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中——我青春的记忆
2014年11月1日,在毕业离开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整整30年后,我回到了母校参加十九中筹备百年校庆校友代表大会。走进校门,我漫步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回想着当年在教室里学习和课间在操场玩耍的情景,但那时的教室和操场早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而又现代化的办公楼和教学楼,宽敞明亮的体育馆,以及铺有草坪和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和30年前比起来,母校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留下的只有校园里曾经陪伴我一起学习生活的那一棵棵挺拔的松柏树,现在的它们和我们一样都长大长高了,更加枝繁叶茂。抬头仰望着这些松柏树,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它们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对于那段学习时光的记忆。
1979年9月1日,还是一个懵懂少年的我第一次踏进了十九中的校门,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中学生活。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新鲜,新的开始,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
十九中是一所具有严谨、细致、扎实教学作风传统的学校,当年就已拥有了一个教学实力很强的教师团队,这个团队里既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甘于奉献的老教师,又有在教学上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中年教师,更有敢于创新进取的青年教师。他们在教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以严谨、细致、扎实的教学作风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开启学生的心智,用自己的情操、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行节操。
当年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是很好,整个校区只有一条从校门到教学楼近百米的柏油马路。每天在晨曦中同学们都从校门沿着这条路走进教室,夕阳下又沿着这条路走出校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从这条路我们走进了知识的殿堂,又从这条路走向了社会。当年学校的高层建筑就是一幢简易的二层教学楼,这里没有暖气,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冬天每个教室只配备一个煤球炉供老师和同学们取暖,夏天就要把教室所有的窗户打开来通风降温,真可谓“战酷暑,斗严寒”啊。
十九中又是一所具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当年虽然学校的体育设施很差,无论是足球场,还是篮球场,都是用黄土铺成的,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脚泥,但这些并没有影响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每年的学校运动会,同学们都会为班级的荣誉而积极报名参加。记得有一次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上,学校请来了专业的八一青年足球队进行表演比赛。那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大风,卷起了漫天的黄沙,然而全校师生却仍然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比赛,还不时为比赛双方队员的精彩表现发出叫好声。这些都体现了学校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我当时是学校田径队的成员,对此有更深的感触,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十九中的体育成绩无论是田径还是球类项目都在海淀区名列前茅。
记得刚进田径队时我特别兴奋,尤其是第一天发给我一套运动服,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还没有更多的财力去购买新的运动服,更新一次运动服的周期很长,所以离开田径队的同学要将运动服还回学校,然后再发给新加入田径队的同学,所以我领到的是已经洗得有些掉色的旧运动服。但是运动服胸前那“北京十九中学”6个字却格外醒目,穿上它我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
当年的体育教研室就在学校的田径场边上,在我的印象中它大概是在全校的教研室中最寒酸的,不大而破旧的房间里面又分成了三间,整个屋子特别昏暗。我们田径队都是在下午放学后训练,这时的老师也是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疲惫了,但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指导我们的训练。他们每一次都是和我们这些队员一起训练到任务完成才能回家,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早已过了下班的时间。当年的体育老师们都已近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他们照顾的时候,然而凭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当年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汪宏驹老师负责我们田径队男生的训练。每一次训练汪老师都严格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有时发现技术动作不对,还要亲自做动作讲解,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得到及时的纠正。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在艰苦的训练中遇到困难或者疲劳的时候,总想要偷懒逃避,汪老师就会用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名言“战胜自我,练是哭,赛是笑的精神”和当年中国女排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来激励我们,正是这样的激励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激励我们的同时,汪老师还结合我们爱玩的特性,经常带领我们到位于学校西边的长河就是现在昆玉河边的一条林荫路上训练。当年的长河边马路上机动车和行人都非常少,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绿草如茵,小鸟有的在枝头鸣叫,有的在树枝间相互嬉戏追逐,草丛中昆虫们寻觅着食物。我们被这里的一切所感染,队员们来到这里说说笑笑兴奋不已,情绪都非常高涨。在这样的情绪中,在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训练,大家都非常认真,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训练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物质生活还不丰富,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也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谈不上从饮食上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学校的教育经费也非常有限。我们每次的训练,体力消耗都很大,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都需要补充营养,然而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参加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前,老师们也只有用开水冲一些葡萄糖粉给我们喝,来补充一些营养,比赛当天每人只是发一块巧克力为身体增加能量。就是这样,田径队的队员们为了学校的荣誉和对田径运动的热爱,咬紧牙关刻苦训练,彼此相互鼓励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自己的体能极限。
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的时刻到来了,每年一度的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开始了。在运动会上,每个队员都为了学校的荣誉而奋力拼搏,不仅在单项上,而且在团体总分上都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我在3000米和5000米的比赛中获得了两项冠军,为十九中争夺了荣誉。后来我又代表海淀区参加了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了5000米第三名、3000米第四名的好成绩,并创造了学校这两项成绩的新纪录,直到很多年后才被打破。
多年以后每当想起这些我都会有无限的感慨,不仅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多的是对老师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和鼓励,我也不会取得好成绩。这些也让我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这些年在田径队的训练使我养成了天天跑步的习惯。毕业离开学校后我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坚持每天有时间就要进行跑步锻炼或者是其他的体育锻炼,这不仅使我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总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在单位的运动会上多次取得了长跑的冠军,争夺了荣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授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十九中学习的这些年,我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更通过老师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的言行,学会了如何热爱集体、如何关爱家人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了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它的坚定信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30年过去了,我对母校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在这份思念中承载了我很多美好青春的记忆。我想念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想念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更想念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呵护我们成长的老师。老师使我们认识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认识到了社会的美好与艰辛。老师就是在人生长河中航行时引导我们驶向正确航向的一座灯塔,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在狂风中还是在暴雨里,总是矗立在那里发出绚丽的光芒。这次回到母校,我也看到一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教师,他们虽已年近花甲,但仍然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他们的脸上还是带着当年的微笑,眼神里充满着对学生的关怀与期望。我也看到更多的新一代年轻教师,他们和他们的前辈当年一样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继承和发扬着十九中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严谨、细致、扎实教学作风的光荣传统,他们是母校美好未来的创造者,老师,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学生,老师是我们值得用一生去爱的人。
祝母校十九中越办越好,学校百年校庆辉煌!
【作者简介】
董学军,男,1967年2月13日生。1979—1984年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地铁学校,1986年参加工作,任地铁客运司机。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时,代表学校参加区运动会,获3000米、5000米第一名;参加市运会,获3000米第四名、5000米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