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塑造孩子专注力:如何让孩子更专心地学习和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兴趣训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内在潜能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对一个事物或一项工作非常感兴趣时,他自然能够专注地完成这份工作。不管你对孩子的兴趣持什么态度,尽量要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并支持,让其催化出孩子的潜能。

1 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哈佛的学生学习都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乐在其中,而让他们以苦为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所学的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当他去探索、去求知的时候,他就是快乐的。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兴趣都可以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能让孩子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否则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

那是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他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

然后,他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这种甲虫命名为“达尔文”。

如果你对大自然对生物不感兴趣,一定会想,几只虫子有什么好看的?更不会把它们放进嘴巴里。但达尔文可以,因为他对生物非常感兴趣。

达尔文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的确,兴趣爱好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渴望与积极性,就有了自觉学习和持之以恒的可能,并且从中体验到快乐。这时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是愉快、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果你注意观察,一定会发现孩子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有的孩子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收藏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变得精彩,它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激发出让父母们感到意外的潜能。

2 学会赏识孩子的兴趣

你可能难以想象到,家长赏识孩子的兴趣,居然能使孩子创造出超出家长想象的奇迹。

著名的歌剧演唱家恩瑞哥·卡鲁索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道:“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年还仅有10岁的卡鲁索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以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声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

听了这些话,他的心情好多了。后来,卡鲁索就真的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

也许,卡鲁索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歌王,根本没有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赏识的话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现在想一想,父母认为孩子“行”还是“不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的确很大。父母的赏识与放手,对孩子发出的是“我能行”的正面信息,使孩子慢慢建立起“行”的意识;父母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对孩子发出的是“我不行”的负面信息,使孩子真的认为自己“不行”。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潜能的发挥与成人对他们的赏识分不开,投以欣赏的眼光,兴趣才有可能转化为特长,孩子才会创造出奇迹。

乔安娜是一位钢琴特长班的老师,特长班中大部分学钢琴的孩子其实都不喜欢钢琴,但是有一个小姑娘罗塔却是个例外。有一天罗塔对她说:“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弹钢琴,因为爸爸妈妈爱听我弹。”

罗塔说:“一天晚上,我正在家练琴,忽然,我一回头,发现爸爸妈妈都坐在床边静静地听我弹琴,爸爸的眼里含着泪水。我害怕了,忙问:‘爸爸,您怎么啦?我哪儿做错了?’爸爸笑了:‘不,你弹得太好了!爸爸和妈妈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是听女儿弹琴,你的琴声把我们一天的疲劳都赶跑了。’真没想到,我的琴声有这么大的力量!”

罗塔继续说:“有一次,我家来了客人,爸爸叫客人坐下来听我弹琴,还轻声说:‘瞧,我女儿弹得多好!听她弹琴是一种享受!’客人听了一会儿,称赞道:‘真没有想到,未来的大音乐家就出在你们家!’我听了,就觉得自己真成了伟大的音乐家,更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感觉真是好极了!”

你看到了吗?在孩子对某件事萌发兴趣时,父母不应是挑剔者,而应该是会喝彩的观众。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发展特长并不是为了搞专业,而是为了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如果整天挥舞着“大棒”跟孩子较劲,还不如不让孩子学。

赏识,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挑剔、训斥、打骂也许能培养出画匠或琴师,但绝不会培养出艺术家!因为天才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人创造出来的,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人成为这个领域的拔尖人物。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赏识孩子的兴趣呢?我有以下三点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1)既然是“赏识”,首先当然要欣赏,欣赏孩子在学的东西

比如孩子在学画画,你欣赏他画的画;孩子在写字,你欣赏他写的字;他在下棋,你欣赏他下的棋。任何东西在没有学习之前,他觉得好,一旦开始学习,必然要付出劳动。付出劳动不被欣赏,孩子的积极性慢慢就会受到挫伤。

(2)父母的“欣赏”要大声地“夸奖”出来

永远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不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每个人在情感上都是需要表扬和激励的,特别是孩子们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和激励时就会勇气大增,创造力也会大大提高。有的父母认为严厉督促是好办法,其实大错特错,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总是被动地做事情,孩子更是这样。

(3)父母的赏识要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故意装出来的

一位年轻美国妈妈听了教育孩子的课程,决定改变自己的生硬态度,回家就笑着对孩子说:“太好了!儿子你真棒!”孩子莫名其妙。没有发自内心的欣赏,夸奖的话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就是一句空话。

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哪怕他做得真的还不够好,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去欣赏他、赞扬他、信任他、鼓励他,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起自信,满怀热情地、专注地投身于自己的兴趣。

3 别把孩子当成父母的圆梦工具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弗兰克·菲雷迪认为,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较高,希望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父母往往极度自恋,所以每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情产生轻微兴趣,他们都会紧紧抓住。”菲雷迪说,“如果小约翰尼喜欢小提琴,他们就希望他会成为作曲家。如果小玛丽练习体操,他们就希望她会获得奥运金牌。由于名人文化的存在,来自父母的推力不可避免。”

看来,不只是我们如此,英国的父母也一样。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达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开始策划和打造孩子的人生蓝图,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哈佛的教育理念认为,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虽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却不是实现父母未完成梦想的工具。

凯特从小就喜欢舞蹈和钢琴,只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这也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因此,她梦想着女儿爱丽斯将来成为一位著名的舞蹈家或者钢琴家,在她的安排下爱丽斯从小就开始练习舞蹈和钢琴。女儿也很争气,斩获了多项舞蹈比赛和钢琴比赛的一等奖。女儿成了学校的明星,凯特特别欣慰。

但最近,她发现爱丽斯变了,对跳舞蹈和弹钢琴一下子失去了兴趣。开始,凯特以为孩子可能是心情不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女儿还是老样子。于是,她准备强迫女儿苦练舞蹈和钢琴,没想到一向很乖的女儿却以不吃饭、不上课等方式予以拒绝,甚至还扬言要离家出走。女儿的叛逆让她不敢再强求。学了这么久,如果女儿真的不继续练下去,那自己的梦想不是再次破灭了吗?这让她心痛不已,无奈之下,只有求助心理咨询师。

其实,爱丽斯只是不喜欢母亲给她安排的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些父母没有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也许一些父母会感到委屈:“我们整天围着孩子转,怎么还不够尊重他?”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围着孩子转,而实际上却是孩子在围着父母的意志转。

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通过父母的认同,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成就感。然而,一个违心遵从父母意愿去学习的孩子内心肯定是不快乐的,一旦承受的压力过大,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便会慢慢冷却。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我们不能不管孩子的兴趣啊,每当问起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心就凉了一半——“看电视”“玩电脑”常常是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别怪孩子,这是因为他们的选择面太小。面对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孩子们貌似有很多选择,但很多孩子常常是在家长的精神控制下,做出勉强的选择。当孩子不能自发自愿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便不会对这个选择负起责任,或者主动地放弃这个选择。有一天家长会发现,孩子失去了觉察自己真正的爱好的能力,变得好像什么兴趣都没有了。他们唯一的兴趣只是精神的寄托,例如寄托于网络、电视等。

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些无益的“精神寄托”,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呢?我有以下两个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兴趣的选择上,让孩子处在一个开放、自如的状态

在艾米刚出生不久,她的妈妈就替她选好了特长——“钢琴”。于是从小艾米就开始了每天苦练钢琴的生活。其实,艾米自己根本不喜欢一成不变地练习曲子,于是她开始抱怨练琴占用了自己玩耍的时间,妈妈也顺从了她的意愿让她自己选择兴趣。渐渐地,艾米发现她爱上了音乐,喜欢用钢琴来创作曲子,既满足了妈妈的期望,又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很多家长喜欢包办,不仅包办孩子的生活,更包办孩子的思想。当孩子受到思想上的包办过多时,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把网络、电视当成解脱的方式,以为在网络、电视中能找到快乐和幸福。孩子该选择什么兴趣班,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兴趣,父母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

(2)用另一种他感兴趣的事物来代替那些无益的“精神寄托”

一般来说,家长们应该在环境上进行调整。这并不是说让家长一下子把电视、网络切断,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用正向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在另外的世界得到满足,用另一种他感兴趣的事情来替代网络和游戏。譬如说: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钢琴、围棋、游泳、舞蹈……让孩子自由发掘出自己真正的爱好,他们自然就会远离那些无益的“精神寄托”了。

4 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

既然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那么我们有权利选择老师吗?答案是肯定的。这要从“兴趣”的特点谈起——它缺乏动机,并容易转移。所以,如果引导得当,我们是可以成功培养起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的。

一般来说,孩子兴趣的指向性受先天素质的影响,如有的孩子喜欢上语言课,而有的却对算术感兴趣。但兴趣的后天培养、教育同样能起重要作用,如学校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即可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家长可用新颖的文具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作业上来,这样,就很容易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人观察到,孩子所处环境中,成人的学习态度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如父母爱学习,常谈学习的重要性,善于给孩子买些有益的书籍等,孩子对学习便会产生热情,对各门学业会倾注很大兴趣,所以父母要善于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父亲是德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瓦尔堡小的时候,父亲从来都不会对他说你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科学家,更不会规定他做这个做那个。父亲只是常常给他讲一些科学家如何发奋学习的故事。

在瓦尔堡的家里,经常会有一些知名的教授学者来访,与他的父亲共同商讨有关科学的问题。父亲总是非常自然地让小瓦尔堡来听他们的交谈。客人走了之后,父亲就会凑到小瓦尔堡身边与他展开讨论。

父亲每次都会十分认真地倾听小瓦尔堡的感受和体会,并时不时地给予他表扬和赞赏。渐渐地,小瓦尔堡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学习。在中学里,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也为他以后成为大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的父亲总是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以涓涓细流的方式向儿子逐渐“渗透”,正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留痕迹地给儿子科学的启蒙教育。他从来不管束儿子,总是激发儿子的兴趣,因为他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儿子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百折不回,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

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就好比是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把兴趣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一点就着。那么要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好”的兴趣呢?

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先入为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总会对某一些事情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对哪一个具体的事情发生兴趣,则是偶然的。就以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为例,一个孩子总会对这事或那事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是孩子是对书发生兴趣,还是对打球发生兴趣,这也多少有些偶然性。

说是偶然的,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不能进行控制,相反,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促使事件向预想的方向发展。照此看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小得你认为他还是一个小糊涂虫的时候,在你认为孩子对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让他多多接触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这是一个让孩子爱读书的办法。

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先爱上书,使其兴趣先在书不在其他,或许,日后想要孩子不爱书,都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相反,如果无意间使孩子爱上了游戏机,日后想要孩子不爱游戏机而爱书,就又成为不可能的事。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或许也有一个最佳时机。家长应有意识地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有主动权。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培养起来的。而且,兴趣是可以引导的,这或许是父母想按照自己的培养计划塑造孩子的最基本起点。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贵在顺其天性、自然,家长切忌主观、武断。因此,如果父母急功近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意志去培养孩子并不感兴趣的某些“兴趣”时,这些“兴趣”就必将变成孩子的负担,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 帮孩子培养出学习兴趣

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可是孩子入学后,在学习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使他感兴趣。现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厌学感到很头痛,为何自己受苦受累培养孩子,而他们却毫不领情呢?这和家长的引导不力有关。许多孩子自从入学读书那天开始,便在家长的陪护和严密监视下学习,家长成了“陪读生”,甚至可以说是充当了“奴隶主”的角色。导致孩子养成了一种奴性心理,非得家长逼着学才行,缺乏学习主动性,一直打被动仗。

这样不仅孩子累,家长也跟着累,而效果并不是很好。要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的时候,千万不要责骂甚至鞭打孩子,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再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你。

(1)激发孩子求知欲

求知欲来源于儿童内心的积极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就是使孩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要求。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比如给孩子讲名人伟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孩子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或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读书。

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可以多角度来着眼。比如说语文科的学习,帮助孩子明确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的交流工具,培养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为学好各门功课打下基础。只有让孩子真正知道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他们才能努力学好它。其他功课也是同样的道理。

(2)用目标激发兴趣

赖斯是个黑人女孩,11岁时她跟着爸爸妈妈去白宫参观被拒之门外,赖斯非常生气,当时她就和爸爸说:“我早晚有一天要走进白宫工作。”她问爸爸怎么才能走进白宫,爸爸说:“你要付出和白人一样的努力,你就远远地落在白人的后面;如果你付出的是白人4倍的努力,你将和白人并驾齐驱;你只有付出8倍的努力,你才能超过白人。”于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任何事都付出8倍于白人的努力,最后她取得了博士学位,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白宫,成了美国的国务卿。所以说人的目标非常重要。

对孩子而言,只有把当前学习与未来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求时,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奋发的学习态度。如果你觉得过大过远的目标让孩子难以接受的话,就给他制订一些具体可见的目标吧。就拿学英语来说,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你就可以有意识地多给他看一些英文原声的电影,鼓励他如果学好英语就可以听懂可爱的卡通人物在说些什么了。

(3)用成功激励兴趣

知识竞赛之所以使人趋之若鹜,并不是它的奖励让人眼红,而是人们愿意得到一种肯定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喜悦,这种情况就是“成功激励兴趣”的典型例子。

在孩子的学习中,家长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比如,让孩子把学习目标加以分解,建立起分阶段目标。在初学阶段,把要求放低些,这样,初战易胜,一胜便能激励再战的勇气。每学习一段时间,可以通过自测或正式测验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哪怕是取得了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该及时肯定他们,让孩子进行自我强化。这样,他们的信心便会越来越强,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

(4)用优势引导兴趣

在任何课上,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种感情倾向,如喜爱或厌恶,它支配着学习态度,起一种导向作用。以英语课为例,有些孩子上英语课十分被动,甚至害怕老师提问。要消除这种情感障碍,需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从整体劣势中找出局部优势。

例如,尽管总体上孩子的英语学得不好,可是书写工整娟秀,朗读字正腔圆,那家长就可以以此作为“根据地”,给孩子造成一听“书写”或一听“朗诵”就兴奋的心理效应,然后从这种局部优势中建立信心,培养兴趣,享受成功的欢乐。

此外,家长还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多加以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将这种自信心泛化,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5)用意志强化兴趣

学习活动中免不了有挫折,此时,就应该靠意志努力来维持和强化兴趣。须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强迫自己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容纳那些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

6 像珍爱金子一样珍爱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世界,永远是一个新鲜微妙的世界,他们总是在用他们好奇的双眼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孩子常常对大人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孩子们的眼中,周围的世界非常奇妙:树为什么会长枝丫和叶子?花儿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草儿为什么是绿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晚上为什么会有月亮和星星……他们对每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之后,他们便想将它们弄明白,这就是求知欲。

孩子们的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如果没有好奇心的驱使,就很难顺其自然地培养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好奇心也是他们探索新知、创新的动力,是获得智慧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经常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地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突如其来的问题给问住了,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

爱迪生的父亲也常常被问得无以言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妈去!只有妈妈能回答你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爱迪生问道:“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愣住了,想了想他的问题,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

爱迪生听了,觉得十分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认真地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一下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儿!”妈妈微笑着点点头,对自己给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后来,等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

对于爱迪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爱迪生的妈妈没有不耐烦,而是认真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而是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成就就是他的好奇心帮助他成功的有力佐证,也是对爱迪生妈妈从小对其好奇心进行保护的最好回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和爱迪生一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许多人都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而把这些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采取冷淡、漫不经心和搪塞的态度,这种做法有损于孩子智慧萌芽的生长,会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理查德·费曼天性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在他十一二岁时,他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在那里自己做马达、用光电管做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

有一次,为了了解草履虫在周围的水干掉之后会怎样,他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先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放到显微镜下,他看到一只草履虫和一些“小草”。然后,他用了很长时间观察草履虫在水逐渐蒸发时的表现,结果最后,他惊讶地发现在水干掉后,草履虫居然可以像变形虫一样改变形状,并且慢慢尝试摆脱“小草的束缚”。

后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份好奇心,从而在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而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试想,如果费曼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不支持他,不注意保护他的好奇心,在他进行实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时候,就对他大加管束、制止,那他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吗?

许许多多的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是他们从未认识和体验过的,因而他们好奇,表现出喜悦、注意和接近,甚至刨根问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就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予以及时解答,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反过来,求知欲又会使他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7 “宝贝,猜猜这是什么?”

在认识到应该珍爱孩子的好奇心之后,家长们可能又犯难了,到底该如何珍爱孩子们的好奇心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运用孩子的好奇心本身来带动孩子更深的好奇心,也就是,要利用问题来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

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共有11个孩子,这些孩子们从三四岁就开始识字、读书。托尔斯泰十分注重利用各种问题去引导孩子们思考和阅读。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托尔斯泰每天晚上挤出时间,用鹅毛笔为孩子们在书上自己绘制插图。尽管他不是十分擅长画画,画得也不很精致,但是他发现这样却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因为绘出的每一幅插图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孩子们所不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孩子们很感兴趣,深深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所以,他们都总是好奇地看着图画,并且通过阅读图书来找到答案,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因此,孩子们看书总是看得津津有味。

对于孩子们来说,好的引导方式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向好的方面发展。年轻父母们不妨多问问宝宝:“宝贝,猜猜这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并且带领宝宝一步步满足这个好奇心,让宝宝得到健康成长。

比如说,对于刚刚学习发音、认识事物的宝宝来说,妈妈带着宝宝到公园去认识植物,利用提问的方法来教导宝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妈妈指着五颜六色的花问宝宝:“宝贝,猜猜这是什么呀?”宝宝一边看花,可能脑海里就有了很多个问号了,这是什么呢?这时候,他就需要妈妈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妈妈就可以唱儿歌:“花儿花儿美,花儿花儿香,宝宝就像花一样。”妈妈说“花”的时候,声音一定要清晰、要慢,便于宝宝听清楚,学会发“花”的音;母子俩一起闻闻花香,在家里养几盆鲜花,加深宝宝对“花”的印象。

在看到一棵棵树木时,妈妈及时问宝宝:“宝贝,猜猜这个又是什么呀?”宝宝可能就会拿树与刚刚认识的花朵作比较,发现又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时,好奇心便又被激发了,当发现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时,便会等待妈妈来满足了,妈妈可以说:“这是大树,树有树干、树枝、树叶,有的树还能结出果子呢!”

另外,可以带宝宝观察树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春天长出绿色的嫩芽,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树叶变黄落满大地,冬天的树是光秃秃的;带着宝宝观察不同季节树叶的不同变化,让宝宝发现这些变化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宝宝,猜猜看,为什么树叶会在不同的时候颜色不一样呢?”……

通过多次提问,家长就会养成引导孩子的好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利用各种问题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并且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了。这样,孩子就会在一次次的问题中,磨炼出无穷的好奇心,并且比其他宝宝更加善于思考,善于观察。

在我们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让我们在合适的时机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哈佛,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会有激发好奇心的相关课程设置,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能一直保有足够的好奇心,不停探索。

一天爸爸带着杰克和妹妹户外活动时,杰克在大树边发现了一只死掉的瓢虫,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妹妹的注意。

妹妹问:“它怎么了?”杰克回答道:“瓢虫死了!小瓢虫你快点醒来!”妹妹围过来趴在那儿,聚精会神地看着瓢虫说:“你小声点,瓢虫睡着了,别把它吵醒!”她小心翼翼地把瓢虫放在手心里。“天冷了,瓢虫没有衣服穿。”“它不会冬眠!”“它家里太冷了!”“爸爸,我要给瓢虫盖房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就可以适当地利用机会来向孩子们提出问题。比如说,他可以小声问哥哥,“它怎么死的呢?”引发哥哥的好奇心,让哥哥去探索动物生命周期的问题,也探索生死的问题。

同时,对于更加年幼的妹妹,爸爸可以在她的理解水平的基础上,给她提出问题,并且逐步引导妹妹,告诉妹妹真实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她认识一些自然事物。比如说,可以问妹妹,“瓢虫睡觉怎么一动不动呢?”“它要睡多久呢?”……让妹妹观察并且思考过一段时间后,再慢慢地告诉妹妹真实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既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思考,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教给了孩子们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思维锻炼方式,也是很好的思考习惯的培养方法。

8 好奇心在追求真理中得到满足

在孩子产生好奇心之后,如果不给这些好奇心一个推动作用,那么好奇心很可能就会一直处于一个停滞状态,而最终让孩子丧失新鲜感。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孩子的好奇心便会越来越弱,孩子也最终会越来越缺乏好奇心,越来越循规蹈矩,到时候,他们的眼神里便很少会有跳动的灵光出现了。

所以,当孩子们表现出好奇心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鼓励孩子去探索、追求,让他通过自己的力量逐步发现真理。优秀的哈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始终都会坚持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爱因斯坦小时候因为举止行为的迟钝引来不少嘲笑和讥讽。在中学里,他爱上了数学。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他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

一天,他突然问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起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愣了很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但是,他没有阻止爱因斯坦的思考,而是鼓励他继续探索,自己去追求这个未知的真理。

此后,爱因斯坦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他的好奇心让他对这个问题孜孜不倦。1895年秋天,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世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但是,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的书、举止行为也异于常人,都非常不满,认为他“不是个好学生”。

后来,在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经济危机突然爆发,他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但是,在这段失业的时间里,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这个理论像块巨石一样投在了当时的物理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随着他一起投入到了真理的继续探寻中。

爱因斯坦追求真理的路途是艰辛的,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从他产生好奇心的那一刻开始,就得到了亲人的支持,而正是这些支持,给予了他一辈子追求探索的勇气。当他的父母发现他异于常人时,并没有抛弃他,而是关心他、担心他、帮助他;当他的舅舅发现他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好奇心时,并没有不耐烦地阻止他、没有敷衍他,而是担心他、鼓励他、支持他。正是这些背后的力量,让爱因斯坦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上。

通过永不放弃地追求真理,爱因斯坦成就了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更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

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的好奇心在对真理的追求中得到满足呢?

(1)多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尽力去探索一些他所未知的事物时,即使有的时候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也一定不能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敷衍了事,要多鼓励他勇敢地追求真理。

(2)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的探索精神而骄傲

当你的孩子成功地发掘出一个小小的真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时,要表现出对他的探索精神的骄傲,真心地为他的执着和勇气喝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我们所强调的,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种追求探索的态度。人生的很多意义都始于一颗简单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面前,勇于追求的人,会活得更为专注、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