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研究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有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往往会在某些时刻陷入困境,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我看来可以归结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人类语言的误导力”,另一类是“学者自身的谬误”。
首先我们来讨论语言在心理学研究当中的作用。此前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并不是由心理学学者创建的,这从一定层面上说,人类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是缺少了一种专属沟通工具的。而且,从涵盖面积上来说,现有语言对于心理学概念的辐射也是力有不逮的,很多主观化的理解或感悟,并不能够在现有语言当中找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对应词汇,而宽泛、朦胧化的阐释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却是一种伤害。因为对于一些事物,人往往会产生主观性偏见,所以在读到某一个字眼的时候,就易于受到这些并不准确的定义的误导,假如没有旁人的点拨,或许我们就会顺应自己的主观思想,被这个错误的理解误导一生。
另外,每当人类创建一个名词,大家必然会希望这个新生词汇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但是在心理学范畴,由于受制于很多觉态的模糊性或易变性,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名词拟定也捉摸不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名词缺失,使诸多心理现象成了默默无闻的“无名氏”——从主观角度上说,假如不是特意提起,人们往往会忽视掉这些“无名无姓”的东西,这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给心理学研究带来错误的第二个要素,是由心理学者本身的谬误催生而出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更大部分就在于,研究人员容易将自己的理念同他正在揭示的心理事实混淆一处,最后造成模棱两可的误读。
在探究心理觉态的同时,研究人员常常会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掺杂到论断当中,这就对最终的结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个负载了个体主观认知的观点,必然会游离在真实与虚妄之间。而且在研究一个对象的时候,假如研究者对这个对象已有认知,那么他将不可避免地在脑海当中对其进行“主观性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真实了解一种觉态的本来面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就好比树上停留着一只小鸟,围观者会不由自主地对其进行主观性猜测。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只麻雀,因为这片树林里有麻雀群;有的人会觉得那是一只蜂鸟,因为它的毛色看上去很像——但是无论如何,所有这些推论都是含有大量主观色彩的。心理学研究亦是如此,在面对一些心理觉态的时候,部分“老手”会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对某一种现象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围绕这个心理现象出现的所有因素进行整合、定义。这种做法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事实证明,很多谬误的结论或操作,都是由实验者浓郁的个人主观意愿所导致的。
总体而言,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必然是需要内省、观察以及实验来达成的。而在钻研心理学的过程中,也易于出现诸多困境和迷雾,学者们摒弃自我主观意愿,并且更加努力地开发心理觉态的词汇概念,假使能够把握好这两点,那么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剖论自然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