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林地养猪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林地养猪的疾病防治,应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猪的发病规律与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成活率,确保猪的健康和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场址选择、场内布局
林地养猪既不同于规模养殖场,又不同于一家一户传统散养,应该科学选择场址,场内合理布局。在非禁养区内选址,饲养的猪与其他畜禽之间要有隔离设施。场址选好后要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对场内进行合理布局。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应划分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一般养殖场应有防晒、防寒的栖息场所(圈舍)、放牧(运动)场、病猪隔离治疗区、粪便污物堆放区、病死猪处理(高温、深埋、焚烧)等区域及设施设备。
1.场址选择
规模猪场应建在离城区、居民点、交通干线较远的地方。猪场最好选建在丘陵、山区,选址时考虑周围有农田、果园、林地、池塘、蔬菜、苗木花卉等配套,实行农、牧、林(果)结合,以便于猪场产生的粪污通过农田、果园、林地、鱼塘等自然消纳,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养猪场的建设最好利用不能用作农田的丘陵、山地、林地设置猪场。
放养猪场地应当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排水良好和向阳背风的地方,高出历史洪水线1米以上,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或建筑物地基深度0.5米以下为宜。地面应平坦稍有缓坡,一般坡度以1%~3%为宜,以利排水。山区建场,应选在稍平缓坡上,坡面向阳,总坡度不超过25%,建筑区坡度2.5%以内。地形应尽量开阔整齐,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过多,这样在饲养管理时比较方便,能提高生产效率。
猪场要靠近输电线路,以尽量缩短新线敷设距离,并最好有双路供电的条件。如无此条件,猪场要有自备电源以保证场内稳定的电力供应。另外,猪场尽量靠近集中式供水系统(城市自来水)和邮电通讯等公用设施,以便于保障供水质量及对外联系。
猪场场址要求交通便利,考虑物资需求和产品供销,应保证交通方便。场外应通有公路,但不应与主要交通线路交叉。场址应尽可能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地,靠近产品销售地,确保有合理的运输半径。为确保防疫卫生要求,避免噪声对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为防止被污染,猪场与各种化工厂、畜禽产品加工厂、屠宰场等的距离应不小于1500米,而且不应将猪场设在这些工厂的下风向。
为防止疾病的传播,猪场与其他畜禽场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少于500米。大型畜禽场之间应不少于1000~1500米。
远离人口密集区,与居民点有1000~3000米以上的距离,并应处在居民点的下风向和居民水源的下游。
有些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水源一级保护区、旅游区等,则不允许选建猪场。
选择场址时既要考虑到交通方便,又要为了卫生防疫使猪场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猪场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要300~400米,国道(省际公路)500米,省道、区际公路200~300米,一般道路50~100米(有围墙时可减小到50米)。猪场要求建专用道路与公路相连。
2.猪场的分区规划
猪场通常分为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和生产区位于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和地势较高处,隔离区位于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图1-1)。
图1-1 按地势、风向的分区规划
(1)生活管理区 主要包括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技术资料室、食堂餐厅、职工值班宿舍、传达室、警卫值班室以及围墙和大门,外来人员第一次更衣消毒室和车辆消毒设施等。生活管理区应在靠近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人员生活和办公的生活管理区应占场区的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地势和风向不一致时,以风向为主)。生活管理区应处在对外联系方便的位置。大门前设车辆消毒池。场外的车辆只能在生活管理区活动,不能进入生产区。
(2)辅助生产区 主要是供水、供电、供热、维修、仓库等设施,这些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与生活管理区没有严格的界限要求。饲料仓库的卸料口开在辅助生产区内,仓库的取料口开在生产区内,杜绝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保证生产区内外运料车互不交叉使用。
(3)生产区 生产区是猪场的核心。包括各种猪舍、饲料加工和储存的建筑物。一般建筑面积占全场总建筑面积的70%~80%。禁止一切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生产区应该处在生活管理区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
生产区依照风向和径流依次为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为保证防疫安全,种猪舍要求与其他猪舍隔开,形成种猪区。种猪区应设在人流较少和猪场的上风向或偏风向,种公猪在种猪区的上风向,防止母猪的气味对公猪形成不良刺激,同时可以利用公猪的气味刺激母猪发情。
分娩舍要靠近妊娠舍,又要接近保育舍。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应设在下风向或偏风向,两区之间最好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一定的隔离防疫措施,生长育肥猪应离出猪舍较近。
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饲料加工、储存的房舍处在生产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离猪舍较近的位置。由于防火的需要,干草和垫草堆放的位置必须处在生产区下风向,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的卫生间距。
有条件时最好将生产区规划为二区域(种猪与商品猪)或三区域(种猪、保育猪与商品猪),分区建筑。
(4)隔离区 兽医室、病猪的隔离、病死猪的尸坑、粪污的存放和处理等设施属于隔离区,应在场区的最下风向,地势最低的位置,并与猪舍保持300米以上的卫生间距。处理病死猪的尸坑应该严密隔离。场地有相应的排污、排水沟及污、粪水集中处理设施。隔离区的污水和废弃物应该严格控制,防止疫病蔓延和污染环境。
3.防护设施
养殖场界要划分明确,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四周应建较高的围墙或挖深的防疫沟,以防止场外人员及其他动物进入场区。在猪场大门及生产区、猪舍的入口处,应设相应的消毒设施,如车辆消毒池、脚踏消毒槽或喷雾消毒室、淋浴更衣间等。车辆消毒池长应为通过最大车辆周长的1.5倍。
猪场内的道路分人员出入、运输饲料用的清洁道(净道)和运输粪污、病死猪的污物道(污道),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
公共道路分为主干道和一般道路,各功能区之间道路连通形成消防环路,主干道连通场外道路。主干道宽4米,其他道路宽3米。其路面以混凝土或沙石路面为主,转弯半径不小于9米。场区内道路纵坡一般控制在2.5%以内。
4.猪舍建筑与设计
(1)猪舍面积的标准 猪舍每头占栏面积可参考表1-1,猪只占栏面积还因饲养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表1-1 各种猪群饲养密度指标
养猪场总占地面积参数可按照年出栏一头育肥猪不超过2.5~4.0米2计算,生产建筑面积按年出栏一头育肥猪0.8~1.0米2计算。
林地、果园生态养猪,由于猪的活动能力强、要求空间大,如果园地面积太小,不利于猪的运动,降低猪肉品质。同时,养猪数量和规模很小,单位生产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林地、果园养猪面积一般不宜低于3.3公顷。
(2)几种主要猪舍的设计 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等建成开放式、半开放式、有窗的封闭舍和环境控制舍等多种形式猪舍,屋顶可设计成单坡式、双坡式、拱式等多种形式。
①公猪舍 公猪体格较高大,怕热,具有好动、破坏力强的特点。传统公猪舍多采用带运动场的小跨度单列式,保证其充分运动,防止公猪过肥,提高精液品质,延长公猪使用年限。净高较高的公猪舍利于防暑降温。
公猪一般是单体饲养,建筑面积定额一般是6~8米2/栏,栅格间隙100毫米,兼作配种栏时面积应更大一些,需要8~9米2/栏,栏的宽度不应小于2.4米。公猪栏的结构可以是混凝土的,也可以是金属的。公猪舍的围栏、圈门等设施必须坚固,栏高为1.2~1.4米,栏门宽约0.8米。地面坚实平整,并有5%的排水坡度。
②空怀猪舍 空怀猪舍的设施、设备与环境对母猪发情期有重要影响。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群养能促使发情。
b.与公猪接触方便。
c.制造发泄机会(运动)。
d.方便母猪转群。
空怀母猪可以单养或群养。
空怀母猪舍平面布置可以采用单列、双列或多列,群养的规模为4~6头/栏,每头母猪需躺卧面积为1.0米2。
③妊娠猪舍 妊娠母猪对冷热应激都较敏感,特别怕高温。寒冷地区要注意保温,宜采用大窗通风的有窗式猪舍。其他地区主要注意通风防暑,温暖地区宜采用半开放式猪舍。
将妊娠母猪饲养在单体栏中,可避免母猪相互咬斗、挤撞、强弱争食,减少妊娠母猪流产,提高产仔成活率,也便于人工授精和管理。使用单体栏也便于实现上料、供水和粪便清理机械化。单体栏的尺寸一般长2.0~2.1米、宽0.55~0.65米、高1米。使用单体栏的缺点是耗用材料多,建造投资大,母猪活动受限制,运动量小,容易产生腿部和蹄部疾病,也会缩短母猪使用年限。
也可以把妊娠母猪饲养在大栏内,每栏养4~5头妊娠母猪,猪栏面积一般为7~9米2,每头母猪饲养面积为1.5~1.8米2,猪栏的宽度和长度尺寸按猪舍的具体情况,即每头猪的采食长度和猪栏的布置形式而定,猪栏的高度为1米。分娩前1周转入分娩栏。这种模式由于母猪间咬斗、争食和拥挤等原因,妊娠期内易导致母猪流产,但对改善母猪肢蹄健康有帮助。如果在采食部位设置若干短栅栏,可避免母猪因争食而发生咬斗。无论单体栏还是群体栏都可以采用单列、双列相多列布置形式。
④分娩猪舍 母猪分娩的适宜温度为15~18℃,而出生后几天的仔猪要求30~32℃,分娩舍的设计应重点解决母猪、仔猪适宜环境温度问题。
仔猪局部采暖可解决母猪和仔猪环境温度要求不同的问题,分娩猪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采暖设备安装和运行的方便。由于仔猪抗病力差,产仔舍内猪栏一般采用母猪高床产仔哺乳栏,以保证圈栏清洁干燥。
母猪产仔和哺乳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合理设计和建造分娩栏,对提高仔猪成活率、保证母猪正常分娩、哺乳和体力恢复都十分重要。工厂化养猪场一般把产仔栏和哺乳栏设置在一起。
产仔哺乳栏由3个部分组成。
a.母猪分娩限位栏 作用是限制母猪转身后退,限位栏下部有杆状或耙齿状的挡柱,使母猪躺下时不会压住仔猪,但仔猪可通过此挡柱去吃奶。限位栏的尺寸一般长2.0~2.1米、宽0.55~0.65米、高1米。限位栏的前面装有食槽和饮水器。
b.哺乳仔猪活动区 四周用0.55~0.6米高的栅栏围住,栅格间隙55毫米,仔猪在其中活动、吃奶、饮水。活动区内安有补料食槽和饮水器。
c.仔猪保温箱箱 内装有电热板或红外线灯,为仔猪取暖提供热量。
产仔哺乳栏一般为金属结构,也有围栅用砖砌或用水泥板,而分娩限位栏用金属结构的。全栏的长为⒉1~2.3米,宽为1.5~2米。
将产仔哺乳栏全栏提高离开地面0.4米左右,即成为母猪高床产仔哺乳栏,栏底为漏缝地板,在分娩区和仔猪活动区各有一半金属漏缝板、一半木板(或全部为金属漏缝板)。高床产仔哺乳栏使母猪和仔猪脱离了冷凉的地面,栏内温暖、干燥,清理粪便方便,改善了母猪和仔猪的生活条件。
分娩猪舍可以采用单列、双列布置,最好按工艺要求分单元饲养。
⑤保育仔猪舍 仔猪猪舍饲养的是断奶后至70~77日龄的仔猪。断奶到保育仔猪初期对温度的要求仍然比较高,初期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4~26℃,保育舍应以保温设计为重点,考虑安装采暖设备,适当降低净高,设置天花板,以减少舍内热量损失。
现代猪场多采用高床网上保育栏,主要由金属编织漏缝地板网、围栏、自动食槽、连接卡、支腿等组成。金属编织网通过支架设在粪尿沟上(或实体水泥地面上),围栏由连接卡固定在金属漏缝地板网上,相邻两栏在间隔处设有一自动食槽,使两栏仔猪自由采食,每栏安装一个自动饮水器。
仔猪保育栏的长宽高尺寸,视猪舍结构不同而定。常用的规格栏长2米、栏宽1.7米、栏高0.6米,侧栏间隙0.06米,离地面高度0.2~0.3米,每个栏可饲养10~25千克的仔猪10~12头。
保育舍采用群体栏饲养,单列和双列布置。
⑥育成、育肥猪舍 育成猪和育肥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经比较强,适宜温度为15~20℃,猪舍设计必须同时重视防暑和保温,一般不安装采暖设备。可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密闭式、有窗式、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猪舍。在南方炎热地区一般采用半开放式或开放式比较适宜,冬季适当封闭。
育成、育肥猪舍可采用单列、双列和多列式布置。单列式布置很不经济,一般只在小规模猪场使用。双列式布置比较经济,实际运用较多。中央为饲喂通道的单走道双列式,猪栏面积占全舍面积的比例最高,粪沟沿墙布置,利于排除臭味。两边为饲喂通道的双走道对尾式布置,利于减少机械清粪系统;两边为清粪道的双走道对头式布置,有利于减少饲喂机械系统。双走道虽然增加走道面积,但利于在走道上开关窗户,寒冷地区利于防寒。
育成栏和育肥栏应该是两种不同大小规格的圈栏,但在三阶段生产工艺中,生长和育肥没有分开,所以生长栏和育肥栏合二为一。在育成和育肥阶段,由于栏内群体较大,需要有足够的栏位面积并保证排污道畅通。
圈栏的设计,可将粪尿沟设计为明沟,且位于走道旁而不是在猪栏下,以便于采用干清粪工艺,利于粪尿处理。
二、水源水质
1.水量充足
能满足场内人员生活用水、猪饮用和生产用水、灌溉用水及消防用水等需求。猪场的用水量非常大,一个自繁自养的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每天至少需要100吨水。如果水源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猪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一个万头猪场,水井的出水量最好在每小时10吨以上。
2.水质良好
水质要求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度好。需了解水的酸碱度、硬度、有无污染源和有害物质等。有条件则应提取水样做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等方面的化验分析。水源的水质不经过处理或稍加处理就能符合饮用水标准是最理想的。饮用水水质要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8),见表1-2。
表1-2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8)
3.水源选择
水源周围环境条件应较好。以地面水作为水源时,取水点应设在工矿企业的上游。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水源。
自来水和深层地下水是最好水源。场区附近如有地方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可以尽量引用,但需要了解水量能否保证。也可以在本场地打井,采用深层水作为主要供水来源或者作为地面水量不足时的补充水源。
三、猪种引入
最好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猪时,首先了解当地有无疫情,有疫情时不要引种。无疫情时还要对猪场的饲养管理、防疫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选择从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猪引进与商品猪销售手续齐全的种猪场购买仔猪,正式种猪场的仔猪品种特征明显,生产性能也比较稳定、可靠。
新引进的猪运回后,应在隔离舍隔离检疫观察1个月以上,在隔离期间,派专人管理,每日测量体温和临床检查,必要时采血分离血清,送有关实验室做血清学检查。确认猪体健康后,再全身喷雾消毒,方可入舍混群。
在隔离期间还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没有注射疫(菌)苗的应补注各种疫(菌)苗。购买一般仔猪进行育肥饲养时,也应参照上述措施进行隔离检疫。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林地养猪,不管饲养规模大小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疫病预防控制的规章制度,并将疫病控制措施贯穿于日常工作。常用的规章制度主要如下:
1.饲养管理制度
包括种猪、仔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制度,发现病猪及时报告。
2.定期消毒制度
包括消毒人员、范围、时间、药物、方法、程序等内容。饲养区环境要经常清扫和整理,排除污水,填平洼地。每季进行1次清扫消毒。猪舍内实行定期消毒,每批猪出栏后进行1次彻底清扫消毒。产房、仔猪舍使用前应用喷灯火焰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开窗通风后使用。猪舍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如氨气、碳酸气、硫化氢等。
3.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管理制度
包括饲料、兽药、疫苗等物资的订购、保藏、使用。
4.无害化处理制度
包括患病猪、疑似病猪的隔离、转移、诊断、治疗,粪便、污水、污染物、圈舍、死亡猪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等。
5.检疫制度
引进或调进猪应在采购地区进行疫情调查,经过产地防疫检疫机构检疫并取得检疫证明和防疫注射证明。进场前必须进行检疫和消毒,隔离饲养观察一定时间,经过免疫注射或驱虫,确认无病后才能进入饲养区。
种猪繁殖群,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定期或临时进行检疫,对某些疫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疥癣、猪气喘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口蹄疫、猪水疱病等需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对检出的阳性猪进行隔离,分别进行治疗、淘汰、育肥、屠宰或扑杀处理等。建立或恢复健康群。
6.全进全出制度
饲养商品猪应采用“全进全出”的办法。在整批出售后,猪舍和饲养区在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后,再整批进入饲养,有利于消灭病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7.疫病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疫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疫情及时上报。
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
1.做好猪场隔离
包括猪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猪场新引进种猪的隔离、人员的隔离以及患病猪与健康猪的隔离。
(1)猪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
①猪场在选址时,就应考虑到一个天然的大环境屏障,周边应无其他饲养场及肉类加工厂,与村庄以及主要公路相距至少1千米以上。
②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他动物,搞好灭鼠、灭蚊蝇和灭吸血昆虫等工作,控制有害生物。有条件的可在场的四周及上方设网罩,避免飞鸟进入,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原体与易感动物的接触。
(2)猪场新引进种猪的隔离 猪场应建有专门的种猪隔离舍。引进猪只前,做好产地疫情调查,确保引进的猪只不携带疫病。引到目的地时,要在隔离舍饲养30~60天,最好是60天,经检疫合格后,每栏猪再混入一头本场的猪,使外来猪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并在隔离期间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等工作。
隔离舍采用全进全出制,批次间要严格空栏、清洗、消毒。
(3)人员的隔离
①养殖场内部分区应清晰,才能产生应有的防疫作用,特别是生产区的办公区域与生活区、生产区各区之间、净道污道划分清晰,避免形成防疫隐患区域。
②猪场应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严禁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猪场大门。
外来车辆不得进入猪场,必要时,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外来参观者洗澡后,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一切卫生防疫制度。场内不准带入染疫的畜产品或其他物品。
③谢绝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访问并在生活区指定的地点会客和住宿。
④场内职工不准食用外购猪产品,不得养宠物。
⑤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淋浴、更换消毒过的专用的工作服和鞋帽后才能进入。工作服和鞋帽必须每次用都要经过消毒。
⑥生产区内各生产阶段的人员、用具应固定,人员不得随意串舍,每栋猪舍出入口放置消毒盆,进出猪舍踏盆消毒。各车间用具不得外借和交叉使用。技术员需检查猪群情况时,必须穿经消毒的工作服、戴帽、换鞋,检查应该从健康猪群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同时进入不同猪舍时应进行重新消毒。
⑦生产区的工作人员不得对外开展诊疗等服务。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⑧生产人员出场前应进行淋浴和更换工作服,生产区的员工休假回场后应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后方可再进入生产区。
(4)患病猪与健康猪的隔离 及时发现患病或疑似患病猪,并将其与健康猪隔离开,单独饲养、观察、治疗。
2.科学饲养管理
在饲养方面,满足猪的营养需要,根据猪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季节、对营养成分的不同要求,相应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具体内容见第三章。
3.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执行严格的畜禽卫生制度,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经常对猪活动场地进行清扫、消毒,饲养结束可对林地进行深翻。保持适宜的猪舍温度、湿度、风速,减少猪舍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给猪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猪的健康。猪场内设净道和污道。不能乱扔死猪,要进行深埋或焚烧。每天清扫猪舍内粪便、垫草,将其堆积、发酵处理后再利用。粪池应加强管理,待粪便充分发酵后运出。有排尿沟的饲养区要有尿液沉淀池或污水处理设施,池内经常加漂白粉消毒。
4.重视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重视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不喂腐败、发霉和变质饲料。
5.圈舍消毒,保持清洁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降低舍内空气中的微粒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圈舍每天要用机械法(对畜禽圈舍采用清扫、冲洗、洗刷等手段将其粪便、垫草、饲料残渣清除干净)消毒1次,保持清洁、干燥。食槽和用具也要保持清洁。
6.定期驱虫
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7.灭鼠、灭虫
场内要做好灭鼠、灭虫工作。吸血昆虫如蚊、厩蝇、虱、蚤等,中间宿主如椎实螺、蜗牛、蚂蚁、金龟子、苍蝇、蚯蚓等以及鼠、猫、犬是传播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媒介。
8.猪场日常记录
每天记录猪场中各栋舍的猪只数量、饲料消耗、粪便性状、健康或疾病状态、疫病防治、免疫接种等项内容。这对饲料效果和疾病状况分析有重要作用。
六、疫病发生时的主要措施
猪发生疾病时,必须及时进行诊断,以尽快确定病因。当猪群出现异常表现时,首先对其进行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初步确定猪群发生疾病的性质,如传染性、侵袭性或营养代谢-中毒性等。其中某些疾病可以根据这些诊断的结果加以确诊。如果发生的疾病是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或封锁措施,防止疫病不断传播蔓延。
1.实验室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猪群发病时,由于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流行特征等基本相似,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剖检三种方法无法进行确诊,因此必须迅速采集病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确诊。
(1)病料采集的原则
①供检验用的材料 必须从新鲜尸体上采取,并应在新鲜(非保存)状态下尽可能迅速送检。对怀疑可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疫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等,在剖检尸体和取材料时须戴口罩和胶手套,穿工作服及胶鞋,并备好消毒药液。剖检取材后,充分消毒,以免感染和散毒。
必须用无菌手术采取检验用材料。采取材料的器械事先应煮沸30分钟。取材料前将器械浸在75%酒精内,随用随取。取出后随即在火焰上烧一下再用。事先用酒精棉球或烧红后的金属(烙铁)烧灼取材部位表面,在烧灼部位割取一小块材料,装入预先灭菌的容器内。容器可用高压灭菌锅灭菌或放在清洁水中煮沸30分钟消毒。材料装入后外贴标签,写明号码及其注意事项。瓶口用蜡严密封闭。
②取材部位 可根据病情决定。如怀疑传染病,但又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传染病时,应采取多种脏器,如肝、脾、肾、淋巴结、心肌、肌肉、脑、脊髓等各一小块,分别装在灭菌容器内,注明脏器名称、编号及采取日期。若有肉眼可见变化,应尽量采取肉眼可见的病变部位。必要时可采取血液10毫升(预加抗凝剂)、粪便少许及其他体液如脊髓液、心囊液、胸水、腹水。如疑为某种传染病时,则可按要求采取病原含量较多的脏器或体液。用作病菌或病毒检查的材料以3厘米为宜。如果是小猪,可送整个尸体或采取全部脏器。
③病料的保存方法 要根据材料的用途及病原体的特性决定。
a.一般做病毒或细菌检测用的病料 应将其放在不透水的容器中,然后置于有天然冰或机制冰的广口保温瓶内;夏季或路途较远时,可在冰块中放些食盐以延长保存时间;如果将其置于灭菌的30%~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运输、保存,效果更佳。做病理组织切片的材料,最好保存在10%福尔马林溶液或95%酒精中。保存液的量应为原材料的8~10倍。
b.供细菌学或病理学检查用的血液 应加抗凝剂防止凝固,但不可加防腐剂。常用的抗凝剂为5%柠檬酸钠溶液,用前须先行灭菌。将此溶液1毫升放于试管内,再将所采取的血液10毫升注入试管,摇匀加塞即可。
c.血清学试验用血液材料 将猪断尾或自耳静脉无菌采血约7~10毫升,注入消毒试管中,严封棉塞,编号后立即放成斜面,使血清渗出。经过10~12小时后,将渗出血清倾入另一个消毒试管或小瓶中加塞编号后冷冻保存。采取的血清应尽快送实验室检验。若不能及时送达实验室,须加入防腐剂,特别是夏天更应如此。通常1毫升血清中加入5%石炭酸溶液1~2滴,边加边摇试管,以免部分血清凝固。
(2)猪的主要传染病病料的采取方法 猪主要传染病病料的采取方法见表1-3。
表1-3 猪主要传染病病料的采取方法
2.发病猪的隔离
发生猪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在未确诊前应将病猪或疑似病猪隔离起来;对一时不能确诊的,可在隔离条件下进一步观察和诊断,必要时按猪传染病病料的采取方法采样送有关实验室进行确诊;已确诊的猪群,应根据不同的疫病特点在隔离条件下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慢性传染病病猪,也应在隔离条件下饲养,尽量避免疫病扩散和传播。发生疫病时,兽医人员应根据场、村或地区的具体条件,将具有感染可能的猪进行临床检查,按检查结果将所有猪分为三组,即病猪、可疑感染猪和假定健康猪,并将这些猪群分别隔离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观察和处理。
(1)病猪 包括症状明显的病猪和症状不明显而发热的疑病猪,或多种血清学方法诊断为阳性的猪。
①这类病猪或疑似病猪应及时送隔离场所单独饲养,并对病猪污染场地、粪便、垫料以及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②病猪应由专人管理、精心治疗,用最短的时间将病原体消灭在有限的区域内,防止疫病扩散。
③确诊后,可自愈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感等,要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病猪早日病愈;对药物可治愈的传染病,如猪丹毒、猪肺疫、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初期、仔猪副伤寒、疥癣等,应尽快进行药物治疗,加强护理和环境消毒;对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以及一些烈性传染病,如狂犬病、猪瘟、口蹄疫、传染性水疱病等,应采取急宰加工或扑杀处理的紧急措施。
(2)可疑病猪 指与病猪有过接触、有感染可能性的外表健康猪。
①应将这些猪隔离饲养在远离病猪的隔离场所,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②在隔离期间要经常观察、检查猪群,发现出现症状的猪应立即转入病猪群,并按病猪进行处理。
③污染场地、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④这类猪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疫苗的紧急接种、药物的预防性治疗或紧急驱虫,将疫病消灭在萌芽中。
(3)假定健康猪 指临床上健康、但饲养在发病地区的猪群。
这类猪要单独饲养,根据具体情况,实行紧急接种、预防治疗或紧急驱虫。
病猪的隔离场所应随时进行消毒,门口要设立消毒池。病猪的粪便要经常进行清扫,清扫出的粪便及时进行堆积发酵。出入隔离场所的人员应消毒,场内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胶鞋。对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尤应认真做好饲养员和兽医的防护工作。在病猪痊愈、急宰、死亡或扑杀后至解除隔离前,还要对隔离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在最后一头病猪治愈、急宰、死亡或扑杀后,根据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观察一段时间未再发现病猪时方可解除隔离。
3.封锁
封锁的目的在于将发病的猪场或地区封锁起来,阻止病原体向周围地区传播,最终将疫病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消灭。
当猪场发现疫情,经诊断为口蹄疫、炭疽、猪瘟、猪传染性水疱病等一类传染病或该场或地区以前未曾发生过的疫病时,应立即报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疫区范围建立封锁区,发布封锁令,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凡正在发病的地方,应划为“疫区”加以封锁。疫区周围可能受到传染的地带,则划为“受威胁区”。
疫区封锁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将疫区内的猪群进行临床检查,分群隔离;病猪要根据具体情况就地剖杀,病、死猪的尸体进行合理的焚烧或深埋;污染的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②病猪、疑似病猪要就地集中隔离、设疫点,除经过严格消毒的饲养人员、兽医人员可以进出疫点外,其他人、畜均不得出入疫点,里面的物品不得带出;疫点所在的自然村、猪场的路口(门口)要建立消毒池和监督岗哨,人员出入消毒,暂时不准外地人、畜进村进场。
③封锁区内暂停家畜集市交易,禁止采购、运出猪和易感家畜及其产品。由封锁区外出的人员和车辆,或需要运出非易感家畜及其产品时,均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封锁区边缘的交通要道要设立检查消毒站,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处理。
④封锁区、受威胁区内的所有健康易感猪和其他易感家畜均应实行紧急预防接种以建立“免疫带”。
⑤解除封锁应在封锁区内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死亡(包括急宰、扑杀)之后,经过观察一定时间未再发现新的病猪,并且对封锁点的猪栏圈、猪舍、用具、猪体进行了终末消毒,对病猪粪便做到了堆积泥封发酵,对封锁区内被污染的地方进行了消毒处理,经上级派人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方可解除。几种主要传染病解除封锁前,需要观察的时间是:口蹄疫14天,但1年以上不许向封锁区以外运出痊愈猪作为种用,同时不准运进易感家畜(偶蹄兽);猪瘟为60天;炭疽为15天。
七、猪场的消毒措施
在猪场的综合性防疫措施中,消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消毒的意义
消灭被病猪、可疑病猪或带菌、带毒、带虫猪排泄于外界环境中的传染性病原体和侵袭性病原体(如寄生虫、幼虫、虫卵),以及上述病原体的传播者(如吸血昆虫)等。
2.消毒的对象
包括病猪的栏舍、运动场、墙壁、舍内空气以及与病猪相接触的一切物体;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如粪、尿、呕吐物等;运输病猪、尸体和粪便的运输工具;猪产品及加工场、仓库;病猪体表;饲养员的工作服、胶鞋和饲养、防疫器械等。
3.猪场防疫消毒的种类
(1)预防消毒 以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为目的,对未发过病的猪舍、管理用具、栏圈、集聚场所等处进行定期消毒。这种消毒若能在有疫病威胁的地区坚持进行,对防止疫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2)临时消毒 临时消毒的目的在于及时消灭猪所在场所由病猪排泄的病原体。这种消毒可以减少传染性病原体的数量,限制传染病的蔓延。凡与病猪接触过的和能使传染病蔓延的器物、病猪排泄物和其所在的栏舍,都应进行消毒。消毒要随时进行,多次进行。在解除隔离或封锁前,疫区内一般每5~10天消毒1次;对隔离病猪舍,为了及时消灭传染病原,应每天进行1次消毒。
(3)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在病猪从栏舍移去后,或病猪痊愈或死亡后,于解除隔离或封锁前,为了彻底消灭传染病原体、侵袭病原体而进行的一种消毒。终末消毒不仅要对病猪周围的一切器物、粪便、栏舍、地面进行消毒,还要将猪有关的产品、猪体表进行消毒。
4.常用的消毒方法
(1)机械消毒法 利用机械方法进行清扫、洗刷、通风以清除污染病原体。如清除猪体表污物;将猪舍内的粪便、垫草、饲料残渣清除干净;对病猪污染地面铲去一厚层表土;对车辆、工具上的污染物用水冲洗掉等,以便将大量病原体污染的粪土污物集中在一起,进行堆积发酵、掩埋、焚烧、消毒。然后对清扫过的猪体、地面、工具等进行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把残余病原体消灭掉。利用开窗、换气、机械通风等措施将猪舍内污浊、低湿空气排出,可以减少病原体繁殖和存在的机会。
(2)物理消毒法 主要是利用阳光、紫外线和高温等具有的消毒杀菌作用,对病猪排出的病原体进行消毒的方法。阳光暴晒能将病猪排出的一般病毒和非芽孢病原菌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杀死。应用人工紫外灯对实验室、更衣消毒室进行消毒,可以杀死一般病原菌和病毒。高温消毒主要用于病原体污染的可燃物质以及病猪尸体的处理。对污染的金属、玻璃制品进行烧烤或用干烤箱、远红外线烤箱处理都可达到消毒目的。猪舍墙壁、围栏地面和铁栏可以用火焰喷灯(汽油、煤油和酒精喷灯)进行火焰消毒。
煮沸消毒可用于进行金属、木质、玻璃、衣物等的消毒。非芽孢病原菌、病毒、虫卵、卵囊在100℃沸水中迅速死亡。大多数芽孢在煮沸30分钟后也能致死,煮沸1~2小时可以消灭所有病原体。如果煮沸消毒时,在水中加入1%苏打,可使蛋白质、脂肪溶解,增强灭菌作用。
蒸汽消毒是利用湿热空气进行的消毒。与煮沸消毒相似,一般可用蒸笼消毒。利用蒸汽机车、轮船、蒸汽锅炉的蒸汽和热水可以进行装运猪及其产品的车皮、船舱等的消毒。肉联厂应用高压蒸汽的湿化机对有害肉尸、内脏进行化制。兽医化验室、猪场、实验室应用高压蒸汽消毒器,将待消毒的物品置于121.3℃温度下消毒15~20分钟,可将一切芽孢、细菌、病毒杀死。
(3)化学消毒法 应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及其虫卵的生长、繁殖能力遭到破坏,甚至引起死亡,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的因素如下:
①消毒剂的浓度 消毒药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低于有效浓度就起不到杀菌作用。但达到一定浓度后,效果不再增高。有的还失去杀菌作用。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将猪舍地面、运动场等适量均匀喷洒,就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②消毒剂的作用时间 消毒药与微生物接触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接触时间太短,往往达不到灭菌效果。消毒物上微生物越多,灭菌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③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如含芽孢细菌和繁殖型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病毒和细菌在用某种消毒药消毒时,效果明显不同。不同的病毒或不同的细菌对消毒药的作用差异也很大。因此,消毒某种微生物要选择适合这种微生物的药物。
④消毒时的环境温度 实施消毒时,环境的温度越高杀菌力越强。一般来说,温度增加10℃,消毒效果可提高1~2倍。因此,在寒冷季节进行消毒时常需对猪舍内环境升温或消毒剂加热,如用热苛性钠溶液、热草木灰水,就是这个原因。
⑤环境中有机物的含量 消毒环境中有多量的有机物存在时,必然会与消毒药结合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降低其杀菌作用,或成为病原微生物的保护膜。因此,消毒前要先清扫消毒物体表面的粪尿、分泌物、垫草等,以便充分消毒。
在选择消毒药物时,要考虑有充分的消毒效果,不损坏被消毒物品,对人畜无害,不易散发恶臭、易溶于水、价格低廉和使用方便等条件。消毒使用器械有喷雾器、高压喷雾器等。
(4)生物热消毒法 利用粪便、尸体中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发酵、产热,可在几天到2个月内杀死粪便、垫料中非芽孢菌、病毒、寄生虫卵等的方法。但粪堆封闭不严、内部水分太高时效果不良。除炭疽等病猪粪便外,大部分传染病病猪粪便可以利用生物热消毒。消毒方法见粪便处理相关内容。
5.猪场消毒内容
(1)出入人员、车辆和设备用具的消毒
①出入人员的消毒 在猪场大门的一侧和生产区设更衣室、消毒室和淋浴室,供外来人员和生产人员更衣、消毒。要限制与生产无关的人员进入生产区。
在猪场的入口处,设专职消毒人员、紫外线杀菌灯、脚踏消毒槽(池),对出入的人员实施红外感应喷淋消毒、超声波消毒、紫外线照射消毒和脚踏消毒。
②工作人员消毒 生产区入口处设洗澡更衣室。进入生产区时,要更换工作服(衣裤靴帽等),进行淋浴、消毒,并在工作前后洗手消毒(即用肥皂洗净手后,浸于1:1000新洁尔灭溶液内5~10分钟,清水冲洗后抹干),然后通过脚踏消毒池进入生产区。工作服、鞋帽应于每天下班后挂在更衣室内,用足够强度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③出入车辆的消毒 猪场门口消毒池的大小一般长5~7米、宽3米、深0.5~0.7米。
大、中型养猪场可在大门口设置与门同等宽的自动化喷雾消毒装置;小型猪场设喷雾消毒器,对出入车辆的车身和底盘进行喷雾消毒。消毒槽(池)内铺草垫浸以消毒液,供车辆通过时进行轮胎消毒。在门口撒干石灰起不到消毒作用。
车辆消毒一般可使用百毒杀、强力消毒王、优氯净、过氧乙酸、苛性钠、抗毒威及农福等。
④出入设备用具的消毒 装运产品、猪笼、猪箱等容器以及其他用具,都可成为传播疫病的媒介。对由场外运入的容器与其他用具,必须做好消毒工作。
为满足防疫需要,应在猪场入口附近(和猪舍有一定距离)设置容器消毒室,对由场外运入的容器及其他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时注意勿使消毒废水流向猪舍,应将其排入排水沟,并作相应的处理。
(2)栏舍消毒 应先进行清扫,将清扫物用生物热消毒法消毒;再用喷雾器或喷壶喷洒药液。消毒时,可将地面、墙壁、天棚、食槽等以及猪舍的其他设备、工具、栏舍周围场地、运动场等喷药消毒,不能有任何遗漏。常用的栏舍消毒液:10%~20%新鲜配制的石灰乳,用于猪丹毒、猪肺疫、疥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猪支原体肺炎等疫病的消毒;10%漂白粉溶液,用于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猪瘟等疫病的消毒;20%漂白粉溶液,用于炭疽等病的消毒;2%苛性钠溶液,用于猪瘟、口蹄疫等的消毒;10%苛性钠,用于炭疽等的消毒;5%~10%的臭药水,用于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疥癣、寄生虫病等的消毒;30%草木灰水,用于猪瘟、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的消毒;2%~5%福尔马林溶液,用于口蹄疫等疫病的消毒。上述溶液对地面消毒时每平方米均须喷洒1千克溶液。
(3)出栏后猪舍的消毒
①冲洗 用高压水枪冲洗猪舍的墙壁、地面、屋顶和不能移走的设备用具,不留一点污垢,有些设备不能冲洗,可以使用抹布擦净上面的污垢。
②消毒药喷洒 猪舍冲洗干净后,用5%~8%火碱溶液喷洒地面、墙壁、屋顶、笼具、饲槽等2~3次,用清水洗刷饲槽、饮水器。其他不能用水冲洗和火碱消毒的设备可以用其他消毒液涂擦。
③移出的设备消毒 猪舍内移出的设备用具放到指定地点,先清洗再消毒。如果能够放入消毒池内浸泡的,最好放在3%~5%火碱溶液或3%~5%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5小时;不能放入池内的,可以使用3%~5%火碱溶液彻底全面喷洒。消毒2~3小时后,用清水清洗,放在阳光下曝晒备用。
④熏蒸消毒 能够密闭的猪舍,特别是仔猪舍,将移出的设备和需要的设备用具移入舍内,密闭熏蒸后待用。一般按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15毫升,加水20毫升加热蒸发,消毒4小时;或每立方米用1~3克过氧乙酸,配成3%~5%的溶液加热熏蒸,密闭1~2小时即可。
(4)猪体消毒 猪体消毒就是对饲养着猪的舍内一切物品及猪体使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熏蒸消毒,以清除猪舍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防止其在舍内积累。猪体消毒是现代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综合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猪舍内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①常用的猪体消毒药 带猪消毒药物种类较多,如下消毒药效果良好:
a.百毒杀 为广谱、速效、长效消毒剂,能杀死细菌、霉菌、病毒、芽孢和球虫等,效力可维持10~14天。0.015%百毒杀用于日常预防性带猪消毒,0.025%百毒杀用于发病季节的带猪消毒。
b.过氧乙酸 广谱杀菌剂,消毒效果好,能杀死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0.3%~0.5%溶液可用于带猪消毒。本品稀释后不能久储,应现配现用,以免失效。
c.新洁尔灭 有较强的除污和消毒作用,可在几分钟内杀死多数细菌。0.1%新洁尔灭溶液用于带猪消毒,使用时应避免与阳离子活性剂(如肥皂等)混合,否则会降低效果。
另外还有益康、爱迪伏、百菌毒净、1210等。
②猪体消毒的方法
a.喷雾法或喷洒法 消毒器械一般选用高压动力喷雾器或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将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以画圆方式先内后外逐步喷洒,使药液如雾一样缓慢下落。
要喷到墙壁、屋顶、地面,以均匀湿润和猪体表稍湿为宜,不得直喷猪体。
喷出的雾粒直径应控制在80~120微米之间,不要小于50微米。雾粒过大易造成喷雾不均匀和猪舍太潮湿,且在空中下降速度太快,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尘埃接触不充分,起不到消毒的作用;雾粒太小则易被猪吸入肺泡,引起肺水肿,甚至引发呼吸道病。
同时,必须与通风换气配合起来。
b.熏蒸法 对化学药物进行加热使其产生气体,达到消毒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食醋或过氧乙酸。
每立方米空间使用5~10毫升食醋,加1~2倍水稀释后加热蒸发;30%~40%过氧乙酸,每立方米用1~3克,稀释成3%~5%溶液,加热熏蒸,室内相对湿度要在60%~80%。若达不到此数值,可采用喷热水的办法增加湿度,密闭门窗,熏蒸1~2小时,打开门窗通风。
(5)发生疫病后的消毒 疫情活动期间消毒目的是消灭病畜所散布的病原。病猪所在的猪舍、隔离场地、排泄物、分泌物及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和可能被污染的一切场所、用具和物品等都是消毒的重点。
在实施消毒过程中,应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的不同,抓住重点,以保证消毒的实际效果。如肠道传染病消毒的重点是猪排出的粪便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等;呼吸道传染病则主要是消毒空气、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等。
一般消毒程序如下。
①5%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溶液对猪场的道路、猪舍周围喷洒消毒,每天1次。
②15%漂白粉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等喷洒猪舍地面、猪栏,每天1次。带猪消毒,用1:400益康溶液、0.3%农家福、0.5%~1%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每天1次。
③粪便、粪池、垫草及其他污物化学或生物热消毒。
④出入人员脚踏消毒液,紫外线等照射消毒。消毒池内放入5%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1~2次。
⑤其他用具、设备、车辆用15%漂白粉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等喷洒消毒。
⑥疫情结束后,进行全面消毒1~2次。
八、猪场免疫技术
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预防猪传染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平时有计划地使用疫苗、菌苗按免疫程序给健康猪群进行的免疫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可使健康猪群对多种重要的传染病产生很强的抵抗力,接种某种疫苗或菌苗的健康猪,便可抵抗相应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般来说,预防接种分为平时的定期预防接种和发生疫病时的紧急预防接种两类。平时的定期预防接种是在疫病未发生前,对健康猪群以预防发病为目的进行的接种。紧急预防接种是在已发生疫情的地区,对尚未发病的猪进行接种,以保护猪免受传染,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疫(菌)苗或免疫血清、抗毒素等进行接种。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只,应在隔离的状态下进行以药物治疗为主的防治。
(1)预防接种方法 疫苗的接种方法有肌内或皮下、皮内注射法以及口服法等。具体选用哪种接种方法应根据疫苗的种类、猪的日龄及免疫目的确定,一般应以疫苗的说明书为准。如炭疽、破伤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常用皮下注射,部位是腋下或股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可用肌内注射,部位是小猪在股内、大猪在耳后或肩胛前缘肌肉丰满处;炭疽Ⅱ号苗等要求用皮内注射;布氏杆菌猪2号苗等则可以口服免疫接种;某些疫苗必须进行肺内注射,某些疫苗可以通过气雾方法接种猪群等。
①肌内接种法 肌内注射,应选择肌肉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部位。猪宜在耳后、臀部、颈部。
消毒方法:首先剪毛(也可不剪毛),然后用2%~5%碘酒棉球由内向外消毒接种部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接种弱毒疫苗时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部位,用75%酒精消毒,干后再接种)。
肌内注射方法:左手固定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肌肉后,改用左手夹住注射器和针头尾部,右手回抽一下活塞,如无回血,即可慢慢注入药液。
根据猪大小和肥瘦程度掌握刺入深度。刺入太深(常见于小猪),会刺伤骨膜、血管、神经;刺入太浅(常见于大猪),易将疫苗注入皮下脂肪而不能吸收。注射剂量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注入,避免药液外漏。
②皮下接种法 皮下注射宜选择皮薄、被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猪宜在耳根后或股内侧。注射部位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左手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提起呈三角形,沿三角形基部刺入皮下约注射针头的2/3长度,将左手放开后,再推动注射器活塞将疫苗徐徐注入。后用干棉球按住注射部,将针头拔出。
③皮内接种法 皮内注射宜选择皮肤致密、被毛少的部位。猪宜在耳外侧或耳后。
接种时,用左手将皮肤夹起一皱褶或以左手绷紧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皱褶上或皮肤上斜着使针头几乎与皮面平行轻轻刺入皮内0.5厘米左右,放松左手,左手在针头和针筒交接处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徐徐注入药液。如针头确在皮内,注射时感觉有较大的阻力,同时注射处形成个圆丘,突起于皮肤表面。
④口服法 有饮水法、饲喂法和口腔灌服法。根据口服免疫接种猪(只)数计算所需疫苗数量和饲料、饮水数量,按规定将疫(菌)苗加入饲料和水中,让猪自由采食、饮水或用容器直接灌入其口腔内。
(2)进行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①注射前的健康检查 在一个地区进行预防接种前。应对猪只进行普遍检查,将患病、瘦弱、怀胎末期的猪进行登记,暂不注射疫苗。然后,观察猪群的精神、皮肤、被毛、动作、呼吸、叫声、尾动、眼分泌物、鼻镜、粪便等情况,发现有异常情况的猪不应接种疫苗。体温高的猪只应进行隔离观察,暂不注射。
②器械、手指、术部的消毒 预防接种开始前,应将所用器械仔细检查、校正和消毒。注意注射器和针头要密接,活塞松紧要合适,刻度活塞要准确,针头要畅通锐利、长短适宜。接种器械经过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每头猪注射完毕后更换针头。接种期间,注射器每天要煮沸消毒1次,注射中要再根据情况消毒1~2次。
猪只的注射部位要拭刷干净或洗净擦干,注射前和注射后,各用5%碘酊消毒注射部位1次。
2.疫苗选购及使用注意事项
(1)要购买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正式厂家的疫苗 疫苗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如发现疫苗没有标签、疫苗生产时间过期、疫苗色泽有变化、发生沉淀、发霉、玻璃瓶破裂等情况都不能使用。使用后的玻璃瓶等包装不得乱丢,应消毒或深埋。
(2)妥善保存和运输 一般要求疫苗应冷藏保存、运输。疫苗应保存在低温、避光及干燥的场所。灭活疫苗、免疫血清等应保存在2~10℃,防止冻结。弱毒疫苗一般都在0℃以下保存,温度越低,疫苗保存效果越好。疫苗在保存期温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反复冻融。运输途中要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接照射,尽快到达保存地点或预防接种地点。
(3)疫苗的稀释配制 疫苗稀释时须避光、无菌条件操作。稀释液应用灭菌的蒸馏水、生理盐水或专用的稀释液。稀释时绝对不能用热水,疫苗稀释后要避免高温及阳光直接照射。活菌疫苗稀释时稀释液中不得含有抗生素。疫苗接种所用注射器、针头、瓶子等必须严格消毒。
(4)使用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疫苗接种。稀释倍数、接种剂量、部位按照说明进行。疫苗应现配现用。用注射器吸药前,须充分振荡药瓶,将瓶塞消毒后吸取疫苗液。每吸取1次更换消毒针头1个,防止野毒污染。
(5)作好记录 接种过程中应将乡、村、单位、畜主、畜别、注射日期、药品、剂量、批号等记入登记表。以备检查反应及补充注射时参考。
(6)检查反应 在注射工作进行中或一个地区注射完毕后(一般在24小时后),要观察猪群的反应。遇有严重反应(食欲大减、体温升高、局部肿胀等)的猪,应进行抗生素治疗,并需根据情况,间隔一段时间安排补针。
猪只接种疫苗后经过一定时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应,叫作接种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是指接种部位出现的炎症变化,如轻度的红、肿、热、痛等;全身反应则有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泌乳量降低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安静,经过几天反应即可消失。只有在反应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给以适当的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或对症治疗等。
(7)疫苗的联合接种 同时给猪接种两种以上疫(菌)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丹毒弱毒冻干菌苗(和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等二联菌(三联苗),可刺激猪体产生两种以上抗体,对两种或三种疫病产生免疫,又可节约人力物力,方便使用。
3.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免疫程序是根据猪群的免疫状态和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结合当地疫情和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预防接种计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抗体水平、疫病种类、饲养管理水平等,选择合理的疫苗种类、接种方法、剂量,确定各种疫苗接种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等,以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制定免疫程序,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不要盲目照搬别的养猪场(户)的免疫程序。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场内猪群的变化和场周围疫病流行情况进行一定调整,增减免疫的种类或次数。
4.猪场常用疫苗
(1)猪瘟疫苗 自繁自养猪使用脾淋苗,产生抗体滴度和整齐度都比较高;外购猪使用细胞苗,刺激性小。目前多数猪场采用的免疫方式如下:
①仔猪、育肥猪20~28日龄首免和60~70日龄二免。
②种公猪每年2次免疫。
③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再免疫1次。
④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时进行1次免疫。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
(2)猪伪狂犬病疫苗 建议使用基因缺失苗。所有种猪在每年的2月、6月、10月各免疫接种1次。
(3)猪口蹄疫灭活苗 使用进口佐剂苗。可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各免疫1次。
(4)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初产后备母猪必做,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2次,间隔2周。
(5)猪流行性脑炎疫苗 种猪于配种前或在蚊虫大量滋生之前(每年的4~5月)45天,免疫接种2次,间隔2周。经产母猪和种公猪可每年注射1次(每年的4~5月)。
(6)其他疫苗 根据当地情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