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多面人生——精神分裂者的世界
现在我和我都过得很好
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精神分裂症治好了,现在我和我都过得很好。”这句话乍一看有些荒唐,可实际上却透露出了人的一种孤独的状态。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表达的是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和忧愁。人是群居动物,在心理上有被他人认同和理解的需求。普通人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尚且郁愤难平,更不用说精神分裂者在不被人们理解和认同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了。
电影《美丽心灵》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与病魔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翁约翰·纳什在1947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数学,在竞争激烈的数学系中,这个来自西弗吉尼亚的神秘天才无疑是特别的,他获得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即便没有家人的资助,他依然能够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拥有一席之地。但使他焦虑不安的事实却同样无法忽视:他对人际关系极不擅长,同窗的妒忌和刁难令他十分紧张和焦虑;他没有丰厚的资产作为后盾,迫切地需要加入惠勒研究室来维持生计,并且他有着伟大的理想。
但现实往往不能够令人完全称心如意,在其他同窗纷纷提交了自己的论文时,约翰·纳什却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对此,他非常焦虑,以至于认为上课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他不再按时上课,将自己困在屋子里,面对密密麻麻的公式,完全理不清头绪。最抓狂的时刻,他甚至拿头撞向玻璃,撞得头破血流,借着幻想中的室友查尔斯的手把桌子从高高的窗台上推了下去。
这个浪子室友在约翰·纳什焦虑万分的状况下,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这是他精神分裂的开端,查尔斯的性格与约翰·纳什的性格相差极大,却能够帮助他平息焦躁的内心。在约翰·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之下,他的焦虑情绪获得了缓解。
直到约翰·纳什在酒吧中遇到了一个金发女郎,灵感在同窗们对金发女郎的追求中迸发。他几乎是一刻不停地撰写出了论文——“竞争中的数学”,他的研究理论大胆地推翻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一百五十年来牢不可破的理论。在他的理论获得认可时,纳什在人前不动声色地压制着内心的喜悦,而屋外喜不自胜、手舞足蹈的查尔斯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状态的表现。
然而,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教学工作的约翰·纳什对现状并不满足。在冷战时期,他渴望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国家提供帮助。精神幻想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优势的途径,在约翰·纳什的幻觉世界中,他因为过人的天赋被神秘的国防部官员“威廉·帕彻”招入麾下,帮对方破解敌人的密码。这项危险性十足的秘密任务要求约翰·纳什绝对保密,约翰·纳什深深沉迷于此。
与此同时,约翰·纳什遇见了物理系的学生——美丽的艾丽西亚,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约翰·纳什不得不对艾丽西亚隐瞒自己的幻想,并且小心行事。由于年轻时就患有精神分裂症,接受“威廉·帕彻”提供的工作之后,他极度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彻底迷失在无法抵御的幻觉之中。
在一个传送密码的夜晚,他对自己的病症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闪而过的奔跑的双脚、对面楼上窗边清晰的人影、风吹动着仿若巨兽的大树、街边奔驰而过的汽车,周围的一切都让他的精神恍惚不定。
不久,他的浪子室友查尔斯携带着一个名叫玛茜的小女孩重新回到了他的世界,此时的他敏感、脆弱,这个孤单、无助的小女孩正是约翰·纳什的内心写照。在查尔斯、玛茜、威廉·帕彻三种人格不断的纠缠下,约翰·纳什的精神分裂达到了极端状态,他迷失在幻觉世界中无法自拔。
经过诊断,约翰·纳什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沉浸幻想之中,区分不了现实和幻觉,更分不清真假,被幻觉牢牢控制的约翰·纳什吓坏了艾丽西亚。约翰·纳什给艾丽西亚带来的惊惧与伤害让她的内心开始了剧烈的挣扎,幸运的是,艾丽西亚仍然选择留在约翰·纳什身边,因为她觉得离开患病的约翰·纳什会让她产生罪恶感,她忍受着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坚持爱着约翰·纳什。正是这份真挚的爱情照亮了约翰·纳什的幻想世界,让约翰·纳什在幻觉与假象的徘徊中看到了康复的希望,成功从崩溃的边缘挣扎了出来,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之中。
电影的结局是完美的,主人翁约翰·纳什荣获诺贝尔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并拥有了美好的爱情。艺术源自生活,著名的博弈论大师约翰·福布斯·纳什正是电影主角的原型。这个二十岁就声名远播的天才被上天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病情最严重时,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麻省理工学院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布他的研究结果:他通过手里的报纸可以收到一些可能来自宇宙的神秘信息,只有他一个人能够解读这些外星人的密码。他还曾蓬头垢面地行走在夏日街头,人们唯恐对他避之不及。后来,他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经过了漫长的治疗,他的病情不断反复。他的妻子也因无法忍受而与之离婚,不过她始终没有放弃照料纳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纳什渐渐康复,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无论是电影的结局还是纳什的现实生活都令人感到欣慰。但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患病的约翰·纳什在校友的帮助下回到了校园,幻想中的特工不断地对其进行嘲讽和刺激,处于崩溃边缘的约翰·纳什对着他大喊大叫,他非常痛苦,可他无法摆脱。然而周围的人却感受不到他的痛苦,只是被他突然的大吼大叫吓得四散开来,冷眼看着这个精神病对着空气大嚷大叫。约翰·纳什看着周围冷漠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就如同锋利的刀片,狠狠地割向他疲惫的灵魂。这时的约翰·纳什是最孤独的,没有人能够帮他,没有人能对他感同身受。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孤独的,因为他所见到的东西是别人不曾见过的,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别人感受不到的。别人或是冷眼旁观,或是窃窃私语,抑或是毫不留情地嘲笑,都只会加深他的痛苦。
精神分裂症给人造成的痛苦是难以言说的,它的病因不明,却能够将患者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的时候,尤其是观看动漫类的视频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叫“精分”的词语,使用率非常高。很多网友都对“精分”一词似懂非懂,不太明白这个悄然流行起来的词汇是什么意思。
通俗点说,“精分”其实就是精神分裂的简称,通常指一个声优在配音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声线给不同的角色配音。在配音领域中,“精分”是当代声优的必备技能,一部作品中,一个声优往往要给很多角色配音,在剧情需要的情况下,声优们要根据所配角色的性格使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人物,有时一个声优甚至会使用两个不同的音色来呈现对手戏。
当声优们进行配音的时候,他们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分裂状态”。然而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举动却像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在自己与自己说话一样,是非常好笑又好玩的一种状态。虽然很多人用“精分”来形容声优的配音技能之高超,但毕竟只是用来形容人工作时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裂。事实上,精神分裂症是一个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目前的医学水平还不足以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明确的认识。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时期,持续时间比较长。主要特征为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等发生分裂,发病时会影响患者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幻听、幻视、妄想、思维知觉扭曲、情感迟钝,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不同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各不相同,同一个患者在患病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显著的差别,这些临床症状通常涉及思维、感觉、知觉、情感、认知功能及意志和行为等方面。
思维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内容障碍和思维形式障碍。妄想是精神分裂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被害妄想是患者总是感觉有人要害自己,比如总是怀疑自己被人监听了;怀疑自己被人跟踪;认为周围的人都不友善,随时会害自己。关系妄想则是患者坚信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有关系,别人交头接耳或是窃窃私语都是在说自己的坏话,路口的红灯是对自己的故意刁难,别人的言论是对自己的有目的攻击等。影响妄想则是自己无法控制自身的行为,觉得自己总是被某种外界力量所支配,自己的情绪、思维、行动、意志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操纵。嫉妒妄想是毫无根据地吃醋,在没有任何切实证据的情况下依旧捕风捉影,甚至进行离奇的猜想。夸大妄想则是夸大自身的成就,过度自负,自感高人一等;非血统妄想会无端地猜疑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并长久地处于一种孤独痛苦的状态之中。
出现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曾有一桩惨剧: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了妄想,在精神紊乱的状态下,持刀杀死了与自己同床共枕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唯独留下了一个小女儿,因为他觉得只有小女儿才是妻子和自己的孩子,两个儿子则是妻子出轨和别人生下来的。
感知觉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许多症状之中,幻听最为常见。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产生幻听的现象:在星光灿烂的深夜里听到夜雨拍打地面的声音;听到某些人在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是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指责;还有一些较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受到其他幻觉的影响,如《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就曾饱受幻觉的折磨。除此之外,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觉出现了障碍。
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暴躁易怒、忽喜忽悲的情感状态。处于躁狂状态时,患者表现为异乎寻常地高兴、精力旺盛,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睡眠减少却不觉得累,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容易产生夸大妄想;处于抑郁状态时,患者就会情感低落、快感缺乏,心态悲观绝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有所下降,思维迟缓,行动也变得缓慢,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
认知功能障碍
人们需要通过感知觉、记忆等来收集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当感知觉、思维、记忆等产生障碍时,认知功能障碍也就随之形成。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失语、失认、失用、痴呆、记忆障碍等症状,这些均属于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
意志和行为的障碍
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产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回避与他人的交流,离群索居,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原有的活力和积极性也会一扫而空,整个人萎靡、懒散,工作和生活丧失了目标。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有些患者会食用常人看来不可食用的东西,如土壤、肥皂、昆虫等;有的患者会与他人作对,让他站起身,他却躺着不动,让他睁开眼睛,他却把眼睛闭得非常紧;还有患者则会模仿他人或是其他物体,有时会认为自己是一朵蘑菇或是其他动植物。
精神分裂症按照临床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偏执型
妄想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表现症状,患者往往敏感多疑,会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等症状,而且具有强烈的不安感,容易产生幻觉,怀疑自己被他人监视、监听并被他人所针对和排斥等,还会有嫉妒妄想、影响妄想等症状。
单纯型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经常发病于青春期,患者不会出现幻听、幻觉、妄想等症状,其症状往往表现为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会出现逃避与他人交往的离群索居行为。
紧张型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发病较急,部分患者缓解迅速,其主要表现为紧张综合征,患者会面无表情,拒绝饮食,全身肌肉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行为刻板僵硬,随意性举动丧失,整个人处于断线的状态。
青春型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少年时期,会产生暂时性的妄想和幻觉,发病较急。患者会出现一种亢奋的状态,往往能够出口成章,出现行为活跃,情绪高涨等临床表现。
混合型
混合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于以上的四种类型,它拥有以上四种中某一种的部分症状,或是混合了以上四种类型的某些症状,但又不能归于以上任何一种。
其他
这一类型包括残留型、慢性衰退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等,同时,还包括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之后所产生的抑郁症状。这些类型的患者往往会性情大变,或是社会功能明显衰退。
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障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现代人类的精神健康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患上精神病的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于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碍认识不足,常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认为精神分裂症就是多重人格障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精神分裂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而多重人格障碍又称为人格分裂、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有思维、情感、意志、举动等不协调的表现,对于正常的事物有着歪曲的认知,某些行为也异于常人,他们情感冷漠、思维紊乱、行动迟缓,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对话,更无力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会脱节,容易产生幻觉,并沉浸在幻觉的世界里,分不清现实和幻觉的区别,严重的患者甚至失去行为能力,可能会卧床不起、口水直流、拒绝饮食。
曾有一则报道称,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病发时,将自己年幼的孩子从楼上扔了下来。事情发生的时间在夏日午后,当时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的张女士正在家里睡午觉,年仅四岁的儿子阿平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走进张女士的房间。没过多久,楼下乘凉的人们看到张女士从窗户处扔下了一个东西,直到这个东西快摔到楼下时,人们才发现是个孩子。当人们慌张失措地赶过去后,却为时已晚,由于楼层太高,年幼的孩子在被扔下来的时候,头部受到了严重的撞击,抢救无效身亡。
据了解,家里人因为害怕张女士突然失控会伤到孩子,平时都是由外公外婆带着孩子,但由于外公外婆今天有急事要办,孩子就被接到了家里,谁知却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一家人看着没了气息的孩子哭得肝肠寸断,患病的张女士却对此毫无知觉,因为她的感知能力受到了损伤,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意识。
有张女士这种完全不认识人的患者,也有即便患病依然记得保护好自己孩子的患者。有一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曾经因为产生被害妄想,总觉得有人想要谋杀自己的孩子,焦虑和幻觉牢牢地控制了她的思维,极度担心孩子的她大半夜不睡觉,将床单撕成条状,结成绳子从楼上跳下来,在夜色中狂奔数十里地,跑到孩子的学校里去保护孩子的安全。即便患病也没有剥夺这位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关爱,这一点令人为之动容。
多重人格障碍则与精神分裂症有着极大的区别,也非常罕见,与精神分裂症相比较而言,人类患上多重人格障碍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如果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还有极个别的人拥有不止一个灵魂。那么,精神分裂症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的话,多重人格障碍就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能够拥有13~15个不同的灵魂,也就是说,这些灵魂全部寄居在同一个躯体内,它们使用同一个躯体进行活动,并且每个灵魂都是独立的。
日本曾经开发出一款养成游戏,名叫桌宠,倍受动漫迷们喜爱。这款游戏支持在同一个桌宠本体程序SSP上同时安装多个“伪春菜”,伪春菜即人格,换言之也就是动漫角色的灵魂。不同的“伪春菜”是完全不同的动漫角色,在这些角色中有衣着华丽的御姐,有王霸之气全开的汉子,有蠢萌的吃货正太,也有温柔体贴的萝莉软妹子。不同的角色性格,属性和技能也各不相同。
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就像一个SSP程序,身上安装了多个灵魂,这些灵魂可以来回切换,轮流使用同一个躯体。有些患者在进行人格切换后会拥有他原先不具备的技能。比如,有个患者本来一只眼睛是看不见的,可当他切换到另外一个人格的时候,他的双眼视力却是正常的,视物也极准;还有患者本来不会说其他语言,一旦切换了人格之后,对于自己原本根本不知道的并根本没有学习过的语言却能够灵活地运用。
在周星驰拍摄的电影《大话西游》中,朱茵所扮演的女主角紫霞仙子就出现过两个灵魂使用同一个躯体的状态,本是灯芯化身的她和师姐青霞共用一个躯体。她的身体内藏着青霞的灵魂,两个灵魂切换的速度非常快,往往在至尊宝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就发生了灵魂切换的情况,经常让至尊宝措手不及。至尊宝应对两个迥然不同的灵魂时往往手忙脚乱。
多重人格障碍中还有核心人格与非核心人格的说法,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师妹紫霞是核心人格,师姐青霞则为非核心人格。
其实,每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都有一个核心人格,当核心人格产生极端的无助、抑郁、消极时,核心人格就会沉睡,切换成非核心人格,做一些核心人格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一个饱受父母家暴折磨的小女孩患上了多重人格障碍,在被家暴之后失去了意识,等她醒过来的时候,她看到了躺在血泊中的父母。屋子里没有其他人,杀人的凶器还在她的手上握着,然而,她对自己杀害父母的过程却没有任何记忆。
在核心人格无法保证自己安全的时候,强势的非核心人格就会蠢蠢欲动。小女孩在惊恐万分的状态下极度渴望被救赎,但是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她只能自寻出路。这时,她体内的非核心人格就会趁机站出来,并做出了剧烈反抗,进而杀死自己的父母,这一举动也是非核心人格的一种自我保护。
多重人格障碍的人格未必像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紫霞和青霞一样闹得不死不休,事实上,不同的人格也是能够和平共处的。
著名的英国女艺术家Kim Noble是一名非常罕见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她在14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20年后,英国的医生才纠正了这个错误诊断,将其确诊为多重人格障碍。
在这20年中,Kim Noble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极端痛苦的她在2005年听从一位艺术治疗师的建议,开始用画画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幸运的是,Kim Noble体内的十二个人格在绘画方面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但不同的人格画出的作品风格全然不同,有的人格喜欢抽象派;有的人格喜欢印象派;有的人格画风明朗清丽;有的人格画风阴郁低落。
Kim Noble还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同一个人但风格迥异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兴趣,Kim Noble很快便声名远播。通过绘画的方式,Kim Noble将身上不同的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最终获得了成功。
Kim Noble的事例也说明了即便患有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依旧能够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并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能够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同样也能够继续工作和维持正常的生活。
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障碍也有相同点,两者都会出现幻听的症状,不过,差别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听到的声音来自外部,是别人或是其他力量发出来的,而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所听到的声音却是来自身体内部,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不能正确地将幻觉和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而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则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幻觉,什么是现实,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对幻觉进行压制。
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患病的原因大多由于年幼时期遭受了极端痛苦的虐待,导致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最终出现了其他的人格。
《黑天鹅》——不疯魔不成活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人,不论是否患有精神病,都有一些为我们意识所不容的欲望,事实上我们有意将这些欲望隐藏或压抑起来。尽管如此,这些欲望恰恰因压抑而不再受到意识的监视和记忆衰退的影响,从而保持了其积极的活力。我们的生活中有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有金科玉律般的法律条文,有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在这些条条框框构成的规矩内,人们的欲望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的。也就是说在清醒时,自我或有意识的自我压抑着这些欲望,但在睡眠时,意识程度下降,压抑力量减小。
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的国度,保守、朦胧和内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占据了很重要一部分,一个“忍”字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善忍雕琢之痛,方成君子之器;善忍当下不公,方成明朝之业;善忍小人之恶,方成菩提之善”“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所谓的“忍”,就是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感情讲究的是内敛而非外显。更多的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忍”来打磨自我。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人的欲望和行为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束缚,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在科技和经济都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各方面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然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这才导致了许多人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电影《黑天鹅》讲述的就是一个芭蕾舞者面对重压而产生了精神分裂,最后完成自我蜕变的故事。
电影中由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主角妮娜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与母亲相依为命,28岁的她年轻、漂亮,几乎是被妮娜的母亲在无菌温室中培养出的一朵娇弱的花,不曾经历过风雨摧折,干净得似乎有些过分。妮娜的母亲也曾是一名芭蕾舞者,为了生下妮娜,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她看来,情爱与肉欲对事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为了避免妮娜重蹈覆辙,她对妮娜的控制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妮娜的房间被她布置得像一个少女纯洁的梦境,视线所及的地方全都是粉色和白色,房间里各种各样的绒布娃娃随处可见,睡觉还要放上一个可爱的八音盒,就连妮娜剪指甲、脱衣服这样的寻常小事她也要亲手操办。在她病态的控制之下,妮娜的精神世界无比脆弱。
随着芭蕾舞团的标志性人物贝丝的被迫隐退,编剧托马斯宣布要选出一个新的天鹅皇后来同时演绎白天鹅与黑天鹅这两个角色。每个人都有想得到的东西,纵使单纯的妮娜也不例外,当前的角色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在贝丝怒不可遏地砸掉自己的化妆间离开后,妮娜来到了这里,偷走了贝丝的一支红色的口红。
参选时,妮娜十分紧张。跳白天鹅,妮娜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她的状态就像那个被施咒化作天鹅的少女,纯洁、无助、脆弱、迷茫。然而,黑天鹅的性格却与白天鹅有着强烈的反差,黑天鹅魅惑、性感,是邪恶的化身,是善良单纯的妮娜不曾接触过的世界,也是被妮娜深深压制的本性。虽然妮娜的每一次舞蹈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但在编剧托马斯看来,妮娜的表演是做作而压抑的,她的舞蹈缺少了一种激情和灵性之美。
新来的莉莉让妮娜压力陡增,莉莉与妮娜是全然不同的人,莉莉活得恣意潇洒,对生命满怀热情。妮娜本能地意识到莉莉是她最大的威胁。此时,妮娜的精神已经极度紧张,脆弱到经不起一点挫折。重压之下,妮娜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在回家的路途上,妮娜在地铁的甬道中发现了对面向她走来的一个女人,和她有着相同的面孔,与妮娜不同的是,这个女人一袭黑衣,性感魅惑,正是妮娜的内心深处渴望成为的风情万种的女人。
出于对角色的渴望,妮娜打扮得非常靓丽,去了托马斯的办公室毛遂自荐,托马斯强吻了妮娜,妮娜一改乖巧的脾性,本能地咬了回去,正是这一举动,让托马斯看到了妮娜内心潜藏的黑天鹅特性,也帮助妮娜获得了这个角色。然而,排练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压抑了本性,妮娜的黑天鹅始终跳不出魅惑动人的感觉,同事的责难、贝丝的车祸、自身的无助让妮娜痛苦不堪,空无一人的排练室中,妮娜忍不住哭了出来。
这一幕恰巧被莉莉看到,她立即走到妮娜身旁轻声安慰妮娜。莉莉的劝慰虽然及时,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妮娜的精神分裂更加严重了,她常常陷入幻觉之中,不仅发现自己背上的伤痕越来越明显,还看到手上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伤口,这正是妮娜的本能不断冲破压抑表象的征兆。
回家之后,母亲病态的控制让妮娜产生了逆反心理,她和上门致歉的莉莉一起去了酒吧。此时妮娜的理智不再处于上风,压抑的本性也得到了释放。醉酒的妮娜回家后和母亲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并见到了分裂出来的自己——黑衣的妮娜,撒旦的宠物,邪恶而魅惑,神志不清的妮娜用枕头闷住自己,失去了意识。
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妮娜迟到了,她发现自己的角色正被莉莉跳着,而且莉莉的表现非常出色,令托马斯连连赞叹。妮娜不再纠结于内心的本性和被压抑的自我,回去之后她愤怒地丢掉了所有的玩偶。在练习室的镜子里,妮娜频频出现幻觉,她发现自己内心分裂出来的黑衣妮娜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
得知莉莉做了自己的替补之后,妮娜更加惶恐,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回家之后甚至从自己背上的伤口处揪出了黑色的羽毛。在母亲询问时,妮娜与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疯狂地用门夹伤了母亲的手。
演出前托马斯对妮娜说:“你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时候抛开一切,打破禁锢了。”这话像是一声发令枪响,指挥着妮娜释放被压抑的本能。准备上场的时候,妮娜甚至发现自己的左脚像蹼一样,脚趾连接在了一起。演出中,妮娜的幻觉更加严重,以为莉莉联合男舞者故意害她。
休场时,妮娜在化妆室与幻想中的莉莉因为角色问题发生了剧烈的肢体冲突,并用镜子的碎片刺死了幻觉中的莉莉。实际上她刺死的那个人不是莉莉,正是压抑的自己。不再压抑本性之后,妮娜的黑天鹅跳得非常精彩,二十五个旋转之后,她甚至看见自己长出了乌黑靓丽的羽翼,全场观众被她的表演所感染,掌声雷动。
回到化妆室,妮娜看到活生生的莉莉前来道贺时,震惊到了极点。这时,她才发觉被刺伤的是自己。抠出体内的碎镜片后,妮娜忍痛上场,在高亢悲壮的音乐中完美地诠释了白天鹅的死亡,无助脆弱的妮娜也走向了死亡。
妮娜在所接受的教育与本性的剧烈冲突中,承受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将自己融入了角色之中,为之疯狂,所以她才在谢幕时说她感同身受,说她看到了完美。因为她释放出了本性中那只魅惑性感的黑天鹅。
精神问题的产生,与被压抑的本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压的力量越强,反弹的后果就会越严重。现代的医学研究水平虽然并没有充分的资料和确切的证据来论证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但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一举一动都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平时感受到的情绪和所承受的压力都来自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内心的心理活动。
每个人的心理和精神都有一个临界点,也就是说,能承载的压力与负面情绪都是有限的。在合理的范围内,积压的情绪或是生活中的压力对我们本身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当一个人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或承受的压力过多,且不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发泄出来时,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试着给自己的心理减负,只有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保持最佳,我们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磨难时,才不会失去理智,而能镇定自若地渡过生活中的各种难关。
《91公分之外》——亨利的错位人生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曾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孤独的确是人类的原罪,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更是孤独地存在着。由于精神分类症患者的患病原因不尽相同,各个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患者的年龄段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患者在青春期发病,有的患者发病时正处于青壮年期,还有的患者是中老年时期发病,发病时会造成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6岁的小罗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时候还只是一名在校高中生,小罗的性格较为内向,平时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也没有什么朋友,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然而,偏科是她无法逾越的障碍,由于这个原因,分班时她选择了文科。但是,新的班集体并没有给小罗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惊喜,她依旧不善跟人相处,而且喜欢独来独往。
由于新的班集体抱团现象非常严重,没过多久,不善交际的小罗就发现自己被班里的女生所排斥,同学们轻蔑的眼神、冷嘲热讽的语气、若有若无的针对都给了小罗莫大的压力。分班后,学业压力的加重更令小罗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小罗常常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睡眠质量也严重下降,很快,失眠就成了困扰小罗的一个严重问题。
失眠最严重的时候,小罗几乎是整夜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宿舍的女生因为小罗半夜总翻身,打扰他人休息,频频与小罗发生争吵。尽管晚上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可小罗一点也不敢偷懒,白天仍旧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完一整天的课。另外,食欲严重减退也让小罗万分苦恼。
她只想赶快结束痛苦的高中生活,到一个新的环境,也许一切就会变得好起来。抱着这种念头小罗更加努力了,然而她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不久,小罗发现自己出现了幻听的症状,会有很多人跟她说话,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小罗都会与他们进行交谈。
此时,小罗的情绪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小罗自控能力比较强,很少发泄情绪,但如今却全然不同,她变得暴躁易怒,且喜怒无常,并常常与他人发生争吵。老师向小罗的父母反映了这个问题,小罗的父母却认为小罗的精神并无问题,只是学习压力过大而已。
由于父母的忽视,小罗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了,她的感知能力也在大大下降;她总是反应迟缓,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大哭不止,还总是自言自语。精神恍惚的小罗甚至在幻觉的诱导之下出现了自杀行为,幸好被他人及时阻止了。这时小罗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带着小罗去医院诊治,医生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判定小罗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小罗的父母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乖巧的女儿成了别人嘴里的“疯子”“精神病”,换了好几家医院得到的都是同一个诊断结果,小罗的父母终于接受了女儿精神分裂的事实。于是,他们便让小罗休学了,带着她积极就诊。经过一年多的贴心看护和积极治疗,小罗的精神疾病渐渐痊愈了,她又重新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家人的陪伴和呵护是小罗康复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和认同,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所以我们很难完全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这也正印证了那句“汝心非吾心,所感两相宜。日暮归途穷,欲告已无力”。
每个人都曾体会过不被他人理解的疲惫和痛苦,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痛苦和绝望却是加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幻想甚至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里却是真实存在的。紊乱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分不清现实和幻觉,任何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真实的,恐惧的感受也被无限放大。这都是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在法国导演Jérémy Clapin在2008年拍摄的一部动画短片《91公分之外》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绝望与无助。
《91公分之外》又名《精神分裂》,这部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短片开始是主人公亨利在向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的病情:
在一天晚上,亨利在窗前目睹了一颗150吨重的陨石击中了对面楼上的天线,那颗陨石同时也击中了亨利的精神,并对他造成了精神伤害,将他的意识和身体击出了91公分的偏差。灵魂离开身体91公分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也许除了亨利没有人能够完全体会到。
电话、椅子、电视、墙壁、门、马桶,他想触摸的一切物体都与他有着91公分的偏差。在家里的时候,他经过一系列的计算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但到了工作单位时,91公分的偏差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的行为看上去怪异极了,根本不能正常工作。
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心理医生,想要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消除这91公分的偏差,但心理医生根本就不相信他所说的,帮助更无从谈起。
亨利只好自力更生,他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发现了痊愈的机会,有一颗陨石正要降落在地球上,他计算了陨石的降落地点,并驱车赶了过去。然而,不幸的是,这颗砸下来的陨石不仅没有帮他消除那91公分的偏差,反而使他向下沉降了75公分。
亨利被黑暗重重包围,在沉重的黑暗中,他无助而痛苦地呐喊和哭诉:“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没有人能够看见偏差了91公分的亨利,更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心理医生的冷漠,同事的冷眼旁观,母亲的责备都令亨利不堪忍受。最后,亨利在痛苦和无助中选择了跳楼自杀,离开这个无法理解他的世界。
导演在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不被他人理解的人们,其实,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却要遭受上天的责难,与他人有着无法逾越的隔阂,不知如何克服、如何沟通。”
根据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临床症状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裂症对人的摧残和打击是非常残酷的,它扭曲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严重地破坏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损害了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对一个人的自尊心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病人患病后所经历的精神煎熬往往是苍白的语言与文字无法准确描述的。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不仅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
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组漫画:一颗穿着内裤的蛋走上了街头,但它看到街上形形色色的蛋们都是将内裤戴到了头上。因为它的特殊打扮,它被所有的蛋排斥,并被其他蛋指指点点,成为蛋们非议的对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它将内裤戴到了头上。当它再一次上街时,却发现所有蛋都将内裤好好地穿在身上,只有它将内裤戴到了头上,并再次受到了其他蛋的嘲笑和讽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包容度有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随机问100个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们的印象之中是否具有危险性,也许会得到99个肯定答案。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名词永远都是“精神病”“疯子”,有人甚至会用“变态”一词来形容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不仅是对精神分裂症缺乏认识,更是用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对于患者的态度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关心与照顾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常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患病时所感知的恐惧是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之所以难以康复,就是因为家人没有对其付出更多的照顾和关爱,总是用对待疯子的方式来粗暴地对待他们,才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痊愈无望,在疯疯癫癫的精神状态中度过余生。
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不承认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对于家人让他吃药看病的行为都非常反感。还有的病人明知道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但担心被他人歧视,干脆不与他人交流,把自己关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沉浸在幻觉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精神分裂症虽然是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但绝非洪水猛兽,它是有可能治愈的。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完全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生活,并且活得更加精彩。所以,在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时,我们应该摒弃偏见,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避免造成短片中主人公亨利的悲剧。
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治疗与调整
在你的印象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怎样的存在呢?邋遢?危险?神智失常?不可控制?相信很多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都是负面的。很多人并没有接触过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依旧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在无形之中我们接受了太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负面看法。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负面新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杀人事件”等。为了博人眼球,新闻报道总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刻画得十分危险,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是天生就精神分裂、神智失常的,他们也曾有过正常美好的人生,只是生活中太多突如其来的挫折和磨难令他们措手不及,才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并不是每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像一只处于战斗状态的豪猪,充满攻击性,总是竖起浑身的棘刺,时刻准备着毫不留情地攻击周围的人。有的患者会出现自己变成一个容器的幻觉;有的患者则出现被人监听甚至迫害的幻想;有的患者则认为自己是耶稣,无所不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产生涉及科学的幻觉,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产生的幻觉则可能是民俗文化中的神仙鬼怪等。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容易出现幻听、幻视、幻嗅、幻触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妄想症状。在患者认为自己被人监听、迫害甚至被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时候,他们才会出现“自卫”伤人的情况。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为痴呆,其症状为思维迟缓、行动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丧失生活乐趣等。他们虽然孤僻冷漠,但不会产生幻觉和妄想,容易失眠和精神衰弱,体重也会骤减骤增。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和情感变化较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大喜大悲、喜怒无常、自言自语、做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等举动,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该类型患者虽然也可能会产生妄想和幻觉,但出现的幻觉和妄想较片面、简单。其生活往往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的帮助。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像木偶、雕像般,虽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但不吃、不动、不说话,任人摆弄四肢而毫不反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木僵状态。有时还会出现情绪兴奋、躁动不安的状况,甚至破坏物体或伤害他人。
很多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内心世界充斥的都是孤独与绝望,因为不被理解,害怕被他人歧视和区别对待,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出现了逃避人际交流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行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不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的痊愈。
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之下,每个人所面临的压力都在与日俱增,人们对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忽视也使得患上各种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概率大大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时刻注意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及时纾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被精神和心理问题所侵扰。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学专家总结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疏导和治疗的多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结合以下的自我治疗方法辅助正规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注意转移法
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不好往往跟消极情绪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可以看一些温馨治愈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排解内心压抑的负面情绪。
微笑转移法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在脸上堆出的笑容虽然是自欺欺人,但这一举动对我们的低落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当我们的情绪得到控制时,病情也就相应地受到了抑制。
行动转移法
很多女生失恋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通过逛街、购物、吃零食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情绪,这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可以通过新的工作或是行动来抵制负面情绪的侵袭。
语言调节法
有人把“莫生气”的字画挂到墙壁上来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绪,这一做法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当一个人想生气的时候,看到那幅“莫生气”的字画,怒气就会逐渐平息。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郭芙蓉也用“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的语言暗示来缓解自己的暴躁情绪,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控制病情。
对社会中的歧视现象有所准备
精神分裂症对于患者自尊心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对精神分裂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抱着恐惧、回避或歧视的心理,很多患者自己都很难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身边可能产生的各种歧视现象和异样目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消解社会上的各种异样目光和歧视带来的压力。
找准自己的定位
精神分裂症病情无论轻重,都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要为自己定下难以企及的目标,宁可在微小的成功之中积累喜悦,也不能盲目乐观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
与他人攀比的行为更是禁忌,只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并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下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献爱心,或者帮助残障儿童、孤儿等力所能及的事,抑或捐款来帮助他人。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所获得的喜悦与满足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只有肯定了自己的价值,患者面对未来的生活才能更有勇气和自信。
艺术训练
艺术不仅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抒发内心的情感,还能够熏陶患者的心灵,像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在帮助患者与现实生活接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孤僻、冷漠、木僵的患者,也许对他人的言行不会做任何的反应,但音乐和舞蹈却能触动患者。
除了自我治疗与调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顾忌,高热量饮食、酒、海产品等容易对患者精神造成损害的食物一定要进行控制。
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究是孤独的病人,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如果放任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孤独与幻觉之中,只会造成更多的悲剧。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们的关怀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爱才是消除孤独和战胜疾病的最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