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听话(2)

拿之前提到的例子来说,孩子因为没考好,已经很难过了,想回到家得到家人的安慰。家是什么?家是港湾,而父母则是港湾里孩子最终的依赖,如果在家里都找不到安慰、理解,那孩子的心里得多么悲苦、无助、彷徨不安?如果那位爸爸能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时间看出孩子情绪不高,与孩子面对面坐好,听孩子说完,肯定就会知道:①孩子班里进行了一次考试。②孩子考了80分。③考题特别难,最高80多分。④孩子考了第二名。⑤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也不满意,闷闷不乐。

接下来,不用爸爸再多说什么,孩子也会主动说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争取下次考好。这样,父母只是听了一下,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哪里还有发火的必要呢?遗憾的是,总有一些父母既不肯安静地听孩子讲完、发泄完自身的烦恼,又不问孩子的想法和事情的缘由,而是先自己爽快了再说。这不仅委屈了孩子,拉远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样的父母真应该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

主动倾听,坏消息好过假消息

《后汉书》里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世把这句话演化为成语“言传身教”,成为家教专家告诫父母的第一要点。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都做不到遇事不慌,如何教育孩子遇事冷静自持?孩子犯错了,父母好好说就是,发火、打骂孩子等都是父母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商低的表现。这些行为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会使一个本来可能知道错了的孩子出现抵触情绪,结果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激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导致更大的家庭问题出现,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叛逆,什么事都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遇事为什么情绪化?其根源在于父母对于当前情况的无知和不熟悉。换句话说,就是父母本身对孩子的事儿心里没数。举个例子,看见一个头破血流的人被送进医院,普通人会惊慌失措,但是医生都很冷静,观察、确诊、治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为什么?因为医生受过训练,也见得多了,他可以用专业知识很轻松地判断病情,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同样,当父母知道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客观分析是怎么回事后,情绪就会正常了,遇到类似的情况越多,就越自然了。那怎么才能做到客观呢?学会倾听!听孩子讲得越多,了解的信息就越全面,就越能做到心里有数,也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常,让父母紧张的消息都是坏消息,或者是让父母不够满意的消息,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反应太过激烈,太过情绪化,会引起孩子惊恐,导致孩子出现应激反应,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父母得到一个谎言。难以置信吧,父母起了一个让孩子撒谎的作用。这就是事实。因为父母想解决的问题和孩子想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父母教训、批评孩子,或者对他们发脾气,是为了警醒孩子,让他们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对于孩子来讲,撒谎是为了躲过父母的惩罚和教训,或者减小不良事情对他们不利的影响,双方的最终目的不同,矛盾就在此。所以,父母在听到孩子说的那些让自己不太满意的事情时,切忌大动肝火。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充分了解事情的经过,冷却过分发热的头脑,积极寻找对策。而听的过程正好可以缓解父母愤怒、不满的情绪,使人冷静下来,然后思考原因和对策。

为什么孩子会顾左右而言他?为什么孩子会撒谎?为什么孩子面露委屈却闭口不言?为什么有的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父母学会倾听,就会明白,孩子就是怕父母易怒、暴躁、吼叫……父母这些不理性的情绪表现,导致了孩子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往往会变成掩饰、撒谎。父母不是想听好消息吗,那孩子就报喜不报忧。一次两次,逐渐地,孩子再也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敷衍了事。

身为父母,通过耐心的倾听,把握住孩子的内心规律,就可以很轻松地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善于讨好和撒谎的。

人,有时需要张开耳朵去接受社会给予的所有评价,无论褒扬还是批评,总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对于孩子,亦是如此。父母一味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只会距离孩子的心灵越来越远,而带有善意和尊重的倾听则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是愿意跟父母做朋友的。作为父母,需要去听孩子的各种想法、观点,为他们指路。也许,父母只是安静地倾听了一刻钟,而对孩子来说,在这一刻钟里已经释放了心中所有的不快,已经足够了。

3 三种说话方式,将关闭孩子内心明灯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偷懒的职业,也是最需要讲道理的角色。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喜欢这样一句话: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正是这句话,贻误了太多家庭,误导了太多父母!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殊不知,父母自己也有一大堆待解决的问题:

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说话;

②认识不到说话的重要性,不具备会说话的基础;

③存在“长辈权威”的教育理念,不把孩子当成人格独立的个体;

④心态不够成熟,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⑤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重复啰唆等。

作为父母,人人都期望孩子聪明伶俐、乖巧听话。可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的话厌烦至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出现这些情况,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第一种:态度强硬,独断专行

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只有一个腔调,接受的回答也只有一种,就是不管说了什么,都要孩子回答“是”,即使说了孩子听不懂的话,也要求孩子必须得听,必须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父母父母,一家之主。父母的权威就要体现在“强硬”两个字上,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的状况和中国的“长辈权威”的大环境有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都强调“君臣父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种绝对的理念,在这种环境下,成年人通常不会把孩子看成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从属物”。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父母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愿望、情绪一股脑地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会理会孩子自身有什么想法、愿望、情绪。

有的父母会说,赵老师,您太危言耸听了,现在早就不是古时候了,我们也早就摒弃了那些传统观念中的封建糟粕了啊。事实真是如此吗?很多传统的理念无形的影响力比大家以为的其实要强得多。否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在用传统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呢?

这种沟通模式,在孩子年幼时,通常比较顺利,但孩子年龄在逐渐增加,他们受到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观念的影响,必然会对父母以往的教育方式产生怀疑,继而难以接受和无所适从,久而久之,父母的独断专行会让孩子越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自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抱怨父母伤害了自己,感到委屈、难过,有的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屋里啜泣;有的孩子干脆摔门而去,用逃学、离家出走等方式来逃避伤害,而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母。最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父母越管制,孩子越叛逆,最终父母束手无策,孩子也苦不堪言。这怪孩子吗?不,我认为父母才是罪魁祸首,正是因为有太自我的父母,才有了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不会沟通的父母还会导致另一种孩子的存在——看似乖巧、听话,却毫无主见、原则。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又不满意了。可这难道是孩子的错吗?父母既要求孩子规规矩矩、温顺听话,又抱怨孩子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和勇气,对于这样的父母,我想问:“你们想让孩子人格分裂吗?”

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满怀一腔爱心的父母太过主观、武断和强制,让孩子感觉不到丝毫的愉悦。对于任何人来说,缺乏理解、尊重、信任的爱,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窒息,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逆反、厌倦和逃避。

第二种:内容空洞,重复唠叨

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父母的认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很多父母平时说起事来头头是道,一副很明白事理的样子,可是真正遇到家庭教育的具体问题,表现却依然简单粗暴、重复唠叨。

中国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从形式上来看,是父母不会说话。不会说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父母没有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父母不具备会说话的基础,即说话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不足。这样的沟通必然会是无效的,孩子当然就不听话了。我在讲课时,告诉父母要和孩子讲道理。很多父母都说,赵老师,我是和孩子讲道理了,孩子不听啊。我问父母,和孩子讲了什么道理?父母就说,告诉孩子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这是讲道理吗?这么空洞的道理,孩子怎么会听呢?

生活中,一个小伙子如果遇到一位心仪的女孩子,想打听人家的情况,比如年龄,直接问显得没有礼貌,而且往往会碰一鼻子灰!那该怎么做呢?懂得说话技巧的男士可能会旁敲侧击地问:“你什么时候大学毕业的呀?”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得到想要的回答的概率就很高。

父母跟孩子说话、相处,如果能做到像跟恋人相处那样,动脑筋,言之有物,斟酌火候、用词,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孩子也会愿意回应、配合,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这也是成功父母的魅力所在。

第三种:缺乏技巧,无视原则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理念:孩子成功的前提是父母的成长和成熟。试想一下,父母自己都没有长进,不够成熟,又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CASE

曾经有一位小朋友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赵老师,赵老师,你知道我爸妈跟我说话是什么样子吗?”孩子当时急切地想对我形容。

“什么样子呢?”我好奇地问。

“他们啊,只要看我不学习就瞪眼睛,一说话就瞪眼,不瞪眼睛,他们就不会说话。”孩子瞪着眼睛模仿,样子惟妙惟肖。周围的孩子都哈哈大笑,我在心底一声叹息,这样的父母真让人担忧。如果父母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早晚会“不听话”!

父母们在与朋友、同事交流时,分得出远近亲疏,语气轻重拿捏得十分适当,能做到妥善周到,左右逢源,可为什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做不到如此耐心和细致呢?究其原因,还是我前边讲到的,父母在内心深处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物,即使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但自以为是的父母却根本不当回事儿,自以为做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孩子好,只需要孩子服从就好。我要再次强调,请父母们牢记一点: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一个旁观者。父母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这样才可以有真正有效的沟通,这才是成熟的父母与孩子对话和交流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4 启发孩子学习,父母的绝招“三板斧”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表达和行为上的问题,应该积极寻找方法来启发孩子、帮助孩子寻找解决办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对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思维非常有帮助。

孩子常见的问题有:①认知的局限性,认识不到问题的全部或关键点;②表达词汇的缺乏,往往词不达意;③本身能力有限,对解决问题一筹莫展等。

父母要记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而不应是解决问题的主导者。沟通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志趣和思维,让孩子乐于学习和应对挑战,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启发的起点:父母要“问”得好

很多父母知道要启发孩子,但是不知道如何做,不清楚什么样算“启发”。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把握好“问”这个点,启发的基础就是要善于发问,好的问题能给人以启发,很多答案就是在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地变得明了清晰了。

古时候,希腊有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擅长启发式教学,他从来不正面回答学生们的疑惑,总是抛出一个又一个看似浅显实则充满智慧的问题,让学生们在一问一答间恍然大悟。父母和孩子沟通也是如此,与其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你要如何如何……”“你必须如何如何……”,不如把与之相关的容易理解的问题抛给他们,让孩子自己去领悟该如何做。这样效果会好得多,而且更令孩子印象深刻。

有的父母觉得,这样一点一滴地启发太麻烦了,远不如直接和孩子说清楚更简单。确实,输入式的对话通常快速、简单、明确、直接,但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些优点过于硬性,反而易令孩子生厌。

例如,父母如果直接命令孩子:“做作业去!好好做作业才能考出好成绩。”面对这样的指示,大多数孩子都会不高兴。但如果父母们这样问:“宝贝是不是要考试了?有没有信心?”孩子通常就会老实回答有或者没有。如果孩子说没有信心,父母可以继续问:“为什么没有信心呢?宝贝一直很棒啊,是不是知识点还不太熟练啊?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做些题巩固一下好吗?”同样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巩固学到的知识,用这种委婉且能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去引导,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