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战”在即,讲稿应该这样写
进行脱稿讲话之前,准备一篇讲稿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篇完美的讲稿,不仅能为讲话提供依据和准绳,更能牢牢抓住听众的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夯实“地基”,好提纲是成功的一半
要写一篇完美的讲稿,首先须列出一个好提纲。提纲就像讲稿的骨架一样,先建立起大致的框架,再将内容填充进去就可以了。这是写讲稿的必经步骤,更是一个十分简单便捷的方法。
列提纲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讲话的主题,慢慢理清讲话的思路,然后将思路转化成文字,用相对简单的文字将想法逐条罗列出来。这样逐一分析、整理,能使你讲话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也更利于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你的思路就会变得具有条理性。接着要按照讲话的思路,写出主要的标题,并在每个标题下面简单地写出讲话的重点、关键字及需要列举的例子等。
一个完善的提纲,应该包含下面四项主要内容:
1.讲话的标题
标题是对讲话内容的高度概括,一定要精辟而准确,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2.讲话的论点
论点是讲话所要阐述的重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分,一定要合理配置。
3.讲话的材料
讲话的材料包罗万象,有数据、实物、科学原理、法律条文、名言、俗语等。对于如何使用它们,可以因人、因情况而定。
4.讲话的顺序
一篇讲稿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安排讲话的先后顺序,才能体现讲话的层次感。
另外,讲稿的开头和结尾对讲话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可以在提纲中适当加入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完整地体现讲稿的内容。
例如,班主任进行期末总结时,就可以列出简单的提纲。
戒骄戒躁,稳步向前
——期末总结发言
1.总结过去一个学期的得失:
(1)老师们的得失;
(2)同学们的得失。
2.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老师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2)同学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3.分析当前面临的环境:
(1)班级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学校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社会大环境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4.脚踏实地,平稳向前:
(1)带着踏实的态度进行工作和学习;
(2)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拟定提纲的过程就是对讲稿进行整体把控的过程。有了提纲,写讲稿时就有了依据和准绳,这样在提纲的框架里完成整个讲稿的创作,才不会偏离讲稿的主题,讲稿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用开场白“鸣锣开道”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场白,就是你要说的第一句话,就跟音乐的定调一样,整首曲子的音调,都由它来决定。”由此可见,开场白对于讲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场白是讲话者要传递给听众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信息。好的开场白能够马上抓住听众的心,听众自然就会认真地听下去;而糟糕的开场白则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听众的注意力很快就会从讲话者身上移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够受到听众的欢迎。如果能写出一个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开场白,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开场白的表现形式而言,有开门见山式、语出惊人式、制造悬念式、幽默自嘲式、触景生情式、旁征博引式、设问开场式等。每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能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
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可以有所变化,也可以融会贯通。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精彩绝伦的开场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自己的讲话成为听众关注的焦点。
鲁迅先生曾经做过《少读中国书》的演讲,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今天我的讲题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我来学校是搞国学研究工作的,是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的,理应劝大家埋首古籍,多读中国书。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主张读经,提倡复古。来这里后,又看到有些人抱着《古文观止》不放,这使我想到,与其多读中国书,不如少读中国书好。
鲁迅先生的开场白看似平淡,但是直接点名了演讲的主题,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知道了主题,必然会想知道“少读中国书”的原因,这就引起了听众的好奇心,促使听众更加认真地去听接下来的演讲。
在写开场白时,不仅要想方设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还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讲稿质量的因素。比如,开场白不能太长,太长的开场白会使听众找不到讲话的主题;不要用专业性太强的语言开场,这会让听众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能因听众的身份地位而区别对待,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特意强调对某些人物的尊重,会令听众产生抵触情绪;等等。
写开场白的时候,一定要多用一些心思。只有经过认真衡量和深入思考之后,才可能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效果。
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能瞬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随着讲话者的思路走进其创设的世界,令整个讲话更加顺畅,现场的氛围更加热烈。
语言贵在精而不在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在脱稿讲话的时候,说得越多,越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渊博。于是,很多人写出的讲稿通常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实际上,语言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就更能体现讲话者的智慧。
脱稿讲话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思想和信息,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听众理解并接受这些思想和信息,就更加需要简洁的语言表达。如果讲稿中出现了过多的空话、套话或废话,浪费了听众宝贵的时间不说,大家也难以把握讲话的主题和重点,难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
当然,语言简洁并不是单纯地把话说得简单一些,而是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来替代冗长的空洞内容。在确保语义准确、完整的前提下,对语言进行提炼和概括,令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讲话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和信息。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举行了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进行了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讲话只有一句而已,传递出的却是对鲁迅先生的推崇、赞美,具有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言语虽短,却能切中要害、震撼人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讲话。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如果有人怀疑美国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燃烧,怀疑我们民主的力量,那么今晚这些疑问就都有了答案。学校和教堂门外的长龙便是答案。排队的人数之多,在美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投票,他们排队长达三四个小时。许多人一生中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认为这一次大选结果必须不同以往,而他们手中的一票可能决定胜负。
奥巴马的发言并不长,但是每句话都蕴含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有投票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种种奇迹。
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思想和信息,这才是脱稿讲话的最高境界,能够反映出讲话者的高超水平。滔滔不绝地讲话是一种能力,能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讲稿,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对能力的考验。努力试着做到这一点,才能让讲稿更加具有吸引力。
给故事和观点一个“融合点”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听故事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爱听故事几乎是人们的本能反应。正因如此,在讲稿中适当融入一些精彩的故事,能够提高讲稿的趣味性,让听众在故事中得到讲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无论是说书讲义的艺人,还是拍摄电影、电视剧的导演,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讲故事,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如果能在讲稿中加入精彩的故事,那肯定比枯燥无趣的说理更受听众欢迎,更能引起听众的热烈反馈。当听众能够积极地融入讲话的氛围之中时,听众会更加享受听讲的过程,讲话的目的便更容易达成了。
在讲稿中运用故事,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故事要贴合主题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更好地表现出主题,如果故事和主题没有什么关联,那么就会削弱主题、得不偿失了。
2.故事要新颖有趣
世界上的故事不计其数,很多精彩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尽量挑选新颖有趣的,这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毛泽东就非常善于利用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931年2月,红军准备展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红军学校工兵连接到的任务是挖防空洞,避免遭到敌机轰炸。这个命令让战士们心中有些不快——每个人都想到前线打仗,不愿和石头、泥土打交道。
得知这种情况,毛泽东去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毛泽东讲了《西游记》里的故事:“白龙马实际上是海里的小白龙,也有一身的本领,可是他情愿变作白马,去当唐僧的坐骑,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受尽各种磨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唐僧师徒也都得到封赏。白龙马这种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要我说,你们也应该学着做红军的一匹骏马,驮着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
战士们听了这个精彩的故事,马上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全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了挖防空洞的工作之中。
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可见故事确实具有极大的魅力。在讲稿中巧妙地引用精彩的故事,不仅能让讲话更加生动形象,也能给听众带去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听众对讲话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然,在讲稿中引用故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故事引用得当,就能为讲稿锦上添花,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故事引用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使讲稿失去原本的色彩。想要熟练地运用精彩的故事,就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名人逸事,都可以涉猎并掌握。即便无法立即运用,在下一次写讲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用到了。
修辞能让讲稿“活起来”
修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如今,修辞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用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
中国著名的修辞学专家陈望道认为:“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亚里士多德则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虽然中外学者对修辞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修辞和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运用恰当的修辞,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
第一章就已经说过,脱稿讲话是一门颇具内涵的艺术。为了使语言的艺术性更强,适当运用一些修辞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要求。
在讲稿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类比、象征、双关、设问、反问、借代、引用等。每种修辞手法各具特色,可以在一段文字中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修辞手法融合使用。毫不夸张地说,修辞手法具有超乎想象的魔力,能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变得具体,将虚弱变得刚强,将冷漠变得温暖。总而言之,巧妙地运用修辞,能使讲稿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立体起来。
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节目上,俞敏洪先生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演讲: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第二种活着的方式——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也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远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在这段演讲中,俞敏洪先生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人的两种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深刻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提出人要“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激起了听众们的强烈共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可以多读书,或是观看演讲大师们的演讲,学习一下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切实做到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写讲稿时信手拈来、巧妙运用。切忌不懂装懂,随意运用修辞,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令讲话者颜面尽失。
相同的经历往往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一次成功的脱稿讲话,必然会在讲话者和听众之间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形成共鸣之后,听众才会更认真地听讲,更好地接受讲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更深刻地理解讲话中的深层含义。
那么,怎样才能使讲话引起听众的共鸣呢?
每个人都乐于和自己喜欢的人进行交流,听自己有好感的人说话。听众面对讲话者时,也会带有这样的心理。所以说,想要吸引听众,讲话者首先要让听众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要做到这一点,讲稿中就要加入一些能够和听众拉近距离、联络感情的内容。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交流和相处。为了和听众拉近距离、联络感情,讲话者应该在寻找与听众相同的经历上下功夫。反映在讲稿上,就是要融入一些听众与讲话者都曾经历过的事情。如打工、求学、挫折甚至是失败,等等。
听到相同的经历,听众更能感同身受,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就对讲话的内容更加认可和期待。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发表过这样的一次演讲:
……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一定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某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我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得焦虑;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激愤;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的学子们做什么?
……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远行。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的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没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
校长的这段演讲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地加以修饰,但是依然令同学们潸然泪下。他讲的是同学们一起经历过的种种过往,这种相同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件——如第一次开车、第一次面试等——会让人记忆深刻,类似的事件甚至会在某些人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记。将这些事件适当地运用到讲稿中,一定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进而增加讲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类似的特殊事件时,并不能随意说说就行了,真正经历过的人,肯定带有感情的痕迹。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饱含真情实感,这样才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给结尾加点“料”
在一篇讲稿中,结尾和开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好的开场白是成功的一半,那美妙的结尾就能为讲稿锦上添花。
试想一下,如果讲稿的开场白精彩绝伦、吸人眼球,但是结尾索然无味、草草结束,一定会让人觉得虎头蛇尾,难以满意。听众听到这样的结尾,心中必然会感到失望,对整个讲话的评价也会因此而降低不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讲稿结尾的要求应该比开场白更高,用语要更有内涵,内容要更加耐人寻味。这是因为,结尾不仅能呼应前文,更是对整个讲话的提炼和升华。一个好的结尾,能够激发听众的感情,令听众久久不能忘怀,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有位古人曾说:“文章精神全在结束。”就此而言,想写出一篇完美的讲稿,就必须力争写出一个美妙无比的结尾。讲稿结尾的方式,与开场白一样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总结式、幽默式、号召式、祝福式、高潮式、评论式、决心式、名言式、展望式等。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结尾震撼人心: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的讲话以评论式的结尾结束,对马克思的种种评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遭受的种种不公,更突出了他为革命甘于忍受的伟大精神。通过这个结尾,升华了马克思的光辉形象,令听众为之肃然起敬。
美妙的结尾能令讲稿熠熠生辉,而失败的结尾则会影响整个讲稿的质量和讲话的效果。因此,在写讲稿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下面几个问题:
1.偏离主题
讲稿的结尾首先应该为主题服务,一旦偏离主题,就会使整个讲稿显得凌乱,让听众难以把握主题。
2.结尾拖沓
讲稿的结尾应该尽量简练,篇幅不能过长,否则会让听众感觉无聊,产生反感。
3.陈词滥调
一旦讲稿的结尾被陈词滥调充斥,听众就会失去新鲜感,完全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
【著名演讲】演讲与美学
演讲者:李燕杰(1930—)
演讲者身份:共和国演讲家、著名教育家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演讲就是艺术中的艺术,是花中之花。
花不能没有颜色,鸟不能没有翅膀,教育家的语言,不能没有美感。鸟无双翼不飞,车无双轮难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正是演讲的双翼、双轮。
火,是需要助燃的。演讲者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心中的火去燃起听众心中的火。
演讲家,必须多思、多想。一个思想上的懒汉,不可能成为演讲家。世界上最难的事,在于有意识地说出别人无意识的话,也在于说出别人想说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的理。
一切艺术创造的前提,都必须有想象力。人有了想象力,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立足今天,看到明天,推知后天。演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任何艺术都需要创造,同时也需要借鉴,甚至采取“拿来主义”。
演讲家不是诗人,但他应有诗人的气质,要成为时代的号角、报春的使者。
演讲中的笑料,是美化语言、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笑中,使人思考;笑后,使人感悟。
表情是演讲人真情的流露,面无表情的演讲者会在自己与听众间建起一条无形的鸿沟。一个演讲家在平时生活中,要善于剔除心中之冰炭,增益胸中之温暖。心中少冰炭,必须多温暖,有了温暖,自然春风荡漾,温暖宜人。
演讲是创作、是艺术,创作与艺术都需要有一种风格。一个演讲家的演讲风格是他人格与灵魂的外化。人格低劣的人,在演讲中是不可能有高品位的。
演讲家,应该是永葆青春活力的人,是具有内蕴之力的人,是能够通过惊人的爆发力,把自己内心积蓄的热量散发出来的人。
他在台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显示着他内心那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演讲诗应强调四易:易听、易感、易记、易悟。也就是说,既有美的韵律,又有真的情感;既有动人的形象,又有深邃的哲理。
演讲诗,可以借景以抒怀,借人以言志,借事以喻理,借物以讽喻。一句话说得恰逢其时,一句话讲得恰如其事,其影响与效益则无法估量,这是对演讲家智慧与胆识的考验。
平庸的演讲者,经常是先说后想,讲完之后再后悔。
演讲者谈的是世界观问题,他以问号作为开始,以惊叹号作为结束。他以生动的语言,提示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把自己探索的艰辛、思考的曲折、奋起的愿望非常形象感人地再现给听众。演讲者如果没有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就不会给听众以深刻的启示。
不同的声音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果我们善于把各种声音合理而巧妙地组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演讲大为增色。只有懂得声音,并能自如地、合乎规律地运用声音,才能在演讲时营造富于情感的语言环境。
……
一个好的演讲,既应有科学性、哲理性,又应有艺术性,有诗情画意,而且有情趣。
当演讲家的心和人民的心一起跳动的时候,他的演讲才有人民性;当演讲家的脉搏与时代合拍时,他的演讲才有时代性。
一个好的演讲家,应当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一个只爱自己的人既不能奉献,也不能得到爱,这种人更不可能成为好的演讲家。
语言是一种外部表现,即内在灵魂的外部表现。因此,要使语言美起来,先要使灵魂美起来;只有美的灵魂才能铸造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在于组合,尽管它不是美的全部。
当你听到《梦幻曲》《小夜曲》乃至《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你会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这是为什么?因为音乐家借助旋律、节奏、音色和力量,组合成了悦耳的美。
音乐如此,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次演讲,当无例外,是语言的组合,是诗与歌的组合。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们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
我们要善于组合,善于结合,善于运用蒙太奇。
美,是自然之花;美,是心灵之花;美,是创造之花;美,是生活,是亲历的或是间接认识的生活。正因如此,人类的大多数才可以手臂相挽、情感相通,克服各自的偏见,共同奔向人类最美好的明天——人类大同。
人,创造着美的生活,同时,锤炼着纯洁晶莹的爱美之心。美,与坚强的意志在一起;美,与纯洁的感情在一起;美,与高尚的道德在一起。真正的幸福和愉快,包容于为社会、为人民、为人类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之中。
美,从青年的神采中流过;美,从中年的脚步中流过;美,从老年的白发中流过;美,从诗人、画家、学者的睿智的头脑中流过。美,是雨露,它滋育着人类的青春;美,是阳光,它增添着生活的热力。
如果人们不仅能够执着地追求美,而且能够敏锐地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那么,不仅他们自己会变得更加完美,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加完美。审美意识,是潜在于人心底的衡量与评论万事万物的精神尺度。一切用语言艺术或其他艺术形式描绘与塑造人类灵魂的专家们,如果不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点儿美,那么你劳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依人的天性来说,人们都是要美不要丑的,人也都是美的追求者、美的创造者。同时人们也要把什么是真、善、美告诉自己的学生和后代,把美送到人的心灵深处。
卓越的人生,是多姿多彩、多情多智的;会使贫瘠变得肥沃,使粗俗变得高雅;会使物化的创造力和精神的创造力相结合,互相辉映。我们要养成一种爱美的习惯,但必须是时代的美、实质的美,即高格调的美。有了这种美,可以使你持久地欣慰,使你长久地感到自豪,使你的生活变得像彩虹一般美好。
人的审美格调与欣赏品第成正比。格调高的人,以上品为美;格调低的人,以下品为荣。真正的魅力,永远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永远是外在的善与隐藏的善的和谐;永远是外在的真与深埋的真的统一。人,应当追求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美、善的灵魂。
人活在世界上,总要活得真诚些,如一个透明体,表里如一。“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人的品德如梅花一样芳香入骨,人的精神如美玉一般晶莹剔透。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勇士之心美在无畏。这无邪、无瑕、无私、无畏,即是一种美。
人世间,许许多多的东西、许许多多的观念都会过时,只有真、善、美永远不会过时。真、善、美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真是本质,那么善就是内涵,而美则是真与善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