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墨水里的金龟子
蜜蜂玛雅老是在绕圈。
瓦尔德马·邦塞尔
不再明白这个世界。不久之后就回来。
阿希姆·林格尔纳茨
从舞台上被请下来,邮票的恋爱总是徒劳。
瓦尔德马·邦塞尔
Waldemar Bonsels
他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所写的书都被投入不符合德意志精神的火堆?他问自己。答案很快就浮现。“啊,生涩狂暴的青春。”瓦尔德马·邦塞尔(Waldemar Bonsels, 1880—1952)对自己说。在他1980年出版的作品合集导言里,他的传记作家莉妮·许布施–普夫勒格(Lini Hübsch-Pfleger)写道:“要了解,在盲目的激情下,很多书被焚毁都没有明确原因。”不过他的《蜜蜂玛雅》(Biene Maja, 1912)到底还是被保留。玛雅可以留存,但是他自传性质的作品《童年的日子》(Tage der Kindheit, 1931),正面描写一个犹太女孩的成长历程,当然被认为十恶不赦,要下火烧地狱。然而,当局势看来如此,当这个“生涩狂暴的青春”持续的时间比预期还要久的时候,邦塞尔考虑要不要到美国去。他以演讲为名,旅行了一趟,觉得美国的一切都很讨厌,人们只相信科技而且道德堕落:“这里没有什么不是很快就被相信,随即又被丢弃的。在这种科技文化下,要辨别什么是信执的热情,什么是商业利益上有成功经验,但昧着良心的剥削,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形在德国没有这么糟糕。还好他在昔日的学生时代,认识了帝国文创处的处长汉斯·约斯特(Hannsjohst),一个知道怎么利用时势来发展自己事业的人。邦塞尔请他收留,而他也很乐意帮忙《蜜蜂玛雅》的作者返回德国,邦塞尔所有的书也都再度出现。邦塞尔想着,之前他猜得没错?整起焚书事件的过程里,并非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处理的。有一些书没有正当的理由就这么被烧掉了。难道这反而对新政府有利,有错误才能改正。1935年他又回到文坛,刚开始时写一些明朗沉静的小品,然后是杂文,然后是有关耶稣基督、浪漫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和犹太人的书。这些文稿都还符合新政府的理想。
他的传记作者解释道——应该是一种自我辩护:“有关他对犹太人的想法,早在1933年以前,他就和到他家做客的犹太朋友及认识的人讨论过。”(他有很多犹太朋友这种暗示明显令人厌恶。)他对犹太人的想法,或者如他自己所称,对“犹太问题”的想法,不需仔细检视,就可以很简单地用其反犹太的话语来概括:“欧洲民族起来斗争犹太教,本质上针对的是在基督信仰中,我们被迫相信,以《旧约》来影响我们的那个上帝,而不是反对信仰犹太教的人。如果耶稣基督所传达的启示、智慧和福音不是有条件地到达我们身上,我们不需接受《旧约》的成分,不需接受《旧约》作为我们的道德标准,就不会有憎恨犹太的情绪。”至于犹太人是如何办到把《旧约》中的基督塞进《圣经》里的,邦塞尔没有告诉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会有反犹太主义存在,其责任在犹太人自己。
《蜜蜂玛雅》的作者在1935年的德国大放异彩。
当“二战”后同盟国对他的作品发表发出禁令的,他当然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