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
1992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带来了戏剧性的改变,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同时,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了史无前例的井喷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博翻译社成立了,马云完成了从一个大学老师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然而,马云还没有赚到钱,就先体验到了这种转变后的痛苦。
首先,翻译社的启动资金在哪里?1992年的马云,参加工作仅有4年,每月工资不到100元,即便砸锅卖铁,也只能凑出来区区几百元。但是,马云并没有被困难吓住,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各尽所能,凑了3000元钱,开始筹备自己的翻译社。
有了钱之后,摆在马云面前的就是场地问题了。首先,翻译社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翻译社要找一个环境相对安静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据点”;但是由于翻译社需要对外营业,所以又必须要找一个有水有电,而且临街的门面房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仅仅上述两点,就足够让任何一个创业者为难了。但是,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杭州,虽然不能说是寸土寸金,但是门面房的租金也实实在在不便宜。自然,找寻合适的门面房,也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马云一起创业的都是一些退休教师,因此,从小就有着一颗侠肝义胆的马云,毅然决然地将找房子的任务承担了下来。
找房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马云不但要给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上课,还要业余做翻译,并且还要在位于杭州青年路的基督教青年会的英语夜校兼职上课。但是,就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马云仍然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奔波在杭州城内的大街小巷,走过一条条马路,一道道街口,看到贴有“招租”或者“转让”字样的房子就上前询问,但是结果不是租金过高,就是条件太差。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但是房子始终没有着落。一天傍晚,马云照例来到基督教青年会的英语夜校准备上课,突然发现在青年会大门旁边,有间30平方米左右门面房。在马云的印象当中,这间门面房似乎一直空着,于是马云就拉住一个熟悉青年会的工作人员询问这间房子是否出租。
令马云意外的是,青年会的工作人员告诉马云,这房子今天刚刚决定对外出租,只是由于时间仓促,还没来得及贴上出租的字样。
听闻此言,喜出望外的马云连忙到了青年会的办公室,办理了相关手续,交了订金。
就这样,马云租下了这间位于青年路27号,面积大约为30平方米的门面房,作为翻译社的“根据地”。
创业初期艰难的找房经历,也许正是后来推动马云创建电子商务平台,让无数创业者不用再为了寻找门面房而劳心费力的一个小小动力吧。正如2013年,马云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的那样“不是淘宝太便宜,而是房地产太黑”。
时间再次回到20多年之前。在租下房子之后不久,马云率领着这支仅有5个人的翻译队伍很快“开张”了。马云将这个翻译社命名为“海博”,这不仅仅是英文单词Hope(希望)的音译,还有“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的含义。
虽然海博翻译社占领了“一招鲜”的优势,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吃遍天”的豪迈,造成“皇帝女儿也愁嫁”原因很简单,就是没人识货——当时的杭州人已经习惯了那种需要翻译就去找老师的思维模式,不少老板也已经有了固定的翻译老师。所以,尽管海博翻译社在当时并不繁华的青年路上还算显眼,但是却乏人问津。因此,创立初期的海博翻译社自然生意惨淡,“门前冷落车马稀”。
开业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仅仅为700元,但是当时一个月的房租就高达2400元。对于今天的老板们来说,也许算不得什么,毫不夸张地说,第一个月的亏损,让积蓄本来就不多的马云陷入了“黄鼠狼烤火——毛干爪净”的境地。
换个人,面对这种窘况,想必就会收拾行装,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然后就是继续安心待在学校,做那份很有前途的教师工作。
但是,在马云的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召唤着他,他坚信,只要咬着牙熬下去,自己一定会成功。
就如同很多年之后,马云在接受一位外国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向记者展示过一段关于自己创业初期的视频资料,视频当中,身穿蓝色上衣的马云,坐在布置简单的办公室中,对同样衣着朴素的几位中青年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论挣钱,这里可能不是最好的地方,但尽管我们钱少,却有精神上的享受。有时忙了,累了,可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就会感觉挺高兴,挺舒适的……”
视频中的马云神态坦然,但是,了解当时海博翻译社情况的人都知道,对于马云来说,当时的海博翻译社对于挣钱来说岂止不是一个“最好的地方”,简直是一个赔钱的地方。
马云不愿让翻译社倒闭,同时马云的心里很清楚,翻译社的境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万般无奈之下,马云打起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主意。
为了维持海博翻译社的正常运转,马云将海博翻译社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改造成了售卖鲜花和礼品的杂货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三伏天里,马云顶着炎炎烈日,背着一条麻袋从杭州坐车到义乌采购商品。
第一次从义乌回到杭州,马云一直觉得双手又疼又痒,抬起手来一看,双手已经被麻袋磨得通红,有不少地方还磨出了亮晶晶的水泡,不用说提麻袋了,哪怕稍微用力握拳,双手都会觉得又胀又痛。尽管这样,马云依然咬牙将满满一麻袋的货物背到了海博翻译社。
到了海博翻译社,马云发现双手的水泡已经被磨破了,刚才被双手紧紧抓住的两个麻袋角上已经被点点鲜血浸透,灰尘、汗水、血液混在一起,在马云的手上结成了片片红泥巴。但是马云没有觉得疼,因为他的双手连同两个手腕已经累得失去了知觉。
马云找了个地方将双手冲洗干净,然后用手绢草草包扎了一下就开始整理货物了。
但是,货物上架不久,一个新的打击又降临到了马云的头上。那就是顾客始终不多,而且马云还发现一个现象,不少顾客进店之后,一问价格,扭头就走。后来,经过了解,马云才知道其中的原委。
因为多年以来一直在学校学习和工作,马云身上自然带了很浓厚的书生气,加上马云身材矮小,所以开始的时候,马云被那些欺生的批发商当成了来义务占便宜的大学生,自然,他们给马云开出的价格也比其他人高了很多。
因此,马云第一次批发来的货物,除去路费之外,几乎一分没赚。
为了不再被“宰”,文质彬彬的马云只得模仿其他前来批发的商贩的着装打扮、言行举止。为了买到便宜的货物,马云每次都几乎要跑遍整个批发市场。每次从批发市场回去的第二天,马云的双脚都会肿胀得穿不下鞋子。
为了找到便宜的货物,马云由一个文质彬彬的老师变成了在义乌批发市场上为了一角几分钱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的小商贩。
为了节省费用,身材瘦弱的马云在每次进货之后,舍不得雇小工帮自己搬运货物,总是一个人吃力地背着装满货物的大麻袋独自前行。进货回到杭州之后,无论多晚,马云都要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整理货物,收拾店面。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当中,没人知道,这个几百次往来于杭州与义乌之间,灰头土脸,瘦小精干的小“倒爷”原本是一个体面的大学教师。更没人想到,这个拼命赚钱的“小老板”日后竟然是中国电商的领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