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整理情绪的12个关键
握住情绪马车的缰绳
用爱游刃有余地驾驭情绪
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情绪难以控制”呢?的确如此,因为情绪如同有别于我们的另一种生物。你是否有过“本来我也不想生气,结果还是生气了”的时候呢?我认为这是因为理性“不愿生气”,但是情绪却“很想生气”,这说明脑中想的和心里感受到的是两回事。
佛教经典《法句经》里有段文字,大意如下:“情绪就像马车,而掌握缰绳的是人。不能驾驭情绪、只是顺着感情生活的人不过是把缰绳握在手里,并不是人生的胜者。”
我们可以把情绪比喻为马车,把理性比喻为手握缰绳的人。假设马受到情绪的支配奔跑着,它心情愉快、状态良好便罢,如果遇到可怕的事,可能就会立即停下来,愤怒地往别的方向跑去。如果天气状况或者马的身体状态不好,或是马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下,它就会焦躁不安、毫无精神,连动都不想动。即便强迫马奔跑,它也会反抗、嘶叫。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彻底放弃缰绳,听任“情绪”这辆马车的安排,这样就无法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这时,“理性”这个马车驾驭者的拿手好戏就该上演了。婴儿或动物可能会因为不会控制自己而闹脾气,但是一个成年人的情绪却会反映出这个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悲观还是乐观”的思考习惯,或者“危机状态下会如何反应”等行为习惯,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情绪是我们亲密无间的拍档。它既可以成为我们的加速器,也可以成为刹车踏板。我们饱含爱意,就能和它顺利地相处下去。
如果觉得“这就是我,没办法”“情绪嘛,当然得发泄啊”,像这样放置情绪不理或者太过放任自己,就会导致无法抑制负面情绪的严重情况。
手腕高明的驾驭者懂得平复自己的情绪,安抚它、取悦它,在带给它勇气的同时,心情愉悦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
以情绪更新法改善现状
转换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
像愤怒和烦躁这样的情绪,如果不去理会,是不会自行排解的。
前面的小节里写道,情绪就像马车,它可不是置之不理就会自己变好的东西。你会觉得“必须转换情绪”“必须忘记”,但就算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也是徒劳,因为越是这样想就越跳不出消极的状态。另外,如果心中空虚,就很容易被消极的情绪牵着走。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想整理好所有负面情绪,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试着把自己的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全部转换成新的。
我们往往会认为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是由情绪引导的,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认为情绪在先。实际上,按心理学的观点看,情绪是跟在它们之后的。
举例来说,根据统计,男性无法忘怀的女性中排名第一的是“让自己为她花钱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向男性撒娇,“请我吃饭吧”“给我买这个吧”,男性花掉大把金钱后(有所行动后),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喜欢她啊”。而会说“其实不用请我啦”“AA制就好”的女性,他们总觉得无法接近。不同的行动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试着说出积极的话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直接地表示“我喜欢他(她)的某一点”,渐渐地,你就会真的那么想了。
接下来是改变思考方式。对现在有所局限的消极想法,要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释。举例来说,早上在出门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咖啡杯,是心慌地想着“呀,真是不吉利,可别真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好呢,还是把它当作“这可能是提醒我要小心的信号,最近做事情都慌里慌张的,要冷静下来再行动”好呢?
改变了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自然就可以对情绪进行更新。那么,从下一页开始,我会详细说明通过改变这三点来改变情绪的方法。
积极行动转移注意力
渐渐不再生气
我们先从行动引起的情绪变化说起。
比如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感到非常生气,但是之后和朋友们讲讲笑话,去KTV做做麦霸,用心做一顿好菜等,在做了这些事后,你是否感觉已经可以忘记不开心的事了呢?这是因为在这种时候,通过做一些新的事情,可以达到更新情绪的效果。
尽量多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多为自己创造一些可以转换心情的环境吧。做做自己喜欢或是能让自己集中注意力的事,活动身体、收拾房间、看综艺节目或者催泪电影、读读小说,等等。有的人会干脆睡一觉,一觉醒来,不开心的事情就全忘了。
在上面提到的方法中,“活动身体”“改变场所”和“与人会面”这些尤其能对转换情绪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你能从中找到几个有助于自己转换心情的方式就再好不过了。
有的心理学家建议“在生气或者烦躁的时候,不妨试着拧自己一把”,这是因为人在感到疼痛的时候就会瞬间忘记生气,转而想起很多其他的事情。通过把注意力转到别的事情上,愤怒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也有人将自己生气的事当作笑话,像聊别人的事情一样讲给他人听,能这样做非常了不起。要是对此可以谈笑自若,客观地看待自己,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心情转好。
这样的治疗方式可能有些过激:可以对惹自己生气的人显露出愤怒之态,但或许也可以采取和自己的情绪完全相反的举动。如果感觉快被气炸了,可以试试高声大笑(请注意对象和使用环境);对于立场和自己对立的人,即便没有错也要向对方道歉。试试对自己讨厌的人微笑着打招呼吧,你尝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意了。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变得比对方更加大度了。
改变行为方式不一定能让自己完全忘记怒火,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平息怒火。不断地更新情绪,让不高兴的事情早一点随风而去,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人一定很坚强,而且熠熠生辉。
我们的目标是“化怒火为笑容”。
积极言语消除烦躁情绪
“希望”二字带来积极心态
心情不好的人大多会说些消极的话,但应该不会有人说着积极的话却还不高兴。
“忙死了,忙死了”“该怎么办啊”“我这种人……”“唉,好累啊”“真讨厌”……类似这样的自言自语、牢骚、抱怨之类的消极话语会渗透到思考方式中,让人变得更加烦躁不安、消沉,心情更加不好。这或许是绝大部分人都能体会到的吧。如果想整理好消极的情绪,使用积极的话语可谓最简单也最立竿见影的良药,人也会变得心情开朗,积极向前。虽然改变情绪不容易,但改变措辞应该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
为了能说出积极的话,可以在生活中寻找积极和值得感谢的地方,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平日里多使用表示喜悦、幸福、感动、感谢的话语,可以培养让我们免受坏情绪感染的抵抗力。
在这里,再为大家介绍一个把希望纳入话语的方法。
假设有人安排你做一项异常困难的工作,起初你会觉得“这也太难了吧”。在这种时候,再怎么说“没有那么难”也不会有任何作用,你在用否定性质的话语思考时,已经在脑海中留下“太难了”这样的印象。这种时候,就像告诉自己“简单,简单”一样,要对自己说“要是简单就好了”这种完全相反的话;当你自己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感受时,就会觉得自己能行了。
当你见到不感兴趣的人时,告诉他“一直非常期待可以和你见面,很高兴见到你”;因为加班感到郁闷的时候,告诉自己“8点为止就能搞定”;即将做简报而感到紧张的时候,告诉自己“没问题的,首先要打起精神来做”,创作一个最棒的脚本。
把最好的、最有希望的预测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描绘出画面。
这一方法对烦躁的人同样有效。对一直板着脸的上司说“看到您的笑容就放心了”,对态度随便的后辈说“你也挺认真的嘛”,对你觉得变冷淡的丈夫说“你这么体贴真好”,把这些和实际相反的希望说出来。
亲口把话说出来才是关键点。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说也太刻意了吧”,其实不是这样的,对方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就当是给对方下了一个魔咒,一定要试试看。而在那之前,也要给自己施一个解除怒火和烦躁情绪的魔咒,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变得融洽了。
转变思考方式以更新情绪
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怎么努力转换心情,无论事情过去多久,仍然会觉得“这样还是不行”“不高兴的事情怎么都放不下”,恨不得趴在被窝里手脚并用地一边拍着床一边大喊“我饶不了他(她)”。
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只能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了。
假设你得知自己信赖的人在暗地里中伤自己,对方还泄露了你的秘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感到愤怒。
你心想“我那么相信她”“都是因为她,大家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怒上心头。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问自己:我真正希望的是什么?觉得“想让对方道歉”的人,可以直接这样告诉对方,说“我感到很伤心,所以希望你能道歉”;如果你觉得“不想再和这样的人来往了”,那么不再和对方来往就可以了,如果因为有事或者是工作上的缘故需要联络对方,普通地应对就好;如果你“希望关系能恢复如初”,就要考虑可以好好相处的方法。
不论是哪种期望,都可以向着安抚情绪的方向迈进。戳中心中的那支箭,只能由自己来拔掉。
另外,把“本来很想……”“都怪……”这样的想法换成“多亏……”如何?比如,“多亏了你,我明白了不能轻易地泄露别人的秘密”“多亏你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愤怒的缘由可以全部变成宝贵的经验。不论是怎样的事态,其中一定藏着“多亏……”的道理。寻找对自己正面的影响,寻找可以利用的事情,哪怕只有一件,剩下的就是大度地闭上眼。正面整理发生过的事情,愤怒就会得以平息。
但是即便如此,在怒火还未完全平息的时候,只能做好忍受心中的针扎般刺痛的准备。随着时间流逝、往事风化,只有当自己的状态变好,而且结果也好的时候,才是从心底真正地原谅了对方。
专心考虑该怎样做
只要整理情绪,问题就不会扩大
那些不懂整理情绪的人,很容易一遇到事情就大惊小怪,并把事情考虑得非常复杂。即便是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会混入情绪,脑中冒出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因而会更加烦躁不安。
我们来把问题整理一下。
首先,要搞清楚目前面对的问题是对方的还是自己的。如果是因为别人的问题而烦躁不已,仅凭自己思考也无法解决。即便你想着“我不喜欢那个人的那一点”“非要说那种话吗”“就是不能原谅他说那种话”,对方也是不会改变的。
如果这些是只要心怀希望就能改善的问题还好,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乖乖地转换好心情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事情而烦躁,只需要思考“我该做什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比如说,你因工作上的失误被骂,不得不重新制作资料。
懂得整理情绪的人,会认为“OK,只要修改这里就可以了”,然后重新上交资料。如果能通过这次经历找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失误的对策,可能还会因此得到正面评价,因为他们知道哪里才是应该解决的要点,然后专注那里就可以了。
而不懂得整理情绪的人,会把情绪掺入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无法专注地思考。他们会抱着“为了做这份文件花了3天时间”“上司的要求也没有那么明确”“会不会今后不再信任我了”等想法,想想这个再想想那个,最终甚至会发展成认为自己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
也就是说,他想了太多不用去想的事,把微小的问题放大,并把问题考虑得太过复杂,因此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闷闷不乐。一旦太过在意小小的失败,就可能会因此看不清楚目标,或是在目标达成之前就自我打击,等等。
能像单细胞生物一样思考着“只能放手去做了”的人,不论失败几次都可以再站起来,继续前进。
面对问题,只需要思考“现在应该怎么做”,不需要考虑其他事。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能够明白“只需简单地思考”这一解决办法,即便是在头脑混乱的时刻,也能做到该做的事情并整理好情绪。想得太多是不好的。
问题与情绪分开思考
心情再差,也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再针对“问题”与“情绪”要分开思考这件事来说一说吧。“问题”与“情绪”是需要不同着眼点的两件事。
为了解决问题,不要有消极的情绪。不懂打理情绪的人,不论怎样都会心烦意乱,会习惯把情绪和问题放在一起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掺入了情绪。
我们是人,自然会被感情左右。我最近也在旅途中丢失了手机,变得非常沮丧,心想“啊,这下可怎么办”,没有心思去玩了,行李也被我翻了个底朝天,却怎么也找不到手机。
不过,需要做的事也没有那么多,还是非常清晰的。我请运营商帮我停机,把有可能掉落的地方列个单子一一确认(即便如此也没有找到),挨个打电话给那些可能会联络我的人,告诉他们“如果需要联系,请发邮件给我”。
这样一来,一想到自己“做了所有能做的事”,心情也会大幅平静下来。
在找到电话或者买新电话之前,我的生活多少会有些不便,但是也只能这样了。这种时候,可以想着“来次不带电话的旅行也不错”,怎么方便就怎么想,把“这样也不错”这种话说给情绪听。
如果不懂整理情绪,一味想着“手机到底放在哪里了”“我怎么会把手机给弄丢了”,就会导致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的情绪出现,还会引发更多消极的事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暂时收起情绪,只需专注地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接下来,就是去做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上难以疏通的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于应该怎样让自己心情愉快、如果不顺利的话该如何恢复心情的问题。
可能有的人会说,“就算你这么说,情绪也不是能轻易收起来的”。
我明白,比如说工作上出了麻烦,会出现“这是谁的责任”“到底能不能做”等混合了各种情绪、看不清问题所在的情况。如果能自问“我最终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清楚地决定好目标,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也能整理好情绪。虽然不见得每一次都能干脆利落地分离好情绪,但如果努力把要解决的问题和情绪分开整理,渐渐地,解决问题和恢复情绪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少一些好恶标准
扩大心的容量
人会按自己的好恶标准来评判他人,但如果这个标准太鲜明,就会出现问题。
我有个女性朋友,她有一套自己的、鲜明的好恶标准。她人并不坏,但就是有很多不喜欢的人。不仅如此,她还喜欢传闲话,“听说那个男的可差劲了”“那人没什么本事还总自以为是,很讨厌”等等,表明自己的厌恶之情,会说“真是想起来就讨厌”这样的话。去聚会的时候,对自己喜欢的人,她会无限友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是“我不想和那个人说话,咱们去那边吧”,从而避开对方。而如果对方主动过来说话,则会以爱理不理的态度对待人家。对方可能也会因此而感到不快,但她本人应该是最不高兴的一个。
有诸多好恶标准的人,会将错就错地说“这就是我的性格”,似乎觉得“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态度是好事”,但这样做会让自己吃亏。
试着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可能会听到一些有趣的想法,或许会得到对方的帮助。如果从一开始就拒绝对方,就实在太可惜了。
如果在职场上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变得更加麻烦,因为你再讨厌对方,也不得不和对方来往,烦躁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果不用“不喜欢”,而是用“不太擅长”这样的想法去面对对方,压力就会少一些,事态也会有所好转。
此外,有的人自己心中有一些固有观念,比如“上司就应该是个怎样怎样的人”“一个男人就应该如何如何”,这类人也比较容易感到烦躁。
抱着像“怎样怎样才是对的”这样的正论、“通常应该会如何如何吧”这样的一般论、“这是常识吧”这样的常识论想法的人或许比较容易感到烦躁。如果这些还是大家的共识,烦躁感正当化,情况会更加棘手。她们可能理所当然地想“男朋友一般不都会做这些事情吗”,于是会感到烦躁。但是,这些大多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会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
个人见解太鲜明,心就会变得死板、不灵活,性格往往容易变得固执。
大部分人的期待都是会落空的,如果每个人对每件事情都存在“我可不想这样”“饶不了他(她)”的想法,那又怎么受得了?想想“我不懂的事还有很多”“还有这样的事情啊”,放低自己视角,保持心灵的弹性吧。如果能带着兴趣观察社会,就会有新的发现,学到新的东西。
太无私的人无法整理情绪
不再迁就他人
就算是需要遵守社会潜规则的成年人,我觉得,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偶尔任性一把的。
“我不会唱卡拉OK,就别让我唱了吧”“要我说的话,相比中国菜我更喜欢意大利菜”……你这样说了,就会获得相应的对待。虽然有时还要考虑能不能直接这么说,但即便面对上司、长辈,使用了合适的表达方式,也会让人觉得“可以讲这么清楚挺好的”。
这可以说是“自我中心”,拥有自我的人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做这件事”“我喜欢这种”——他们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他们在“自我轴”上生活,因此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比较容易整理情绪。
即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压力,他们也会坚决地“做能做的事”,而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他们也懂得婉转地拒绝的方法,比如“这个对我而言有点难”。
问题在于那些没有自我的人。他们会想“要配合大家”“怎样都好”,会像这样顾虑周围的人,会把配合别人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甚至会不懂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因为看不出应该怎么办,他们会被环境牵着走,因此会一直背负着不满和烦躁。然后,如果不能顺利解决的话,他们还会把原因归咎到别人身上,或是陷入自我厌恶的境地。
因此,如果不能站在“自我轴”上积极主动地思考,就无法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可以想象,大部分职场女性之所以看起来很疲惫,可能就是因为想要配合环境的步调而过于强迫自己。虽然也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的因素,但是还可以想到,这是因为她们太懂得察言观色,告诫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太过完美主义,或者把目标定得太高。她们太过认真,目标太高的话,就会在和环境的摩擦中身心俱疲。
我也曾如此。从前我进入新职场的时候,不论什么事都配合着前辈,如果大家在加班就会照顾大家,即便自己的工作都做完了也会陪着加班,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半年后来了一个新人,她一搞定自己的工作,就会留下一句“我先回去了”,迅速地下班。在工作中,她也主打自己擅长的部分,对那些自己做不来的工作,她会清楚地告诉别人:“这个工作我一个人做有点困难,可以请你帮我吗?”即便如此,她也得到了大家充分的体谅,由此我才察觉,“原来这样做就可以了啊”。
让自己从容工作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首先要挺起胸膛,变得坦然,试着从传达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有一个——开始做起。稍微随心所欲也无伤大雅。
独处以整理情绪
直面情绪,察觉心声
我们只要和别人在一起,就一定会受到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制约。
我们拥有上班族、朋友、父母或孩子、妻子或女友等等身份,即便脑中没有意识,也会以此为标准来行动。
不论跟关系再好的朋友在一起有多开心,和家人在一起有多放松,天天在一起也会感到疲劳。因此,在一天中,哪怕只抽出一点时间,也要远离一切,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哪怕是因为要育儿而没有自己时间的人也好,在睡觉前或起床后如果能留出20分钟属于自己的时间,待人也会比较温和。
尤其是因为在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的烦躁就是时间紧张造成的。“这个也得做,那个也得干。啊,时间太紧了!”这样不停被时间逼迫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拨出一段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时间,不仅可以使情绪得到恢复,也会使效率得以提高。
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也是解放情绪、正面自己的时间。
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可以试着问自己“状态怎样”“现在这样可以吗”这样的问题。当心中残留着“心情烦躁”“心情一点都不好”“提不起干劲来”这样消极的情绪时,问问自己“那是因为什么”“最近是不是太勉强自己了”“愿不愿意和别人说说”,就好像和自己对话一样,试着直面自己的情绪。
如果情绪一直诉说着“请理解我”,而你却无视它,它就会暴动。
一旦认清了自己的情绪,就会明白现在为了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也是取悦自己的时间。可以放松心情,计划自己的日程安排,还可以读读书。晚上可以做做按摩,也可以敷个面膜。有段宠爱自己的时间对女性而言可是非常必要的。
我最近比较喜欢的独处方式就是听音乐。听最贴近自己情绪的曲子,就会觉得心情舒畅,也可以注意到自己的心声。接下来,不论如何悲伤,如何生气,如何心情不振,还是能感觉到隐藏在最底层的那振奋向前的生存能力。
要相信自己并向前迈进,为此,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不执着于自己没有之物
喜悦而感激地发现已有之物
我们有时会听到“本来不该是这样的”这种话。
单身的人认为:“我本来计划在30岁的时候结婚,然后再养一个小孩。但是呢,直到现在我还是要工作到深夜,别说结婚了,连个对象都没有。人生真是不能称心如意啊。”
已经结婚的人则是:“都说结婚才是幸福的,那都是骗人的。每天的时间都耗在照顾小孩和老公身上,我觉得我的人生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原来的公司里备受期待,要是没结婚的话,搞不好现在都升职了呢。”
这是两位因为无法接受现在的生活而唉声叹气的女性,但她们都走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人们都在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
感叹自己独身的人,比起向对方妥协、伪装自己的婚姻,认为不结婚更好,从而选择了不结婚。结了婚的人也是自己选择了现在的生活,哪怕需要放弃工作。这些本是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一旦得到后就变得寻常,你就会对别的世界感到艳羡,无法察觉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如果这样的感觉麻痹了,就试着返回自己进入公司或结婚时的原点吧。
想必不满自己现状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会一直抱怨。相反,感觉“自己很幸福”的人,不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都会说“自己很幸福”。
幸福并不存在于某种状态之中,幸福是内心对这种状态的解读方式。单身的人能和朋友聊到深夜,没有任何顾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买想要的东西,可以决定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站在现在的立场上才做得到的。
已婚的人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在经济上也比较稳定,还可以选择生活和兴趣,这些也是只有站在目前的立场上才能做到的事。
比起特意拿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和别人有的东西比较,如果能关注自己有的东西,人人都能感到幸福,想着“如果当初如何如何”而自己折磨自己的情况应该就会消失了。
遵从自己的欲望,听凭它的安排,寻找自己的快乐,应该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了,要记得关注寻常、普通的幸福。
相信人可以改变
意志与努力最重要
宣布“今天开始减肥、变漂亮”,然后刻苦努力,结果过了一周就开始暴饮暴食;想着“以后不骂男朋友,不再跟他吵架了”,结果又很快吵起来;想着“以后要按计划完成工作”,结果又像从前一样手忙脚乱,即使想要改变自己也改变不了。
由此,你深切地感受到“人其实是无法改变的”,从而陷入自我厌恶之中。
这是因为即便头脑里想着“我要改变”,情绪却在说“不想改变”,但人是可以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的,不可能做出自己不希望的选择。情绪倾诉着“不想改变”,一定有其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已经熟悉的事情比较轻松。此外,你可能觉得即使改变了也没意思,没法保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功,这么做没那么有效,说不定本来就无法改变,等等。经过综合判断后,情绪就会说“我不要改变”“现在这样比较好”。
如果要让情绪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变,需要意志力和努力。
所谓“改变不了”往往很容易被人当作性格问题,然而,这实际上却是意志问题。如果告诉经常迟到的人“再迟到就罚款500块”,他可能就会每天准时来了。想着“不论如何,一定要做到”,人就能有所改变。反复回想某个念头,或是把它写到纸上、贴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改变行动。
改变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或是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时,能量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坚持到底的风险,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剩下的就是在钻研“如何做才会成功”上下功夫了。如果没能顺利进行,就要换个方法多试几次。通过一些微小的成功,把自信融入“我也是可以的嘛”这一成就感中,同样能使情绪改变。
我经常模仿那些做得好的人,思考着“如果采取同样的方法我应该也能成功”“那个人会怎么做”,试着把自己当作那些人再行动。改变虽不能一蹴而就,但这样做了以后却可以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接近对方。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或许就是相信人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