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养价值千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有教养的人才会被欣赏:有教养的生活,让你优雅而温柔

这种人才会被欣赏:温和而坚定地生活

一个人教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那些修养已经在你的体内生根发芽了,

你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反应,就像呼吸一样。

真正强大的人,不会靠伪装来保护自己,他们自信知足、目标坚定、从容不迫,却不会给人强势的感觉。在这样的人身上,刚与柔并存。他们一方面意志坚定,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不会因为他人的眼光而改变想法;一方面又内心柔软,友善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争不抢,气定神闲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种温和坚定,是岁月、经历的磨砺,也是深层次教养的体现。

张幼仪,徐志摩的发妻,在嫁给徐志摩之前,也曾是知书达理的传统大家闺秀,可是却被思想新潮的徐志摩嫌弃并且最终抛弃。离婚后的张幼仪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之后又前往德国留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回顾那时的心理,她曾说:“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对徐志摩,我喜欢他的诗,欣赏他的才华,但关于他本人,所谓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着”,我却不愿苟同。大概源于他对张幼仪的无情与残忍吧。“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张幼仪的这个比喻,充满了无限的辛酸。

与徐志摩离婚前的张幼仪是温和又端庄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她谨遵父母的教导,侍奉公婆,尽心教子,以夫为天。然而在那个西方思想冲击中国的年代,这样的想法显得守旧又落后。像中国无数传统的女子一样,她温和不争,事事忍让,甚至包容丈夫对自己的鄙夷,努力做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妻子。但是那时的她却缺乏果敢和勇气,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没有自己的方向,所以成了别人同情的对象。

去德国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人生最晦暗的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

伤痛让人清醒,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中的任何事情,原来都只能依靠自己去做。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离婚丧子之痛,让张幼仪一夜长大,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就算风雨狂暴,她也无所畏惧,很快开创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轻易拥有的。人总是要经历许多磨难,在挫折中不断成长之后才会明白,温和又坚定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态度,是最好教养的体现。

和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仿佛重生。她强迫自己从彷徨、恐惧中走出来,开始在德国学校学习新知识,又开始做投资。她眼光精准,很快就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她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懦弱、自卑。她逐渐成为一个自立、坚定的女人。

事业成功的张幼仪并没有怨恨徐志摩,在后来的岁月里,她时常照顾徐志摩的双亲;甚至在徐志摩去世后,接济徐志摩后来的妻子——生活已经落魄的陆小曼。

说实话,张幼仪并不是天生丽质,她也许没有林徽因的才貌兼备,也没有陆小曼的温柔多情,可是面对命运的磨难,她不怨天尤人,勇于接受,然后披荆斩棘,涅槃重生。她的大度、坚忍体现了她内心的良好修养,不计较,不抱怨,包容过去,温和而坚定地生活。

年过四十的“惊鸿仙子”俞飞鸿如今仍被公认为娱乐圈的气质美人,她的美不只来自外貌,更多源于她淡然却坚定的内心和那一份独有的优雅气质。她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这一生,我不会做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东西的奴隶。”不在繁杂物质中迷失自我,优雅、淡然是她的教养。

俞飞鸿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她的美貌就使她成为众人中的焦点。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爱读书,学习刻苦,外形、气质出众,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上学期间,她被选中出演好莱坞电影《喜乐会》,之后却又放弃在好莱坞发展的机会,选择毕业后留校任教。可是留校没过多久,她又放弃“铁饭碗”,只身去美国留学。对这番折腾,她不后悔,她只是认为自己的人生太顺了,应该去陌生的环境里锻炼自己,探探自己的底线。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沉迷于已有的硕果,而是敢于尝试不同,开拓人生的广度,这是对人生最大的尊重。

后来,她做演员,拍戏,又当导演;推掉片约,专心花费十年时间打磨一部电影。她行事低调,不喜欢透露太多私人生活,不看重名利,只是坚持工作要能给自己带来自由。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俞飞鸿有着这么好的资源,却不懂得利用,很可惜。可是她认为自由对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她曾说:“很年轻的时候我就知道,所有的绚烂终归要归于平淡;如果你能享受平淡,那有没有绚烂过、什么时候绚烂,都不再是一种压力。”她不在乎机会和资源是否被浪费,只在乎自己的内心是否充盈,就这样温和而坚定地生活着。

金钱可以买来外表的美丽,但买不来内心的愉悦。世界太大,诱惑也很多,一不留神,人就会忘记初衷,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失去了自己,丢失了内心。如果你仔细看俞飞鸿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岁月带不走的那种坚定、淡然、从容始终在她的眼中。气质修养体现在了她的言谈举止和生活态度上。她不张扬,自立、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回头,不动摇。这样的女人,谁不欣赏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能留下来的,恰恰是内心里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淡然对待生命里的喜怒哀乐,从容些,坚定些,也许你更能发现最真实的自己。

只要努力认清并提高自身的修养,始终温和而坚定地生活,终能成就自我,也终会赢得他人的欣赏。

一张被揉皱被踩过的百元纸币价值仍然比崭新的一元纸币高,我们的价值不会因身处顺境而升值,也不会因身处逆境而贬值。

有所畏,有所敬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

教养是随时间经历而累积的,

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

我看到网上有人开玩笑说,人类爬到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吃素。这句话虽然是玩笑,却暗藏了我们身为人类的优越感。高科技的生活让人们对未来的掌控越来越自信,但我还是认为,人可以自豪于自身的高超智慧,但是永远不要藐视一切。对世间万物常存一份敬畏之心,才能让自己不至于走偏。

一位朋友告诉过我这样一个见闻。她去欧洲旅游的时候,有一次在公交站台等车。等车的人虽不多,但几个人还是自觉地排起了队。当时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不一会儿,小男孩大概有些渴了,跑到路边的自动售货柜上买了一瓶饮料。这时,身后又来了几个人排在了队伍后面。那个小男孩过来后,看了看,径直站到了队伍最后面。朋友看到了,招呼他排到自己前面,因为刚才他就排在这儿。小男孩却摇摇手,羞涩地笑道:“不了,我刚才脱离了队伍,再排在那里是不符合规则的。”

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由群体共同制定,并由群体共同遵守的条例和章程。有人可能对规则不屑一顾,认为规则没什么大用,不遵守规则的人反而常常得到好处。说实话,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人天生就有利己的倾向。但如果你认为这样想是正确的,那你是只看到了一时的得失,而没有看到长远的危害。

印度的交通混乱情况一直被诟病,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车辆正在有条不紊地快速通过。就在人们始料不及的时候,一辆小车我行我素地快速从旁边窜出来,想要通过路口,丝毫不理会像流水一样快速通行的车辆,结果被一辆车撞翻几十米,司机也被甩到半空中。这一行为要在旁人看来,简直就像是自杀,但是那个司机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违反交通规则是件多么严重的事。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遵守规则没错,别人也会这样想。当别人在你开车时闯红灯,在你买票时插队,在你走过时吐痰,你还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吗?规则,是为了让社会更有秩序地运行,是为了保护所有人不受伤害。如果人人都不遵守,那规则还有什么用?举个很现实的例子,你开车不小心和别人追尾了,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来判定谁承担责任,就算是别人撞了你,你也有理说不清。总之,一句话,规则是为了大家生活得更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而约束。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规则,是一种基本的素养,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

2006年,网上流传着一个很火的虐猫事件,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人不仅将一只猫踩死,还全程记录。视频里,她脸上带着微笑,鞋跟踩向了猫的眼睛。事后,她还将录下的视频放在网上收费观看。后续有报道揭露了施虐者的身份,发现踩踏者是一名护士,拍摄者是一名记者。后来在舆论压力下,施虐者公开道歉,并受到了该有的处置。这个事件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反思还在。到现在,还时不时会有虐猫的视频传出,被曝光的尚且如此,那么现实生活中又隐藏着多少虐待动物的行为呢?

这种对生命的轻贱、漠视让人不觉背脊发凉。无独有偶,柴静也曾收到过虐待动物的录像,她描述说:

“现场全是人,老人蹲在那儿咬着烟卷,悠然地说笑。小孩子嗑着瓜子跑来跑去找最好的角度。女人们抱着脸蛋红扑扑的婴儿,嬉笑着站在一边。斗狗场上的男人跪在地上,对咬在一起的狗吼叫:‘杀!杀!杀!’他们眼睛通红,嘴角能看到挂下来的白线。赢了的人,可以拿到三十块钱。”

柴静说,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智慧最高的动物,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不可丧失;不管对方是多么低等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一个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甚至为了自己一时的消遣,枉顾其他动物的生命,这样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与教养相去甚远。

对规则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不是老实,不是呆傻,而是一种基本的素养。

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的种种优秀品质,如善良、忠诚、正义、诚信、舍己为人、勤劳勇敢等,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我们不一定每种品质都有,但他们值得敬重和赞扬。我们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不可以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就诋毁做到的人是伪善。你可以做不到,但不能不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明白害怕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他们懂得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光明,光明中有正义的惩罚。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

有教养的人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人格,知道对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敬仰,知道对他人的信仰保持尊重,而不是糊涂地闭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测地嘲讽、肆无忌惮地践踏。

尼泊尔是与中国毗邻的一个高山小国,这个国家经济贫困,人口稀少,幸福指数却总是位居世界前列。在这个国家的街市行走,你会发现街上的人总是带着恬静的微笑和友善的目光。那里的人们虽然贫穷,却知足常乐,而这种安然满足的心态和这个国家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他们以品行崇高的神灵为榜样,敬畏神灵,也学习神灵的高尚品行,所以没有太多贪欲,从而也就免去了许多求而不得的痛苦。

敬畏,不是畏惧;不是以弱者的姿态来面对强者,而是敬重崇高神圣的事物,并以此作为约束自己的规范。有了敬畏,我们才会对自己有高要求,才会有意识地清除自己内心的恶念。正如周国平所说:“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世界上有些人信神,有些人不信,这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真正需要敬畏的不一定是神灵,而是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有句话叫作“天不怕,地不怕”。但一个人如果真的达到了这种状态,那他一定是很可怕的。一个人因为有所敬,有所畏,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知道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一定不能做,这并非是懦弱的表现,相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当我们有足够的心力掌控自己,才能有余力做更多更大的事;行事间游刃有余,使人生不脱离轨道。因此,懂得敬畏,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敬畏,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愿意仰视一切伟大与崇高。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则更加愿意学习和接纳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

敬畏知识,使我们变得博学;敬畏生命,让我们懂得了尊重;敬畏自然,我们才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一个人因懂得敬畏,才心怀慈悲,我们敬畏不仅是外在的事物,更是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有种品德是不打扰、不妨碍他人

教养就是不打扰他人,

不影响他人,

于无声处做好自己本分的事。

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就像是住在一个大的公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属于我们一个人的空间,这样的个人空间一般是不太欢迎他人随意打扰的。所以一旦个人空间被侵扰,就难免出现矛盾和摩擦。为了避免冲突,我们最好不要随便打扰、妨碍他人,更不要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随便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是很没教养的一种表现。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小夫妻准备要结婚了,但没什么钱,结婚前,跑进一个珠宝店,据说这家珠宝店的珠宝价格很低,1000元就可以订一个戒指。1000元当然是买不到钻戒的,但只要是男人买的戒指,是锆石的,还是银的,对女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但是,当女人在店里试戴戒指的时候,店员对她说,“简直不敢相信有男人会用这么便宜的戒指来结婚,真是太悲哀了。”店员的话让场面很尴尬,男人的脸上也满是难堪和愧疚。这时,那个女孩只说了一句,“结婚并不一定需要上万的钻戒和兴师动众的仪式,有他就够了。”就戴着不到一千块的戒指,拉着男人走了。

我们的教养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无数个熊孩子的诞生,都显示了其家人教养的缺乏。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一句话,不要用你自己的眼光随便去评价别人的生活,不要打扰到别人的幸福,因为你根本就不懂。

周六下午,带儿子去看电影《愤怒的小鸟》。出发之前,我向儿子提出了几点要求:到了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就要老老实实坐好,不能走来走去;电影院里比较黑,不能大吵大闹;如果有需要的话,要小声说出来,不能大声嚷嚷,影响周围的人。对于这几点要求,儿子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到了电影院后,发现还有很多家长也带着孩子来看。电影开始之后,儿子表现得很好,不吵不闹,而且有问题也是小声问我。不过,相比我们的安静,后面的一对母子显得比较喧闹。小男孩看得非常起劲儿,而且不住提问:为什么小鸟看起来都不一样,它们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做的?问问题也就算了,可是声音也太大了,半个电影院的人都听得到。不过,最让我惊奇的是他妈妈竟然并不觉得有问题,还一个劲儿夸奖道:“宝宝真聪明,能发现这么多问题。”当两人沉浸在愉快的互动中时,没有发现旁人不满的眼光。儿子趴在我耳边小声说:“妈妈,他们好吵啊。”我也有些无奈,只想着电影快点结束,带儿子离开。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在无视孩子的坏习惯,或者说变相鼓励孩子的坏习惯。孩子表现出来的没教养并非天生,而是大人教给他的。与其说孩子没教养,不如说是大人没有教养,因为大人根本就没有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当我们身处公共场合时,保持安静的环境和空间是对人基本的尊重。如果不顾他人的感受,大声说话,大声欢笑,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前几天早晨去上班,快到公司门口时堵住了,原因很简单,路口的信号灯坏了,四面八方的车辆好像生怕自己吃亏似的,疯狂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冲去。于是,原本开阔的路口被堵得水泄不通,公交车、私家车、三轮车都挤在了一起。直行的直行,拐弯的拐弯。这个滴滴按两声喇叭,似乎说:哥们儿,让让,我着急上班。那个滴滴回应两声,似乎在说:不行啊,我着急送孩子上学。原本几分钟就能通过的路口,竟然整整用了半个小时。如果每个人都能礼让一下,不妨碍他人的话,一切都会畅通无阻。但现实总有一些人,只会你超我赶,为了一点儿小事就破口大骂,甚至撕扯在一起。我曾亲眼看到两个私家车司机因为超车和骂人而扭打在一起,最终谁也走不了。

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谁也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来做事。可是不妨碍、不打扰他人,应该是我们在公共环境中做到的最低标准,是最基本的教养。有的人可能认为“我有权利做……”,但是要知道,“权利”的背后是“义务”,当你呼喊“权利”的时候,你又是否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呢?遵守公共准则,不侵犯他人利益是我们的义务。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不愿意考虑别人,那谁又愿意尊重你的权利呢?

唯有每个人真正践行做好自己,不妨碍他人,唯有这种教养融化到我们的血液里,我们想要的生活才能到来。

姑娘,你不是公主病,是没教养

真正的公主高贵独立,懂得真善美,

做事有教养,有分寸,

穿得了公主裙,系得了脏围裙。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姑娘,在她们的观念里,自己永远是被照顾、被呵护的公主,别人都应该以她为中心,无条件对她好。有人侵犯了她的利益,她就一定要据理力争;而她犯了错,别人最好无条件包容。总之,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是公主病,实际上就是缺乏教养。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我们梦想着穿着漂亮的公主裙,走在美丽的城堡里,无忧无虑地长大,然后王子会骑着白马将我们接走,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谁还没有一颗少女心呢,我们都渴望被关注,被呵护,但这并不是我们刁蛮任性、无理取闹的理由。

公主病不是一天养成的,是日常所有行为习惯积累所带来的。有些是从小开始,有些是逐渐越积越深,变成“公主癌”。现在很多小女孩带着王冠、穿着公主裙在街上走着,如婚礼蛋糕般层层叠叠引人侧目。其实从礼仪上来讲,特定场合或者在家里才能穿的丝绸公主裙,在日常逛街或在公园玩耍,并不适合穿公主裙。也曾有外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小女孩在平时要穿着典礼的衣服?

本来小女孩嘛,喜欢公主装也无可厚非。但那天在咖啡厅遇到的“小公主”,让我开始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公主。咖啡厅里,那个小女孩很引人注目,是一个戴着王冠穿着公主裙的六岁女孩,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甚是可爱,穿着公主裙,俨然一个真正的小公主,甚至让我觉得,之前关于穿公主裙的场合要求,是不是太过于苛刻。

小女孩很活泼,在过道里跑来跑去,一回身,正好撞到了来送咖啡的店员,店员勉强站住,小女孩也没什么事,力气不大,就是咖啡洒了一点。本来没什么事,店员也笑笑给小女孩先走。

“你弄脏我的裙子了。”小女孩喊得很大声。店员连忙道歉,并擦着小女孩的“公主裙”。一小点咖啡渍,洗一下就好,没什么关系。

“哇,我的裙子,我不管,你弄好我的裙子。”听到小女孩哭声,她父母走过来,不分是非,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指责,完全不听店员的解释。后来店长过来又是道歉又是免单,这事才算完了。小女孩全程霸道无辜的态度,完全不觉得是自己乱跑撞到了人家,家长自然也完全不觉得是自己孩子的问题。

年纪小向来不是借口,小时候的公主病,还能用无知、天真作为掩护。那么长大后呢,没有人总会包容这种病态的行为。

我问小女孩,为什么喜欢穿公主裙。小女孩头仰得高高地说了一句:我本来就是公主啊。看着她霸道娇气又无礼,父母脸上却是一派自喜的样子。真想对这对父母说:除了裙子,她哪儿像个公主?真正的公主是勇敢又助人的啊,看看《幽灵公主》吧。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小,不懂事”这样的话,好像孩子的一切错误都可以用这句话搪塞。说这句话的家长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不懂事”这三个字,为什么会不懂事,不是年纪小,是家长教的不够。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教养的体现。

我有一个朋友,自诩为公主,崇尚公主一样优雅的生活,甚至不允许身边的人“惯毛病”。

有一次她约我到一家餐馆吃饭,餐馆的环境高档优雅,周围的人都穿着正式,这一切都很符合她的“公主习惯”。但当服务员上好菜,朋友尝了其中的一道菜,她就有些火了。她大声指责身为高档餐厅,菜竟然这么咸。服务员忙着道歉,并答应重新换一盘。但是朋友依然不依不饶地吵闹着,并声称这家餐馆已经破坏了自己用餐的心情。最终大家都有些闷闷不乐地吃完了这顿饭。

朋友喜欢向别人传授她精致生活的心得,说实话,我已经有些反感了。真正的公主我不知道是怎样,我只知道,在公共场合和服务员因为一点小事而喋喋不休、不依不饶,一定不是真正公主的作风,而是没教养的体现。

前几天看一档综艺节目,有一对小情侣来到现场,请求现场的爱情导师们拯救他们的爱情。女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口口声声不离“公主”二字。她对现场的导师们说:“男朋友最开始追求我的时候说了,要把我当成公主一样宠爱。”“他说了,会给我像公主一样的生活。”“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就应该被好好宠爱,活得像个公主一样。”女孩子说话口口声声不离“公主”二字,好像说了自己就是真的公主一样。

女孩长相中等,身材偏胖,不能算十分漂亮耀眼的女孩子。说话时头微微抬起,并不注视对方的眼睛,显得有些无礼。说话声音带有撒娇,但是语气并不动听委婉。不说评委了,就连我都能明显感觉到,女孩和所谓的公主形象是不沾边的。

轮到男孩诉说想要分手的原因了,他讲到,女孩子自从毕业后就没有认真去工作过,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网购或者去逛商场;而在花男孩子辛苦赚来的钱时,她没有任何的感激,把所有的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男孩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开始创业,自然比平时忙了很多,也辛苦了很多。这一切非但没有得到女孩子的理解,反而责怪男孩陪她的时间变少了,对她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上心了。

男孩子在劳累了一天回家后,等待他的不是温柔的陪伴,而是女孩子的满口抱怨与无理取闹。甚至很多时候他回家后,女孩子还没有吃饭,还在等着他做饭。偶尔回到家,也能看到女孩子已经点了外卖吃过了,但是吃完的餐盒随手扔在沙发旁边的茶几上,甚至床边的柜子上,还在等着他来收拾。

一次两次的,男孩子就迁就了。但是经常这样,人都会累的,所以男孩就萌生了想要分手的想法。而女孩还是不自知,把自己当公主,等待别人伺候。

听完男孩的讲述和女孩的申辩,现场的爱情导师们跟女孩说了一段话:什么是真正的公主,真正的公主外表美丽,有自己的生活能力,愿意承担责任,做事有教养有分寸;而你,这其中一条都没有。

女孩总是拿男孩以前说过的话当成自己懒惰的借口,幻想自己就应该如之前男孩所说的那样,像个公主一样生活。可是她忘了想要男孩为自己着想,自己先要为男孩着想。一味地想让别人付出,只知道抱怨指责别人,只能证明你的教养不够。

真正的公主从来都是善良温暖,优雅知礼,平易近人的。她们不去贬低他人,也不会无理取闹,不必自我夸耀,也照样熠熠生光。

所有打着公主病的旗号无理取闹、索求无度、自私粗鲁的行为,都和公主病无关,而是没教养。

旅行是最好的修行

切斯特菲尔德

所谓良好教养,

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

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

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

并与之看齐。

旅行就是一场修行,遇到不同的人,遇见不同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生里思考,在不同的眼睛里审视自己,有得也有舍。和小动物美丽的邂逅,你会认识到不同物种的生存智慧;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异国朋友相处,你会逐渐学会友善与宽容;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你会慢慢懂得尊重与包容。旅行的路上,你不仅看到了风景,更学会了成长。

旅行是个人的修行,也是文化的交流。不同的地域、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我们要了解并尊重。

旅行,让我学会尊重。

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我看到了藏族人民的虔诚,也懂得了尊重不同的信仰。对我来说,去西藏,是享受拉萨的阳光浴,是去看绝美的圣湖,是去领会喜马拉雅的雄壮。对于布达拉宫、大昭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怀。但当我看到大昭寺外虔诚的朝拜者,布达拉宫外转经的信徒,总是油然而生一种尊重。每天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晒太阳,总会遇到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藏族阿姨,手里拿着转经筒,在转经路上走一圈,兜里装着一沓零钱,看到朝拜者就双手合十,将零钱放上。每次看到,我都感到心里暖暖的。

我也曾尝试放空内心,跟着人群,沿着转经路,心里默念“嗡嘛呢叭咩吽”,虽不得其意,但跟着一群虔诚、有信仰的人默默走上一圈,不由心静好多。有时候,就这样长久地坐着,看转经的人、朝拜的人,从四方八方磕长头而来。

我还是没有信仰,但会在走进他们神圣的地方时,摘掉帽子,不穿短裤、拖鞋,不随便拍照,顺时针参观(在西藏,转经、转塔都是顺时针)。

去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风俗、信仰,学会敬畏与尊重。去一个地方之前,至少要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那些在旅游中,随便亵渎当地文化、不尊重其信仰的人,是缺乏最起码的素质。

旅行,让我学习历史和文化,遇见美好。

旅行中,除了尊重文化差异,还要多听、多看美好的事物,体会不同的文化艺术。旅行是一种修行,指的不是走马观花,去著名的景点,和巴黎铁塔、蒙娜丽莎、自由女神像拍照,然后发朋友圈。到一个地方,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其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拍照留念自然无可厚非,但不能弃本逐末。

曾听一个朋友说,她有点讨厌罗浮宫的《蒙娜丽莎》了,每次去罗浮宫,画前都挤满了人,让她有点觉得因为它,大家都不去欣赏那些优秀的其他艺术品,那么多精美的馆藏,多少年都看不全,然而进去的人,只是挤着去看那一个。

也难怪朋友抱怨。罗浮宫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可以说,罗浮宫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艺术和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有一句话形容出了它的尊贵:“一天就把罗浮宫逛完是对它的一种亵渎。”

我们到罗浮宫这种艺术殿堂,要多去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而不是轻车熟路直奔罗浮宫镇宫三大宝——胜利女神、维纳斯、蒙娜丽莎,拍完照走人,让其他无数传世之作形同虚设。这是对文化、对艺术的尊重,也是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

到过加拿大的人,都感慨于它美丽的自然环境、精致的木房子和大片的草地,还有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大摇大摆地走进院子里,吃树叶、花朵的小鹿,悠闲自得地跑来跑去的小白兔,上蹿下跳捡果子吃的松鼠。加拿大的果树是用来观赏的,结了果也不摘,任其落地,让松鼠、小鸟食用,所以常有苹果落地无人睬的现象。

旅行是一种学习,学习历史人文、文化艺术,学习一种文明。

所以到加拿大,我们要习惯随处跑来的小动物,不能随便摘树上的果子,在公众场所掉落在地的果子,也最好不要拾起。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境,就好好享受和不怕人的小动物们的亲密接触。

旅行,让我注意到不同的文明,学习更好的文明。

学习了历史人文、文化艺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一种文明。

在去法国时,候机的乘客都把行李放在脚边不挡过道的地方,没有人放在旁边的空座上;坐在长椅上,来的人会问坐着的人能不能坐下,得到同意后才会坐下;长途飞行中,准备放斜座椅休息的人,会回头微笑着示意后面的人;抵达机场时,乘客们会从前往后陆续起身,按先后顺序下飞机,即使有的前排乘客取行李时动作慢一点,后面的乘客也会耐心等着,排队跟进。

在日本,会在机场看到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封闭的吸烟室里吸烟的情景,虽然门外露天处空旷无比。因为在日本即使是露天,抽烟也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抽。即使在街头马路上,也不能边走边抽烟。在公交车、地铁车厢、电梯里,他们把自己的双肩包取下来提在手上,以防止转身时背上的包碰到身边的人,同样不会打电话,因为说话的声音会影响别人。如果自己身体不适出门,一定会戴上口罩,在人多的公共场所戴上口罩不是为了防范别人,而是防止自己的不妥会影响到别人。

有修养的人也会有一些盲区,总会存在一些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文明。像在公交车、地铁取下双肩包这种小细节,我们就可能会忽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不断学习。

文明,绝不单纯是各有各的特色就够了的,文明一定有好坏之分,去更多的地方,学习更好的文明,然后成为更好的人。我所理解的旅行的另一种意义就在于此。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些都是修行。

旅行是一种修行,一种成长,看过大山大水,体会了各异风情文化,在行为上,更注意了文明礼貌,在心灵上有了更宽广的心胸,更懂得爱与尊重、包容。这些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有正义感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真正的勇敢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

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

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去捍卫正义,

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

有教养的人,生活中彬彬有礼、热情周到。教养包括了太多的方面,有行为上的举止礼仪,内心的温柔善良,然这些都还不够。教养要求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维护正义的决心,它需要有面对黑暗的勇气,战胜邪恶的力量。

关于正义,看完《杀死一只知更鸟》有了更多的体会。芬奇是美国南方小镇梅岗城的一名律师,为人正直沉稳,常常不计报酬地为穷人们伸张正义。妻子去世后,他独自照顾着女儿与儿子。在一次谈起打鸟时,他一再嘱咐孩子不要去伤害知更鸟,因为它们只为人类歌唱,从来不做危害人类的事情。

一天,小镇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芬奇受地方法院的委托,为那名被控强暴白人女子的黑人罗宾逊辩护。在当地,歧视黑人的现象十分严重,芬奇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小镇上许多存有种族歧视观念的人的不满,他们极力地阻挠芬奇的工作。但芬奇并不在意人们的阻挠,继续仔细地对案情进行深入的调查。为了使罗宾逊远离不必要的伤害,他还和女儿彻夜留守在拘留所里保护他。

法庭上,芬奇证明罗宾逊的左手自小伤残,根本没有能力对他人施暴。事实的真相是白人女孩勾引了罗宾逊,被其父撞破,罗宾逊在慌乱中逃走,白人女孩谎称被强奸。芬奇要求法庭判他无罪,并且义正词严地呼吁人们要尊重事实、维护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然而在一系列事实面前,种族偏见极深的检察官和陪审团仍然偏信原告,执意要判罗宾逊有罪。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持种族偏见的一些白人进而对芬奇一家进行挑衅和恐吓。面对强暴,芬奇毫不畏缩,他仍然准备继续为罗宾逊申诉。

何为正义,一方面是捍卫人的权利,不分人种,鄙弃歧视,还原真相;另一方面小到如一只知更鸟,我们也不应该去伤害它,因为它们只为人类歌唱,从来不做危害人类的事情。正义是站在人类角度的正义,也要保护其他生命的正义。正义有好多种,存在于家国天下,也存在在普通生活中。

有正义感是一种品质,一种内涵,是我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它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教养。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曾说,当她刚开始进入新闻行业的时候,有人问她做新闻应该关心什么,她说“人”。这么多年来,她也一直身体力行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坚持奔走在正义的道路上,为处于弱势的人发声。

每年,一到秋冬季节,北方地区的雾霾就笼罩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人们抱怨、吐槽、气愤,想要逃离污染这样严重的地方,可是又有种种原因无法离开。于是慢慢学会了接受、妥协,直到习以为常。

行为上的举止礼仪可以长期伪装,内心的正义感无法伪装,教养体现在我们对正义的维护。

从央视辞职后,柴静本想休息一段时间,陪陪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可是孩子出生就自带疾病的事,让她开始思考雾霾对健康影响的严重性。曾经的她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虽然对雾霾感到厌恶,但从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也没有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什么。那时她终于意识到大众和相关部门对雾霾的轻视,而这种轻视最终会给人们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于是,在辞职后的一年时间里,她自费四处走访,请教许多相关专家,探寻雾霾产生的原因,做成了《穹顶之下》这个视频,希望引起人们对雾霾重视的同时,也对有关部门以及企业发起了追问。

不到一天时间,这个视频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其中有支持声,但也不乏异议,但不能否认,这个视频使没有太重视雾霾问题的大众,也开始关注起关于雾霾的各种问题,环保部门也开始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当《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时,柴静将自己调查的所有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以帮助其更好地制定适合当前污染情况的法律法规。人大在看过之后,给了柴静很详细的反馈并且非常感谢她提供的资料。

发现问题的人很多,抱怨现状的人很多,可是真正去做、坚持正义并勇于面对非议的人却很少。回头想想,你我是否也是遇到问题时只会发牢骚而不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人?也许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坚持正义会成为“出头鸟”,没有人会响应自己。但是我相信,有正义感的人永远是大多数。这种正义感,源于发自内心的勇敢与善良,是我们良好修养的体现。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残障男孩在公交车上乞讨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偷正在偷钱包。他口齿不清地想指认这个小偷,可是公交车里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所以都没有理他。后来,猖狂的小偷又一次下手,并且想从下一站溜走。当车门打开时,男孩急得边喊边抱住小偷,防止他逃跑,不管对方怎么踢打都不松手。男孩的行为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乘客发现了不对劲,终于纷纷围过来,跟着男孩一起制伏了小偷。

这件事被报道后,人们被这个男孩的行为感动,纷纷希望找到男孩。最后,虽然遗憾未能找到男孩,但男孩的这种正能量温暖了人们的心。他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残障乞讨人士的偏见。

我们常习惯性地认为有教养的人就是从外形到谈吐到举止都得体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来定义“教养”就太狭隘了。真正良好的教养不是只体现在这些方面,更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品质上。

心中有正义感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光明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黑暗总有一天会过去。我们心中都是有正义感的,关键就看我们敢不敢为之去坚持。

教养的真正核心是正义,有教养的人有一颗仁慈而勇敢的心,不论世事人情如何变化,有教养的人始终知道什么是正义,并坚持不做不义之事。

你的形象来自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

教养和遗传几乎不相关,

教养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

它来自于我们爱过的人、走过的路,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形象。

你的形象其实就是你生活态度的体现。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伸手一抬头,其实都暗含了你对生活的态度,是它们长期浸润的结果。你的形象,来自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那些爱过的人让你进一步看清自己的内心,学会爱与被爱;那些走过的路不断磨炼你,让你体会人生的多种可能,教会你坚强和勇敢。

我有一个叫小希的朋友,长相属于那种微胖界的美女,性格大大咧咧,不修边幅,做事不拘小节,但率真爽快,为人仗义,所以人缘很好。小希是典型的花痴,一直憧憬着童话般的爱情。朋友们经常劝她现实点,可她一直不愿意将就地等待着他的王子。

后来,小希梦想成真,和高冷男神阿良在一起了。阿良不仅英俊,而且举手投足都很有修养,学习也好,是男神的典范。

但所有人都觉得两个人不搭,因为虽然小希长得也不错,可是两个人一看就不像一个世界的人。阿良绅士得体,注重礼仪,而且学贯中西,气质不凡。而小希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我们要感谢爱过的每一个人,他们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修炼了自己的心性,成了更好的我们。

小希不理会旁人的议论,开始为了阿良努力改变自己,从来不穿高跟鞋的她每天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长裙坠地,柔发披肩。她开始减肥,也开始跟着阿良去图书馆上自习,听各种讲座。只要阿良在场,她永远面带微笑,迎合阿良的话题,好使自己在各方面都配得上他。

后来,小希觉得努力融入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太累了,就和阿良提出了分手。小希说,她很感谢阿良,是阿良让她知道,真的有那么美好的人存在,他的那些美好的品质让她学到了很多。这段爱情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变得更好。从那以后,她不再沉溺于美丽又虚幻的爱情,而是努力充实自己。她脱下了长裙,换回了衬衫牛仔裤,却不再不修边幅,衣着简单但干净、大方;她继续减肥,不再熬夜,也开始思考未来;她依旧率真可爱,而且更懂得倾听,更为他人着想。她变得越来越好。而那样的努力是她想要的,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这些都是她在这段感情中的收获。

我们爱过的人教会了我们成长,我们学着爱人,学着自爱。我们的气质里,包含了我们爱过的人,这种气质不只是外表的优雅得体,更是内心的体贴温柔。良好的修养会在爱的浸润下,伴随我们一生,纵使爱人离去,修养也会一直都在。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毕业后一直在国企工作,有稳定的事业,不菲的收入,做事雷厉风行,聪明能干。但她也看惯了为了权力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她能力强,但不喜欢应酬,讨厌酒桌上的奉承虚伪,所以多年来,一直在副经理的位置上升不上去。我曾问她,以她的能力,为什么不换个工作,但她说,毕业到现在,十年了,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已经习惯了,想不到换一家会怎样。

就这样,朋友一直没换工作,直到空降的总经理发布人事调整,任命了能力不如她但八面玲珑的经理,把她调离了核心部门。后来朋友辞职了,用了一年时间放空自己,周游世界。

回来的她仿若新生,不再缩手缩脚,也找到了新的工作,成了一家上市旅游公司的部门经理。朋友和我说,以前她的眼里只有一家公司,只有日常的工作,虽然那些钩心斗角让她讨厌,但她以为大公司都是那样的,是她自己不够优秀。出去后才发现,是自己目光太狭隘,以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就是社会的环境,以为自己生活的样子就是世界的样子。直到真正走出去,才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广袤,真善美和假恶丑都会存在。选择善良就会收获善意。

她这一年去了很多地方,曾在挪威森林里的木屋酒店看雪,在巴黎夜晚的街头听歌者弹吉他,在英国的庄园品红酒,在自驾游的途中惬意享受不同小镇的风光。她遇到了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事;她用心感受每一天,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她说,不走出去,你永远不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欣喜于她的变化,她还是那个聪明能干,不逢迎的女人,但已经不再是那个害怕改变,故步自封的女人了。现在的她,自信、从容,好像恢复了少女时的阳光灿烂。

我们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总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都来源于此。我们要学习那些人身上的长处,完善自身,要有广阔的眼光,不被现有的环境所局限。

我们常听说,你的形象来自你爱过的人、走过的路,所谓的形象,体现在我们容貌上、气质里,也体现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那些我们爱过的人,走过的路,教会了我们成长,提升了我们的修养,使我们成了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