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鹅场的卫生管理
一、鹅场水的卫生管理
水是保证鹅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水量不仅要充足,而且水质也要良好。生产中,水源防护不好被污染,会严重危害鹅群的健康。
(一)鹅场的水源类型及特点
1.地下水
地下水是由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的。地下水经过地层的渗滤作用,水中的悬浮物和细菌大部分被滤除。同时,地下水被弱透水土层和不透水土层覆盖或分开,水的交换很慢或停顿,受污染的机会少。但地下水在流经地层和渗透过程中,可溶解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盐类而使水质硬度增加,化学成分也较为复杂。地下水悬浮杂质少、水澄清透明、有机物和细菌含量少,溶解盐含量大,硬度和矿物质度较大,不易受到污染、水量充足稳定,便于卫生防护。
2.地面水
地面水包括江、河、湖、塘及水库等。这些水主要由降水或地下水在地表径流汇集而成,容易受到生活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常常因此引起疾病流行或慢性中毒。地面水来源广、水量足,又因其本身有较强的自净能力,所以也是被广泛使用的水源。
3.降水
雨、雪等降落在地面而形成。由于大气中经常含有某些杂质和可溶性气体,使降水受到污染。降水不易收集,且无法保证水质,贮存困难,除水源特别困难的小型鹅场外,一般不宜采用降水作为水源。
(二)鹅场水源污染的原因
1.废水和污水污染
被含有有机物质、无机悬浮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工业废水污染,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虫卵等生活污水以及畜牧业生产污水污染。
2.农药和化肥污染
水源靠近农药厂、化肥厂,农药厂、化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污染水源,或长期滥用农药、不合理施用化肥引起水源污染。
3.水生植物分解污染
水体中水生植物如水草、藻类等大量死亡,残体分解,造成对水体的污染。
(三)水的卫生标准
1.水质卫生检查指标
选择场地时不仅要考虑水量满足要求,还要对水源进行卫生检查,使用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水质不能达标或水体污染。
(1)感官性状 水受到污染后,水的感官性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① 水温。随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水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温直接影响水中细菌的繁殖和水的自净作用,水质检查时,要记录水温。过低的水温会影响家畜的健康。
② 色泽。饮用水应为无色。水呈任何颜色都表明水中存在有污染物质。含腐殖质的水呈棕色或棕黄色;富含藻类的水呈绿色或黄绿色;含低铁盐的水到达地面后呈黄褐色。
③ 浑浊度。清洁水应是透明的。若水中含有泥沙、有机物、矿物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藻类的生长,都可使水的浑浊度增加。浑浊的水也往往含有大量微生物,使介水传染病发生率增高。
④ 臭和味。清洁水无异臭、异味。人、畜粪便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水中大量藻类死亡、含硫地层的地下水都可产生异臭。水中溶解的各种盐类和杂质都可产生异味。如含铁盐的水涩味,镁盐苦味等。
(2)化学指标
① pH值。天然水pH值多为7.2~8.6;饮用水标准为6.5~8.5。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水体时,pH值可发生明显的改变。酸性和碱性土壤地区,池塘或水库中的水也往往相应地呈酸性和碱性。
② 总硬度(1升水中含有的碳酸钙的毫克数)。鹅可以饮用不同硬度的水,但饮用软水突然改饮硬水,或从饮硬水突然改饮软水时,会引起畜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腹泻。一段时间后则会逐渐适应。饮用水硬度≤450毫克/升。
③ 氮化物。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氮化物是动植物中含氮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物分解形成NH3,当水中氧气充足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H3易被氧化生成亚硝酸盐氮,然后进一步氧化成为硝酸盐氮。当氧气不足时,该氧化过程不易进行,产物以NH3、亚硝酸盐氮为主,这些物质不易变成硝酸盐氮,它们对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④ 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称溶解氧。它是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重要条件。若水中溶解氧较低,在不同程度上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饮用水DO≥4毫克/升。
⑤ 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耗氧量是指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氧化1升水中的有机物质所消耗掉的氧的含量,是一个间接指标。COD越高,说明水受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⑥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1升水进行生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在实际工作中常用BOD5来表示。BOD5是指20℃时,1升水培养5天后所消耗的氧气含量,称五日生化需氧量。饮用水BOD5≤3~4毫克/升。
⑦ 有毒物质。F、Cd、Cr、Hg、酚类、农药、工业废水等的排放,使水中这些有毒物质的含量升高。
(3)细菌学指标 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污染,可使水中细菌大量增加。细菌学指标反映了水受到微生物污染的状况。饮用水应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虫卵及水生植物,有毒物质不超过最大允许浓度,微量元素不能低于正常值。水中可能含有多种细菌,其中以埃希杆菌属、沙门菌属及钩端螺旋体属最为常见。评价水质卫生的细菌学指标通常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和游离余氯。虽然水中的非致病性细菌含量较高时可能对动物机体无害,但在饮用水卫生要求上总的原则是水中的细菌越少越好。
① 细菌总数。于37℃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数,称为细菌总数。但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仅仅是适合于实验条件的细菌菌株,不是水中所有的细菌都能在这种条件下生长,所以细菌总数并不能表示水中全部细菌,也无法说明究竟有无病原菌存在。细菌总数只能用于相对地评价水质是否被污染和污染程度。当水源被人畜粪便及其他物质污染时,水中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因此,细菌总数可作为水被污染的指标。
② 大肠菌群数。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一般用大肠菌群指数或大肠菌群值来表示。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升水中所含大肠菌群的数目。大肠菌群值是指含有1个大肠菌群的水的最小容积(毫升数),这两种指标互为倒数关系,表示方式如下。
大肠菌群指数=1000/大肠菌群数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主要有大肠菌落、粪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芽孢菌三类。它们都可随人畜粪便进入水体。由于大肠菌群在肠道中数量最多,生存时间比粪链球菌长而比厌氧芽孢菌短,生活条件又与肠道病原菌相似,因而能反映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时间和状况。该指标检查技术简便,故被作为水质卫生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状况。
③ 游离余氯。水的消毒一般用氯进行,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氯的用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氯化消毒后尚能剩余一些氯,称之为游离余氯。若水中测不出游离余氯,说明水消毒的不彻底;水中有游离余氯,说明水的消毒已经彻底。
2.养殖场水源的卫生标准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2008)见表2-4。
表2-4 水的质量标准
当畜禽饮用水中含有农药时,农药含量不能超过表2-5的规定。
表2-5 无公害鹅饲养场鹅饮用水农药含量
(四)水源的卫生防护
1.选择合适的水源
饮用水源的位置要选择在远离生产区的管理区内,远离其他污染源。
(1)地面水。主要有河水、湖水和池塘水等。作为水源使用应注意:一是取水点附近及上游不能有任何污染源;二是在取水处可设置汲水踏板或建汲水码头伸入河、湖、池塘中,以便能汲取远离岸边的清洁水;三是可以在岸边建自然渗滤井或砂滤井,以改善地面水的水质。
(2)地下水。鹅场可以自建深水井和水塔,深层地下水经过地层的过滤作用,又是封闭性水源,水质水量稳定,受污染的机会很少。注意:一是选择合适的水井位置,水井设在管理区内地势高燥处,防止雨水、污水倒流引起污染;远离厕所、粪坑、垃圾堆、废渣堆等污染源;二是水井结构良好,井台要高出地面,使地面水不能从四周流入井内,井壁使用水泥、石块等材料,以防地面水漏入;井底用砂、石、多孔水泥板作材料,以防搅动底部泥沙。
2.加强水源保护
水源周围没有工业和化学污染以及生活污染(不得建厕所、粪池垃圾场和污水池)等,并在水源周围划定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严禁向保护区内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避免污水流入水源。
3.搞好饮水卫生
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用具和饮水系统,保持饮水用具的清洁卫生。保证饮水的新鲜。
4.注意饮水的检测和处理
定期检测水源的水质,污染时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当水源水质较差时要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净化的方法有沉淀(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和过滤;消毒就是在水中加入消毒剂(氯或含有效氯的化合物,如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态氯、二氧化氯等比较常用)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五)水的人工净化和消毒
养殖场用水量较大,天然水质很难达到NY 5027—2008《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要求以及畜牧场人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水源条件,经常要进行水的净化与消毒。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有沉淀(自然沉淀及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其他特殊的净化处理措施。沉淀和过滤不仅可以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除去悬浮物质,而且能够消除部分病原体;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杀灭水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保证畜禽饮用安全。一般来讲可根据牧场水源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相应的净化消毒措施。
地面水常含有泥砂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比较浑浊,细菌的含量较多,需要采用混凝沉淀、砂滤和消毒法来改善水质,才能达到NY 5027—2008《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地下水相对较为清洁,只需消毒处理即可。
1.混凝沉淀
从天然水源取水时,当水流速度减慢或静止时,水中原有悬浮物可借本身重力逐渐向水底下沉,使水澄清,称为自然沉淀。但水中软细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因带有负电荷,彼此相斥,不易凝集沉降,因此必须加入明矾、硫酸铝和铁盐(如硫酸亚铁、氯化铁等)混凝剂,与水中的重碳酸盐生成带正电荷的胶状物,带正电荷的胶状物与水中原有的带负电荷的极小的悬浮物及胶质微粒凝聚成絮状物而加快沉降,称混凝沉淀。这种絮状物表面积和吸附力均较大,可吸附一些不带电荷的悬浮微粒及病原体而加快沉降,因而使水的物理性状大大改善,可减少病原微生物90%左右。该过程主要形成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状物。
Al2(SO4)3+3Ca(HCO3)2 2Al(OH)3↓+3CaSO4+6CO2↑
2FeCl3+3Ca(HCO3)22Fe(OH)3↓+3CaCl2+6CO2↑
这种胶状物带正电荷,能与水中具有负电荷的微粒相互吸引凝集,形成逐渐加大的絮状物而沉降。混凝沉淀一般可减除悬浮物70%~95%,其除菌效果约90%。混凝沉淀的效果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如浑浊度大小、温度高低、混凝沉淀的时间长短和不同的混凝剂用量,可通过混凝沉淀试验来确定,普通河水用明矾时,需40~60毫克/升。浑浊度低的水,以及在冬季水温低时,往往不易混凝沉淀。此时可投加助凝剂,如硅酸钠等,以促进混凝沉淀。
2.砂滤
砂滤是把浑浊的水通过砂层,使水中悬浮物、微生物等阻留在砂层上部,水即得到净化。砂滤的基本原理是阻隔、沉淀和吸附作用。滤水的效果取决于滤池的构造、滤料粒径的适当组合、滤层的厚度、过滤的速度、水的浑浊度和滤池的管理情况等因素。
集中式给水的过滤,一般可分为慢砂滤池和快砂滤池两种。目前大部分自来水厂采用快砂滤池,而简易自来水厂多采用慢砂滤池。
分散式给水的过滤,可在河或湖边挖渗水井,使水经过地层自然过滤,从而改善水质。如能在水源和渗水井之间挖一砂滤沟,或建筑水边砂滤井,则能更好地改善水质。此外,也可采用砂滤缸或砂滤桶来过滤。过滤井的结构见图2-11。
图2-11 过滤井结构图
3.水的消毒
(1)饮水的消毒方法 饮水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消毒、磁场消毒、电子消毒等物理方法和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是养殖场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
(2)饮水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理想的饮用水消毒剂应无毒、无刺激性,可迅速溶于水中并释放出杀菌成分,对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力强,杀菌谱广,不会与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产生有害有毒物质,不残留,价廉易得,便于保存和运输,使用方便等。目前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主要有氯制剂、碘制剂和二氧化氯。
① 氯制剂。在养殖场常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精、氯氨T等,其中前两者使用较多。漂白粉含有效氯25%~32%,价格较低,应用较多,但其稳定性差,遇日光、热、潮湿等分解加快,在保存中有效氯含量每日损失量为0.5%~3.0%,从而影响其在水中的有效消毒浓度;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64.5%,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杀菌能力强于大多数氯胺类消毒剂。氯制剂溶解于水中后产生次氯酸而具有杀菌作用,杀菌谱广,对细菌、病毒、真菌孢子、细菌芽孢均有杀灭作用。氯制剂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水的酸碱度和水质、环境和水的温度、水中有机物等都可影响氯制剂的消毒效果。
② 碘制剂。可用于消毒水的碘制剂有碘元素(碘片)和有机碘、碘伏等。碘片在水中溶解度极低,常用2%碘酒来代替;有机碘化合物含活性碘25%~40%;碘伏是一种含碘的表面活性剂,在兽医上常用的碘伏类消毒剂为阳离子表面活性物碘。碘及其制剂具有广谱杀灭细菌、病毒的作用,但对细菌芽孢、真菌的杀灭力略差。其消毒效果受到水中有机物、酸碱度和温度的影响,碘伏易受到其拮抗物的影响,使其杀菌作用减弱。
③ 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目前消毒饮用水最为理想的消毒剂。二氧化氯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它的有效氯含量为263%,这是因为二氧化氯的含氯量为52.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ClO2由Cl4+变为Cl-,其有效氯含量的计算为5×52.6%=263%。二氧化氯杀菌谱广,对水中细菌、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都具有杀灭作用。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不受水质、酸碱度、温度的影响,不与水中的氨化物起反应,能脱掉水中的色和味,改善水的味道。但是二氧化氯制剂价格较高,大量用于饮用水消毒会增加消毒成本。目前常用的二氧化氯制剂有二元制剂和一元制剂两种。其他种类的消毒剂则较少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3)饮水消毒的操作方法 为了做好饮用水的消毒,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水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使用地下水。在采用地表水时,取水口应在鹅场自身的和工业区或居民区的污水排放口上游,并与之保持较远的距离;取水口应建立在靠近湖泊或河流中心的地方,如果只能在近岸处取水,则应修建能对水进行过滤的过滤井;在修建供水系统时应考虑到对饮用水的消毒方式,最好建筑水塔或蓄水池。
① 一次投入法。在蓄水池或水塔内放满水,根据其容积和消毒剂稀释要求,计算出需要的化学消毒剂量,在进行饮用水前,投入到蓄水池或水塔内拌匀,让家畜饮用。一次投入法需要在每次饮完蓄水池或水塔中的水后再加水,加水后再添加消毒剂,需要频繁在蓄水池或水塔中加水加药,十分麻烦,适用于需水量不大的小规模养殖场和有较大的蓄水池或水塔的养殖场。
② 持续消毒法。养殖场多采用持续供水,一次性向池中加入消毒剂,仅可维持较短的时间,频繁加药比较麻烦,为此可在蓄水池中应用持续氯消毒法,一次投药后可保持7~15天对水的有效消毒。方法是将消毒剂用塑料袋或塑料桶等容器装好,装入的量为用于消毒1天饮用水的消毒剂的20倍或30倍量,将其拌成糊状,视用水量的大小在塑料袋(桶)上打0.2~0.4毫米的小孔若干个,将塑料袋(桶)悬挂在供水系统的入水口内,在水流的作用下消毒剂缓慢地从袋中释出。由于此种方法控制水中消毒剂浓度完全靠塑料袋上孔的直径大小和数目多少,因此一般应在第1次使用时进行试验,以确保在7~15天内袋中的消毒剂完全被释放,有可能时需测定水中的余氯量,必要时也可测定消毒后水中细菌总数来确定消毒效果。
(4)饮水消毒注意事项
① 选用安全有效的消毒剂。饮水消毒的目的虽然不是为了给畜禽饮消毒液,但归根结底消毒液会被畜禽摄入体内,而且是持续饮用。因此,对所使用的消毒剂,要认真地进行选择,以避免给鹅群带来危害。
② 正确掌握浓度。进行饮水消毒时,要正确掌握用药浓度,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既要注意浓度,又要考虑副作用的危害。
③ 检查饮水量。饮水中的药量过多,会给饮水带来异味,引起畜禽的饮水量减少。应经常检查饮水的流量和畜禽的饮用量,如果饮水不足,特别是夏季,将会引起生产性能的下降。
④ 避免破坏免疫作用。在饮水中投放疫苗或气雾免疫前后各2天,计5天内,必须停止饮水消毒。同时,要把饮水用具洗净,避免消毒剂破坏疫苗的免疫作用。
(5)供水系统的清洗消毒 供水系统应定期冲洗(通常每周1~2次),可防止水管中沉积物的积聚。在集约化养殖场实行全进全出制时,于新鹅群入舍之前,在进行鹅舍清洁的同时,也应对供水系统进行冲洗。通常可先采用高压水冲洗供水管道内腔,而后加入清洁剂, 经约1小时后,排出药液,再以清水冲洗。清洁剂通常分为酸性清洁剂(如柠檬酸、醋等)和碱性清洁剂(如氨水)两类。使用清洁剂可除去供水管道中沉积的水垢、锈迹、水藻等,并与水中的钙或镁相结合。此外,在采用经水投药的防治疾病时,于经水投药之前2天和用药之后2天, 也应使用清洁剂来清洗供水系统。
洪水期或不安全的情况下,井水用漂白粉消毒。使用饮水槽的养殖场最好每隔4小时换1次饮水,保持饮水清洁,饮水槽和饮水器要定期清理消毒。
二、鹅场饲料的卫生管理
饲料卫生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而且影响畜禽的健康。
(一)饲料的污染及控制
饲料的污染源有生物污染(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寄生虫及虫卵、昆虫等引起的饲料污染。饲料在微生物作用下,将蛋白质分解为氨、硫化氢、硫醇、粪臭素等,脂肪分解产生酸、醛,霉菌污染饲料后,可产生多种毒素,这些物质对动物机体都是有害的)、化学污染(包括农药、金属毒物、工业化学品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
1.霉菌毒素的污染及控制
(1)霉菌的种类及危害 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繁多,但能在饲料中产生毒素的有三十多种,主要是曲霉菌、镰刀霉菌和青霉菌。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污染饲料。影响饲料卫生的霉菌毒素有二十多种,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褚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丁烯酸内酯、展青霉素、岛青霉素类、橘青霉素、红色青霉毒素、黄绿青霉毒素、甘薯黑斑病毒素等。霉菌毒素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即使饲料中含量很低,都会导致畜禽生长受阻,繁殖性能降低,免疫机能下降。在诸多霉菌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最为常见,毒性最强,危害最大。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当无有效的防霉措施时,玉米、饼粕类、糠麸类等饲料原料和加工好的成品料,都十分易于滋生黄曲霉菌。黄曲霉类可以引起肝病变、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在寒冷地区,玉米、小麦、燕麦、高粱、稻谷等易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引起鹅的生产性能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等。
黄曲霉毒素是对畜禽生产危害最严重的毒素。黄曲霉毒素致突变性最强,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肝毒素,畜禽食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使肝功能下降,造成胆汁分泌减少,同时胰脏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降低,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利用;它也是较强的凝血因子抑制剂,可造成组织器官淤血、出血;还可造成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受到干扰,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疫苗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易发生或继发多种疫病;且严重损伤畜禽肝脏,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黄曲霉毒素还可以转移到动物产品中,在动物内脏、肉、蛋、奶中都有残留,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也同样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严重威胁。霉变饲料必须经过脱毒处理后才能使用。处理方法如下。
(2)控制措施
① 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谷物饲料收获后立即干燥,使其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低到安全水分范围内(稻谷在13%以下,大豆、玉米、花生的含水量分别降到12%、12.5%和8%以下)。
② 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贮存,会因温差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霉变。特别是在生产颗粒饲料时,要注意保证蒸汽的质量,调整好冷却时间与所需空气量,使出机颗粒的含水量和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一般的,含水量在12.5%以下,温度可比室温高3~5℃。
③ 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饲料产品包装袋要求密封性能好,如有破损应停止使用。应保证有良好的贮存条件,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还可采用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密闭保存。贮存过程中还应防止虫害、鼠咬。运输饲料产品应防止途中受到雨淋和日晒。
④ 应用饲料防霉剂。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故在加工时可应用防霉剂。常用防霉剂主要是有机酸类或其盐类,例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及它们的盐类。其中又以丙酸及其盐类丙酸钠和丙酸钙应用最广。目前多采用复合酸抑制霉菌的方法。
(3)去毒方法 霉变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决不可迁就加以利用。对轻度霉变饲料的去毒处理与合理利用,也为生产所必需。
① 剔除霉粒法。由于霉菌毒素在谷实籽粒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及虫蛀籽粒,如果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挑选技术将这些籽粒挑选除去,可使饲料中的毒素含量大大降低。某些在田间生长期感染霉菌的谷实如赤霉病麦粒,其密度比正常麦粒小,可利用风选法将小而轻的病麦粒吹掉;也可用一定密度的黄泥水或20%食盐水使病麦粒漂浮去除。
② 混合稀释法。将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与未被污染的饲料混合稀释,使整个配合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不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但使用前应有多批次抽样测定值为依据,以防慢性中毒。
③ 脱毒处理。霉菌毒素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得到不同程度地失活或去除。凡经去毒处理的饲料,不宜再久贮,应尽快在短时间内投喂。脱毒处理方法见表2-6。
表2-6 脱毒处理方法
④ 使用添加剂缓解。补充蛋氨酸和硒。添加蛋氨酸可以减轻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有害作用。被血液吸收的霉菌毒素由肝脏负责解毒。在动物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肝脏可以利用谷胱甘肽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对黄曲霉毒素进行解毒。谷胱甘肽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半胱胺酸,而蛋氨酸在动物体内能转变为胱氨酸与半胱氨酸。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硒也同样具有保护肝脏不受损害和保护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有害影响。
单加氧酶诱导剂。在动物体内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单加氧酶体系在生物转化的氧化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单加氧酶体系的生物合成是可以诱导的。苯巴比妥、类固醇激素等能诱导此酶系的合成。据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B1的仔鹅饲料中应用苯巴比妥,使单加氧酶活性增强,促进了黄曲霉毒素B1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加速其从组织中清除,从而减轻了毒素对机体的危害。
酵母培养物。近年研究报道: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肉鸡日粮中添加啤酒酵母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增重。体外试验结果也表明酵母培养物可使88%的黄曲霉毒素被降解。据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可与黄曲霉毒素结合,从而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吸收。同时酵母能提供多种酶,这些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黄曲霉毒素分解。
2.沙门菌的污染与控制
感染沙门菌后动物可以经过交叉感染从而感染人。故沙门菌对畜禽和人类危害很大,应重视其控制。
(1)沙门菌的污染途径 沙门菌主要来自患病的人和动物以及带菌者(人类带菌期一般不长,而动物则可长时间带菌),其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水、土壤和饲料。病原菌随人和动物的粪尿等排泄物及病尸污染土壤和水源。而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是导致畜禽沙门菌病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原料均可发现沙门菌,尤以动物性饲料原料为多见,如肉骨粉、肉粉、鱼粉、皮革蛋白粉、羽毛粉和血粉等。
沙门菌是致病菌,通过饲料摄入后,病菌在肠道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内毒素对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肠道黏膜肿胀、渗出和坏死脱落,导致严重的胃肠炎。
(2)污染控制措施 对饲料中沙门菌的防治应从饲料原料的生产、贮运和饲料加工、运输、贮藏及饲喂动物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的重点是检出率较高的动物性饲料、发酵饲料等高蛋白饲料。预防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选择优质原料。无论用屠宰废弃物生产血粉、肉骨粉,还是利用低值鱼生产鱼粉及液体鱼蛋白饲料,都应以无传染病的动物为原料,不用传染病死畜或腐烂变质的畜禽、鱼类及其下脚料作原料。
② 科学的加工方法。一是发酵法生产畜禽屠宰废弃物饲料或利用畜禽粪便加工饲料,必须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灭病原菌。发酵血粉、酵母蛋白、菜籽饼、单细胞蛋白等发酵饲料应严格筛选菌株,在适当的发酵工艺条件下生产。良好的发酵条件可抑制杂菌生长,使发酵饲料中有害细菌很少或没有。因此,发酵中减少杂菌,快速干燥是保证发酵饲料安全的有效措施。动物性饲料要严格控制含水量,如发酵血粉的含水量应控制在8%以下,而且要严格密封包装。二是通过热处理可有效地从饲料中除去沙门菌。制粒和膨化时的瞬间温度均较高,对热抵抗力弱的沙门菌或大肠菌有较强的抑制、灭杀作用,应合理选用。
③ 科学使用。动物性饲料的包装必须严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包装袋破损和日晒雨淋;产品的贮存仓库必须通风、阴凉、干燥、地势高;防止蝇、蟑螂等卫生害虫和鼠、犬、猫、鸟类等动物的侵入;销售过程中需创造良好的贮藏条件;饲料在使用时,不宜在畜禽舍内堆放过多。
④ 添加有机酸。沙门菌在温度高于10℃、pH值6~7.5范围内繁殖最快。饲料中添加各种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乳酸等,降低饲料pH值,就可以消灭或抑制饲料中沙门菌的生长。
使用动物屠宰废弃物作饲料,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仅要注意防止沙门菌污染,还要警惕疯牛病、口蹄疫等的传播,最近我国农业部宣布禁止从国外进口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就是为了避免疯牛病等疾病传入我国。
3.农药污染与控制
(1)农药污染饲料的途径 由于农药在农牧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通过对大气、土壤和水体而污染饲料,造成动物中毒、死亡,并污染畜产品,最终造成人的中毒事件,在全世界不断发生,如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农药在农作物、土壤、水体中残留的种类和数量与农药的化学性质有关。一些性质稳定的农药,如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含砷、汞的农药,在环境与农作物中难以降解,降解产物也比较稳定,称之为高残留性农药。如含砷、汞、铅、铜等的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30年,有机氯农药为2~4年,而有机磷农药只有数周至数月。农药污染饲料的途径主要有:饲用作物从受污染的土壤、水体、空气中吸收;对饲用作物直接喷洒农药;饲料仓库用农药防虫;运输饲料的工具已被农药污染;农药使用与保管不当造成的事故性污染等。
饲料中如果存在农药残留物,可长期随食品、饲料进入人、畜机体,危害健康和降低家畜生产性能。许多农药引起人和动物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诱变等。
(2)控制饲料农药残留的措施
① 制定农药安全生产和使用的规章制度。凡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的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农药品种,均属农药登记规定的管理范围。凡国内生产的农药新产品和进口农药,投产和进口前必须进行登记,未经批准登记的农药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口。农业部、卫生部还于1982年6月颁发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该规定将目前农业生产上常用药分为高毒、中等毒、低毒三类。
② 制定饲料中农药残留量标准。农药施用于作物后,通过自然因素和作物代谢的作用,随着日期的延长,会逐渐分解消失。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农药施用于作物之后,到人、畜食用之前,农药能逐渐全部消失。但事实上并不可能做到,总有或多或少的农药残留。因此,为了保证人、畜健康和畜产品的质量,应该制定食品、饲料中农药的允许残留限量,即食品、饲料中农药残留量标准。
③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农药引起的毒害来看,一是由于农药的无选择性毒性,对人、畜表现出高毒;二是由于农药的稳定性,不易在环境及农作物中消失,并能蓄积、富集造成高残留。因此,作为一种理想农药,应当只对害虫、微生物、杂草等防治对象有杀灭作用而不危害人、畜,它们也易于被日光和微生物分解。
此外,开展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如培育抗病虫的作物品系、加强田间管理等)等综合交替使用,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它们对饲料的污染。
4.金属污染与控制
(1)金属污染的主要物质及危害 金属污染包括重金属元素污染和微量元素中的铜、锌高剂量使用等。
①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在常量甚至微量的接触条件下即可对动物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故常被称为有毒金属元素。污染饲料的重金属元素通常主要是镉、铅、汞以及类金属砷等。重金属元素被吸收后,在动物体内多以原来的形式存在,也可能转变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多数重金属元素可在机体内蓄积,其生物半衰期较长。大剂量重金属离子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常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造成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但随饲料摄入的重金属元素呈慢性中毒,并需经过一段时间逐渐积累才呈现毒性反应。慢性中毒是对该重金属元素敏感的器官首先受害,而后再波及全身。几乎每种重金属元素都有不同的毒性反应与表现。如铅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镉主要损害肾小管、睾丸及附睾,并可引起贫血和锌、铁、铜缺乏症;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显著。砷则引起广泛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和消化道的损害。重金属污染物进入环境与饲料后,不像有机污染物那样较易分解,而是长期残留于环境与饲料中,当其随饲料进入动物机体后也不会在体内发生分解,它们可蓄积在机体的某些器官中,其危害初期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可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饲料中过量的重金属元素通过所饲养的动物排泄到土壤或水中,亦可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饲料中重金属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某些地区(如矿区)自然地质化学条件特殊,其地层中的重金属元素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从而使饲用植物中含有较高水平的重金属元素。据报道,我国台湾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含砷量很高,其饲用作物中砷含量也相应较高。二是工业“三废”的排放。含各种金属毒物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因不合理排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污染饲料。采矿和冶炼是向环境释放重金属元素的最主要污染源。例如在锌矿、铅矿、铜矿中含有大量的镉,尤其是在锌矿中镉与锌伴生,含镉量通常为0.1%~0.5%,有时可高达2%~5%。含砷矿石如雌黄、雄黄、砷硫铁矿等的砷含量高达20%~60%。三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和污水灌溉等管理不当,可使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并随之积累,从而被作物吸收。例如,有机砷(甲基胂酸铁铵、甲基胂酸钙等)、有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等)杀菌剂及砷酸铅杀虫剂等,都可造成砷、汞、铅的污染。磷肥中含砷量一般约为24毫克/千克,含镉为10~20毫克/千克,含铅约10毫克/千克。因此长期施用磷肥可引起土壤中砷、镉、铅的积累。污水灌溉农田时,如果用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灌入农田,会造成镉、砷、铅、汞等对土壤的污染,均能进而污染饲料。四是饲料加工中的污染。饲料加工中所用的金属机械、管道、容器等可能含有某些重金属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入饲料。如采用表面镀镉处理的饲料加工机械、器皿及上釉的陶、瓷容器,当饲料的酸度较大时可将镉、铅溶出而污染饲料;机械摩擦可使金属尘粒混入饲料。此外,矿物质饲料(如饲用磷酸盐类、饲用碳酸钙类)和饲料添加剂(特别是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质地不纯,其中重金属元素杂质含量过高也可使饲料受到污染。
适当提高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和添加蛋氨酸和胱氨酸,可阻止铅、砷、镉、汞等慢性中毒动物的体重下降,提高机体对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抵抗力。而日粮中过量的脂肪则可增加铅等毒物从肠道的吸收。维生素C可以降低镉、砷、汞、铅等的慢性中毒。
② 高铜、高锌的过量使用。铜、锌是动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高铜、高锌促生长作用已被众多的试验证明。但微量元素在消化道吸收率较低,高剂量时更低。而饲料中高剂量铜、锌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长期过量,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造成土壤板结。高剂量铜、锌的粪便一旦污染水源,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可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高铜还可造成动物肝脏铜蓄积,从而使其食用价值下降,甚至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饲料中铜、锌等矿物质过多,还将对维生素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下降。为了有效防止水土污染,最好不使用高铜高锌饲料。
③ 有机砷制剂的使用。饲料中添加的砷制剂主要是对氨基苯砷酸(阿散酸)和3-硝基-4-羟基苯砷酸(洛克沙胂)。有机砷在动物体内不易吸收,排出体外变成毒性更大的无机砷。张子仪预测,一个万头猪场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荐量计算,若连续使用含砷的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一吨砷。这一吨“毒土”将长期影响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对于生产砷制剂的工人和接触含有砷制剂饲料的饲养员及饲养场周围的居民来说,由于长期小剂量的砷不断进入体内,最终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及其后代带来安全隐患。
(2)控制措施
① 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禁止使用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农药、化肥如含砷、含汞制剂。施用污泥或用污水灌溉时,要严格控制污泥和污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施用量。
② 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工业环保治理,严格执行工业“三废”的排放标准。
③ 减少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施加石灰、碳酸钙、磷酸盐等改良剂和具有促进还原作用的绿肥、厩肥、堆肥、腐殖酸等有机肥,以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重金属向农作物体内迁移和累积。
④ 禁止使用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元素的饲料加工机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
⑤ 严格控制饲料(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料和饲料原料)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加强饲料的卫生监督检测工作。严格控制铜、锌的添加剂量和有机砷制剂的使用。
5.药物添加剂的污染与控制
饲料添加剂是为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而向饲料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是配合饲料的核心成分。集约化养殖中为预防疫病、应激、营养不全等问题,可以通过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得到一定的解决。所以,饲料添加剂是畜禽集约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量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则日益突出。目前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和药物添加剂、不遵守停药期的规定等是造成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1)污染途径和危害
① 添加使用违禁药物。国家目前发布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兽药和化合物共六大类55种(类)。一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西马特罗等;二是性激素,如:己烯雌酚、雌二醇、孕酮、甲孕酮等;三是蛋白同化激素,如:碘化酪蛋白;四是精神药品,如:盐酸氯丙嗪、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利血平、安眠酮等;五是抗生素类,如:氯霉素、氨苯砜、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六是各种抗生素滤渣。但生产中有的饲料生产者或饲养者违禁使用。
在激素类药物中,盐酸克伦特罗是当前各级饲料管理部门严厉打击的一种。它属于β-肾上腺素激动剂。20世纪80年代初,意外发现盐酸克伦特罗进入动物体后能够改变养分的代谢途径,促进动物肌肉,特别是骨骼肌中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合成和积累,从而改善胴体品质,使生长速度加快,瘦肉相对增加,所以称它为“瘦肉精”,主要添加在育肥猪饲料中。1990年,欧洲曾发生食用残留β-兴奋剂的牛肝引起的中毒事件。目前,我国的一些养殖单位或养殖户为了谋取利益,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已造成多起中毒事件的发生。人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等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慌、心悸、颤抖、心动过速等症状,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食用后,后果将十分严重。己烯雌酚、甲孕酮和碘化酪蛋白虽然都有促进畜禽生长的作用,但是其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更严重。
在镇静和催眠药物中使用较多的主要是“睡梦美”(其主要成分是安定)、氯丙嗪、安眠酮等,它们的作用可使动物保持安静,减轻机体对不良应激的刺激,限制猪的运动,从而减少维持需要的营养物质消耗,有益于增重。催眠镇静药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滥用的后果将影响畜牧业的安全生产,并会造成畜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人身健康。
抗生素滤渣是抗生素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近年来以其高蛋白质含量和微量的抗生素成分,在饲料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对动物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但是由于其饲用的安全性没有得到证实,以及容易引起畜禽和人的耐药性,因此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对养殖业的危害很大,也是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使用的。
② 超范围、超剂量、超时间、重复使用抗生素。农业部2001年168号公告规定了允许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使用的药物添加剂共32个品种,但实际生产中严格遵守此规定的不多:一些养殖场(户),直接添加168号公告规定品种以外的兽药,或不按允许使用的范围使用兽药;有的擅自增大使用剂量、延长使用时间,不按规定的停药期和配伍禁忌使用药物添加剂;目前市场上经营的部分兽药是拌混在饲料中给药,且规定有预防量和治疗量的,养殖生产中则按预防量长期添加使用;有一些加入药物添加剂的饲料产品不在标签上标识,或标识的药物添加剂品种和实际添加的不一样,有时造成养殖户重复用药,以致发生中毒。
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大量的使用,不仅加大了饲料成本而且使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特别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由于致病菌耐药性传递等问题,使人们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大大降低了人类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畜产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
(2)控制措施
①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一要深入贯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突出一个“严”字,对于生产、经营环节的不法分子,坚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得以罚代刑。使用环节的监管突出一个“教”字,对于不按规定使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立即改正,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行政处罚。二要严格生产准入。要严格按照开办饲料生产企业和申办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和资质标准,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市场准入。三要加强饲料标签管理。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饲料标签,应当标明“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字样,并标明其化学名称、含量、使用方法、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四要强化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的过程监控。通过监督抽查、定期抽查或质量跟踪的方式,对饲料生产、流通和养殖企业进行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警戒和依法处理。
②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条例。一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卫生指标要符合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二是凡生产、经营和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应属于农业部105号公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规定的品种及经审定公布的新饲料添加剂。不得生产、经营和使用未经批准生产的饲料添加剂。三是凡生产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饲料产品,必须严格执行农业部16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必须遵守休药期、配伍禁忌等有关规定。四是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违禁物品。禁止使用国家已经停用、淘汰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审定公布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登记的进口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加强无证无号产品的查处,加大对化工级、医药级、食品级、试剂级产品充斥饲料添加剂市场的检查力度。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见表2-7、表2-8。
表2-7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农业部农牧发【2001】1号文件)
注:食品动物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禁用清单》序号1~18所列品种的原料药及其单方、复方制剂产品一律禁止经营和使用。
表2-8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2002第173号)
续表
③ 使用酶制剂和酸化剂。酶制剂是微生物体内合成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主要营养作用是通过外源性酶制剂的使用,帮助畜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并减少动物体内矿物质排泄,减轻环境污染。在幼龄畜禽,还可弥补消化酶的不足,较早获得消化功能。
微生态制剂。以活菌形式在动物消化道中与病原菌进行竞争抑制,或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并直接参与胃肠道微生物的平衡,目前已确认的适宜菌种有乳酸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以及酵母菌等。但某些活菌制剂在加工、运输中容易失活,或进入消化道后,难以经受盐酸、胆汁酸低pH值的作用,有待改进与提高。酸化剂是利用几种特定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制成复合酸化剂,能迅速降低pH值,保持良好的缓冲值和生物性能。首先,酸化剂能提高幼龄畜禽消化道中的酸度,激活一些重要的消化酶,有利于养分的消化吸收;其次,防止活细菌从外界环境中进入小肠末端,促进有益菌群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提高饲料的适口性等。酸化剂可提高动物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减少疾病,特别是仔猪腹泻,效果明显。
④ 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草药主要药理作用的研究认为:草药具有协助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助消化、增食欲、泻下、抗炎、镇痛、调节平滑肌收缩、疏通微循环、增加器官血流量、改善胃肠血循环、增加消化液分泌、强心、抗休克、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抑制腺体分泌、吸附、收敛等作用。国内外已有用草药组方的饲料添加剂,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应用前景,可能受原料品质、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效果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⑤ 糖萜素。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出的天然物质,主要成分为三萜类和糖类。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提高畜禽的成活率,同时降低了防病的用药成本,也改善了肉的品质。
⑥ 寡糖。粘结诸如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在内的数种致病微生物,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增加体循环中的抗体浓度。
6.其他污染及其危害
(1)转基因工程产物 美国自1996年第一批转基因西红柿上市以来,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但据英国媒体报道,1998年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公布了他的实验成果: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目前,在没有确证它没有危害之前,大部分国家对转基因产品均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如对转基因食品加贴“转基因”标识,由消费者谨慎选择。
(2)“二英”和“疯牛病”。“二英”是一组包括210种组合的氯苯化合物,其中对人类有害的有十几种。“二英”是由各种燃烧物燃烧以后所生成的。这些燃烧包括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垃圾焚烧、汽车尾气、机油燃烧和化工产品的燃烧。自然界很难分解“二英”,而它却很容易溶解于脂肪中。因此饲用油脂产品易受“二英”污染。1986年“疯牛病”首先在英国被发现,它是由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即朊病毒引起的,是牛的一种非炎性中枢神经变性型疾病。潜伏期长(几个月~几年),病程较长,最终死亡。现有医学证明英国最早的“疯牛病”的病因是动物食用带有“羊痒病”的羊源性饲料而引起的。由于饲用动物性饲料是“疯牛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许多国家纷纷作出规定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使用动物源性饲料,特别是牛、羊肉骨粉。
(二)我国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Hygeian Standards for Feeds)是从保证饲料的安全性、维护家畜健康与生产性能出发,对饲料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限量和要求。我国于1991年发布了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91),属国家强制执行标准,为规范我国的饲料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保护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饲料、饲料添加剂品种的增加和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日益关注,旧版本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饲料工业的发展需要。经补充、修订,第三版GB 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已经发布。见表2-9。
表2-9 饲料卫生标准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1.所列允许量为以干物质含量为88%的饲料为基础计算。
2.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添加比例与本标准备注不同时,其卫生指标允许量可进行折算。
三、鹅场空气的卫生管理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养殖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周围工业生产的废气物和自身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微粒等。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和各种矿藏可以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如各种微粒、硫化氢、硫氧化物、各种盐类和异常气体等,有的能造成局部或短期的大气污染;人为的来源为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如氧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化铁微粒、氧化钙微粒、砷、汞、氯化物、各种农药的气体等,尤其是石化燃料的燃烧,特别是化工生产和生活垃圾的焚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中对动物危害最大的物质有氟化物、二氧化硫等。
养殖场的污染物(有害气体和微粒)主要来源于动物的生产过程和废弃物的排放。如家畜粪尿、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分解可以产生大量的氨气,当畜禽采食富含蛋白质饲料而又消化不良时排出大量的硫化氢以及粪便厌氧分解或破损蛋腐败发酵都可以产生硫化氢,畜禽的气体交换可以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畜舍燃烧燃料采暖可以产生一氧化碳。畜禽的活动、咳嗽、鸣叫以及饲养管理过程(如清扫地面、分发饲料、饲喂及通风除臭等机械设备运行)等都可产生大量微粒。
有害气体可以引起慢性中毒和中毒。畜舍中氨和硫化氢含量过高,畜禽表现精神委靡,抗病力下降,对某些病敏感,(如对结核病、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感染过程显著加快),采食量、生产性能下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含量过高,易造成缺氧,生长缓慢,抵抗力减弱,家禽容易发生腹水症。有害气体还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中毒性肝病、心肌损伤等。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窒息和死亡;有害气体和微粒可以刺激和破坏黏膜系统,降低呼吸系统抗病力,诱发呼吸道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畜禽健康和影响生产性能发挥。
(二)空气的污染控制
1.合理选择场址和规划布局
合理选择场址是防止工业有害物质污染和解决养殖场有害物质对人类环境和动物健康危害的关键。场址应选择在城市郊区、郊县、远离工业区、人口密集区,尤其是医院、动物产品加工厂、垃圾场等污染源。合理设计养殖场场址和畜禽舍的排水系统,粪尿、污水处理设施。
2.加强环境绿化
绿化不仅美化环境,而且可以净化环境。改善畜舍和牧场周围地面状况,实行全面的绿化,种树、种草和农作物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产出氧气。如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产出730千克氧气;绿色植物可大量的吸附氨,如玉米、大豆、棉花、向日葵以及一些花草都可从大气中吸收氨而生长;绿色林带可以过滤阻隔有害气体。有害气体通过绿色林带至少有25%被阻留,煤烟中的二氧化硫被阻留60%。植物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有些植物还能分泌油脂或黏液,能阻留和吸附空气中的大量微粒。含微粒的大气流通过林带,风速降低,大径微粒下沉,小的被吸附。夏季可吸附35.2%~66.5%的微粒。
3.改进生产工艺,及时清除舍内粪尿和污水
粪尿分解是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畜粪潮湿时更易产生臭气。干燥粪便因其缺少微生物活动必要的水分而不能进行分解,故产生的有害气体较少。因此,使粪尿迅速分离和干燥可以降低臭气的产生。养殖场应该采用干清粪工艺,并及时清理舍内粪尿,减少在舍内分解的机会。清理的粪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封闭堆积发酵处理等,减少臭气产生。
4.加强畜舍管理
加强防潮管理,保持舍内干燥。有害气体易溶于水,湿度大时易吸附于材料中,舍内温度升高时又挥发出来。地面平养在畜禽舍地面铺上垫料,并保持垫料清洁卫生。更换和翻动垫草动作要轻;保证适量的通风,特别要注意冬季的通风换气,处理好保温和空气新鲜的关系。必要时安装过滤设备;做好卫生工作。及时清理污物和杂物,排出舍内的污水,加强环境的消毒等。饲料加工厂远离畜禽舍,分发饲料和饲喂动作要轻。保持鹅舍地面干净,禁止干扫。
5.科学饲养
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原料,保持饲料营养水平适宜和各种营养素平衡;科学饲喂,减少饲料浪费;利用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寡聚糖、草药添加剂等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出量。
6.采用化学物质消除
鹅舍内撒布过磷酸钙、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沸石,垫料中混入硫磺或利用木炭、活性炭、煤渣、生石灰等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吸附空气中的臭气;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EM)拌料饲喂或拌水饮喂,亦可喷洒鹅舍;艾叶、苍术、大青叶、大蒜、秸秆等植物等份适量放在鹅舍内燃烧,既可抑制细菌,又能除臭,在空舍时使用效果最好;另外,利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硫酸亚铁、硫酸铜、乙酸等化学物质也可降低鹅舍空气臭味。如用4%硫酸铜和适量熟石灰混在垫料之中,或者用2%的苯甲酸或2%乙酸喷洒垫料,均可起到除臭作用。
四、鹅场的灭鼠和杀虫
(一)灭鼠
鼠是人、畜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鼠还盗食饲料和鹅蛋,咬死雏鹅,咬坏物品,污染饲料和饮水,危害极大,鹅场必须加强灭鼠。
1.防止鼠类进入建筑物
鼠类多从墙基、天棚、瓦顶等处窜入室内,在设计施工时注意墙基最好用水泥制成,碎石和砖砌的墙基,应用灰浆抹缝。墙面应平直光滑,防鼠沿粗糙墙面攀登。砌缝不严的空心墙体,易使鼠隐匿营巢,要填补抹平。为防止鼠类爬上屋顶,可将墙角处做成圆弧形。墙体上部与天棚衔接处应砌实,不留空隙。瓦顶房屋应缩小瓦缝和瓦、椽间的空隙并填实。用砖、石铺设的地面,应衔接紧密并用水泥灰浆填缝。各种管道周围要用水泥填平。通气孔、地脚窗、排水沟(粪尿沟)出口均应安装孔径小于1厘米的铁丝网,以防鼠窜入。
2.器械灭鼠
器械灭鼠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可靠,对人、畜无害。灭鼠器械种类繁多,主要有夹、关、压、卡、翻、扣、淹、粘、电等。近年来还研究和采用电灭鼠和超声波灭鼠等方法。
3.化学灭鼠
化学灭鼠效率高、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缺点是能引起人、畜中毒,有些鼠对药物有选择性、拒食性和耐药性。所以,使用时须选好药剂和注意使用方法,以保安全有效。灭鼠药剂种类很多,主要有灭鼠剂、熏蒸剂、烟剂、化学绝育剂等。鹅场的鼠类以孵化室、饲料库、鹅舍最多,是灭鼠的重点场所。饲料库可用熏蒸剂毒杀。投放毒饵时,机械化养鹅场,因实行笼养,只要防止毒饵混入饲料中即可。在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程序时,可结合舍内消毒一并进行。鼠尸应及时清理,以防被人、畜误食而发生二次中毒。选用鼠吃惯了的食物作饵料,突然投放,饵料充足,分布广泛,以保证灭鼠的效果。
(1)常用的灭鼠药物 见表2-10。
表2-10 常用的慢性灭鼠药物
续表
(2)灭鼠的具体操作
① 毒饵的选择。毒饵是由灭鼠药和食饵配制而成。选择对家禽毒力弱,对鼠类适口性好的敌鼠钠盐作灭鼠剂,选择来源广、价钱便宜,老鼠喜吃而又不易变质的谷物作饵料。水稻区,选择稻谷作饵料,稻谷不仅老鼠喜吃,而且有外壳保护。做成毒饵,布放几天后也不会发霉,遇到倾盆大雨也不会影响药效。非水稻区可选麦粒、大米等代替。
② 毒饵的配制。配制0.2%敌鼠钠盐稻谷毒饵。敌鼠钠盐、稻谷和沸水的重量比为0.2∶100∶25。先将敌鼠钠盐溶于沸水中(如有酒精,将敌鼠钠盐溶于少量的 酒精中,然后将药液注入沸水中,进一步溶解稀释),趁热将药液倾入稻中,拌匀,并经常搅拌,待吸干药液,即可布放。如暂不用,要晒干保存。如制麦粒饵或大米饵,敌鼠钠盐与沸水量减半。
③ 布放方法。观察鹅场鼠类的活动行为,大多数的鼠类栖息在鹅舍外围隐蔽的地方,部分栖息在屋顶,少数在舍内地板上打洞筑巢。当它们进入鹅舍时,必须通过下列途径:一是门、窗下椽裂缝,气孔、刮粪板出口和出水口;二是沿电线、水管进入;三是从屋顶经墙角进入;四是从外墙基打洞入舍;五是从舍内(地板或墙)鼠洞直接入舍。鼠类在进入鹅舍的途径中留下了明显的鼠迹:在草丛中将草拨开,可见鼠类将草踏成一条无草的光滑小径,没有长草的泥土上也可以见到纵横交错、大小不一、光滑的小径;在鹅舍外围,有明显的大、小洞口,洞口外常有鼠类扒出的泥块,在鹅舍积满灰尘的地板或糠面上可以见到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脚印,在鼠类经过的地方,如鼠路上、鼠洞旁都留有鼠粪,门、窗、家具、饲料包装袋等给鼠类咬破,留下千疮百孔。
从上述鼠迹可以断定鼠类的密度,是严重、中等或一般,老鼠集中在哪里,哪里分布多些,哪里分布少些。于是在鹅场中全面布毒,内外夹攻。在鹅舍外,可放在运动场、护泥石墙、土坡、草丛、杂物堆、鼠洞旁、鼠路上以及鼠只进出鹅舍的孔道上。在鹅舍内,则放在食槽下、走道旁、水渠边、墙脚、墙角、产蛋箱上以及天花板上老鼠经常行走的地方。另外,在生活区、办公室和附属设施,如饲料仓库、孵化间、贮蛋间等,邻近鹅场500米范围内的农田、竹林、荒地和居民点等都要同时进行灭鼠,防止老鼠漏网。
布放毒饵最好是一次投足3天的食量。一个鹅场放毒饵多少,视鼠的密度而定,密度大就放得密些、多些,一般每隔2~3米放一堆,每堆50克左右。鼠害中等水平的鹅场,每100米2鹅舍(不包括露天部分)放毒饵2.5~3千克即可。毒饵宁可稍为供过于求,切忌供不应求,否则残存的鼠过多,效果不佳。为此,毒饵布放后2~3天,要 检查每堆毒饵的被食程度,吃多少补多少,没吃的要移往吃去的地方。因为鹅场鼠只众多,晚上出洞的批次有先有后,为了防止先出的吃光了毒饵,后出的没有吃到毒饵,所以要全面补充放足毒饵。在江南地区,由于黄鼠狼比较多,鼠类为了生存,避免天敌的危害,活动极为隐蔽。要特别仔细观察,找到鼠迹之后,才好布毒。有些地方布毒后1、2天,鼠类很少采食毒饵,至第3天才大量采食毒饵,这时要特别冷静,用1~2天的时间观察鼠类的动静,在第4、5天补充毒饵。这种全面、同时投放足量敌鼠钠盐毒饵的方法,笔者曾先后在15个大、中型鸡场进行灭鼠试验,效果高达95%以上。此法简易可行,安全可靠。有些鸡场灭鼠后一年之久,仍未恢复到原来的危害程度,鼠害明显减少。
④ 灭鼠效果。灭鼠后,检验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灭鼠目的,我们采用食饵消耗法来衡量灭鼠效果。其法是在投毒前后(相隔7天)称取同量的食物,如大米、麦粒和稻谷(但要与制毒饵的饵料有区别)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鹅舍,沿鹅舍鼠的跑道定点、定量布放,任鼠取食一晚,次日回收食饵称量,用前、后饵的总量减去前、后饵剩余量,算出前、后饵消耗量。用下面公式计算灭鼠率。
灭鼠率=(前饵消耗量-后饵消耗量)/前饵消耗量×100%
如某鹅场测定灭鼠效果。灭鼠前选有代表性鹅舍2幢,放米5千克,每堆重50克,共100堆,编号布放。放置一晚,次晨回收饵料,除去杂物,剩下250克。以5千克减去250克,算出4.75千克为前饵消耗量(即老鼠吃去量)。毒鼠7天后,同前法在放前饵的两个鹅舍放米5千克,隔一晚,老鼠吃去100克,此为后饵消耗量;代入公式:
灭鼠率=(4.75-0.1)/4.75×100%=97.89%
根据灭鼠效果和结合观察灭鼠后的现象进行分析,如灭鼠过程中死鼠很多,晚上鹅舍中无鼠活动,灭鼠前有很多鼠迹的地方,灭鼠后鼠迹很少,甚至没有,也没有发现咬饲料包装等情况,综合灭鼠效果和实地观察分析判断为残存的鼠很少,就达到了预定的灭鼠目的。
⑤ 注意事项。一是投毒1~2天后,就出现极少量死鼠,3~4天后,才见大量死亡,以后死鼠逐渐减少,可延续约15天,仍有个别死鼠出现。在灭鼠过程中,每天要捡收鼠尸,并集中深埋。灭鼠后要搞环境卫生,堵塞鼠洞,使幸存者无藏身之地。二是虽然敌鼠钠盐对鸡、鹅、鸭比较安全,但在使用时也要把家禽关好,更要防止采食毒饵。如果鹅群与鼠类争食,浪费毒饵,就达不到应有的毒鼠效果。家畜则对药物较敏感,有猫食中毒鼠、狗食敌鼠钠盐毒米而致死的事例。总之,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三是掌握鹅场鼠害数量集中,繁殖力强的特点,打“歼灭战”,全面投放足够的毒饵,彻底消灭老鼠。四是掌握老鼠的行为规律,布毒位置准确,在老鼠吃到食物之前在半路上吃足毒饵而致死,就可以解决食物丰富的地方毒不着老鼠的问题。五是死鼠可用0.05%过氧乙酸或含有效氯1000毫克/升溶液喷淋消毒,用量应保证鼠尸表面完全湿润,之后用塑料袋密封好,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完死鼠后要用消毒液消毒可能被鼠污染的场所并洗手消毒。
(二)杀虫
鹅场易滋生蚊、蝇等有害昆虫,骚扰人、畜和传播疾病,给人、畜健康带来危害,应采取综合措施杀灭。
1.环境卫生
搞好鹅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是杀灭蚊蝇的基本措施。蚊虫需在水中产卵、孵化和发育,蝇蛆也需在潮湿的环境及粪便等废弃物中生长。因此,填平无用的污水池、土坑、水沟和洼地。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对阴沟、沟渠等定期疏通,勿使污水贮积。对贮水池等容器加盖,以防蚊蝇飞入产卵。对不能清除或加盖的防火贮水器,在蚊蝇滋生季节,应定期换水。永久性水体(如鱼塘、池塘等),蚊虫多滋生在水浅而有植被的边缘区域,修整边岸,加大坡度和填充浅湾,能有效地防止蚊虫滋生。鹅舍内的粪便应定时清除,并及时处理,贮粪池应加盖并保持四周环境的清洁。
2.物理杀灭
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光、声、电等物理方法,捕杀、诱杀或驱逐蚊蝇。我国生产的多种紫外线光或其他光诱器以及发出声波或超声波并能将蚊蝇驱逐的电子驱蚊器等,都具有防除效果。
3.生物杀灭
利用天敌杀灭害虫,如池塘养鱼即可达到鱼类治蚊的目的。此外,应用细菌制剂——内菌素杀灭吸血蚊的幼虫,效果良好。
4.化学杀灭
化学杀灭是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以不同的剂型(粉剂、乳剂、油剂、水悬剂、颗粒剂、缓释剂等),通过不同途径(胃毒、触杀、熏杀、内吸等),毒杀或驱逐蚊蝇。化学杀虫法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等优点,是当前杀灭蚊蝇的较好方法。常用的药物见表2-11。
表2-11 常用的杀虫剂及使用方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废弃物处理
鹅场的废弃物,如粪便、污水、死鹅等直接影响到鹅场的卫生和疫病控制,危害鹅群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1.粪便处理利用
鹅的粪便是由饲料中未消化吸收部分以及体内代谢产物、消化道黏膜脱落和分泌物、肠道微生物及其分解产物等共同组成的。鹅粪便中还含有在喂料及鹅采食时洒落的饲料、脱落的羽毛、破蛋等。而在地面平养时,收集到的则是鹅粪和垫料的混合物。规模化养鹅场,鹅粪便的产量很大(一般种鹅与肉仔鹅每天粪便产量分别为 200克、180克),不仅污染环境,还传播疾病,如经适当加工处理,可制成优质肥料、饲料、生物能源和燃料等。
(1)生产肥料 鹅粪含氮、磷、钾等主要植物养分, 鹅粪中其他一些重要微量元素的含量亦很丰富,作肥料也始终是鹅粪的主要用途。如果鹅粪施用量以氮素平衡为基础来确定,则磷和钾的供给一般会超过谷类作物需要量。鹅粪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 鹅粪经干燥或好氧发酵后还可用于园艺生产中, 成为一种新兴的优质复合肥和土壤调节剂。
① 堆肥发酵。堆肥是一种传统的简单方法。 将鹅粪和植物茎秆等有机物堆积成堆, 由细菌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稳定物质。 根据堆内是否需氧气,可分为好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好氧型堆肥发酵。好氧型堆肥是指含氮有机物(如鹅粪、死鹅)与富含碳有机物(植物秸秆)在好氧、嗜热性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微生物及有机残渣的过程。 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大量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并固定下来,形成了比较稳定、一致且基本无臭味的产物,即以腐殖质为主的堆肥。好氧堆积发酵需要的条件:提供足够的氧气,一般要求在堆肥混合物中有0~25%的自由空间,为此,要求用蓬松的秸秆材料与鹅粪混合,并在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适当的碳氮比,一般要求该比例为 30∶1,可通过加入秸秆量来调节;湿度控制在 40%~50%, 温度保持在 60~70℃,这是监测堆肥发酵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指标。在其他条件均适合的情况下,好氧微生物迅速增殖,在代谢过程产生的热量使发酵物内部温度上升。在此温度条件下,可以基本杀灭有害病原体。好氧型堆肥常见的是高 1.5~2.0米、宽 2.5~4米 的长条形粪堆,顶部形成 30°坡顶,多雨季节下雨应成半圆顶或加顶棚防雨。每 2~3天 翻动 1 次,以充入空气保证好氧型细菌的活动。新型的堆肥方法是采用强制通气的方法来输入氧气,这样大大缩短好氧堆肥的时间。
厌氧型堆肥发酵。一般常堆成高2~3米、宽5~6米、长50米的粪堆,不进行翻动,所以设备简单。厌氧型堆肥的堆内温度较低,堆肥时间需 4~6个月,堆肥过程中散放臭味, 最终品含水量较大。为了减少厌氧堆肥中的含水量,可在鹅粪内加入 30%的锯末屑或秸秆粉,或加入 10%~15%的过磷酸钙,堆积时间也可 6 个月,这样可以改善鹅粪厌氧堆肥的肥料质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产出已消灭虫卵和草籽的肥料和土壤改良剂,节省水和占地面积。
② 充氧动态发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好氧菌迅速繁殖,将鹅粪中的有机物质大量分解成易被消化吸收的形式,同时释放出硫化氢、氨气等气体。 在 45~55℃下处理12小时,可获得除臭、灭菌杀虫的优质有机肥料和再生饲料。充氧动态发酵的优点是发酵效率高、速度快,可以比较彻底地杀灭病原菌,营养成分损失少,可利用率大大提高。
③ 脱水干燥处理。新鲜鹅粪的主要成分是水,通过干燥脱水处理使其含水量降至 15%以下。这样,可减少鹅粪的体积和重量,便于包装运输,也可有效地抑制鹅粪中微生物的活动,减少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的损失。脱水干燥处理的主要方法有高温快速干燥、太阳能自然干燥及鹅舍内干燥等。
高温快速干燥。采用回转圆筒烘干炉进行干燥,可缩短时间(10分钟左右)将含水量达 70%的湿鹅粪,迅速干燥至含水仅 10%~15%的鹅粪加工品。烘干炉的温度在 300~900℃。在加热干燥过程中,还可做到彻底杀灭病原体,消除臭味,鹅粪营养损失量小于 6%。烘干设备有除尘器,有的还有除臭设备。热空气从烘干炉中出来后,经密闭管道进入除尘器,清除空气中夹杂的粉尘。然后,气体被送至二次燃烧炉,在 500~550℃高温下作除渣处理,最后才能把符合环境要求的气体排入大气中。
太阳能自然干燥处理。夏季,只需要1周时间即可把鹅粪的含水量降到10%左右。 在利用太阳能作自然干燥时,有的采用一次性干燥工艺,也有的采用发酵处理后再干燥的工艺。鹅粪从鹅舍铲出后,直接送到发酵槽中,经过 20天左右,将发酵的鹅粪转到干燥槽中,通过频繁的搅拌和粉碎,将鹅粪干燥,最终可获得经过发酵处理的干鹅粪产品。
鹅舍内干燥处理。直接将气流引向传送带上的鹅粪,使鹅粪在产出后得以迅速干燥。这种方法也可把鹅粪的含水量降至 35%~40%,必须同其他干燥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能长期保存的优质干燥鹅粪。
微波干燥处理。微波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热效应是由物料中极性分子在超高频外电场作用下,产生运动而形成的,整个加热过程比常规加热方法要快 10 倍甚至百倍。 其非热效应是指在微波作用过程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因而可达到杀菌灭虫的效果。
热喷处理。热喷处理,是将预干至含水量在25%~40%的鹅粪装入压力容器中,密封后由锅炉向压力容器内输送高压水蒸气,在 120~141℃的温度下保持压力 10分钟左右,然后突然减压,使鹅粪随高压蒸气喷出,再经配混,压制干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加工后的鹅粪杀虫、灭菌、除臭的效果好,而且鹅粪有机物的消化率可提高 13.4%~20.9%。此法要先将鲜鹅粪作预干处理,在热喷过程中因水蒸气的作用,使鹅粪的含水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未能解决鹅粪干燥问题,从而使其应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作为饲料 鹅粪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开发利用鹅粪作为饲料饲喂反刍动物。鹅粪饲料资源化的处理方法有青贮、充氧动态发酵、膨化制粒等。
① 青贮。把新鲜鹅粪与麦麸、糠皮、青饲料相混合,使总含水量为 40%左右,装入密封的塑料袋、青贮窖、青贮壕中,经 1 个月至 45天的发酵,开启后可闻到一股清香味,也略带酒味。人们认为,青贮是一种很成熟的畜禽粪便加工方法,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健康角度来看,青贮是已知加工鹅粪方法中最可靠的一种。
② 充氧动态发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好氧菌迅速繁殖,将鹅粪中的有机物质大量分解成易被消化吸收的形式,同时释放出硫化氢、氨气等气体。 在 45~55℃下处理 12小时,可获得除臭、灭菌杀虫的再生饲料。在处理前,要使鹅粪的含水量降至45%左右,可在鹅粪中加入少量副料(粮食原料)以及发酵菌,在 45~55℃搅拌、发酵。充氧动态发酵的优点是发酵效率高、速度快,可以比较彻底地杀灭病原菌,营养成分损失少,可利用率大大提高。
③ 膨化处理。把鹅粪和精饲料混合加入膨化剂,经机内螺杆粉碎压缩与摩擦,使物料在机腔内相对滑动,迅速升温呈糊状,经机头的模孔射出。由于机腔内外压力相差数十倍,物料迅速发泡膨胀呈晶状, 以饲料中的淀粉及蛋白质做骨架呈多孔状,体积膨胀,水分蒸发,密度变小,冷却后含水率可降至13%~14%。
④ 糖化处理。在经过去杂、干燥、粉碎后的鹅粪中,加入清水,搅拌均匀(加入水量以手握鹅粪呈团状不滴水为宜),与洗净切碎的青菜或青草充分混合,装缸压紧后,撒上3厘米左右厚的麦麸或米糠,缸口用塑料薄膜覆盖扎紧,用泥封严。夏季放在阴凉处,冬季放在室内,10天后就可糖化。处理后的鹅粪养分含量提高,无异味而且适口性增强。
⑤ 化学处理。即在鹅粪中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化学物质,常用的化学物质有甲醛、丙酸、乙酸、过磷酸钙、磷酸、尿酸-甲醛集合物等。化学处理法可使鹅粪中的养分损失明显减少, 而消化系数明显提高,提高明显的是糖类、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增加动物对粪便饲料的进食量。化学处理方便,杀灭鹅粪中的病原体极为有效。
(3)生产动物蛋白 利用粪便生产蝇蛆、蚯蚓等优质高蛋白物质,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鹅粪的使用价值,但缺点是劳动力投入大,操作不便。近年来,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在可溶性粪肥营养成分中培养出单细胞蛋白。家禽粪便中含有矿物质营养,啤酒糟中含有一定的糖类,而部分微生物能够以这些营养物质为食。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拟内孢霉属的细菌和一种假丝酵母菌能吃下上述物质产生的细菌蛋白,这些蛋白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
(4)生产沼气 鹅粪是沼气发酵的优质原料之一,尤其是高水分的鹅粪。鹅粪和草或秸秆以 2∶1~3∶1 的比例,在碳氮比13∶1~30∶1,pH值为6.8~7.4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可燃性气体。每千克鹅粪产生0.08~0.09米3的可燃性气体,发热值4187~4605兆焦/米3。发酵后的沼渣可用于养鱼、养殖蚯蚓、栽培食用菌、生产优质的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
2.污水处理
鹅场必须专设排水设施,以便及时排除雨、雪水及生产污水。全场排水网分主干和支干,主干主要是配合道路网设置的路旁排水沟,将全场地面径流或污水汇集到几条主干道内排出;支干主要是各运动场的排水沟,设于运动场边缘,利用场地倾斜度,使水流入沟中排走。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可根据地势和排水量而定,沟底、沟壁应夯实,暗沟可用水管或砖砌,如暗沟过长(超过200米),应增设沉淀井,以免污物淤塞,影响排水。但应注意,沉淀井距供水水源应在200米以上,以免造成污染。污水经过消毒后排放。被病原体污染的污水,可用沉淀法、过滤法、化学药品处理法等进行消毒。比较实用的是化学药品消毒法。方法是先将污水处理池的出水管用一木闸门关闭,将污水引入污水池后,加入化学药品(如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药的用量视污水量而定(一般1升污水用2~5克漂白粉)。消毒后,将闸门打开,使污水流出。
3.尸体处理
鹅的尸体能很快分解腐败,散发恶臭,污染环境。特别是传染病病鹅的尸体,其病原微生物会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因此,必须正确而及时地处理死鹅,坚决不能图一己私利而出售。
(1)焚烧法 焚烧也是一种较完善的方法,但不能利用产品,且成本高,故不常用。但对一些危害人、畜健康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病畜的尸体,仍有必要采用此法。焚烧时,先在地上挖一十字形沟(沟长约2.6米,宽0.6米,深0.5米),在沟的底部放木柴和干草作引火用,于十字沟交叉处铺上横木,其上放置畜尸,畜尸四周用木柴围上,然后洒上煤油焚烧。或用专门的焚烧炉焚烧。
(2)高温处理法 此法是将死鹅放入特设的高温锅(150℃)内熬煮,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鹅场也可用普通大锅,经100℃ 以上的高温熬煮处理。此法可保留一部分有价值的产品,但要注意熬煮的温度和时间,必须达到消毒的要求。
(3)土埋法 利用土壤的自净作用使其无害化。此法虽简单但不理想,因其无害化过程缓慢,某些病原微生物能长期生存,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并会造成二次污染。采用土埋法,必须遵守卫生要求,即埋尸坑应远离畜舍、放牧地、居民点和水源,地势高燥,死鹅掩埋深度不小于2米,死鹅四周应洒上消毒药剂,埋尸坑四周最好设栅栏并作上标记。
在处理畜尸时,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将病畜的排泄物、各种废弃物等一并进行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4.垫料处理
有的鹅场采用地面平养(特别是肉鹅或雏鹅)多使用垫料,使用垫料对改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垫料具有保暖、吸潮和吸收有害气体等作用,可以降低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保证一个舒适、温暖的小气候环境。选择的垫料应具有导热性低、吸水性强、柔软、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性等特性,并要求来源广、成本低、适于作肥料和便于无害化处理。常用的垫料有稻草、麦秸、稻壳、树叶、野干草、植物藤蔓、刨花、锯末、泥炭和干土等。近年来,还采用橡胶、塑料等制成的厩垫以取代天然垫料。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的垫料经过阳光曝晒后或熏蒸消毒后可以重复利用,发生过传染病的垫料要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