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故事4:心理学与情感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血脉中的本能——亲人情感(5)

令人绝望的记忆——依恋创伤

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心情不畅,比如焦虑、抑郁、孤独。这些情绪变化的原因来自许多方面,包括生活压力、与亲人的分离、失业等。无论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害怕,还是无法与人发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令人产生痛苦的感受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细致分析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带着孩童时期的痛苦经验或者创伤来面对所有事情。在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需要依靠大人的力量保证内心的安全感。可是,当小孩子失去了大人的依托,或者大人有更复杂的问题需要处理,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小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行为上的反应模式。进入成年世界后,当初缺失安全感或者受到伤害的情景就会不断地重演,成为一辈子无法抹去的童年印痕。

体验“丧失感”的人会在行为反应中表现出童年期的依恋模式。丧失亲人、家庭、工作以及相伴多年的价值感时,具有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尤其是在面对地震、海啸、火灾这种自然灾害时,有的人情感冷漠,对其他生命的悲惨遭遇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的人则带着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态走入冷漠态度的另一端——情感异常脆弱,过度依赖他人,这样就很容易被灾难带来的痛苦所淹没。

李琴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遭遇车祸,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之后,因为心脏衰竭去世。一时间,李琴体验到自己成为孤儿的恐惧。那感觉就像一个人被抛到了世界的尽头,在一个漫无边际、没有方向的空间里,接下来朝哪个方向走都是未知的。

埋葬了父亲之后,李琴一个人在父母的坟上坐了一宿。“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害怕,甚至都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所有人都走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没有人叫我回家,也没有人叫我吃饭。”李琴回忆说:“天亮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小土堆上,看着茫茫的草地,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说起来,我比那些小草还要悲惨。”

街坊邻居都知道李琴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都把她当作孤儿来看待,准备帮她申请社会救助,送她到孤儿院生活。可是李琴知道,她并不是孤儿,她还有亲戚。几天之后,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的大伯把她接走了。住在大伯家里,李琴和姐姐、弟弟一起上小学,小学毕业之后,她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说起来,大伯家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原本要养活两个孩子,现在变成了三个,可是,大伯依然对她说:“放心在这里住下,以后你就是我的二姑娘!”不过,醉酒之后的大伯偶尔也会流露一些微词,李琴就曾经听大娘和大伯商量:“我看,小琴还是别去上学了,现在学费那么贵,如果她一直读下去,那就是个无底洞。让她在家陪我多好,这样也能分担一些家务。”虽然大伯始终没有对李琴说出这番话,但是她已经了解到,这个家从来就不是属于她的,从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

度过了高中的第一个学年之后,李琴不想再过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每天惴惴不安地生活。暑假时,李琴找了一份在工厂做质检员的工作,搬离了大伯的家,从此开始一个人的生活,那一年,她16岁。她住在单位的员工宿舍里,每天上班、下班,过着清汤寡水的生活。

从那时开始,她养成了一个收藏布娃娃的习惯。每次去商场,她都会带回来一个布娃娃,而且越买越大,在她那张窄小的单人床上,有一半的空间都给了布娃娃。

一个人生活的第一个春节,李琴没有回大伯家过,“那不是我的家,这里才是”。大年三十晚上,李琴炖了一条鱼,包了饺子,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她坐在电视机前哇哇大哭,这是她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孤独。

或许,一个情感上的渴求者总是容易遇到爱情吧。就在李琴特别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份感情的时候,她的丈夫肖柯出现了。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肖柯站在李琴的宿舍楼下唱了一首《浅醉一生》,竟然打开了李琴的心门。

“在每一天,我在流连,这心漂泊,每朝每夜,多么想找到愿意相随同伴,使这心莫再漂泊……”肖柯就像看透了她的内心一般,用一首完全呈现出她心境的歌曲俘获了一颗漂泊不定的心。“我爱上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浪漫的求爱方式,也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人品,只是因为我那时太需要一个家,一份感情的依托,而他正好就在那里。”多年后,李琴回忆道。

可惜,婚姻并没有满足李琴对感情的期待。像所有缺失亲密依恋的孤儿一样,李琴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和丈夫吵架之后,她就会离家出走,搬到宿舍的小房间住上几天,等丈夫放下颜面,苦口婆心地哄她一番,她才会重新回家住。可是,每次都是这样,丈夫的耐心被渐渐消磨没了。

有一次,李琴和丈夫激烈争吵后,李琴又要搬到宿舍去住。丈夫愤怒地说:“我看你从来没把这里当成你的家,单位宿舍才是你家,那堆破布娃娃才是你的亲人。你走啊,走了就永远别回来。”李琴一怒之下再一次提着行李离开,彻底地住回了她的单身宿舍。“或许他说的对,只有在这里,我才感受到家的温暖,即使抱着布娃娃睡觉,心里也踏实。”

离婚之后,女儿归丈夫抚养,婆婆也会帮忙,李琴则辞掉了工作,跟着朋友去做生意。多年来,李琴身边虽然不乏追求者,人品不错、条件好的也有很多,可是她已经不想再走入婚姻了。“也许我在感情上的欠缺太多,于是对感情的需要也特别多。即使有人肯给我一份安稳的感情,也会因为我太害怕受伤而悲剧收场。就这样吧,一个人也挺好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让一个人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即使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孤儿,如果父母未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也会变成“情感孤儿”,表现出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甚至出现严重的情绪障碍。

从李琴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由于从小丧失父母,使她没有机会和父母亲密地互动,建立起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于是,她在感情上始终持一种回避的态度。虽然她非常渴望一份感情带来的温暖,却总是因为内心强大的不安全感而将他人推向远方。不管是收养她的大伯,还是与她建立家庭的丈夫,都无法填补她内心中对情感的巨大需求。曲终人散之后,她选择了孤独终老。

可以说,情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命成分,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情感的世界里获得幸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就像是宿命论的故事一样,有些人小时候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互动,就会在未来的人生中重复什么样的故事。有的人总是遇见相似的人、经历相似的情感、犯相似的错误,实际上,这并不是时空交错的巧合,而是来自一种叫做“依恋创伤”的心理现象。回想一下你的生命历程,包括你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在现在的感情关系中,你是不是发现了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