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词带来的迷惑和清醒(代序)
时下台湾青少年的新生语言,称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九年出生的人为“五年级生”,称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九年出生的人为“六年级生”。我生于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算是个“一年级生”吧,正在述说“三年级”的故事。
在学校里,二年级的学生看不懂七年级、八年级的功课,需要解说;人生往往相反,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没见过四年级的功课,好奇,陌生,隔阂。
“天地一舞台,人生一戏剧”,演戏的人都知道舞台分成六个区,每个区都有名称。“四年级”的时候,中国这个大舞台也分成好几个区,每个区也有名称,那些名词曾经天天见报,天天在生活中使用,到今天,那些新闻名词已成为历史名词,许多人看了觉得迷惑。
我经历过那些名词,当新闻名词变成历史名词的时候,我反而清醒过来。
今天述说那时的故事,那些名词都需要注释:
国军:指中华民国政府统率的军队。
共军:指中国共产党统率的军队。
战区: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派大军侵入中国,引起长期战争,称为八年抗战,实际上打了八年一个月零八天。那时管正在打仗的地方叫战区。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线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解放区:战争期间,日军只能占据城市,控制铁路公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和山地组训民众,发展游击武力,建立地方政权,称为解放区。
游击区:中央政府也在沦陷区发展游击武力、建立地方政权,称为游击区。
收复区:日本战败投降,沦陷区由中国接收,称为收复区。
此外还有几个热门名词。
军事冲突:对中国人来说,抗战是突然胜利的,谁也没料到日本断然求降,如何把半个中国接收过来,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那些年,中共在华北各地发展很快,“解放区”的数量和实力超过中央遥控的“游击区”,正规的国军都隔着千山万水。日军从小据点撤退,向大城市集中,准备缴械回国,共军立即就近填补空隙,扩充地盘,把星星点点的解放区连接成大片大片。中央政府禁止中共这样做,派出国军接收,把共军赶出去,共军抵抗,再打回来,于是这里那里都有枪声炮声。依官方的解释,这不是战争,两个国家之间打仗、而且经过宣战,才叫战争;这也不算内战,国民党和共产党尚未以两个交战实体兵戎相见,双方因争夺接收而发生的局部战斗,官方称之为军事冲突。
流亡学生:抗战发生后,沦陷区的爱国青年离开家乡,逃往大后方,称为流亡学生。政府成立学校收容他们,不收费用,还以“贷金”维持他们的生活。学校随着战局的变化迁徙不定,称为流亡学校。
复员:一声抗战胜利,报上最常见的名词是“复员”,正确的解释是“国家由战时状态恢复到平时状态”。但是当时盛传“复员就是复原”,局促在偏僻地带、降低了生活水准的党政军人员,一个个回到富庶地区,位居要津,追慕浮华。
从名词的解释,可以看出时代怎样产生了这些名词,名词的背后有种种不测的风涛,人与人之间多少难罢干休的纠葛,白纸上的黑字,俱是命运的幢幢阴影。如果“词条”增加,列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再列入内战、和谈、土改、参军,再列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那就沧桑兴亡,生死祸福,一一跃然纸上。难怪后来韩少功能用编辞典的方式写长篇小说,书名就叫《马桥辞典》。
四年级还有许多名词,最后一个名词是“迁台”,国民党主控的政权完全退出中国大陆,迁到台湾。
五十年后,我参加一个座谈会,一群热心的读友在讨论我的作品。有位细心的女士说,许多文选都收了我的《一方阳光》,我在《一方阳光》里用心描写老家的一只猫,猫在呼吸的时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家乡父老相传,猫反复地说“许送、不送,许送、不送”。
我解释,依家乡传说,世上本来没有猫,只有老鼠,老鼠太多,人类无法安居。齐天大圣孙悟空动了恻隐之心,他把玉皇大帝座下的御猫带到下界“度假”,丢下不管,御猫找不到归路,只好留在人间克制老鼠,子孙后代永远记得孙悟空没有实践诺言。有人问:这段情节可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写《一方阳光》的时候,正患着严重的怀乡病,我想起当中央政府“迁台”的时候,那个最有权势的人说过,我把你们带出来,一定再把你们带回去。可是终其一生,他没有做到。
说到这里,居然有一位读者发问:这个“最有权势的人”是谁?我为之愕然。
连“最有权势的人”竟然也有人不知道他是谁,那个时代是远去了!但是,“每个时代都是独特的时代”,都会留下独特的东西,“四年级”也有一些独特的迷离,独特的激动,独特的觉悟,应该留在人间。
那时,我“主修”过几门功课,得到许多纪念品。我收藏、谛视、摩挲,最后,我要公开。珍珠不该是蚌的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