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沉溺于幻想:脑洞越开越大
你正在参加一场重要的公司会议。
这场会议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坐在领导席位上的董事长与各大股东都来了就可以知道。
几天前,你的上司告诉你,他准备委派你代表部门展开新项目的游说——这是一次好机会,你知道,如果表现得好的话,升职是妥妥的。说不定董事会还会因此而青睐于你,将你调往更重要的职位。
于是,你花费了几天几夜的时间,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逻辑与用语,以期达到完美。
可惜的是,在会议上,董事长突然打断了你的演讲,并以不耐烦的态度——其实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不耐烦,因为他一向这样说话,但在你看来,那就是不耐烦——询问你:“你说了这么多,我怎么还没有听明白这项目的重点在哪里?”
你一下子蒙了,接下来的发言,虽然你努力调整,却明显不如之前出色。
会议结束后,你审视整个过程,开始不断地自责:“这次演讲彻底失败了!看来,我的晋升没希望了!唉,说不定上司会因为我的表现不佳,以后再也不愿意将重要任务交给我了……不,他或许会直接开始忽视我,因为我辜负了他的期望!完了,看来我在公司待不长久了!我的职业生涯完了!”
你的脑洞越开越大,到最后,你甚至开始为自己凄凉的晚年生活而心酸了。
你的幻想实际是一种期待:它代表着你畏惧或是期望发生的一种未来。若常常沉浸于幻想之中,那么,对现实的不真实描述便有可能令你感觉失败又沮丧,它们往往会带来过度的压力:你可能会确信自己无法完成某项工作,或者认为,保住现下的饭碗是当下唯一的选择,又或者在未能进行足够调研的情况下辞职创业。种种过度的渲染下,你极有可能会虚构出各种根本不会发生的痛苦场景,然后使自己沉溺于其中。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文森·法维拉所说的那样:“我们携带着诸多被植入的信念,并使用它们来描述这个世界。这些习以为常的想法甚至未曾经过审视,只是被我们简单地拾了起来,然后内化进了心里,而当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信念,并进行检验时,那些失实的部分往往会得以驱除。”
下面是文森教授分享的一些关于沉溺于幻想的迹象,以及如何自助的建议——你是否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你认为只有“糟糕透顶”与“完美”两种状态
比如:
❖你感觉自己的约会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你觉得自己要么是一个天才,要么就是一个蠢蛋;
❖你觉得自己要么像一个禅宗大师一样淡定自如,要么就是不堪重负,崩溃成碎片;
❖你觉得你的事业要么成功,要么就完全的失败。
但事实上,这种极端的思考方式会使我们的知觉范围受到限制,它使我们无法从生活中学习。相比之下,整合式的观点明显更有益:“我今年的工作做得很好,虽然我没有因此而获得晋升。期待明年的晋升吧!”
形成这种有斡旋余地的自我评价远比那种刚性而死板的自我分类要好得多。因此,在你相信某件事情是一个彻底而全然的失败以前,先问问自己:“在这次的失败中,哪些部分还算是进行得不错?哪些不太好?下一次,我可以在哪个环节上做得更好一些?”
你感觉自己一文不值,遭到他人的厌恶
或者,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不管是什么,你乐于使用任何恶劣而糟糕的词汇去描述自己。但是,人类本身就是复杂的生物,单单使用一个词汇去囊括其特征,明显是不妥的。
我们的生活原本就充满了可供人细细品味、琢磨的细微区别,而我们也是由这些细微之处填充起来的。若你有这方面的困扰,去培养自己的自爱之心自然会有所帮助。
你以为成功会不费力地到来,或者任务能够被很快搞定
相信自己能成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期待保护了我们脆弱的自尊心,也带给了我们一种未来尽在掌控的感觉。然而,若你因此而认为自己会很容易获得成功,那你便为未来种下了失望的种子。
若你总是保持着自己可以“轻易成功”的幻想,那么,当你被现实敲了一记闷棍时,你便会更容易地选择放弃,并停下追逐目标的脚步。若你没有给自己许诺用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项计划,那就意味着,你在主动地寻求失败。正如那句英国谚语所说的那样:“要对自己的能力足够信任,但也要未雨绸缪。”
当某人不回应或者拒绝你时,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喜欢你在
被如此对待时,一些人总是往最坏处想,因为被拒绝是痛苦的,而且它很容易被误以为是针对自己的。但实际上,对方可能只是忙于工作,或是有其他原因,以至于没有办法当时回复你,或者只能谢绝你的邀请、提议。
其实,他人的不回应或拒绝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我们并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某人很可能今天拒绝了你,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后他会一直拒绝你。
你不断地反复思考各种糟糕的情境
“使劲往坏处想”这一点,并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当你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时,你很可能会臆断为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出了不测;当工作犯错时,你或许会想象自己会因此而丢了工作,继而供不起房子,然后妻子因此而与你离婚。
这是一种莫名的情绪:你认为自己的生活类似于一组多米诺骨牌,一旦其中一块倒了下来,其他部分也会相继倒下。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习惯往最坏处想,这种源于原始时期的本能会帮助我们的祖先做好准备,应对最坏情况的发生,以在荒野环境下维持自身的安全。不过,你或许可以发现,这些假想中的“最坏事件”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而反复地思想“幻想出来的问题”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引发不必要的担忧。
怎样才能将“灾难化”幻想驱逐出脑海?文森教授认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里去;若自身感觉到焦虑,便在外界寻找那些引发自我焦虑的证据,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焦虑的确存在。因此,你应该寻找那些期待(之前已经提到,你的幻想其实是一种期待)与现实相背离的证据。
当没有办法完成一个目标时,你立即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当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我们倾向于使用“要么完全达标,要么全然失败”来要求自己。
这就好比,你决心完全而快速地戒掉网购瘾,但有一天你忍不住打开购物网站,给自己买了一件东西——此时,你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搞砸了,然后,你立即开始大购特购。
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沉溺于“黑或白”“全或无”式的分裂幻想之中,你很可能存在这样幻想式的期待:要么自己完全不网购,要么就是一个“疯狂网购者”。
但需要重申的是:当你在追逐某一目标时,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挑战与障碍,关键在于,你需要让自己尝试着去驾驭那些不顺利,比如,事先估计到潜在的障碍与困难,然后,再制订一个计划去应对它们。
人生如此漫长,你总会有沉溺于幻想的时候,其中一些幻想是毫无助益甚至是有害的。观照自我的起念,你便能获得一种洞察力,去分辨自我行为是否与自我愿望与价值评价相匹配。若是不相匹配,那么自我觉察便给了你停下行动,并进行修正、再调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