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用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为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应有作用,作为团体的辅导者除了要掌握团体动力学和团体咨询的理论外,还要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团体咨询的目标,促进团体成员心灵成长。本章将介绍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常用的技术。

辅导者为了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人际互动,采用必要的团体辅导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团体辅导的很多技术与个别咨询所用的技术是相似的,如:倾听技术、同理心技术、复述技术、放映技术、澄清技术、解释技术、面质技术、自我暴露技术等。在团体技术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资料,具体如下所述。

一、美国团体工作专业协会提出的团体指导者应具备的技术

(1)有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参加者;

(2)对团体辅导有清晰的界定,有能力对组员解释团体目标和程序;

(3)有能力对组员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

(4)对组员进行适当的示范;

(5)对团体中的非语言行为做出正确而恰当的解释;

(6)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效地运用辅导技术;

(7)对团体过程中的紧要关头做出调停;

(8)有能力使用主要的团体技术、策略和程序;

(9)在团体中推动导致改变的具治疗功能的因素;

(10)懂得如何有效地结束一个团体过程;

(11)用追踪的方法来维持和支持团体成员;

(12)用测量的方法来评鉴团体的结果。

二、徐西森的观点

徐西森将指导技术分为初级指导技术和高级指导技术。

(一)初级指导技术

1.催化技术

(1)意义:指导者运用口语、非口语等行为或带领活动,以协助团体“热场”及成员“暖身”,使其便于进入团体的工作情境,开展团体动力。

(2)内涵:指导者可以使用下列方式来“催化”团体:协助成员表达其担心、恐惧等负向情绪;营造安全和接纳的气氛,使成员相互信任;邀请成员参加活动;减少成员对指导者依赖,鼓励成员自我开发;当成员分享时,给予支持;鼓励成员公开对话、谈心,特别是团体内发生冲突的当事人;适时、适当地运用团体康乐活动。

(3)目标及期待结果:开创团体一个清楚且有方向的运作情境,协助成员有效地沟通,增加其责任感,以发展出兼顾工作导向及人际导向的团体动力。

2.非言语技术

(1)意义:指导者运用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势等非口语行为来引导成员参与团体。

(2)内涵:非语言的技术须慎重,不宜滥用,须考虑性别、场合、适用时机。避免专注于少数人,形成团体的派系裂痕或成员产生特殊心态。同时也须察觉成员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3)目标及期待结果:指导者的非语言行为显示对成员的暗示或关怀,有助成员的示范性学习与自我开放,“多向度的专注”也会增加团体的信任感和同理心。

初级指导技术旨在促进团体动力的开展、互动气氛的营造,有助指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基本上,初级指导技术只是形成团体辅导的一般性条件。为了促进成员自我了解,开启动力性的发展方向,以达成团体的功能、目标,团体指导者宜配合团体发展的过程、对成员的了解、团体特定事件的出现等状况,适时运用高级指导技术,避免团体停滞于支持性气氛里或成员沉溺于情感性互动中。

(二)高级指导技术

1.再陈述技术

(1)意义:将成员说话的内容,运用不同的字词再响应一遍,以确认其意思。

(2)内涵:表达指导者对成员语意的了解,包括感觉、思想和经验,近似“简述语意”技术。

(3)目标及期待结果:指导者确认了解成员的叙述是否正确无误,并提供支持性功能。

2.保护技术

(1)意义:指导者为了使成员免于不必要的身心伤害、批评或攻击,而采取必要的安全性反应。

(2)内涵:指导者有责任经验安全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免受伤害,毕竟数人以上的团体互动情境,难免会有冲突或负向行为的发生,指导者应该随时察觉团体中各项危机,安全地引导成员,避免不需要的心理冒险。

(3)目标及期待结果:指导者对团体或个人的危机,有责任预警之,以降低团体的危险性。然而,不宜过度保护成员,以免影响团体互动或减少当事人独立性成长的契机。

3.建议技术

(1)意义:指导者透过提供信息、意见、方法及观念,来协助成员改变认知、态度与行为。

(2)内涵:指导者对成员的建议及成员相互所提的意见宜慎重考虑,过度的建议或不当的意见可能引发危机,同时形成成员过度依赖、权威崇拜及经验错误移植等后遗症。

(3)目标及期待结果:协助成员发展多元性、选择性的方向及思考模式。适当的建议有助于成员解决问题及掌握时效。

4.面质技术

(1)意义:指导者(或成员)透过有意义的陈述及高层次同理心,协助成员面对自我扭曲、否认、逃避及矛盾的行为,以促进其动力性的自我了解。

(2)内涵:面质是高难度及高压迫性的技术,挑战成员去检视自己言行不一致或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冲突问题的焦虑所在。卡玛尔(1982)认为面质必须注意下列原则:面质要具体与正确;面质须在关系建立后为之;面质须对成员有足够的了解,避免指导者个人成见,它不是一种惩罚;面质于成员有能力改变的行为;面质时态度要关怀尊重,呈现助人的意愿。例如,

你一直提到团体伙伴不支持你,老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然而,当伙伴们想要关心你时,你却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知道你自己发现了没有?你愿意说说看吗?

(3)目标及期待结果:面质有助于改善阻碍成员自我成长及团体动力发展的因素,鼓励团体成员更加诚实地自我探索,觉察自我矛盾的现象,促进团体有效地沟通。同时让当事人能面对一些他不愿意面对的感觉、经验或行为,以帮助当事人看到阻碍他自我了解及积极反应的一些盲点、矛盾和冲突。

5.立即性技术

(1)意义:指导者透过此时此刻的反应,以表达其感觉、想法和行为,澄清指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2)内涵:团体互动的过程极其复杂,每位成员都需要被照顾,避免顾此失彼,指导者可通过立即性技术来澄清团体辅导的契约规范与角色关系。例如,当成员全部沉默时,引导大家说团体是大家的,应该由大家先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由指导者说。

(3)目标与期待结果:立即性技术有助于理清团体辅导的角色关系,催化团体的气氛,“当下检视”团体情境与成员心态。

6.沉默技术

(1)意义:指导者节制语言行为,以专注的态度来运作团体。

(2)内涵:当成员沉默、思考或过度依赖时,指导者也可用沉默来响应团体,促发成员对上述不当反应的自我觉察。

(3)提供反映指导者状态,“类化”成员机会。固定焦点,促使情绪性紧张信息的整合,协助成员开发自身的资源。

7.自我表露技术

(1)意义:指导者于适当的时机有意义的、有建设性的分享个人类似的经验、感受与看法。

(2)指导者的自我表露时机选择宜适当,最好是先引导其他成员自我开放。同时,指导者自我表露的内容宜与当事人或讨论的主题有关,避免言不及义、文不对题、反客为主,甚至情绪失控而挫伤团体动力。

(3)指导者的自我表露有助于与成员建立良好关系,催化团体气氛,同时增强成员示范性的学习效果,刺激成员思考,以发展有效的工作情境。

8.阻止技术

(1)意义:指导者运用口语与非口语行为,防止成员在团体中表现不适当的口语与非口语行为。

(2)指导者有责任提供有效的互动情境,避免成员在团体中受到伤害。“阻止”的行为来自于指导者的敏锐观察力,适时地反应及避免形成攻击,以免造成保护了某成员却又伤害另一成员的现象。有时也可运用团体规范来达成“阻止”的效果。当成员出现垄断团体、攻击他人、干扰耳语、不当支持、闲聊、泄密、侵犯隐私等行为时,指导者须加以“阻止”。

阻止技术适用的情景包括:当成员漫谈时;当成员意见和团体目标有冲突时;当成员的谈话内容不正确时;当指导者想转移话题焦点时;当团体临近结束时;当成员之间发生争吵时;当成员试图拯救其他成员时。

(3)保护成员,有规则地运作团体,创造有建设性的团体动力。

9.折中技术

(1)意义:指导者以公平、中立的态度,掌握团体成员,给予其充分且平均的发言机会。对于意见冲突的部分,技巧性的“求同存异”,不偏不倚任何一方。

(2)当团体出现强势成员、强势语言及强势意见时,指导者宜适当处理,运用折中技术,以创造有效的沟通情境。同时,指导者中立、客观、不偏执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3)折中技术有助于促进团体讨论气氛,塑造团体多元化的交流情境,同时有助于集合各种不同看法,促进成员的相互了解。

10.联结技术

(1)指导者运用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反应力,技巧地将成员之间所表达的内容及有关的题材、人物、事件与团体目标相关连,有意义地组织成员的信息,特别是成员未觉察到的片断信息。

(2)指导者敏感于成员之间共同的问题、共同的线索,能促进成员间的互动并提高团体凝聚力的层次。基本上,联结技术适用于成员间的互动,而非指导者和成员间的互动。

(3)一则增进团体的凝聚力,再则有助于成员重新检视个人看法与经验,使团体互动更有意义。

联结是成员与成员互动而非成员与领导者互动。

11.评估技术

(1)指导者协助自己及教导成员如何衡量团体的进展与方向。

(2)包括对个人及团体过程的评估。

(3)增进成员更深的自我觉察,评估技术有助于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行为,并建构团体的过程与导向。

12.设限技术

(1)指导者规范团体共同行为与个人行为,以有效运作团体。

(2)设限可在团体形成前或团体进行中加以运作。基本上,设限提供了成员一种互动架构,以使成员的行为有所遵循,进退有据。“设限”不同于“阻止”,前者近似于团体契约,是一种团体内群体行为的积极指针。“阻止”较倾向于预防成员个人消极性的行为。

(3)导引成员建设性的团体行为,创造理想的工作情境,并且有助于成员产生交互作用。

13.调律技术

(1)指导者调整团体进行的方向与步调,以开展团体动力。

(2)当团体进行方向偏离主题、发展速度太快、成员不习惯或无法忍受团体气氛时,指导者皆应适时调律。指导者可用口语、非口语、活动及情境安排来进行调律。

(3)调律有助于改善团体气氛,整合成员的学习速率,协助成员发现团体新方向,避免团体陷入盲点或成员“钻牛角尖”。

14.整合技术

(1)每次团体结束前、团体讨论告一段落或整个团体结束前,指导者协助成员整理学习心得。

(2)整合时,宜兼顾意见整合与情感融合,同时结合团体内情境与团体外环境的学习迁移,并给予成员信心,创造一种自信的气氛,以协助成员成长、适应与发展。

(3)流畅团体过程,实习团体目标,协助成员类化、内化及强化学习经验,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团体动力凝聚制高点。

三、重要技术详细阐述

有些团体辅导技术,在文字的理解方面并不难,但真正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中用得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团体辅导中经常用到的并且很重要的一些技术,如倾听技术、共情技术等。有些辅导教师对这些技术的理解有时不够准确,如理解倾听的技术,有些辅导师教认为倾听就是专注于学生的讲话,还有些教师会把“共情”理解为“理解对方”等。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下面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倾听技术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倾听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让参加培训的学生学会倾听对团体的互动也是非常有好处的。Nichols曾经说过:“倾听是一种艺术,通过倾听,我们使用共情穿越我们的距离……真诚的倾听意味着悬置记忆、欲望和评价——并且,至少是在一小段时间内,是为另一个人而存在。”通过倾听,我们能听出学生讲述内容的弦外音,如果倾听做得不够好就很难知道学生表达的真实的意思,很难做到对他们的理解与接纳。而良好的倾听包含着四种技术。

1.为准确而倾听:澄清

澄清是在学生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他们提出问题的反应。

它开始于“你的意思是……”,“你是说……”,“你能澄清……”,“你能描述……”,然后重复学生的信息。例如,

学生:“我参加团体的目的是锻炼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可是当我进入到活动中的时候,我怕自己表现不好,小组同学会瞧不起我,我很纠结。”

辅导教师:“你的意思是参加这次团体辅导让你很矛盾,不知道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

2.释义

释义是指有选择性地注意学生语言中的认知部分,并用辅导教师的话把它说出来。例如,

学生:“我知道参加团体辅导要放开自己,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别人喜欢我。”

辅导教师:“你想在团体活动中敞开自己却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的表现。”

3.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主要对信息的情感部分进行再编排。

情感反应与释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反应要对信息加入情绪基调或成分,而这是释义反应所没有的。例如,

学生:“参加完今天的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但是有的同学对我的看法让我很难接受,我不是像他说的那样。”

辅导教师:“你感觉到听到某些同学对你的评论后,感到很不舒服。”

4.为主题而倾听:总结

在学生倾诉一段时间后,在关键问题之中找出关联,并将它们准确地复述给对方。例如,

学生:“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在这里我也怕主动回答问题而出错。”

辅导教师:“你说的两种情况,有个共同点就是害怕别人对你的评价。”

另外,通过倾听可以看出辅导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的能力如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了解这方面的能力。

(1)你对人真的很有兴趣吗?

(2)遇到挫折时,你是否比较容易心情烦乱,无法集中注意力?

(3)你能否耐心地倾听他人诉说和你相反的观点、意见,而不会排斥、不耐烦?

(4)你是否喜欢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论别人?

(5)对别人所说的话,你能否抓住“重点”?

(6)当你倾听别人倾诉时,是否希望别人赶快讲完,然后就可以尽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7)别人陈述问题时你是否专注?

(8)当别人告诉你隐私时,你是否会表现出好奇、震惊或惊讶?

(9)当你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感到迷惑时,通常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去深入寻找?

(10)对于你喜欢的人,你是否容易只看到其优点,反之对不喜欢的人,是否常看到其缺点?

(11)别人是否认为你很能理解他人的心情?

(12)如果你的意见和求助者有出入,你是否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13)你能否化解对他人的不满而不会使自己感到不舒服?

(14)你是否常主动地给别人一些忠告或建议?

(15)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你更愿意相信人是可变的?

(16)如果与你打交道的人让你感到不舒服,你的情绪就会低落,甚至可能回避?

评定方法:单数题“是”得1分,其余答案不得分;双数题“不是”得1分,其余答案不得分。

如果得分在12分以上,那么一般来说,已具备了有效地帮助求助者的基础。这样的人大多表现出热心、诚恳、有理解力、有条理、较为客观、有自信心。

如果得分在9分以下,那就需仔细衡量自己的理解与接纳能力。

答案仅供参考!

(二)无条件尊重技术

无条件尊重是指不管来参加辅导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成绩如何、品质如何、外在条件如何、内在条件如何等,作为辅导教师都应以温和、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站在开放的角度与其交往和沟通,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各种标准评判他们。

无条件地尊重学生,会让参加辅导的学生感受到在这个团体辅导中是安全的,这使得他们更愿意敞开自己,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三)提问技术

团体辅导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和辅导教师的提问技巧有关,问题不同,所产生的辅导效果可能就不同。在辅导过程中,下提问的技术有以下几个。

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的句式中一般带有“什么……”“怎样……”“如何看待……”等,这种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想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问题、想法和感受,也可以增进与辅导教师之间的关系。

2.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的句式一般使用的词有“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行不行”等,这种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给出确定的答案,或是缩小讨论的范围。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辅导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使用封闭式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意愿或感受。

(四)“我说清楚了吗?”技术

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教师提出问题或讲解完某个问题,为了弄清楚学生明白了没有,没有辅导经验的教师会问“你们听明白了没有?”“大家听懂了没有?”“我讲完以后有没有不懂的人,请举手”……这样的提问很少会有学生会有回应,因为这样的句子会带给学生压力,让他们感受到听不明白是自己的责任。而比较好的提问方式是“我这样说得清楚吗?”或“刚才的规则我说清楚了吗?”等类似的句式,学生就愿意说出自己的疑问,更有利于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五)共情技术

(1)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专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括三方面:

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2)共情的技术分为五个水平。

水平一: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一个问题、否认、安慰或建议。

水平二: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只注重收集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

水平三: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

水平四: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

水平五: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对水平四的内容都做出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例如,

“我多次尝试和她沟通,可根本不行,她对我太恶劣了。”

水平一:我相信将来总会行得通的。(安慰和否认)

为什么你们两个不能相处?(问题)

水平二:你和她的相处现在挺困难。

水平三:你试着与她相处,但不成功,因而感到沮丧。

水平四:你似乎无法接近她,所以感到沮丧。你想让她对你好一些。

水平五:你似乎无法接近她,所以感到沮丧,你想让她对你好一些。你可以采取这样一个方法,向她表达出你的这种情感。

共情技术常用的表达句式有,“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对你而言,好像有一种……”,“听你的意思,也许你认为……”,“哦,所以你才觉得似乎已经感受到你的……”,“这件事对你来说实在是……”等。

共情的技术实际上就是,辅导教师能不能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这种技术需要在个别咨询中不断地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进而在团体辅导中得以熟练运用。当学生发现辅导教师能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他们才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故事,才可能真正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六)鼓励技术

在一个新的团体中,有些成员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的面前表现得太糟糕,有时害怕自己在团体中说错话,有时不敢表露真实的自我。这时,特别需要辅导教师观察到,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此来释放学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

辅导教师表达鼓励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是非言语的鼓励,如温和的声音、和善的微笑、开放的身体姿势等。例如,

辅导教师:“小茗,你刚才说到你在众人面前出丑的经历,你感受到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很丢人。但是你会发现,当你说的时候大家都是非常认真地听着,并没有嘲笑或看不起你的意思,大家都是在彼此鼓励和帮助。”

(七)非言语技术

非言语技术是指辅导教师通过表情、眼神、声调、动作、距离、姿势和手势等实现的信息交流,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团体活动。非言语技术在辅导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比较喜欢活泼、有激情、开心、微笑的辅导教师。另外从沟通的效果来看,沟通的效果=7%言语内容+38%语调+55%身体语言。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沟通中,语言文字在沟通中的效果是占比最少的,作为辅导教师我们应该注重自己在语调和身体语言方面的训练。

1.非言语技术的主要功能

(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2.辅导教师非言语技术的自我检查

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下表来检查自己的非言语反应,从而更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不适的反应方式。例如,

辅导教师:“这个小组在刚才讨论的环节(语气温和、面带微笑右手伸开指向该小组,而不是用一根食指指向改组),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的话题中来,而且他们的组长对成员的看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停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目光直视该组、声调有所提高)。”

辅导教师非言语反应习惯的自我检查表

资料来源:刘勇2009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