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纠结害了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纠结心理的成因(2)

这位哲学家就是那种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能够不抱怨,善于自我满足的人。生活中,如果懂得自我满足,人们就会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也能发现自己拥有的其实很多,这样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当然,善于自我满足并不是说要不思进取。如果你对现在的状况不满意,那么你可以创造条件去满足于现状。只有这样你才能既活在当下,又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

凡事要自己努力,不要依赖别人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经常抱怨的人,你就会发现:这些人不光是在能力不及的时候请人相助,还想依靠别人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然后自己坐享其成。由于缺乏理解和付出,这类人往往只停留在自己的片面情绪里。

一个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公园散步。广场位于公园的正中央,需要上十几个阶梯才能到达。刚学会走路的小男孩挣脱开妈妈的手,走到第一个台阶下,趴在地上,小屁股抬得高高的,开始向上爬去。年轻的妈妈没有上前抱他上去,只是在身后默默地看着他。

当爬上两个台阶后,小男孩感到台阶很高,于是回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看着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看了看前面的广场,继续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干净的衣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

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慈爱地抱起他,在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男孩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成了孤儿。家境极为贫穷的他,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是他热爱知识,求学好问。买不起纸和笔,他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为了生活下去,他做过工人,当过律师。

29岁那年,男孩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了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入主白宫,并在任职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个男孩就是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提供创造完美人生的条件,而是给孩子一个让他们自己创造完美人生的机会。美国的比尔·盖茨为了不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慈善组织,不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希望儿女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好好生活。生活是由自己创造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不要依赖别人,靠自己努力创造的生活即使有遗憾也是最美好的。

习惯依赖别人的人应该放弃那些虚无的幻想,多为自己创造机会,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走出坐享其成的误区。通过努力和沟通获得别人的认可,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自己也会变得充实自信。

3.贪婪心理——拒绝攀比,知足才能常乐

生活中,过分追求“名”“利”其实就是人的贪婪心理在作祟,沉溺在“名”与“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人,当然会徒增许多烦恼和纠结。所以说,贪婪是纠结的根源,贪婪越多,纠结越深。

贪婪是什么

俗语有云:“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俗语还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些说法都是描述“贪婪”的。那么,贪婪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贪婪是一种对金钱、名利过分强烈的欲望。也有人说:贪婪是人的虚荣心使然。他们说得都对,贪婪这种欲望并非遗传所致,而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受外界不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形成的唯利是图、以权谋私等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

贪婪的成因

极端的个人主义

贪婪的人都是自私的。这类人觉得世界就是为他们而创造的,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所有。这种人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上帝为大家,人人为我”。遇到事情,贪婪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只有利益才能驱动他们前进,而且永不满足。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可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利益,甚至是出卖国家的利益。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关系中,表现为一切从个人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自视高明,个人意见第一,自由放任,个人英雄主义等;二是在大众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在一边。

坎坷的成长经历

现在很多贪婪成性、有权有势的人,有不少出身寒门或家道中落,有一段坎坷的成长经历。他们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对自己很不公平。同样的人,有的人很轻松就取得成功,而他们却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当这些人地位、身份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索取更大的权势,以弥补以往的短缺和不足。

可怕的攀比心理

有一些贪婪之人原本也是清高自重者,但是看到那些曾经和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他们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攀比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很多收入比平常百姓多几十倍的人,因为攀比和面子问题,依然不满足于现状,看到别人比自己富,比自己强,总想千方百计赶上去,超过他,彰显脸上荣光。有了住房小车,还要买几套豪宅;过上了奢华生活,还要包二奶养小三;存款多多,还要移民国外……

难逃的侥幸心理

有贪婪之心的人,刚开始并不都是利欲熏心之人。最初他们伸出欲望之手时,大多都有惧怕心理,既怕引起公愤,又怕被人抓包。但是一旦成功得手,尝到甜头,他们便会沾沾自喜,产生侥幸心理,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大。存侥幸心理的人其实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是违背道德或法律所不能容许的。但因为自己的精心策划、设计和安排,侥幸没有暴露,他们就把这种侥幸的没有暴露看成是不会暴露。就仗着自己的贪婪心理,凭着侥幸心理,继续去做错的事。每一次的成功都加强了他们的侥幸之心,人生道路离正途也越来越远。

克服贪婪之心

贪婪是人生的大敌,它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陷入永无止境的追名逐利中,最后身败名裂。所以,克服贪婪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个人要想不贪婪,就要学会与自己的欲望做斗争,从平淡的生活中获得满足,还要学会用简单快乐的心过好每一天。

人要知足常乐

美国查普曼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对生活满意度较高的50岁以上成年人,他们死亡风险明显偏低。只有在生活满意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时,这种上下波动就会对死亡风险起到重要影响。这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要懂得知足常乐。

在喧嚣热闹的社会中,许多人失去了自我。他们总是相信,当自己置身于热门行业、职业、话题时,就俨然处于社会光环的中心,就会得到权力、地位和财富,就会得到快乐。等花尽毕生的力气追求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所期望的快乐,反而带来了痛苦。

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悲伤,不能存攀比心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战国时期,北部边塞有一位养马的老人,大家都叫他“塞翁”。忽然有一天,他的马群中有一匹马跑到了胡人的地盘上,邻居们听到这事,都跑来安慰他不必太在意,年龄大了,要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反而笑笑说:“丢了一匹马而已,我的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都觉得好笑。心想: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真是会自我安慰。可是过了没几天,塞翁丢了的那匹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另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塞翁的马自己回来了,都非常佩服塞翁的远见,纷纷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人家有先见之明,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好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了,他忧心忡忡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还故意隐藏不说出来,以此显耀他的聪明才智。

塞翁有个独生子,从小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那匹被带回来的马威风凛凛,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十分骏美,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每天都得意扬扬地骑着那匹马出去游玩。

有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策马奔驰,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后,又纷纷来慰问塞翁。塞翁却说:“这没什么,虽然儿子摔断了腿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塞翁肯定是伤心过度以致胡言乱语。

他们实在想不出来,摔断腿能带来什么福气。

没过多久,胡人领兵大举入侵,边塞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反而因为摔断了腿,不用服兵役上战场。很多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则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生祸患无常,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得失,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乐。生活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你愿意,生活随时可以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知足是一种坦然、从容、平和的心态。懂得知足的人,不为劳苦而伤悲,不因挫折和失败而纠结,能够化逆境为顺境;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对生活有过分的要求,他们永远觉得现在的生活快乐幸福是最重要的。

明朝有个文人叫胡九韶,家里条件很艰苦,为了养育妻儿,他一边教人读书,一边努力耕作,但这仅仅只能做到衣食温饱。

每天一到黄昏时分,胡九韶都要放下手边的工作,走到门口焚香,朝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这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取笑他,说:“一日三餐吃的全是菜粥,你这哪叫什么清福呀?”

胡九韶回答说:“可是我们很幸运啊!第一,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和谐,没有战乱;其二,我们一家大小有的吃、有的穿,没有人忍受饥饿和寒冷;其三,全家人平安健康,没有人卧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违法乱纪,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在这世上,能做到简单快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孩子,一种是彻悟人生的智者。胡九韶就是后者,他的清福就是知足常乐,而这种“常乐”是广义的,从大环境联系到小环境,从国而到家,从家而到个人,一环扣着一环。“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找到生活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积极反映。

学会自我约束

歌德曾经说过:“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之所以变得贪婪,是因为自我没节制,没有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能力,尤其能控制人们的情绪和欲望。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贪婪的欲望。一旦这种欲望失控,人就会变得随心所欲,事情的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它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它能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

但是,贪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它,放任贪婪主宰人的意志。

因此,克服贪婪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学会约束自己。

约束自己是严于律己的表现,也是不断进步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一个自律的人善于经常检查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省,不断纠正错误,完善自我。

“股神”巴菲特投资股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始终能克制自己的贪婪欲望。1984年到1986年,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大牛市,股票指数狂涨了2.46倍。那个时候,人人都在谈股票,大家都围着基金经理打转,连牙医也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股市行情,巨大的金钱诱惑激发了几乎所有人的贪婪欲望。

然而巴菲特却反其道而行,从1986年起,他开始大量抛售股票,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经抛掉了除了华盛顿邮报等三只股票之外手上所有的股票。同年的10月,美国股市暴跌,很多人一夜间倾家荡产,而巴菲特由于仅持有的这三只重仓股,最后反而在当年的反弹中赚了20%。

巴菲特曾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需要恐惧。”有一段时间,在石油上涨的时候,巴菲特却坚持卖掉了手中持有中石油的股票,当时很多人说“股神老矣”。因为如果巴菲特能再晚一段时间减持,他就可以多赚取上百亿。可是后来中石油不断下跌的事实却让大家不得不信服股神的明智。当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全盛之时,巴菲特却远离诱惑按兵不动,这举动屡遭众人非议,而互联网泡沫的灰飞烟灭,也让巴菲特再一次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很多人都问巴菲特在股市常年不倒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有一个伟大的老师,半个世纪以前,他教给我一个重要的投资思想。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实践这个投资思想。我很幸运,在投资方面我对情绪有很好的掌控力,但是我并没有所谓的投资秘诀。”

连世界公认的“股神”巴菲特,也常常因为不愿过分贪婪而约束自己。由此看来,约束自己确实是克服贪婪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