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政治参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随着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教育体系已从理论层面逐渐走向了现实世界。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建构者与实现者,他们公民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发展。为此,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成为当前社会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过程中明显存在着民主参与实践路径不足的问题,并致使一些大学生的公民认知和行为脱节。就此本书采取有序政治参与的视角,运用文本解读、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培育其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内在机理、影响效果以及具体途径这几个层面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

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和前提。厘清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内在关系是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公民意识从本质上讲是独立自主意识与公共理性意识的统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则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依法地、理性地、自主地、适度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秩序的意愿表达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公民意识构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的人文基础、非制度性要素及内生变量,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意识培育与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驱动力。

公民意识是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产物,西方丰厚的公民理论和教育实践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以及公民社会理论等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指导;西方学者关于参与式民主理论与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借鉴。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意识的重要培育方式,其本质特性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具有内在规定性,即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有序性、公共性和实践性决定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内容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具体体现在:公民权责意识的对等、法律规则意识的完善、公共包容意识的理性发展以及公民认知、情感、价值观与技能的协调发展。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实践的主要方式,并对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培育功能。其中,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训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实质,交往互动与对话协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形态,公共空间与参与情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场域,而增权与累积则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效应,这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培育其公民意识的内在机理。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体,而这些要素又会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产生一定影响。基于这一假设,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数量与质量、广度与深度以及方式与平台这三个向度中的六个变量来分别考察它们对公民意识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及某些规律性特点。其中,参与数量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但过度频繁的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并无实质性价值;参与质量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能得到相关部门及时反馈的政治参与才对公民意识的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参与广度则与公民意识发展水平并无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但大学生如果经常参与自己比较熟悉领域的公共政治事务则会对公民意识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参与深度与公民意识发展水平之间呈递增规律,即随着大学生参与深度的加深,其公民意识发展水平也随之上升;多样的政治参与方式都对公民意识的培育有积极作用,但结社活动与志愿者行动对公民意识的发展更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无论采用实体还是虚拟网络参与平台对他们公民意识的发展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培育公民意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政治参与和公民意识培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培育理念和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培育其公民意识的一些具体思路与构想:首先,应当建构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目标,以公民权责、法律规则、公共包容意识为基本要素,以公民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技能为层面的多方位培育体系;其次,从课堂、校园、社区等多方扩展公共培育空间与参与情境,使公民情感体验与行为锻炼得到组织化发展,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的交往互动与对话协商成为一种现实制度,并合理有效地发挥政治参与在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中的增权与累积效应;最后,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培育公民意识,应注意有序政治参与数量的合理增加与质量的有效提升;参与广度的科学拓展与深度的渐进深化;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和参与平台的系统整合等措施来积极争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