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逼你上路的人
刘备心神不定,回到县衙,找来几个在官场浸淫多年的小吏商量应对之策。小吏们略一合计,立时心知肚明,对刘备说:“大人,你不知道,督邮作威为难你,无非是索要贿赂。”
刘备才刚刚当了几个月的小官,对官场上的这一套规矩并不熟谙。经小吏们一提醒,这才明白过来。他顿时想起自己的恩师卢植,也是栽在这件事上。刘备不由叹了一口气,连位高权重如卢植者,都无法幸免,何况自己呢?这县尉虽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但总算是摆脱了织席贩履的底层生活,如果丢了这个职位,一时间也不知何去何从。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刘备还是不太想放弃这个县尉职位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要想保住县尉这个职位,不贿赂督邮是不可能的。只是刘备素来贫寒,上任日短,又不曾勒索百姓,哪里有钱去行贿送礼呢?
刘备闷闷不乐,束手无策。但督邮借着圣旨,狐假虎威,不得手是绝不会罢手的。而且,这等奸猾官吏,最惯于利用明面上的规则来暗地施行潜规则,令人防不胜防。
第二天,督邮看刘备没有任何动静,立即使出了另一招。他将县里的文书小吏唤去,索要一应文书,想要从中找出刘备不称职的铁证。
刘备赶去求见通融,却被拒之门外。
刘备怏怏而退。他的兄弟张飞却憋不住气了。在喝了一顿闷酒后,张飞怒气冲冲,闯入馆驿,一把揪住督邮,拖出门外,绑到一颗大柳树上。张飞扯下柳条,对准督邮一阵猛抽!督邮吓得魂飞魄散,痛得鬼哭狼嚎,连声大叫“饶命”!
张飞打得兴起,怎肯放手?
旁观的人怕闹出人命,知道非刘备不能叫停张飞,急忙跑去报告刘备。刘备赶来一看,张飞打得正起劲,已经一连打断了十几把柳条了。督邮见刘备来了,顿时忘了自己曾经对他傲慢不敬,哭求道:“玄德公救命!”
刘备见张飞打得起劲,心中顿感万分畅快,此前所受的恶气立即一扫而空!刘备恨不得冲上前去,抢过张飞手中的柳条,亲手暴打这个凌辱自己的督邮。但他随即想到后果不堪设想,急忙喝住了张飞。
正在此时,关羽也赶到了现场。关羽看了一眼,对刘备说:“兄长立了这许多大功,只得了县尉之职,还被这厮如此无礼对待。我想枳棘丛中,非鸾凤之所。我们不如杀了这厮,弃官回乡,别图远大之计!”
关羽这是告诉刘备不要有侥幸心理,现在已经把督邮彻底得罪了,唯有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而杀了督邮后,此地当然不能再留,只有一走了之。
督邮一听,吓得魂飞魄散,一叠声的“玄德公饶命”就像杀猪般,叫的分外急切、响亮。
刘备该如何选择?
是饶了督邮,求得谅解,然后继续在安喜厮混,还是杀了督邮,挂印而去,一走了之?
这两个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放过督邮,督邮记恨在心,日后一旦报复,难有宁日。而杀了督邮,则是公开与朝廷作对,这比放过督邮的后果更为严重。
刘备必须立即作出选择。
关羽所说的“远大之计”这四个字深深触动了刘备。这是刘关张三兄弟不敢告人的最高梦想。关羽这么说,显然是在暗示对安喜岁月的不满。毕竟,屈身于这样一个贫瘠小县,与期望中的王霸雄图相差甚远。刘备最担心的就是关羽张飞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刘备选择放过督邮,继续苟且于安喜,就算督邮答应绝不报复,恐怕也会失去关羽的拥护。
兄弟比官位更重要!
这就决定了刘备不能做第一个选择。但刘备也没有采纳第二个选择。急切之间,刘备拿定了主意。作出了第三个选择。他解下腰间的县尉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说:“你一贯为非作歹,就算杀了你也是罪有应得。但我今天还是留你一条活路,希望你好自为之。现在,这印绶就交给你,老子不干了!”
说完,刘备招呼关羽张飞二人,飞身上马,绝尘远去。
刘备看似给督邮留了一条活路,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条活路。如果真的像关羽说的那样,将督邮一刀两断,那就是杀害朝廷命官的重罪,恐怕四海再大,也难有刘关张三人的容身之地了。这一应对,再次展露了刘备急中生智的能力,也让关羽张飞更添敬意。
督邮大人捡回一条命后,却不想放过刘备了。他立即上报郡守,差人追捕刘关张三人。
刘备从军扫黄,浴血奋战好几年,好不容易混了个小官,却不幸遭遇督邮,竟变成了国家的逃犯,连原来的一介草民都不如。这是刘备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刘记创业团队好不容易开创的一个小小局面,非但清算归零,甚至可以说是连本带利,蚀个精光!
很多人因此将督邮视为刘备命途中的大灾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督邮其实更是刘备的大贵人。刘备虽然志向远大,不甘心在安喜埋没一生,但每个人都是有得过且过的惰性的。如果不是督邮苦苦催逼,刘备也许很难下定决心放弃县尉的职位,而再一次走上奋斗的旅程。
安逸会扼杀一切的雄心壮志,痛苦才是思想的原动力。在狼狈不堪的逃亡日子里,刘备开始了对天下大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事非亲历不知痛。当初卢植被索贿不成的宦官击倒时,刘备只是一个旁观者。而督邮的到来,则让刘备也成了受害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督邮是一个“好老师”,给刘备上了有切身之痛的一课。
刘备从卢植和自身的遭遇出发,判断大汉朝奸佞当道,小人横行,贪腐肆虐,正人君子难有出头之日,恐怕已是积重难返。
基于这样的一个认知前提,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黄巾起义的必然性。张角虽然很快就被剿灭,但黄巾余部依然此起彼伏,想要代汉而立的雄杰人物不断涌现。
这个判断给了四处逃亡的刘备莫大的安慰。只要天下大乱,自己就不会缺乏出头的机会。只要天下大乱,自己的远大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向他人,认为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样以同一方式思考。这就是虚假共识效应。当刘备认定贪腐横行,汉室将倾后,他认为别人一定也和自己持同样观点。但事实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室真正的衰亡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不过,虚假共识效应带给刘备的过度乐观,也为他的持续奋斗提供了足够的勇气,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过度乐观带来的美好预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再碰壁也让刘备倍尝艰辛,倍感无助。
尽管刘备对未来预期良好,但流亡的日子总是要一天天切实度过的。在机会尚未露脸之前,闲淡似水的日子无异于一种折磨。
督邮不但在行动上逼着刘备上了路,也在思想上逼着刘备上了路。夜深人静之时,刘备一再反思了自己在“鞭打督邮”事件中的应对处置。尽管已经有所克制,但这依然是刘备这一生中第一次冲动行事。
冲动看似潇洒,但其实代价巨大。对于一无所有的刘备来说,要重新找到一条晋身之路,并不那么容易。刘备觉得,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应该把自己的名声经营得更好才对。名声是最好的护身符。只有未雨绸缪,让自己美好的声誉配得上“汉室宗亲”的称号,并广为传播,才是应对督邮之流“根脚之问”的最好方式。
要获得美誉,其实是有捷径可走的,那就是获得名士的评价。比如,汝南名士许劭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他人的评论,时人称之为“月旦评”。无论是谁,一旦获得好评,立即身价百倍,名扬天下。枭雄曹操在没有发迹时,一直死缠着许劭给自己来一次点评。许劭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给了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曹操由此名动天下。
但这条捷径对刘备来说却是一条死胡同。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国家逃犯,而是因为他的出身实在太过寒微,连名士的门都走不进去。
刘备只能依靠自己,从点滴的细节做起。善积跬步,亦可致千里;善积小流,亦可成江海。就在这深刻的反思中,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萌芽,渐渐生发。此后,在他漫长的奋斗生涯中,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貌似酣畅淋漓,徒呈一时之快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坚忍苦守,坚韧不拔,以致于人们忘记了刘备性格中也有坚硬暴戾的一面。直到刘备功成名就,在生命的暮年,为了给关羽张飞复仇,他才再次冲冠一怒,倾尽蜀汉整个国家之力,大举讨伐东吴。
……
心理感悟:人生中最值得感谢的就是那些逼你上路的人。
虚假共识效应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向他人,认为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样以同一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