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地民间节日
1.傈僳族刀杆节——“爬刀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2.傈僳族刀杆节起源
刀杆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有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并能够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带领傈僳族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族人民十分悲痛,为表达他们对这位英雄的思念,把他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3.刀杆节活动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架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并吸引了海内外的观众前来观看,实为一场国际的盛会。
4.苗族“芒蒿”节
苗族的“芒蒿”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七举行。“芒蒿”是苗族传说中的一种长寿动物。苗族人将“芒蒿”誉为正直、友善、勤劳、勇敢、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对“芒蒿”的喜爱也是自不待言的,人们装扮成“芒蒿”,认为这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它是苗族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并已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5.苗族鼓藏节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苗族聚族而居,雷山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地域组织“鼓社”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在苗族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
6.鼓藏节来源
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载,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鼓藏节就是祭祀枫树和蝴蝶妈妈。
7.鼓藏节仪式
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从杀猪或牛祭祖到节日活动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头”组织安排,人们必须服从。鼓藏节的活动以跳芦笙舞为主,一般持续5~9天。
鼓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第一年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第三年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其间历时达四年之久,可见苗族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了。
8.苗族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9.苗族吃新年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为2天。
10.锡伯族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11.西迁节来历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在这里繁衍生息,渐渐发展成今天的锡伯族。所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12.西迁节活动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赞美与喜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喜庆的气氛往往吸引周围很多村民的观看,渐渐成为他们民族的一个特色节目。
13.锡伯族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的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节日这天,人们早早地来到大街上,带着晚间就准备好的抹黑布并伺机寻找需要被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还会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地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示弱,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虽然脸上、手上甚至身上都是脏乎乎的,但是人们的心里还是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14.汉族“填仓节”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15.填仓节来源
相传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看到百姓们这水深火热的生活,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虽然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的,而且皇帝也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仓官,以后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这既有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了。
16.彝族祭火节的由来
关于祭火节的由来,大致是这样的:彝族阿细人十分崇尚火,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彝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火神”木邓。据史诗《阿细先基》记述:阿热和阿咪造出了最早的人类,然而他们只会使用旧石器时代最简单的原始工具,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根本无法抵御猛兽的侵袭。有一天,他们发现,山洞对面的山顶上,一棵老树遭雷击后起火了,而且被火烧过的野味很好吃,从这以后他们才知道用火烧熟食物来充饥。
但是因为先民没有保护火种的有效方法,一次大雨不幸浇灭了火种。族人都很伤心,为了让大家以后还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木邓这位青年从身体相互摩擦生热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自告奋勇要帮大家取到火种。在酋长阿达木的支持和布置下,木邓在一根朽木上打钻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钻火成功。火种失而复得,人们欣喜异常,狂奔狂舞。所以在彝族人心目中,木邓就是他们的“普罗米修斯”,是阿细人的“火神”。
17.彝族采药节
这个节日主要是在云南小凉山一带盛行。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这天,天刚蒙蒙亮时,男女老少就拿着采集药材的工具到深山、深涧、低谷等药材较多的地方去采集。当地人认为,在这一天采集到的药材治病效果最好,很多人家还要拿到集市上去卖。
18.泼水节——傣族的新年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是每年的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为期3~4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汉族的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日时期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天既不属于前一年,也不属于后一年,因此称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这一天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的日子,因此人们习惯于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19.泼水节由来
追根溯源,泼水节来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被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在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它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20.关于泼水节的神话传说
远古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常常弄得庄稼颗粒不收,民不聊生,人们哀声载道。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对付他却都没有成功。后来,这个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一致决心要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其中第七个姑娘十分聪明,她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唯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他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睡得很死,于是姑娘们决定当晚就采取行动,她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拴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可是头刚一着地,地上就开始燃起熊熊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拣起头颅,大火立刻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到了换人的时候,人们会给抱头的姑娘冲冲水,以便冲去她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姑娘,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21.泼你就是祝福你
在“麦日”,一大清早,人们就会将采来的鲜花绿叶拿到佛寺去供奉,还要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后,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去盛水,他们涌出大街小巷,互相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这就是对当时生动的场面的描述。“泼湿一身,幸福终身”!——泼水在这里还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如果被泼还代表着别人对你的祝福。
22.藏族跑马山转山会——沐佛节
跑马山转山会是藏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沐佛节、敬山神。主要流行于四川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在那一天要用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的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都会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庆祝节日。人们要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会支起帐篷进行户外野餐,表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期间骑手们还会进行跑马射箭比赛。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文化体育活动。
23.跑马山转山会的由来
跑马山转山会一般多在康定举行,这是自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地区后才有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因他在农历的四月八日诞生,因此这一天人们会用九龙喷圣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浴佛节”。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一件善事,颂一声佛,就可得十万倍之功德。所以农历四月八日,康定炉城镇城区内的各佛寺都要组织仪仗队自康定东门出,上跑马山,下经公主桥,转金刚寺、南无寺、杨柳林,经阿里布谷山腰至于耳坡返回。信徒们亦随之转山(藏语称“八角”),以纪念佛祖诞辰。后因农历“四月八”正是康定春暖花开的季节,宗教信徒们在转山礼佛后集于金刚寺、南无寺、跑马山的草坝和丛林中搭起帐篷来踏春畅游。久之成俗,“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就成了康定各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24.火把节——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又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25.火把节三部曲
火把节的第一天为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夜幕降临时,村寨里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用传统的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第二天是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们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然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就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26.凉山彝族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他们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既然阿体拉巴以铁饼为食,那他的力气一定比自己的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和他进行了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十分震怒,于是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到人间捣乱,这些虫子吃掉了地上大部分庄稼。阿体拉巴为了拯救村民,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去烧地里的虫子,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27.彝族撒梅支系火把节传说
撒梅王与异族抗争,不幸头被砍掉了,等到星宿出现后又长出来一个头,继续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对方砍掉他的头后用尖刀草扫过脖子,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就会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打起火把来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28.壮族牛魂节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壮族的牛魂节,在壮族人看来,牛是天上的神物,因此对牛特别尊敬。传说,天上的牛王就在四月初八这天诞生,当初因为人间闹旱灾,土地干涸,庄稼枯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撒草种,原定是三步撒一把草种,结果,牛王竟一步撒三把,搞得野草丛生,侵占田禾。于是,牛王被罚在人间吃草,但是天上没有忘记它,每年的四月初八还会派牛魔王下凡给他过生日。这一天,人和牛都要停止劳动,主人要泡枫叶水用糯米蒸饭,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还要摆上供品,人们唱山歌来庆祝牛的生日。
29.壮族霜降节
壮族的霜降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这个节日主要是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着肉、年米、香烛等物品来到玉音庙前祭拜,在清代,这种祭拜活动不仅百姓要参加,而且州官也必须身着朝服率领百姓进行祭拜。但这种活动到了1949年以后由供祭改为了民间的唱歌、舞狮子等纪念活动。
30.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在每年的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之一。
31.福州拗九节
拗九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二十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32.佤族播种节
播种节又称“惹岛”节,在佤历“梭面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由主人将牛杀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节日当天,大家还忙着把村中的道路修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青壮年有的上山打猎,有的下河捉鱼,有的去野外埋锅准备野炊。把打来的野味,捕到的鱼虾,全都放在一起,烧成各种可口的饭菜,共同享受。这种平均分配共同享用的作法,表示全族人民团结和睦。各家的主妇,则要到田间去做一些象征性的播种活动。
晚间,全寨人们聚集在火塘边,开展娱乐活动。青年们唱歌跳舞,老人们吃酒祝福。节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就展开了。
33.白族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34.三月街起源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这便有了以后每年盛行的三月街活动了。
35.三月街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便天天到民间抓人。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36.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日。流行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当天,人们给马烙印、除坏齿、剪耳记、剪鬃尾,给羊割羊势等。上述生产活动结束后,人们互相拜访,举行宴饮、歌舞等活动,欢庆丰收。
37.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活动
老人们在米阔鲁节这一天把母羊羔送给儿女、外甥、侄子,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青壮年们不论到谁家,主人都要为前来帮助劳动的人们设酒席致谢,酒宴按先茶后酒的习惯进行。在敬酒时,主人捧一木盘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并宣布当年仔畜成活和牲畜增加的情况。来者也要祝愿主人所养的牲畜兴旺,被烙印去势的牲畜数字与岁俱增。酒席间,大家还要尽情歌唱。这种繁忙而又欢乐的活动,从一家转到另一家,牧民们整日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38.瑶族达努节
达努节又称祖娘节、瑶年等,是广西马山、隆安等地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达努”在瑶语中的意思是“不要忘记”。达努节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一般欢庆三天。节日的周期各地略有不同,是根据当地习俗、作物收成、六畜兴旺等情况决定的,一般一年一次,也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或十二年才一次。
39.达努节传说
相传在天地混沌的洪荒时代,有两座一样高的宝山,相隔一里,右边那座叫密洛陀山,左边那座叫布洛西山。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突然响起一声霹雳,两座山同时裂开两道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布洛西,从密洛陀山走出一个壮实的女人密洛陀。后来这对男女结成了夫妻。不久,他们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她们各自出去谋生,其中三女儿拿着密洛陀给她的一斗谷子到山里去开荒种地。谷子发芽了,野猫出来刨;禾苗分叶了,麝香羊出来啃,最后连种子也没收回来。三女儿跑回来向密洛陀哭诉,密洛陀听后安慰三女儿道:“家里面还有一面铜鼓,你拿去吧。它可以帮你驱赶野兽,又可以给你带来快乐。”三女儿将母亲的话记在心里,烦闷时,一敲铜鼓,愁云当真顿消;鸟兽来吃庄稼时,铜鼓一敲,鸟兽果然逃之夭夭。就这样,第二年三女儿获得了丰收,以后就留在山里传宗接代,成了现在的瑶族。所以,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里,铜鼓成了瑶族的传家宝。后来,密洛陀去世之前,特别嘱咐三女儿道:“你没有什么丰盛的礼物,到时候只要酿一缸小米酒,带四两新麻来做献牲就可以了。生日前三天,你拿铜鼓来闹场。”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三女儿一一照办。所以,瑶族的达努节是由五月二十六日开始,到二十九日结束。届时,每家每户都以四两新麻祭祀,以示永不忘记瑶族祖先的生日。
40.达努节活动
达努节这天(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杀鸡染蛋,聚餐痛饮。各个村寨大摆歌台。人们衣着节日盛装,提酒带肉,敲起铜鼓,吹奏唢呐,对唱山歌,还举行赛马、斗鸟、赛弓箭等比赛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推至高潮。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头裹刺绣图案精致的黑头巾,耳戴银环,胸挂项链,手戴银镯,身围彩裙,使节日更添美丽的色彩。
41.尝新节
尝新节是仡佬族和布依族、白族、壮族等地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老或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分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师口诵仡佬语,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规矩地跟读。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唱山歌、耍武术等庆祝活动,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拴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42.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地藏是在释迦牟尼寂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度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
43.地藏节活动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民间的地藏节可遥接目连救母的中元节。有人家屋檐下插上一排棒香,有的则是在茄子周身插满棒香排在屋檐下称作“落苏灯”。落苏是茄子的别称。
44.苗族芦笙节
在苗家,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
45.芦笙节活动
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千米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煞是喜庆。
46.芦笙节的动人传说
在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叫阿旺。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当地有一个贪婪残忍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一天傍晚,它刮起一阵妖风,趁人们忙乱之际,张开魔爪抢走了阿旺。乡亲们奋力救援却无能为力。这时,从远方来了一位勇敢机智的青年猎手茂沙。当他听到野鸡精的暴行时,义愤填膺,便帮助乡亲们救下了阿旺姑娘。茂沙的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到哪儿去找他呢?后来她父亲想出了一个寻找茂沙的好办法。他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一支支芦笙,请乡亲们四处传递消息:古历正月十八到舟溪来跳芦笙。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如老爹所想,茂沙也知道了。那天,茂沙也赶来赴会,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织的花带系在芦笙上,大大方方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茂沙也很爱阿旺,当即褪下银手镯,给她戴在手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爱情便有了芦笙节。
47.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
48.盘王节由来
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漂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漂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大海马上变得风平浪静,船也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
49.盘王节活动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的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50.花朝
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这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