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是谁让你守住青春的箴言,站在原地(5)
平日喜欢四处收集窗花。简单的人物、戏曲或习俗的题材。它们容纳了民间的故事和戏曲的情节。它们都是经过再三精挑细选的,寓意深刻,表现着内心的感受。收集回家,张张妥帖夹于硬纸板内或小心镶裱。
客厅里有一个玻璃柜子,选一些精小的贴在上面,或压于桌面,装饰单调的柜壁、桌面。偶尔收集一些自然的事物,诸如干枯的棕树叶、树藤、礁石,放于柜台,彼此对应成趣。偶有旧友来访,一起喝茶,在射进窗户的阳光里,对着如此优美而回味无穷的装饰,无须言语或过多言语,许多情感、美好自然相互流通。它们会自然形成段段撩人心扉的回忆。
在他收集的旧物里,发现一本小时的笔记本。里面夹着许多小小的窗花,皆是出自阿婶的手艺。内心的欢喜溢于言表。端详她的作品,一刀一划,遒劲坚韧。这些值得珍藏的窗花,透射着内心无限的美与爱,流淌着她手里传递的温暖、热量及情感。
有时静静端详那些精致窗花,许多情景会浮现在眼前:美好的夜晚来临,月色洒落在圆形簸箕上,戴着花镜的老人,借着灯光端详她手中的一纸窗花,流露出满足的表情。月色下的天井里,水缸里的荷花散发着不自知的清香,梁间飞燕已慢慢进入夜晚的安静中……觉得那美好如月色清朗,会不时端正并充盈一个人清幽的心。
李商隐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窗花历史久远,但如今已不仅是喜庆迎春的唯一需要,它已成为装点日常生活的饰品。传统的事物流于日常生活,才是一切美的中心,它隐含着文化的根源。从日常的生活里表现出来的,才是价值的实质体现。
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敬重。
幽暗中,你如萤火缠绵
-1-
首先想到了《窗里窗外》,林青霞的一本随笔集。书中涉及演艺生活、亲情友情、旅途见闻、人生感悟,诸如此类话题。这是她的第一本书。此后开始转变,从演员到作家。
书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经过这许多年,自己开始写文章才体会到,原来摄影机对导演来说,就好比他手上的一支笔,他要下了笔之后才知道戏怎么走下去是最好的。他要演员拿掉自我,走进角色。他像雕塑一样,把那些多余的不好的去掉,剩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精华。”
生命从此获得新的提示,得以继续前行。而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背负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上休息,获取这梦中的光亮。
在创作路上她也遭遇过瓶颈,拿作品去拜见董桥。她回忆说,董先生很注重标点符号,我文中的逗号、句点、惊叹号,经他一一调试、修改,就更加鲜活了。又去请教龙应台。偶然的机会,在酒店匆匆见面。只有几句话,不要写“我觉得”,不要教训人,不要太客气写“我很庆幸”之类的话。
“有时候,灵感一来,就坐在梳妆台上,拿出纸笔写。写着写着天就亮了。”“有时写到后面,不知道如何结尾了,非常难受。”这些都是她转入写作后所获的心得。后来这些细节都收入了《不敢做的美梦》。
-2-
汪曾祺的《星期天》写道:“课余或看看电影,或到一位老作家家里坐坐,或陪一个天才画家无尽无休地逛霞飞路,说一些海阔天空、才华迸发的废话。吃了一碗加了很多辣椒的咖喱牛肉面后,就回到学校里来,在‘教学楼’对面的铁皮顶木棚里写小说,直到深夜。我很喜欢这间棚子……雨天,雨点落在铁皮顶上,乒乒乓乓,很好听。听着雨声,我往往会想起一些很遥远的往事。但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我现在在上海。雨已经停了,分明听到一声‘白糖莲心粥——!’”
听水斋是汪的住所。那里,可听得“隔壁人家楼上随时会把用过的水,从高空泼在天井里,哗啦一声,惊心动魄”。
那时汪刚到上海,工作屡屡碰壁,陷入困境的他甚至想到自杀。写信给老师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回复大骂他一顿:“……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此后在听水斋,汪完成了《邂逅记》《受戒》《鸡鸭名家》《大淖记事》等作品。那一声“白糖莲心粥”的悠长叫卖声,对他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听到那个声音,“我往往会想起一些很遥远的往事。但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我现在在上海。”如此清楚,至此天空辽远。
-3-
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叫作《泰囧》。乍看觉得怪异费解。查阅了资料,感到了其中的韵味。“泰”在《易经》里,是超越界限束缚,通达无的大化真境。“囧”是象形文字,窗口的光明。
电影频道第十三届百合奖,台上皆是获奖感言。徐峥受邀出席。他说,野百合也有春天的好彩头……总而言之我这朵野百合,来到了百合奖。然后想起了他的这部影片。
屏幕上继续出场的是杨千嬅。从护士到歌手、演员、公益人。开场白是:有勇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有勇气。继而有杨采妮,从专栏作者到编剧、演员、导演。她说,行动产生力量,带来改变……
从“电视电影”“数字电影”“电影”到“改变”,电影每天都在变化,纪录每天都在刷新。徐峥最后说,生活如同电影。没有永远的“泰”,也不会有永远的“囧”。否极就会泰来,囧后必将光明。
喜欢不变地、一如既往地节制自己对身外事物的索求,唯一拿出去的是,沉住气,然后试图改变自我格局。与一位朋友一同观看节目,谈及“改变”,他这样说。
那档节目的主题是:改变之夜。
看完节目,想起许多相似的故事。那些故事在被回忆的瞬间,于幽暗中发出微光,如同只有在夜色里才能被发现的萤火。这是一种生命,缠绵不休。
为一朵花开,全身而退
-1-
清晨跑步的路线要经过郊区一个村庄。那里有一条小溪,两边的农田种植了芭蕉树,清晨的风景十分美好。芭蕉树叶阔大挺拔,主脉明晰。大大小小的芭蕉树分布四周,高舒垂荫。许多高大的芭蕉树结出大串果子,有些颜色开始变黄。农人采用树上黄的自然法则,等其果实完全熟透才会采摘下来。
连续的雨天中断了晨跑。周末午后天气晴朗,驱车去那里画水彩画,发现溪涧两边那些高大的芭蕉树皆已枯黄。突然觉得惊奇,问及忙碌的农人,他说,果子被割下了。往树上看才发现硕大的果实不见了。农人说每棵芭蕉树只有一次的生命,结完果实后就自动枯萎、死去,这样它根部的小芭蕉才能生长起来。
在粗大的根部,确实已有小芭蕉破土冒出。它将继续一条道路,成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这种巨大的力量之下,即便连续雨天,雨水充沛,地处溪边阴凉,老芭蕉最终仍选择了结束,迅疾如同利刀砍断悬梁的绸缎,毫不犹豫,以保全新的生命延续。
-2-
一位职业是助产师的朋友向我感叹,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场景。那些只在电视屏幕上见过的情景,当它成为生活里的真实,还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简直变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
她说,几天前她们接到一位临产的孕妇。进入产房后,孕妇遭遇难产,躺在产床上几近昏厥。情况危急,如果留下孩子,可能母体难保。反之将失去孩子。两难之下,丈夫选择留下大的,然后在协议书旁边写道:亲爱的,我不能失去你,孩子以后还会有。朋友说,她拿着协议书进入产房后,他的妻子一看,满脸泪水地说,留小的吧。然后坚强生下,最后大出血。结局还好,经过全力抢救,大小最后都保住了。
孩子是好的。亲人是好的。但当戏剧性的情景真实发生在身上时,如何顾全,又该如何取舍?生离死别都将是人间悲剧。彼此都没有对错。但母性的力量最终超越一切阻拦和障碍,殒身不恤。
-3-
在剧本《伽利略》中,布莱希特有一个独特的呈现,他写到伽利略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对抗到底,为伟大的原则被教会迫害而死;二是选择屈服,保全力量,因为还有更多的发现、更大的贡献、更大的颠覆要做。
伽利略发现了地球的原理,但他的伟大原则是教会所不容的。在这种“所不容”的巨大国家机器面前,伽利略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被当时的很多人认为他是妥协屈服了。但有谁能够理解,他是为了一个更大更重要的东西。
两者的核心是,当个人需要去面临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时,要明白什么时候要抗争、要牺牲,什么时候是可以退让的。这是一种精神与主义。
这些故事,涵盖了一切事物秉性赋生的根源。它们是一面镜子,映照人对春山。如同冬之隐退,亦不过是为了一朵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