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二
上海前隆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及行政副总裁【叶诚为】作
欧阳泽林是我的小老弟。点开他的领英账号,他的title是“自媒体人/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培训讲师/域名投资人/无证设计师/野生PHP工程师”——典型的斜杠青年。所以当他来找我,说他正在研究斜杠青年的课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请我替他的研究成果写个序,我欣然同意。
斜杠青年一词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然而细究起来,按照麦瑞克·阿尔伯对斜杠青年的定义(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斜杠青年的现象显然不是突然出现的,更不是本世纪独有的。相反,我们的祖先其实很多都早已经是斜杠青年,过上斜杠生活了。例如,远古时期部落中的男子,大多是“猎手/战士”;中国西魏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的兵役制度——“府兵制”,其实就是一种提供了斜杠人生的兵役制度: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时在家乡农耕,农闲时参加操练,还需要轮番到京城或边地宿卫执勤,战时则参战,所以府兵们都是“农民/士兵”的斜杠青年;古时候的读书人,一心读圣贤书、考公务员,但在考取功名之前,除了家境殷实者,大部分人还是必须一边读书备考,一边维持生计(务农、教私塾、做师爷……),也算是“读书人/农民或私塾教师或师爷”的斜杠青年;诗仙李白,一生漂泊,却也在四十三岁的时候“诏翰林院”,当了官,还在第二年的秋冬之际“在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成为了道士,过了一把“诗人/公务员/宗教界人士”的斜杠青年瘾;就连很多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都有斜杠兼职,比如梁武帝萧衍是“皇帝/佛教人士”、宋徽宗赵佶是“皇帝/画家/书法家/艺术鉴赏家”、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是“皇帝/飞元真君万寿帝君/化学家(炼丹)”、明熹宗朱由校是“皇帝/木匠”、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则是“皇帝/旅游家/高产诗人/古迹字画破坏狂”……同样的事例国外也不鲜见,大名鼎鼎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就是“画家/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
古人的斜杠人生,只有很少人是完全自主的选择。上述例子中,大概也只有乾隆和达·芬奇的斜杠人生是他们的自由意志吧?其他人,要么是迫于生计,要么是环境、时代所迫,斜杠里的内容,总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就连宋徽宗、嘉靖帝和明熹宗,他们斜杠中的“皇帝”一职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时也未必就是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职业。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在传统被颠覆、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一切都似乎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人们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谈论“VUCA(Votile, Uncertainty, Complex及Ambiguity)”,谈论AI(人工智能)……这样的时代场景里,重提斜杠青年,我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将此概括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使人类摆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了天性”。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的中国,人们普遍都比较焦虑。互联网带来的虚拟经济和巨大泡沫、VUCA蕴含着的不确定性、AI摩拳擦掌准备淘汰我们的工作……这一切都让我们时刻充满危机意识,整天处于焦虑的支配下。焦虑支配下的斜杠人生,也还是焦虑的人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较早开放搞活的广东、福建地区,就有很多不安分的“炒更”(从事第二职业)者,他们嗅到了变革的气息,担心自己在体制内错过大变革的浪潮,却苦于体制的束缚,只能采用斜杠的方式,尝试绕开过时死板的规定。我自己当年在上海大学教书之余,也常常兼职做一些翻译的私活,赚些外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斜杠青年的头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一些某个领域的“大咖”身上:管理职务做到一定层级,就会开始出现在各种大小论坛上成为“讲师”,之后又会受邀在一些高些或授课、或带实践项目,成为“企业导师”。斜杠背后,是对职业未来的焦虑,是为自身未来不可避免的职场贬值作的提前准备。
而年轻一代的斜杠人生,在日常工作之外的“微店店主/网红/直播平台主播/网络代购/专车司机……”等多重身份,则更多是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一个过程。85、90后的新生代,不愿意过早把自己定性,希望通过斜杠人生,更多地体验人生、丰富自己的经历,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方向。
斜杠青年,古已有之,而多数的斜杠,也不像鸡汤文里描写得那么美好。然而不管怎样,自愿也好,被迫也好,愿意尝试斜杠人生的,都是不循规蹈矩、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也是变革当前时更有适应能力的人。今天,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也很少再会去批评他们“不务正业”,相反更有可能赞誉他们为“跨界先锋”。而选择成为斜杠青年,也应该尽快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哪怕是多元的),避免成为样样懂一点、样样都不精的三脚猫,同时也要在自己的斜杠选项中分清主次,定位好自身的优势,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斜杠人生。
斜杠时代,也许没有一个企业能完全拥有其员工的全部工作时间和技能,雇佣关系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会更多地转变为合作关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怎样识别出组织中的斜杠青年,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斜杠技能,也许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我觉得欧阳泽林老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希望他的研究能带给我们更多有益的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