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碑——奇古高浑之代表
书法赏析
《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立于东汉建宁三年,也即公元170年,为隶书刻碑,共14行,每行27字。该碑原碑已毁,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
明成化十五年,也即公元1479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在堂东隅建“爱古轩”将其保护起来,但当时该碑的下半截110字已为后人剜剔。到明嘉靖二十二年,也即公元1543年,因筑城,《夏承碑》被工匠毁掉。之后,知府唐曜在漳川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于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8字及唐曜重刻题记,均为正书。现《夏承碑》存世拓本多为重刻本。据称,《夏承碑》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真赏斋本,缺30字,有翁方纲题跋,世称之为孤本。
▲夏承碑
该碑碑主夏承字仲兖,他的祖辈、父亲包括兄弟都居于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夏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卒于建宁三年六月。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代王恽开始,该碑被定为蔡邕所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但此说实无确据,曾有人对此提出怀疑。
不过,尽管对该碑的作者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历代书家都不约而同地对该碑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元代王恽曾说:“近观公(蔡邕)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明代王世贞称:“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清代王澍则称:“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翁方纲也曾评价称:“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
一般而言,汉隶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为方正者,如《衡方碑》《刘雄碑》;第二为流丽者,如《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第三是奇古高浑者,而《夏承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飞动畅达和气特意象,展现了华美古雅的艺术风格。
趣味链接何为“篆籀”
篆籀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书体的称谓。“籀”特指籀文,出现在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著大篆15篇,世称《史籀篇》。不过,籀文虽被定为标准文字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只有远在西陲的秦国将籀文相对独立地承习下来,并对后来文字的改造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