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沧桑说旗下

清王朝统治时期,在杭州城西隅,即今天的湖滨地区建有一座城中城,志书里称满城。因为在此地驻扎有满洲八旗精兵和他们的家属,所以杭城老百姓都称其为“旗营”“旗下营”。直到20世纪50年代,老杭州人还称湖滨地区为“旗下”。

明末清初,浙江人民曾掀起多次大规模抗清斗争。清顺治五年(1648),清王朝礼部和工部合议,决定在杭城中西隅圈地千余亩,责成浙江巡抚萧启元负责建造驻军营地防城。军令甫出,强圈民屋,住在此地的居民被迫栖住寺观神庙;或扶老携幼,担囊负簦(dēnɡ),播迁郊外;或转徙他乡,而所圈之屋,仍须业主纳税达二十余年,至康熙时始免。旗下营,经过两年的建造于顺治七年(1650)竣工。营坊城砖,均纪顺治年号,完整坚固。

旗营西墙(即杭城西城墙)北起钱塘门(今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至开元路口涌金闸。南墙西起涌金闸沿开元路穿军将桥(今浣纱路)至俞家园(今开元路与青年路交叉处)。东墙,南起开元路与青年路交叉处,经今青年路、惠兴路、仁和路,折东经岳王路,至庆春路止。北墙,东起岳王路口,沿庆春路西段至风波桥(今东坡路北段),折北接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

城墙以砖石砌成,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周长九里有奇。南门为延龄门,后改为来薰门,即今开元路与延安路交叉处。延安路原为延龄路,1966年“文革”时改成延安路。今延安路新建的延伸段,原称营门口,其南三桥址一带为闹市口。东门有二:一为迎紫门。门址在解放路(民国初年为迎紫路)和青年路、惠兴路相交处,其东为官巷口,南宋称寿安坊,有花市,故此门又称花市营门。又一东门在今平海路与岳王路交叉处,称平海门。其东为弼教坊,此地古为行刑处,民族英雄张煌言就在此处就义。北门称拱宸门,在今浣纱路与庆春路相交偏西,即井字楼原址。此地,宋时为北瓦羊棚楼,为当时酒楼之一,叠构如井,故名。旗营辟拱宸门,亦称井字楼营门。西北门称承乾门,又名建正门,在今东坡路与武林路相交处。

旗营内驻有正红、正白、正黄、正蓝、镶红、镶白、镶黄、镶蓝八旗精兵,以及八旗兵的家属。

旗营设镇守将军署,为军事首脑机关。位于延龄门内,即今之将军路北侧,占地一百二十余亩,中为大堂,后为二堂,大堂之首为露台、甬道,为仪门、大门,外为钟鼓亭、东西辕门。民国初年改建兴武将军署。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设于此。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为杭州市人民政府驻地。

将军统领下又设满洲副都统二人,汉军副都统二人。满洲左翼副都统署在鞔(mán)鼓桥西,今浣纱路与仁和路交叉处,有辕门、钟鼓亭、头门、仪门,其规模亚于将军署。满洲右翼副都统署,设在拱宸门西米仓库,今浣纱路与长生路交叉处。汉军左翼副都统署,设在花市街,今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东南角。辛亥革命后,为杭县知事署驻地,今为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城市设计院、交通银行所在地。汉军右翼副都统署,为左翼副都统署之东,今太平洋电影院所在地。

满洲八旗分别设协领署,其家属聚居区称某某旗坊。满洲正白旗协领署在高地上,今在省妇女保健院一带。正白旗坊建在平海门内,今岳王路与平海路交叉西北角。满洲镶白旗协领署,在八字桥东,今平海路与浣纱路交叉东北角,镶白旗坊在平海路四一里。满洲正黄旗协领署,在洪福桥东,今浣纱路与邮电路交叉东南角。正黄旗坊分设在今龙翔路一弄、延德里、延安东六弄、东坡里、板桥村。满洲镶黄旗协领署,在新廊房巷北,清同治时移至青龙巷,即今浣纱路以东、开元路以北地带。镶黄旗坊分别设在今学士路、广裕里、长生路、不老里、长生里和东坡路齐心里。满洲正红旗协领署,旧在松花井巷,清同治时移建军将桥西,今浣纱路与开元路交叉西北角。正红旗坊分别设在今蕲王路、天德坊、吴山路协兴里二弄、延安东四弄、星远里直弄。满洲镶红旗协领署,旧在新廊坊巷,清同治时移至于桐木巷。镶红旗坊分布在今邮电路南三弄等地。满洲正蓝旗协领署,旧在马家桥,清同治时移建金钩弄,即今浣纱路与仁和路交叉东北角。正蓝旗坊分布在浣纱路与国货街交叉东北角。满洲镶蓝旗协领署,旧在洪福桥东,清同治时移建鞔鼓桥西,即今省中医院东门一带。镶蓝旗坊,其驻地无考。

旗营戒备森严,城墙上面都置有炮位。旗营及杭城各城门锁钥匙由旗营将军安排,由八旗分掌,在杭的浙江总督和巡抚亦无启闭之权。司旗营五门者,延龄为前锋,迎紫为镶白,承乾为正黄,平海为正白,拱宸为正红。司杭城十门者,钱塘为正黄,武林为镶黄,艮山为镶红,清泰为正蓝,望江为正白,候潮为正蓝,凤山为正红,清波为镶白,涌金为镶蓝。民谚有“太平门外粪担儿,庆春门外多菜圃”,当时号称污秽之门,唯此门由汉军管辖。雍正时,大臣年羹尧贬杭后派赴庆春门做看门官,即有侮辱之意。此外,通江、天崇、艮山三水门,亦由旗兵专管。旗人尚武、轻文,骑马射箭是旗人习武的民俗。涌金门外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弯曲,称亭子湾。旧有亭称黑亭子,其地即今之湖滨一公园。这地方平沙浅草,可容射骑,驻旗营的八旗子弟,于此习武。每当校阅之时,铁骑屯云,朱旗跃目,弓刀竞响,鼓角俱鸣,别有一番景象。清时,将“亭湾骑射”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后因其地沿湖,较为狭窄,习武改在大教场。大教场在钱塘门内之北,本为汉兵习武之地。旗人得此教场,遂增筑城墙将大教场圈入旗营内。

杭人营葬,以北山居多。春秋上坟祭扫出钱塘门,必须经过旗营,往往受旗人侮辱,妇女尤甚。乾隆嘉庆年间,旗营某将军知其事,特由营外乘华丽之女式轿,垂帘入营。许多旗人一哄而前,强迫轿夫停下,将以戏侮。有人将帘幕揭开,方知乃将军也,于是痛加惩办,其风始改。

清朝初叶,旗兵死于杭州,每三年送骨殖回京。其后旗人死者均葬于杭城郊外诸山。杭俗遗风有正月灯、二月鸢,三月城外看姣姣,即城墙上看鞑二奶奶上坟之说。原来每当清明前后,旗营女子都成群结队、踏青扫墓,一色的旗袍,其打扮就像戏文里铁镜公主、还珠格格一样,确令杭人看为观止。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民国政府成立。1912年,首先拆除旗下营和营内八旗营房,以及杭州西城墙与钱塘、涌金、清波三座城门,杭州人称西湖搬进城来了。与此同时,先后利用城基建起了湖滨路、平海路、迎紫路(今解放路、湖滨路至青年路段)和延龄路四条一等路,以及钱塘路(今庆春路西段)、仁和路、吴山路、长生路、学士路、岳王路、惠兴路、青年路、开元路等二等路。将旗营所在地辟为新市场,成为杭城当时最繁华之地区。

旗下营消失后,原营内旗人,有钱者,均相率而去,留下来的兵民一律编为民籍。断了清廷薪饷后,他们无生存技能,便从事修路、搬运、拉黄包车等苦力。一部分人则到西湖茅家埠当地安家落户,从事农业生产。当代实业家都锦生的父辈就是从旗营迁往茅家埠的满族人。另外,在菩提寺路一带建造简易平房二百间,用以安置留在杭城的旗人。后来,因其衣着褴褛龌龊,又改建于百井坊巷,定名“平民住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同胞得到政府关怀,国家拨款将满族人聚居的二百间平房修整一新,并更名为“人民新村”。有的满族妇女还被选为市人民代表。现住在此地的满族同胞和汉族融洽相处,其居住地区后又更名“百井坊巷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