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罗海燕的第一部著作《金华文派研究》要出版了,他一定要我写一篇序。我既乐见此书的出版,写序当然也是乐意为之的。
《金华文派研究》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既是他在校三年潜心读书与思考的成果,也刻下了他这一段学术之路步步前行的印记。
2009年,罗海燕从河北大学考入南开,从我研习元代文学。他硕士论文做的是元末诗人戴良研究。戴良是元末重要诗人和文章家,同时也是宋元金华之学的重要传人。只是在元代中期,金华之学在承传中逐渐文人化,一个学派流衍而成文派。戴良是元末金华文派的重要一员,以一位诗人和文章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在元代后期和明初,金华文派影响极大。按我的思路,博士阶段的研究尽可能与硕士阶段的研究相衔接。经过商讨,确定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金华文派研究》。
显然,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金华之文由金华之学衍变来,它本身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金华之文是学者之文,金华文人之诗,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但又远不同于宋人的以学问为诗。金华之学被认为是朱学正宗,金华之文在明初主导文坛。不管从“学”说还是从“文”说,都是一个不易驾驭的题目。把握这其中的问题,没有前人的研究可资借鉴。所有认识,都需要从原始文献得来。在文献功夫之外,还需要有相当的学养和识力,否则,再完备的文献,也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材料。
由金华之学到金华之文的衍变,其衍变的轨迹如何?这是必须深入考察梳理清楚的。以“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金华朱学,入元后色彩渐变,他们弟子黄溍一辈,学不及文,学者色彩淡而文人色彩浓,其代表人物有柳贯、黄溍、吴莱等,号称“金华三先生”,吴莱年岁远小于黄、柳,故也有人称黄、柳为“金华两先生”,他们终结了金华之学,开创了金华文派,是金华文派第一代。他们的弟子沿着文人化道路继续前行,出现了一批卓越之士,著名的有宋濂、王袆、胡翰、戴良等,在元明之际号称“金华四先生”,为金华文派第二代。这一代身经元明鼎革,在政治上出现分化,戴良与宋濂等人政治取向不同,成为坚定的元遗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妨碍他们作为一个文派的整体。及明初方孝孺被杀,金华文派衰微。这种考察,大略说来似乎不难,但要做深入细致的考察,把问题说清楚,也是非常困难的。
整体把握金华文派与当时江西诗文、吴地诗文、北方诗文的同异,以彰显金华文派的特色,也是需要深细功夫与辨析之明。与金华之学一样,江西草庐之学,北方鲁斋之学,在元代都流而为文,表现了共同的趋势,但具体情形又各不相同。把握其不同,才能更清晰的认识金华之学与金华之文。这种把握,对于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所有的问题,海燕都努力去把握了。应该说,也都做出了很可称道的成绩。他在掌握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思邃索,从地域、学术、文学多视角考察了金华之学到金华之文的衍变过程,梳理了金华文脉,揭示了金华之文的学术渊源、生成背景、文派特色,以及主要成就、贡献与文学史地位。史的脉络清晰,论证辩说深入。进一步还由金华文人的人生道路、政治抉择扩展开来,思考了在专权与独裁政治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文人的两难选择和难以避免的人生悲剧。其研究的价值也因而得以提升。
不仅如此,他还发掘了长期被遗忘或被忽视的东西,比如他发掘了王毅及其门人一脉,完善了金华之学的谱系;考察了石抹宜孙等人为主导的士人圈及其在元末独特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元末东南地区文人及民众的感情取向及其变化,并可透视这种变化的原因,澄清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曲解。
总之,金华文派的研究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这一研究,不管对宋元学术史的研究还是对元明文学史的研究,都做出了贡献。具体的评价无须我多言,自有读者评说。
海燕从我学习三年,他的朴实与刻苦,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入学时基础并不是很好,但毕业时却得到了老师们一致的肯定。他在南开读书三年的进步不仅仅是学术,他的修养在三年中全面提升。我眼见他每一方面的每一进步,这些进步给我带来欣慰,从这一角度说,我是应该感谢他的。他毕业后到天津社会科学院工作,又受了多方面的历练。当然,他还年轻,不管是学术的路还是人生的路都还很长,相信他会保持所有好作风和好学风,未来的成就和进步,是可期待的。他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欣慰。
查洪德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