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旅游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等七点要求,标志着胶着30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跨越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相关规划、政策的出台,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旅游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突破口和推进力量,而在智慧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必然趋势的前提下,北京应立足其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有利条件,在三地智慧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一、以旅游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群都已初具雏形。都市圈之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跨区域、协同性旅游区建设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如2011年5月,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便签署了《苏浙皖沪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意在打造一体化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群。从旅游资源、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等条件来看,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具备充分的协同发展基础。
(一)三地旅游资源禀赋协同互补
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品类众多、形态各异,较之于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而言,它是国内唯一集平原、草原、海洋、丘陵、山地、高原、沙漠、湿地等诸多旅游资源与一体的都市旅游圈;其旅游资源几乎囊括了国家标准公布的旅游资源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京津冀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河北的长城文化、蒙元文化、清朝文化、天津的市井文化与北京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同时,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又各有侧重。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在拥有故宫、长城、天坛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各类国际大型活动、赛事举办较多,人文旅游资源与现代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直辖市,拥有劝业场等丰富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河北的承德——秦皇岛偏重人文建筑和自然山海风光,张家口偏重滑雪和草原自然风光,保定——石家庄民间工艺以及农业观光资源优势明显,廊坊——沧州——衡水等地偏重于寺庙、墓葬、杂技等。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的协同性互补特征明显,为京津冀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三地产业机构梯次性明显
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北京市和天津市已经达到富裕水平,而河北省只有中等收入水平。《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76.9%、48.1%和35.5%;天津、河北省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50.6%和52.2%。随着北京、天津大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点任务。降低天津、河北第二产业占比,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将会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大气、水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激发旅游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活力,顺应自驾游、周末休闲度假游的发展趋势,加强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一小时城市群初步形成
现代通信技术和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为京津冀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打消了距离的限制,使得旅游信息共享日渐便捷。其次,高速公路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高铁事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京津冀一小时城市群基本形成。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要的交通设施,国家京张高速铁路已经通过批准立项,预计时速将达到每小时300千米,届时从北京市区到张家口时间将在1小时以内。2014年京沈高铁和京张城际铁路均有望于年内开工,这样一来,河北省仅剩的两个没有通高铁的区市——承德和张家口,也将被纳入高铁路网。
(四)三地旅游协同发展符合休闲旅游发展趋势
随着家庭轿车不断普及和中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自驾游、周末休闲度假游成为越来越多都市旅游人群的选择。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2012—2013)》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6100美元,标志着中国旅游消费将进入度假休闲消费阶段。2012年全国共有14亿2千人次,选择自驾方式参与旅游,占全国全年旅游出行人数的48%,自驾游在目的地停留的平均时间为1.67天,人均自驾游消费水平为455.69元/人·次。2015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城,形成京津冀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这将进一步为京津冀地区的自驾游和周末度假游提供更多便利。
二、京津冀一体化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京津冀智慧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2年12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慧旅游的综合性、关联性越来越强,尤其是,牵扯到京津冀不同行政区划智慧旅游发展,更应强化顶层设计。近几年,在智慧旅游发展迅猛的整体趋势下,京津冀三地都对本地智慧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2012年5月,北京市旅游委发布了《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涉及三大智慧旅游体系(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九项智慧旅游系统,60个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为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天津市提出了“智慧旅游1369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印发《河北省智慧景区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以智慧景区建设为载体,对河北省智慧旅游进行了总体谋划。
在京津冀智慧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应在智慧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层面的“全面对接”,进而三地共同编制《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规划》、《京津冀智慧旅游行动纲要》,做好三地智慧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京津冀旅游资源、科技资源整合,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多层次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在条件成熟时,打造“全国智慧旅游创新试验区”。
(二)进一步凸显北京在智慧旅游协同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科技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在智慧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长期以来,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天津尤其是河北地区长期受到北京虹吸效应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京津冀发展过程中,甚至有“北京吃不够,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说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北京的环境改善、产业外溢、人口分散等大城市病的解决,都需要天津尤其是河北的大力配合才能实现。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在京津冀智慧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应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强化跨区域的部门合作
为强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建立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并成立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协商制定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工作任务,督察工作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2014年4月、8月、12月,分别召开了三次旅游发展联席会议,由此可见,在政府层面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已经提升议事日程,并摆在了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智慧旅游方面,2014年5月18日,京津冀旅游营销合作联盟成立。秦皇岛市旅游局与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在智慧旅游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以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为基础,三地应进一步成立“京津冀智慧旅游联盟”,联盟在政府指导的前提下,广泛吸收三地旅游企业、科技企业参与,在积极推进现有智慧旅游资源共享的同时,发起京津冀智慧旅游需求与产业对接活动。建立三地智慧旅游需求与解决方案对接机制,帮助传统旅游景区、企业更加快速地了解新技术、新产品,获取更为优秀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吸引有进入旅游产业意愿的科技企业更多参与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创新智慧旅游新思路,不断开拓智慧旅游的新内容、新服务和新模式,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四)充分利用大型活动契机,强化智慧旅游方面的合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体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赛事不断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大型国际活动的举办,为城市、地区整体基础设施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比如2008年,在北京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之外,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都是协办城市,香港地区也承办了马术项目。
目前,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做好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2015年2月1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北京冬奥会申办委员会调研时强调,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对于“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冬奥会申办除对京津冀(尤其是京张两地)的交通、场馆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外,也势必进一步推进两地旅游合作。
(五)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
智慧旅游的发展要为游客、主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及时、有效、个性化的相关信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资源平台,收集完善的旅游信息。智慧旅游的相关信息非常多,包括景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天气等诸多因素。在传统旅游背景下,这些信息的发布是以部门化中心为主要特征,如气象局只负责发布天气预报,交通部门只负责交通信息,游客、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在信息收集整理过程中会花费巨大成本,要把这些信息有效整合起来的前提就是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在京津冀智慧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这些信息在受到部门中心化制约的同时,更牵扯到区域、部门利益。
积极吸引相关高校、智库机构加入,共同做好智慧旅游信息、舆情收集工作。如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都在旅游数据、网络舆情等方面拥有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可由有关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京津冀智慧旅游研究中心”,依托研究机构的已有研究力量,共同建立三地智慧旅游相关数据库,并做好智慧旅游舆情收集、分析工作,改变旅游消费的“后验性”特征,改变旅游消费决策的模式,提高旅游消费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六)以智慧旅游带动京津冀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科技创新又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或者说,智慧旅游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产物。同时,智慧旅游发展的目的不在于技术创新本身,而在于强化旅游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旅游协同发展,是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产业强大的外部效应将极大推进京津冀环境治理,带动整个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相对均匀的市场环境。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智慧旅游的产业价值,借助智慧旅游的科技创新驱动促进旅游产业内、产业间融合发展。进一步,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这一契机,充分带动相关市场要素流通、共享,从而真正是智慧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