这座大学创立之初所确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在校园中的体现。

漫步于交大历史建筑群中,我们不难发现,她们从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风格形式,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她们那独特且丰富的设计风格,先进又实用的技术理念,与交大求实务实的治学方针一脉相承;她们不以局部的精美奢华取胜,而以整体的完整布局为妙。

交大一直非常重视校园历史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学校曾多次组织历史建筑调查与评估,实施老校园保护与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让这个历史校区的价值能够被很好地传承下去,使后来的学子直观地感悟到交大独到的精神和文化所在。2013年,交大历史建筑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开展了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学校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原则,修缮了中院、工程馆、新上院、总办公厅、体育馆等建筑,总计投入费用1.2亿元左右。现在已经对老建筑建立了完整的保护档案,同时数字测绘、无损检测、科学修复等措施的采用,使得校园历史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时代。

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碑

隐于繁华都市的上海交通大学

悠悠百年,风物化演,交大在徐家汇的这片校园,从未像早期创办的中国其他高校那样发生变迁,可谓是百年基业、一脉相承。如今的交大校园为开敞式管理,因为地处徐家汇城市商业中心内,这里成为供市民感受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肤色的人们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在老建筑前合影留念,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城市氛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整体校园的价值评价

历史价值:校园内的每一栋历史建筑都应需要而产生,建造时间跨度大,许多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生活或工作于此,既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出校园知识精英的精神风貌和交大储才兴邦的办学理念,也激励着后来者,再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梦想和追求。

艺术价值:校园中不乏邬达克、庄俊、范文照等当时建筑大师的作品,集合了东西方古典复兴、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等艺术流派,如同一个展现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百年变化的建筑博物馆,见证着交大历史的发展和人文的光辉。它们不以某幢单体建筑的精美奢华取胜,而在于其群体的完整性。

科学价值:很多建筑在设计上重视实用性,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十分超前,这与交大求实务实的治学理念一脉相承,如工程馆的大柱距和框架结构、体育馆的大跨度网架及室内游泳池、总办公厅的自然采光玻璃砖平天窗、执信西斋的冲水马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