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痛苦
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
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
这些大臣绝非看上去那么听话,在他们谦恭的姿态后面,是一个拥有可怕力量的庞然大物。
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并确定了文官制度。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公认的老实人、好皇帝,但就是这位好皇帝,却被一个叫李时勉的大臣狠狠地骂了一顿。朱高炽品行很好,怎么会挨骂,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原来朱高炽先生做了这样几件事,他登基之后,要换侍女,新君登基,这个要求似乎也不过分,此外他还整修了宫殿(规模并不大),最后由于身体不适,他曾有几天没有上朝见群臣。
这些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李时勉却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数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逻辑性极强,骂人不吐脏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
参考消息 实习也应该算工龄
朱高炽仅在位一年,便获得了“仁宣之治”开局之主的称号,有人认为他捡了个便宜。殊不知朱高炽在位的时间虽短,但以太子的名义监国却长达二十年。成祖朱棣常年在外东征西讨,整个大明帝国的政务重担便落在了朱高炽的身上:北征蒙古,南击安南,远航西洋,迁都北京等等,这些大事背后也都有他的功劳。算上正式登基,总理朝政共十三年,说是开创局面,一点也不为过。
所谓整修宫殿——“所谓节民力者此也”。
所谓选侍女——“所谓谨嗜欲者此也(这句比较狠)。”
所谓有几天不上朝——“所谓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时勉就没有休息过?)。”
还没有完,最狠的话在后面,总结发言——“所谓务正学者此也”。
以上,翻译成通俗语言可以理解为穷奢极欲,好色之徒,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大胖子朱高炽虽然脾气好,但还是忍不住,把李时勉打了一顿。他的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恳恳干工作,虽然有这些小问题,却被戴上了这么大的帽子,实在让人难堪。毕竟当年还是封建社会,可这位李时勉却着实有点现代民主意识,把皇帝不当干部,就这么开口训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气。
朱胖子气得生了病,可这位李时勉虽然挨了顿打,但还是活了下来。到了朱瞻基继位,竟然又把这位骂过自己父亲的人放了出来,还表扬了他。
坦言之,李时勉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改正的,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这些行为实在不足以被扣上这么大的帽子。事实上,在这些所谓的直言进谏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
李时勉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着一群人,这群人就是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特点如下:
一、饱读诗书,特别是理学,整日研习所谓圣贤之道;
二、坚持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原则,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一部分);
三、擅长骂人,掐架,帮派斗争。
座右铭:打死不要紧,青史留名在。
要说明的是,这不过是文官集团的一般特征,实际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优秀文官是严于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干活,也不好色,没有什么其他娱乐,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可善于研究问题的文官们还是找到了漏洞。
这位明宣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活动,却有一个小爱好——闲暇之余斗蛐蛐。虽然这不算是健康的文体活动,倒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皇帝也有自己的消闲方式,你总不能让他每天做一套广播体操当娱乐吧。
但就连这点小小的爱好,也被文官们批判了很多次,后来不知是谁缺德,竟然给这位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确实过分了。
这些人的行为可以用矫枉过正来形容,无论谁当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还是成全了他,当年因仗义执言被打,可是一件光荣的事。
如那位李时勉就是一个例子,被打之后不但毫无悔意,还扬扬自得,深以被打为荣。
而在明宣宗时代,文官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票拟”。
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吗?
这个请大家放心,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都不是白痴,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
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
不要忘记,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见,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送给皇帝大人审阅,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笔千文,上书万言,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参考消息 蛐蛐界的大腕
斗蛐蛐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不过,真正将这项活动发扬光大的,却要首推唐玄宗,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重量级的蛐蛐发烧友。宋代,大奸臣贾似道写了一本专著《促织经》,将斗蛐蛐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他也因此被称为“蟋蟀宰相”。到了明代,朱瞻基最喜欢玩斗蛐蛐,曾密诏苏州知府进献一千只蛐蛐,于是当时流行一句话:“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他的事迹被蒲松龄改编成《促织》一文,还被收录到中学课本中。此后,喜欢斗蛐蛐的名人还有慈禧,她的出现弥补了女性在蛐蛐界没有大腕的历史。
朱瞻基的改革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干活,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至此,到明宣宗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
这些人就是太监。
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没有什么劣迹,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事呢?
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教太监读书。
宣德元年,明宣宗突然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大家应该知道,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去做太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混口饭吃而已,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扫盲。
可他不会想到,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骚扰自己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
很多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但其本意不过是要这些太监学点文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在我看来,朱瞻基是故意的,从法律上来解释,就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太监参权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参考消息 内书堂
内书堂说起来也并非宣宗首创。早在朱棣时期,就已经命一些读书识字的内宦服侍左右,也令吏部挑选教官入内教书。不过因为太祖有限制宦官干政的禁令,所以还是比较低调的。朱瞻基则是公然开设了内书堂,选了两三百名十岁上下的小太监,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他们,学习内容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千家诗》《神童诗》等,从此宦官多通文墨。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从宣德四年到明朝灭亡,存在达两百多年之久。
这位皇帝厚道,却不蠢,他的这一举措带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就必须引出我们下面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