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传: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上北京,马云的“北漂”岁月

1995年,马云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做中国的雅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

马云第一次去到北京其实是件很偶然的事。中国黄页以前跟浙江省政府合作,搞了个“金格工程”,出来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洋彼岸的美国参议院都发来了贺电,祝贺中国政府上网。马云当时正愁自己的公司没有名气,想借这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黄页。1995年12月,马云来到北京,同行的还有他的同事何一兵,他们把一些写好的宣传他们公司的文章也带到了北京,盼着朋友能找找关系在报纸上发表一下。

到了北京之后,马云非常想见当时中国在互联网行业最有知名度的张树新,那时候她被称为“网络女侠”。当马云和何一兵有一天去到张树新的办公楼的时候,张树新正在忙着跑批文,忙着建她的瀛海威大网,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见他们两人。此时瀛海威那块气势磅礴的广告牌已经在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竖起来了,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原本想和张树新展开合作的马云在半小时后郁闷地走出了张树新所在的办公楼大门,两人的交流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等他第二次经过瀛海威在白颐路南端的那块广告牌的时候,马云感慨地对何一兵说:“如果说互联网上一定有人要死的话,她张树新肯定比我死得更早。”几年后,马云的这句话得到了应验。

来到北京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够在京城的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公司。可是,马云在北京没有很深的社会关系,认识的人少得可怜。不过,这些都难不倒马云,从小到大的侠义性格,很快就让他在北京交到了一个新的朋友——钱峰。

当时的钱峰,还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以前在中关村最知名的IT公司——四通公司干过一段时间,后来自己出来做BP机生意,经营得也还不错。认识了马云之后,钱峰为了帮马云在北京打通关系,放着自己红火的生意不做,开着一辆白色的捷达车,整天拉着马云在北京各地跑。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就这样“舍命”相陪了。

寒冷的冬天,在北京的街头,在中央各大部委的大门前,在北京几大媒体的大楼附近,多了两个永远在赶路的年轻人,其中一个瘦小的人手里背着一台电脑,他是马云;另一个戴着墨镜、手里拿着捷达车的车钥匙,他是钱峰。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马云想把从杭州带来的资料在北京的一家媒体上发表,以此来打响中国黄页在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这个在后来的马云看来是小事一桩的事情在当时却是非常困难。

那时的媒体还不敢大张旗鼓地报道互联网,那时的政府不晓得中国黄页是个什么东西,那时的老百姓不认识马云是谁。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要不要发展互联网的态度是不明确的,没有明确的红头文件做政策表述。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理论,国内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改革派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互联网,否则就会被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淘汰,成为又一个闭关锁国的清末政府;保守派却认为,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只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阴谋,中国绝对不能在后工业时代失去主动权,否则就会被西方国家控制。

之后的情况很容易就让我们判断出哪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中国真的抵制了改变整个时代和人类生活的互联网技术,中国将会离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恐怕永远都只能成为一个消耗能源、破坏环境的国家。而互联网技术却给了中国一个赶超其他科技发达国家的机会。

可是,对于当时两派的观点,政府只是观望,并没有明确的态度支持哪一方。政府没有明确的立场,媒体自然也不敢随便报道,引导百姓的舆论走向。当时北京的报社、电台、电视台,如果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没有哪家媒体敢大张旗鼓宣传互联网,更别说还没有打出名堂的中国黄页了。

当时的马云貌不惊人,没有名气,在北京媒体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没有啥实力的个体户,就算敢宣传互联网,马云的中国黄页凭什么让他们宣传呢。

审时度势,马云知道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知道要想办好这件事情,就要先搞定媒体,而搞定媒体,就要先搞定和媒体打交道的人。

刚好,钱峰认识在《北京青年报》工作的一个司机,马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高兴。在钱峰的介绍下,马云和这个司机很快就混熟了。

那时的马云明白一个道理,在市场经济下,花钱不一定能办成事情,但不花钱肯定办不成事。为此马云给了这位司机500元钱,想让这位司机帮他疏通一下关系,在媒体上发表一篇宣传的文章。

500元钱在今天来看不值一提,但是,在1995年的北京,那却是一笔“巨款”,如果马云当时不“下海”的话,这些钱是马云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马云告诉司机,不管是什么媒体,管他大报、小报,只要有媒体发表宣传中国黄页的文章,那么钱就是他的。不过马云也做好了这笔钱打水漂的准备,他对司机说:“就算发不出去,这钱还是你的。”500元的“巨款”,对于当时的马云来说也是需要下一番决心的。

这位司机告诉马云:“《中国贸易报》可能有戏。”司机还告诉马云,《中国贸易报》是个很有魄力的地方,如果能够打通关系,兴许能够发出去。

在司机的引荐下,马云认识了他在北京的一位贵人——《中国贸易报》的总编辑孙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