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目录新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别史类

《逸周书》十卷

旧本题曰《汲蒙周书》,“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得于魏安厘王家中”。“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晰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家诸书,亦不列《周书》之目。是《周书》不出汲家也。考《汉书·艺文志》先有《周书》七十一篇”。“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其相沿称汲家者,殆以梁·任防得竹简漆书,不能识以示刘显,刘显识为孔子删书之余。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家竹简为一事,而修《隋志》者误采之耶”。“唯旧本载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丁黼跋,反复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冡,斯定论矣”(《总目》卷五〇)。《逸周书》班固自注为“周史记”。颜师古注“刘向云:‘周时浩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是一部与《尚书》相类,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内容上起周文王,下迄周灵王,包括西周和春秋时代约六百年的史事。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倘非有《逸周书》克殷、世俘诸篇,谁复能识‘血流漂柞’四字作何解”。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世俘解之可信,除文字体例当属于周初以外,其中所纪社会情形与习尚,多与卜辞及古金中所载相合”。可见《逸周书》的史料价值。

《东观汉记》二十四卷

《东观汉记》是东汉官修的纪传体《国史》。因东观是洛阳宫殿中藏书之所,修史也在其中,故以为书名。内容起于光武,终于灵帝。曾先后四次撰修,明帝时,命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又撰开国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为本书初创。其后经安帝、桓帝时两次续修,共完成一百四十多篇。灵帝时又命马日磾、蔡邕续补,由于董卓之乱全书未能最后完成。“隋志》称书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旧唐书·志》则云一百二十六卷,又录一卷。盖唐时已有阙佚”。“晋时以此书与《史记》《汉书》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隶事释书,类多征引。自唐章怀太子集诸儒注范(晔)书,盛行于代,此书遂微。至北宋时尚有残本四十三卷”。(《总目》卷五〇)。清修《四库全书》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二十四卷,包括章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可补《后汉书》之不足。

《建康实录》二十卷

唐·许篙撰。“备记六朝事迹,起昊大帝,迄陈后主,凡四百年,而以后梁附之。六朝皆建都建康,故以为名”。“盖其义例主于类叙兴废大端,编年纪事,而尤加意于古迹”。“而宋以后复沿本史之例,各为立传,为例未免不纯”。“然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来考六朝遗事者,多援以为征”(《总目》卷五〇)

《隆平集》二十卷

旧本题宋·曾巩撰。曾巩,字平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五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宋史·曾巩传》)。《隆中集》“纪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体似会要,又立传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为类”。“简略琐碎,颇不合史法”,“不出于(曾)巩”(《总目》卷五〇)。

《古史》六十卷

宋·苏辙撰。苏辙,字子由,溢文定。“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苏)轼相迫”。崇宁中,蔡京当国,致仕,“筑室于许,号颖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苏)辙以司马迁《史记》,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司马)迁之旧,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本纪七,世家十六,列传三十七。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平心而论,史至于司马迁,犹诗至于李(白)杜(甫),书至于钟(繇)王(羲之),画至于顾(恺之)陆(探微),非可以一支一节比拟其长短者也。(苏)辙乃欲点定其书,殆不免于轻妄”(《总目》卷五〇)。

《通志》二百卷

宋·郑樵撰。郑樵,字渔仲,“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甘枯淡,乐施与”(《宋史·儒林传六》)。以“天子蒙尘”,多次请求雪“父兄之耻,⋯⋯刷祖宗之辱”,而请缨无路,上书未答,转而从事史学研究和著述。居夹潦山,谢绝人事,“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颂达旦,而喉舌不罢劳”(《夹潦遗稿》卷三)。又“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宋史·儒林传六》)。“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榕铸则难以成书”。所著《通志》虽包括纪、传、年谱(表)、略(即志)、世家、载记六体,本纪自三皇五帝至隋,有的内容写到唐和北宋,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而“其平生精力,全帙精华,惟在二十略而已”。“宋人以义理相高,于考证之学罕能留意,(郑)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讥弹也。特其采撩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证,与杜佑、马端临书并称‘三通’,亦有以焉”(《总目》卷五〇)。

《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称撰。王称,字季平,有志于史学,据《国史》《实录》,旁及野史等有关资料,撰《东都事略》,以北宋都城开封称‘东都’而命名。记事自太祖迄钦宗,包括本纪十二,世家五,列传一百五,附录八,“世家俱载皇后、皇子,附录所载为辽、金、西夏等国”。其书“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中”,“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唯(王)称与李煮、李心传之书而三。固宜为考宋史者所宝贵矣”(《总目》卷五〇)。

《路史》四十七卷

宋·罗泌撰。罗泌,字长源,少好读书,绝意仕进,诗文精深,不肯苟同于人。以史书言远古者极少,乃作《路史》,凡前纪九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国名纪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下逮两汉之末;发挥六卷、余论十卷,皆辨难考证之文。“余论之首释名书之义,引《尔雅》‘训路为大’,所谓《路史》,盖曰:大史也”。“(罗)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然引据浩博,文采瑰丽”,“有助文章”。“至其国名纪、发挥、余论,考证辨难,语多精核,亦颇有去惑持正之论,固未可尽以好异斥之”(《总目》卷五〇)。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

宋·叶隆礼撰。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淳祐进士。“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叶)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于传闻’讥其失实甚多”,“盖(叶)隆礼生南渡后,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之详核也。特诸家目录所载,若《辽庭须知》《使辽图抄》《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叶)隆礼时尚未尽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存之亦可备参考”(《总目》卷五〇)。

《大金国志》四十卷

旧本题宋·宇文懋昭撰。“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迹,裒集汇次”,“似是杂采诸书排比而成”。“然其首尾完具,间有与《金史》异同之处,皆足资订证,所列制度服色,亦能与《金史》各志相参考,故旧本流传不废,今亦著其伪,而仍录其书焉”(《总目》卷五〇)。

《古今纪要》十九卷

宋·黄震撰。黄震,字东发,“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登进士第”,“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摧史馆检阅,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改提点刑狱,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移浙东提举常平,镇安饥民,折盗贼萌芽”“尝告人曰:‘非圣人之书不可观,无益之诗文不作可也’”,“门人私溢曰:文洁先生”(《宋史·儒林传八》)。《古今纪要》“撮举诸史,括其纲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载一帝之事,则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僭窃割据亦随时附见。词约事该,颇有条贯”。“所叙前代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诸臣事迹较历代稍详,而无忠佞标题,盖不敢论定之意也”(《总目》卷五〇)。

《续后汉书》四十七卷

宋·萧常撰。萧常,乡贡进士。其父萧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萧常继父志,“以昭烈帝为正统”,“吴、魏为载记”,费时二十年撰成《续后汉书》,“盖其大旨在书法,不在事实也。然其义例精审,实颇得史法”。“(萧)常之所长不在考证,殆偶然笔误,非别有典据也”(《总目》卷五〇)。

《续后汉书》九十卷

元·郝经撰。郝经,字伯常,溢文忠。“家世儒业”,“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被贾似道拘留十六年,“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王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元史·郝经传》)。当时萧常《续后汉书》“未行于北方,故(郝)经未见其本,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持论颇为不苟”。“(郝)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说,多有裨于世教”(《总目》卷五〇)。

《春秋别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撰。《自序》称:“尝阅往煤,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见百家,皆三氏所未录,间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绪,而未究其续,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传人名,以系其事,凡十五卷”。“此本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朱)彝尊题字‘惜其抄撮具有苦心,惟各条之末,不疏明出何书’”。“所讥诚中其病,然网罗繁富,颇足以广见闻”(《总目》卷五〇)。

《钦定历代纪事年表》一百卷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圣驾南巡,布衣龚士炯献《历代年表》,所载至隋而止,乃诏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藏事而(周)清源段。复诏内阁学士王之枢踵修,而以(周)清源子(周)嘉祯佐之,乃相续成编。所载事迹上起帝尧元载甲辰,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维以正统居第一格,为全书通例。其余时殊世异不可限以一法,则每代变例,而各以《例说》系表首”。“是书网罗历体,总括始终,记录无遗,而义例至密,剪裁得体,而书法至明。诚韩愈所称‘纪事必提其要’,欧阳修所称‘春秋之文,简而有法’者也”(《总目》卷五〇)。

《钦定续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奉救撰,大体依据郑樵《通志》的体例编写,分本纪、后妃传、二十略、列传四部分,内容与《通志》相衔接。纪传从唐初至元末,因已修《明史》明代纪传不复撰人;二十略则起自五代至明。纪传抄自诸史,二十略则因袭《通志》间有增补和订正,突出的是《图谱略》删去索象、原学、明用、记有、记无等篇目,另用经学、史乘、天文、地理、政典、学术、艺事、物类等新目,而《昆虫草木略》则增补和订正更多。“盖虽一传而条理倍为分明,虽同一略而考证尤为精核”(《总目》卷五〇)。

《历代史表》五十三卷

清·万斯同撰。“史家之难,在于表、志”(《总目》卷四五),万斯同认为:“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于史者也”(《清史稿·文苑一》)。“以十七史自《后汉书》以下,惟《新唐书》有表,余则阅如,故各为补撰”,“使列朝掌故端绪厘然,于史学殊为有助”,虽“偶有脱略者,核其大体则精密者居多,亦所谓过一而功十者也”(《总目》卷五〇)。

《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

清·姚之骃撰,姚之驯,字鲁斯,康熙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御史。生平博雅好古,尤长于史学,搜辑失传的八家《后汉书》,为《后汉书补逸》,“其捃拾细琐,用力颇勤,惟不著所出之书,使读者无从考证”(《总目》卷五〇)。

《春秋战国异辞》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擦遗》一卷

清·陈厚耀撰。陈厚耀,字泅源,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进士。“通天文算法”,“以天算之法治春秋”(《清史稿·儒林传二》)。《春秋战国异辞》“采群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有异同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亦间为辨定。又取《史记》十二诸侯表、六国表合而联之,为《通表》二卷。其谐谈琐记神仙艺术无关体要难以年次者,别为《撩遗》一卷以附于后。其《通表》排比详明,颇有条理;《异辞》以切实可据者为正文,而百家小说悠谬荒唐之论皆降一格附于下,亦颇有体例,虽间有真赝杂糅⋯⋯朱免稍失裁断,而采撩浩繁,用力可称勤至。又所引诸书,多著明某篇某卷”,“易于检核”(《总目》卷五〇)。

《尚史》一百七卷

清·李错撰。李错,字铁君,镶白旗汉军,“性友爱”,兄李祈山“罢官还,无宅,以己室授之”(《清史稿·文苑传二》)。以马骑《绎史》为稿本“而离析其文,为之剪裁联络,改为纪传之体”,作《尚史》,包括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阅十六载而后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体如诗家之集句,特为创格,较铭铸众说为尤难”(《总目》卷五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