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史记》疑案解读(3)

窦姬一开始被分到代王宫中时,一直愁眉不展,因为此处并不是她的家乡,可是命运之神却特别光顾她,使她因祸得福,时来运转。原来,窦姬被代王看中,一人独得宠幸。不久,窦姬就为代王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刘膘。刘膘后来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到了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窦姬又为刘恒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刘启。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后来阴差阳错,刘恒在陈平、周勃等大臣的拥戴下,继承了帝位,是为文帝。成为天子之后,刘恒立刘启为太子,并册立窦姬为皇后。第二年,窦皇后生的小儿子刘武又受封为代王,后又受封梁(今河南开封),是为梁孝王。

窦姬晚年一直相信黄老学说,她眼睛失明后,就叫人一遍又一遍地给她朗读老子的《道德经》。她不但自己学而不厌,而且督促景帝也要学。她觉得文帝以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约法省行,才使得国家从战乱走向恢复,因此,黄老学说作为立国之本是不能变更的。就老子的具体思想而言,河北省邯郸学院的李傲雪在《窦太后和老子的“三宝”思想》中,曾提出:“作为老子立身处世原则的‘三宝’思想对窦太后有着具体而微的影响,窦太后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践行了老子的‘三宝’思想,以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和作为,较好地诠释了老子的‘三宝’思想。”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完全置身度外,对于朝廷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事实上,她不但没有浮尘淡世,相反还想干预朝政。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尊窦姬为皇太后。窦太后共有两子,刘启是大儿子,小儿子叫刘武。窦太后特别宠爱小儿子,特封代王,继而又封淮阳王和梁王,其情其势,简直如同天子。如此骄奢淫逸。窦太后还嫌不满足,竟打算订兄终弟及之约,准备在景帝万年后由弟弟刘武继承大位。

景帝初登大位,虽然还没有确定太子入选,但内心是不可能赞同窦太后的如意算盘的。兄弟再亲,到底比不上父子之情,而且父子相传已经成为专制体制的定例,景帝怎么会轻易将帝位传给弟弟梁王呢?可是窦太后又比较固执,景帝情知跟老太大讲不清这个理,只好避开立储之事不提,但与此同时,景帝一直又在绞尽脑汁谋划着最终如何向母亲、弟弟摊牌。

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梁王照例来朝,景帝举办了盛大的家宴为弟弟接风洗尘。在座的除了景帝与梁王外,还有窦太后和窦婴。窦婴字王孙,是太后的娘家侄子。母子、兄弟相聚,其乐融融,宴饮欢快。酒酣面热之际,景帝从容说道:“千秋万岁后传位给你。”梁王忙起身辞让。窦太后笑眯眯地看着梁王,显得极满意。

这时窦婴满满斟了一杯美酒,捧到景帝面前,一本正经地说:“陛下,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是本朝成规,陛下岂能随意擅传?”这番话说得义正辞严,无可辩驳,母子三人顿时陷入尴尬境地。景帝偷偷膘了太后一眼,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刚才这一幕完全是由他导演出来的,意在向母亲表示自己的态度:我是愿意传位给兄弟的,无奈的是这样做不合乎祖制,会遭到满朝大臣反对,您看,连您的侄子都反对,别人更不用说了。

这场家宴结果不欢而散。没过多久,景帝郑重宣布立自己的儿子刘荣为太子。窦太后无法对皇帝怎么样,一腔邪火全撤到窦婴身上:先撤了他的官职,后来竟除了他的窦氏门籍,将他的名字从家族谱系中剔出了。在宗法社会中,这比丢官还厉害。窦婴从此杜门谢客,在家中高卧,无所事事,好在家资丰厚,照样锦衣玉食,声色犬马,过得悠然自得。

由此可见,对于窦太后而言,她是深深相信着黄老学说的,但她所相信黄老学说,并不意味着她就是无欲无为,事实上她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来无所追求,但其实内心中对于权力还是有着无限的欲望。

第七节 吕雉太后的性格:刚毅不挠还是阴柔狠辣?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性是武则天,但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性却是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她临朝听政长达16年之久。不但如此,吕雉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处在秦汉战乱之际,就注定吕雉作为汉朝第一个皇后的命运多坎。汉朝的其他皇后不管出身如何,都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中,大多数皇后顶多是干政和扰乱后宫,能做到贤良淑德母仪天下的皇后,就已经很不错了,说到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哪个皇后是可以和吕雉相比的。楚汉之争中,刘邦战败逃亡的时候,吕雉被项羽作为人质扣押起来,用来要挟刘邦,可见,至少在别人看来,吕雉在刘邦的心目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后来,有一次刘邦打败了项羽的五员猛将之一黥布,虽然刘邦一开始想放过黥布,但吕雉认为彭越太危险劝刘邦除掉彭越,刘邦确实也这么做了,可以说的上市对她言听计从。刘邦在外打仗,她和萧何联合除掉了意图谋反的韩信。这些都说明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她对汉朝起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大。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来说,则是:“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可见,刘邦能够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和吕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和前期的建功卓著相比,后期的吕雉就只为一家之私了。刘邦觉得惠帝懦弱,不适合当皇帝,想废掉惠帝。吕雉为了保住惠帝的太子之位,逼迫张良出策,请商山四皓下山。作为母亲,这样做无可厚非。惠帝如果不是太子,她们母子的日子就不会好过,所以,她想尽办法也要让惠帝执政。她这样的做法是以刘氏和吕氏两族的命运为铺垫,没有顾及到汉朝的国运。她处理戚夫人母子,虽然有泄私怨的原因,但这样做也就除掉了干扰惠帝当政的内部因素,再也没有人和惠帝抢着当皇帝了。

后来吕雉也就死了。她死后,班固赞曰:“孝惠,高后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武帝则认为:“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两种评价相差甚大,是因为审视的角度不同。班固从百姓生活方面着眼,而汉武帝则是站在刘氏的社稷上来看的。汉武帝拿吕后说事主要是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西汉被外戚颠覆就是教训,所以,汉武帝把“吕太后”请出高庙也是为了刘氏天下的安定。

汉武帝全部指责是吕雉不对,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吕雉执政的时候还是有所作为的。刘邦过世后,是她稳定了大局,虽然任用外戚但没有大的动荡。在她执政的时候出现过多次的天灾,南越也出现了叛乱,外部还有匈奴的侵略,但是并没有出现战乱,反而是“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为人残酷,但是“刑罚罕用”。

除此以外,她还按刘邦的意思任用大臣。惠帝时没有确定是否废除“除三族罪”“妖言令”,她最后都给废除了。在朝列的安排和夫人的封号上她都是和大臣商量的。她死后,遗诏还赐百官金,大赦天下。这都说明她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后,不能单凭汉武帝的话来衡量吕雉的是非功过。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就曾这样高度评价过吕雉:“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用“本纪”来为吕雉立传,说明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吕雉已经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帝王了,因为“本纪”是帝王的专利,只有帝王才能以“本纪”的名义立传。而且司马迁执政的时候,当时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这也是对吕雉的高度评价。

或许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学者陈世才说:“吕雉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帮助刘邦消灭异姓王,稳定汉初政局;在刘邦死后,沿袭他在位时的休养生息政策,保证了汉初政策的一贯性,为稳定汉初局面和继续发展汉初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要对她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陈世《论吕雉为稳定汉初局面做出的贡献》,见《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

总之,吕雉是一个形象复杂的人,但是,作为执政者,她执政时,刚毅不挠,使得汉朝政局稳定,人民安乐;作为母亲,她又阴柔狠辣,虽然她的做法不被惠帝接受,但她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安危考虑的。她自身虽然问题不少,但她的功业毕竟是卓著的。

功成并不意味着名就,更多的时候功成所带来的往往是世人的诽谤与后人的争议。

第八节 褒姒一笑失江山:红颜祸水还是汉儒演绎?

提起褒姒,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如果说起唐代著名诗人胡曾的一首诗,估计很多人就会对褒姒有所了解。胡曾的七言诗是这样的: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这首诗的意思无非是说褒姒非常受宠,最终的结果则是直接断送了周朝的江山。

那么,褒姒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或者反过来问,褒姒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是先来看看褒姒的成长历程。

褒姒的父亲叫褒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和妻子结婚后多年不生娃。一天,妻子去井上洗衣裳,发现井上那棵桃树上有很多熟了的桃子,她就摘下几个吃了。说也怪,打那天起,妻子的肚子就一天天大起来了,后来生下个女娃。这女娃一天天长大,到五六岁时脸庞乌黑,人们就叫她“黑女”。小时候她还不知道啥,长到十五六岁了,知事了,谁叫她黑女,心里就对谁不高兴。

一天,黑女到井上挑水,往里一照,发现自己身材很苗条,头发又黑又长,脸庞也很秀气,就是太黑了。她从井里提了些水把脸洗了一下,然后又趴到井口上去照,发现自己的脸忽然变得很红很美。她很奇怪,抬头一看,才知是井上那满树桃花照成的。她想桃花这样美,要是真的面如桃花,那该多好啊!可想到自己还是个黑女子,又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见姑娘伤心,问清原因,呵呵笑着说:“这容易。只要每天吃一顿桃花饭,喝一碗桃花水,不出半年就会面似桃花。”

黑女子一听,心里可高兴啦,赶忙跑回家背来个背篓,爬上桃花树,采回一篓桃花在太阳底下晒干,每天抓一把拌到饭里吃下,又取井水泡上桃花喝一碗。半年后,黑女子全身脱了一层皮,又白又嫩。她跑到井上一照,真的面如桃花了。她好不高兴,就又用桃花水洗脸,洗得红光满面,光彩照人,引得小伙子们都来求亲。王孙公子她不爱,却偏偏爱上了褒河里打鱼的后生小渔郎,因为小渔郎心眼好,她母亲有病时送鱼送米,家里缺烧的就用船送柴来。大家都羡慕小渔郎找了个漂亮的姑娘。

过了一年,黑女子十七岁了,父母张罗着要给女儿办婚事。不料,褒国太守带领京官来选美人,一见黑女子,一下就把她选为褒国第一美人,连拉带扯地献呈周幽王。

周幽王一见姑娘这样美,就封她为美人,取名褒姒,整天吃山珍诲味,穿绫罗绸缎,还派了三百名宫娥侍候她。周幽王黑地白日不离褒姒,国家大事也不管了,可褒姒一天到晚脸色阴沉,没一丝笑容,到宫中三年没笑过一次。

关于这件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西周遂亡。”

司马迁的话说的非常简洁,如果对之稍稍加工,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周幽王设宴请来各大臣说道:“谁能逗笑褒姒,赏黄金一千两。”群臣都不敢献计,只有奸贼龟石文说:“我有办法。”

周幽王问他是什么办法,龟石文说:“大王可带她到烽火台上去游玩,然后再在那里宴请群臣,这时点燃烽火,让四路诸侯来救驾,褒姒准会大笑。”

周幽王带领王公大臣在驱山上大吃大喝、狂歌狂舞。正高兴时,他密令武官点起烽火,四路诸侯见了硼山烽火,以为京都受敌,急忙带领人马杀奔而来,一个个挥汗如雨,上气不接下气。谁知到了驱山一看,却见周幽王正拥着美人在大吃大喝,唱歌跳舞,一个个都气得吹胡子瞪眼。褒姒见此情景,不觉拍手大笑起来。周幽王见褒姒笑了,非常高兴,当下赏给龟石文黄金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