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湖墅路

湖墅路,南起环城北路,北至小河路。其间以卖鱼桥为界,桥以南路段称湖墅南路,桥以北的路段称湖墅北路,全长4260米,宽25米,双向四车道。《湖墅小志》:“湖墅之名相传已久,其地脉由武林山盘旋而下,直抵石塔儿头,至湖墅忽开出一平阳局面,烟火万家,绵亘不断,意者贴近西湖,所以名称湖墅也。”湖墅旧名青莎镇,宋称湖州市。

湖墅原为海湾,随着泥沙淤积,渐成陆地,故有古地名称江涨桥。隋唐以来,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湖墅乃大运河南端,船舶停泊密集两岸,骈樯绵延数里,成为内河航运的枢纽,带动商业的发展,南宋时设有江涨东市、江涨西市、湖州市、半道红市、北郭市,明清时又增设北新关市、夹城市、德胜桥市、归锦桥市,沿街十里向以米市著称。

湖墅路原系条石筑成的小街巷,没有统一路名。民国时,自南而北分段称青龙巷、半道红直街、马塍庙直街、陡门坝、清河闸直街、木梳弄直街、上关帝庙直街、红石板直街、米市巷直街、左家桥直街、大夫坊、茶亭庙直街、卖鱼桥直街、珠儿潭、娑婆桥直街、明真宫直街、康家桥直街。各街巷之间均不连接,农家的竹篱茅舍、田园菜圃穿插其间,各街巷的两侧,均系砖木结构、白墙黛瓦的一二层店面房。湖墅路于1952年第一次拓宽,建成沥青路面的大街,它南起体育场路与武林路相接处,北至小河路,定名武拱路。1960年,杭州首次开通无轨电车,从城站经武林门沿武拱路通向拱宸桥。1962年建成环城北路,武拱路遂以环城北路为起点。1966年8月,与武林路、小河路合称长征路。1981年将长征路原武拱路段命名为湖墅路,以卖鱼桥为界,桥南称湖墅南路,桥北为湖墅北路。

湖墅的最南端是青龙街,地处武林门外,东侧为猪圈坝,元代时北关夜市就在此。民国十八年(1929)开通江墅路(即江干三廊庙至湖墅拱宸桥),从江干沿中山路折西,沿体育场路至武林门外、青龙街西侧,过混堂桥北上至观音桥、三宝,沿和睦桥至康家桥。20世纪50年代初,此地曾设有长途汽车站,至湖州、安吉、芜湖、南京之车辆均从青龙街西侧驶出上宁杭国道。1962年环城北路建成,青龙街西侧通道遂堵塞。

青龙街之北是半道红直街,现为湖墅南路南段。半道红,相传旧时夹路栽桃花,故名,俗讹为半塘红。“半道春红”为旧时“湖墅八景”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杭州炼油厂、浙江长途汽车杭州客运站曾设于此,该客运站曾经是杭城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从杭州通往苏、皖、闽、赣、鲁、沪及省内各地,日均来往旅客近3万人次(后两单位已于20世纪90年代搬迁)。与客运站隔古新河相望的是1995年新建的杭州市政府机关大楼,高30层,中共杭州市委会、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同年迁此办公。

半道红之北为马塍庙直街。据《湖墅小志》卷一载:“东西马塍在溜水桥之北,以河分界,河东抵北关外,为《东马塍》,河西自上、下泥桥至西隐桥为西马塍。吴越钱王时,蓄马于此,故名马塍。”宋代著名女诗人、词人朱淑真曾写有《东马塍》诗:“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又据《钱塘县志》载:“东西马塍,皆名人葬处,宋姜白石殁后葬此。”今文晖路与湖墅南路交叉地正是东马塍旧址。

马塍庙直街北为陡门坝、清河闸大街。现有清河闸弄,以清河闸得名。在湖墅路东侧,原有清湖河从武林水门北流经清河闸后注入运河。据宋《梦粱录》卷十一记载:“清湖上、中、下三闸,在余杭门外。”其中上清河闸亦称上陡门坝。河东有农家聚居点称小河东村。1984年文物普查时,曾在今湖墅南路212—1号房内发现闸柱,上刻云彩浮雕。相传,旧时湖墅“清河白布”景观即指此。

清河闸大街之北曰木梳弄、上关帝庙巷、红石板大街。木梳弄大街,以此街专营木梳而得名。上关帝庙巷以旧有上关帝庙而得名。红石板,古地名,今有红石板弄和红石板新村等地名。

1994年至2000年建东起上塘路跨大运河、西至湖墅南路的潮王路,与文二路延伸段相继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湖墅地区东西横向的交通网络。红石板东北侧为枯树湾,东临运河,明以前即有其名,相传此地曾有古樟被雷击枯亡。后人以枯树为界,其南称南枯树湾,其北为北枯树湾。万历《钱塘县志》亦有记载:“枯树湾巷通石灰坝。”

红石板西北为米市巷,民国年间称米市巷直街,该巷南宋时米商云集,为米市所在。清乾隆帝南巡时,曾在此设新码头。据《湖墅小志》卷二载:“湖墅有两码头,为官家迎送往来之所,旧码头在河塍,新码头在宝庆桥。”米市巷西端为古新河,新河坝即位于此,清代,仍然是南北行旅运货必经之路。坝东南建有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今之三官弄由此得名。米市巷西端,浙江省人民政府设有米市巷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建成之江饭店。

米市巷北为左家桥直街。左家桥,宋大观四年(1110)桐城人左世裕以贩米来杭,迁家于此,博施济众,有善人之目,桥为所建,因以名。自西往东之河,称左家桥河,左公在舍基建接待寺,卒后里人祠之,曰左郎祠,匾额为明代修缮后,由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清道光年间再次整修,今已圮。

左家桥东南为夹城巷,夹城巷为古地名,东至德胜桥接长板巷。夹城之名,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梦粱录》卷七有“夹城巷口有袁家桥、德胜桥”之句。《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二十四卷。书中以西湖周围山川名胜古迹为中心,记述地理形势、寺庙布局、创制沿革、民间传说、人物故事等,文学色彩颇浓。卷二十二:“夹城巷,东通递运所,四达之衢,市廛殷阜,肩摩踵接,第夹城名义,不知何所取也。故老皆言,元有总兵杨完者,与张士诚筑垒相拒,此其遗基。然当钱氏筑城时,云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凡七十里,则夹城之名,唐末五代已有之,似非起于杨完者也。”清《湖壖杂记》记:“杭城创自隋越公杨素。周方三十六里,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增筑罗城七十里,今之夹城,南宋之外城也,出秦望山至夹城亘江干薄西湖,凡七十里,则古荡、湖墅诸坊皆在城内矣。”“湖墅八景”之首“夹城夜月”即在此。巷东端有德胜桥,宋高宗时,历史上著名的“明受之变”,蕲王韩世忠击败苗傅、刘正彦叛军于此,原呼得胜桥,今易名德胜桥。德胜桥的东北面有德胜坝,正东有石灰坝。明嘉靖《仁和县志》卷一:夹城巷北为通市巷,横街为陡门巷,湖墅八景“陡门春涨”位于此。夹城巷的东北隅,原为德胜坝码头,现已改建为左家住宅小区,左家桥北为大夫坊,明福建布政使参议张鸣鹗府第在此,故有大夫坊之名。

大夫坊北为茶亭庙直街和卖鱼桥直街,这里是湖墅的中心,自古以来,是十里湖墅最繁华的地方。隋唐以来,江涨桥、卖鱼桥已成水陆码头。宋时最大的粮仓丰储西仓、端平仓设于此。据《梦粱录》卷九记载:“丰储西仓,在余杭门外左家桥北。”丰储西仓旧址现已建为仓基新村。又据清《艮山杂志》地理杂志。清·翟灏编。原六卷,今仅存志地二卷,附录一卷,约八万字。详记杭州府城范围、城门数量、历代兴废及政治经济活动。为考证杭州历史沿革及城市布局提供资料。卷二载:“端平仓,在德胜桥东,端平元年浙帅赵与创,以储漕籴……淳祐十二年,咸淳五年皆重修,有水榭,匾曰介然,盖取太仓箴语,而并箴刻于石。有廒五十六眼。”今拱墅粮库即平仓故址。据《湖墅小志》卷二:甘露茶亭,在下关帝庙后,临湖有纯阳祖师殿,凡里中有病祈药方者辄有应验,有楹联云:“寿世寿人,愿仙师广施丹药;求名求利,笑我辈未醒黄粱。”昔时香火极盛。庙旁有亭,夏季专为路人施茶,故有茶亭庙之名。卖鱼桥,余杭塘河自西往东穿此桥注入运河。以鱼市所集,呼为卖鱼桥,又名通市桥,其正名称归锦桥,《咸淳临安志》已有归锦之名。《湖墅小志》谓明代夏时正以大理寺卿致仕,归居此桥附近,因而归锦之名,殆非也。据《湖墅小志》卷二云:归锦桥之南,有金氏友庄庵,旧有十景:曰绕屋梅花,曰倚楼临水,曰远树柔蓝,曰干溪雨涨,曰夏木垂阴,曰疏雨梧桐,曰三秋丹桂,曰古寺鸣钟,曰秋深红叶,曰远山雪霁。当时严曾榘及洪昇等均有题词,后归王姓,改名养素园。传说今之墅园即素园故址。

归锦桥北段,有横跨大运河的江涨桥。据志书载:宋时设江涨税务司,桥以此得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江涨桥畔留下送客诗:“偶驾鸡西送客行,迢迢千里出关城。谁知小市萧条处,胜有丰年笑语声。”江涨桥西北有东晋时期所建的崇善庙,所祀之神,乃东晋之陈顼。据《钱塘县志》载:“陈顼,曾奉命使北,羁留三年;仗节不辱归,历官青、扬、荆、广刺史,食邑钱塘、盐官,海盐三邑,因庙焉。”江涨桥东北原有古刹曰香积寺。

归锦桥以北称湖墅北路,北接小河路,建国初期是一条小石板路,由珠儿潭直街、娑婆桥直街、明真宫直街和康家桥直街等路段组成。

珠儿潭近贾家弄。据《湖墅小志》卷四:“珠儿潭多池沼园林之胜,咸丰初年间,余戚凌燕庭大令誉,官江苏江浦县,归买范姓屋,居家于此,珠儿潭在其院中,潭横直不过五六尺,珠儿从水底涌起,刻刻不绝,亦奇观也。”兵燹后园废,地属官家开作永济坊,又分设富义仓于霞湾巷内,为钱仁义仓粜旧籴新之所。尔后,由凌氏婿钱塘藏书家丁丙在珠儿潭边盖屋宇数椽,立匾曰“寒潭雁影”。现珠儿潭遗址在拱墅区政府机关院内。珠儿潭西为贾家弄,南宋丞相贾似道别墅在此,故有贾家弄之名。

娑婆桥直街以建于明代的娑婆桥而得名,此地在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为运河装卸码头,烟糖公司仓库和杭州粮油批发市场设此,与娑婆桥隔河相望的是河塍上,“湖墅八景”之一的“河塍晚翠”在此。

娑婆桥直街之北为明真宫直街。据《湖墅小志》卷一载:明真宫,祀元天上帝,在钱塘仓北。其山门,相传为鲁班降神所建,仿古崇牙式,凌空耸架,望之浑坚朴古,非人力所为。按《咸淳临安志》:宫旧在九里松,嘉定中,宁宗御书“明真”二字。又《万历仁和县志》:今移建钱塘仓北。据此,则湖墅有明真宫,盖自明季始也。街以宫得名。

明真宫西南有哑巴弄。据《湖墅小志》卷一载:“前明夏季爵廷尉时正,登三元商辂榜,成化间,官大理寺卿,致政归里。藩司宁良等于湖上孤山建书院以居之。湖墅之归锦桥,罢官后,曾居于此。”故此弄名称夏罢弄,以后讹称哑巴弄。

在哑巴弄北面,有新建的大关桥,长107米,宽24米,三孔公路桥,东通绍兴路,西跨湖墅北路连莫干山路。其北为老大关桥,始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名中兴永安桥,绍兴、嘉定年间两次重建,改名北新桥。《淳祐临安志》卷七:“北新桥,原名中兴永安桥。”明洪武、弘治年间两次重修。明景泰元年(1450)在此设关,名北新关,俗呼大关,差户部主事掌榷商税。清同治三年(1864)改为厘局。1955年重修,并拓宽桥面。大关桥西堍之北为康家桥直街,为湖墅北路的北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湖墅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沿街的破旧房屋,已基本上不复存在。一处处崭新的住宅小区,展现在路的两侧,自南至北有长征新村、大塘新村、沈塘苑、锦绣新村、米市新村、左家新村、仓基新村、湖墅新村、信义坊、贾家弄、娑婆新村等,新世纪大厦、华浙广场、锦江大厦、中环大厦、圣都大厦、锦绣大厦等20层以上的高层楼群耸立其间,景福百货大楼、杭州第二百货大楼、万向大酒店、东风超市、宝裕超市等商场,开设在湖墅南路的两侧。1995年以后,湖墅路再次拓宽布新,改建成双向四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并广植香樟,形成一条绿色长廊。至2000年从武林门至大关桥近4公里道旁,还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湖墅路和河塍路的运河两岸经过驳磡,全部种植绿树,建成绿地、亭廊、花墙等组成运河公园景点。新建的拱墅区老年活动中心、区少年宫和拱墅文体活动中心相继落成开放。余杭塘河南侧的草营巷和北侧的信义巷,拆除大片破旧老房,建造信义坊广场,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种植桂、桃、樱等花木,广场中央安排“母与子”大型雕塑,寓意运河人家的亲情和温馨。信义坊与余杭塘河并行,建成商业步行街,显示街在河中、河在街中的“银湖墅”繁荣景象,融园林、建筑、旅游、商贸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湖墅昔有“夹城八景”,又称“湖墅八景”,它源于明代,是湖墅运河文化的历史见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和清代高鹏年的《湖墅小志》都作了简要的记述,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地理变迁,绝大部分景物已经湮没。

“湖墅八景”即,

(一)夹城夜月。为“湖墅八景”之首。相传在中秋之夜,在夹城巷德胜桥头观月,明月初升,宛若在德胜桥头冉冉升起,景色独特。《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二载王洪《卜算子·夹城夜月》词:“孤月泛江秋,露下高城静。期着佳人夜不来,坐转霜梧影。吹彻紫鸾箫,宝篆烟消鼎。桂子飘香下广寒,银汉秋波冷。”今夹城巷和德胜桥犹存。

(二)陡门春涨。成化《杭州府志》浙江地方志。明·陈让等修,夏时正(1412—1499)等纂。:陡门闸有五,莫详所始,其一近德胜桥,潦涨河溢皆由此杀泄下塘,天顺间,知府胡濬重修,景点当在今德胜坝一带。《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二载王洪《陡门春涨调卜算子》:“惊雪喷高崖,响雷青天晓。刚道吴胥驾海来,势压沧溟小。两岸走渔舟,拨乱飞春鸟,谁信神鱼去不留,五色祥云绕。”

(三)半道春红。据《西湖游览志》载:“半道红,相传旧时夹路栽桃花,故名。春桃花开时,灿烂似锦,花落为红雨。”王洪词:“宿雨涨春流,晓日红千树。几度寻芳载酒来,自与春风遇。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不见西湖柳万丝,满地飞残絮。”半道红乃湖墅南路一路段。

(四)西山晚翠。亦称河塍晚翠。据《湖墅小志》卷二载:“河塍近北新关,其地一面临水,入晚遥眺西山,如房山一幅画图,苍茫云水间,有青翠可爱之趣。”王洪词:“斜日照疏帘,雨歇青山暮,白鸟鸣边一半开,香霭和烟度。楼上见平湖,影隔青林雾,吹断鸾箫兴未阑,月照芙蓉露。”今立河塍上,遥望西山,其景仍历历在目。

(五)花圃啼莺。武林门外,旧有东西马塍,杭城四时花卉出于此,名南花园。今湖墅南路与文晖路交叉地带为东马塍,原有花圃还建有马塍庙。花圃啼莺的景点即位于此。《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二载,聂大年词:“芳圃万花围绕处,软红晴点香泥。金衣公子柳边迷,为怜春色好,终日往来啼。记得早朝花底散,金河草色萋萋。数声只在御河西,东风回首处,香雾满长堤。”今此地已成为繁华街道。

(六)皋亭积雪。杭城北隅有皋亭山,冬月常积雪,自湖墅望之,宛若玉柱,故皋亭积雪列为“湖墅八景”。聂大年词:“昨日孤峰如泼翠,今朝玉立(cuān)岏。琼(璚)林琪树间琅玕,蓬莱尘世隔,弱水竟漫漫。玉宇岧峣(嶤)千仞表,群仙飞珮骖鸾。不知何处倚阑干,洞箫吹一曲,鹤氅不胜寒。”

(七)江桥暮雨。《湖墅小志》:“江涨桥与华光桥作八字式,河面极为开阔,入夜蟹火渔灯如天上繁星,辉映岸上。”故此景亦称江桥渔火。聂大年词:“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郭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归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濛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

(八)白荡烟村。在观音桥南的白荡海。清乾隆进士、官贵州布政使的仁和人蔡崧霞葬于此,墓左右前后是一片白荡。聂大年词:“北郭秋风禾黍熟,牛羊晚下平田。一村桑柘起寒烟,田翁邀社饮,击鼓更烧钱。处处鸡豚泥饮罢,瓦盆浊酒如泉。往来东陌与西阡,虽然淳朴俗,自有一山川。”此地在新中国成立前有白荡海自然村和一片稻田。今已建成白荡海人家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