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3:增补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朱高煦的选择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城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词严的话:

“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便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洪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动容(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