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医与西医不同简述
一、中西医的起源和发展
1.中医起源和发展
中医源于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生理、生命科学的研究与总结。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所以说中医不仅仅只是说中国的医学,它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庸的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合一”、“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极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奥秘。中医还有许多代称,他们都各自寓有深意。
第一个代称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竹竿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脂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此外,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
2.西医的起源和发展
西医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源于人体解剖学。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创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并发明了大量的临床医学器械以及研制出了各种西药,使西医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西医的论证方法
1.中医的论证方式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实证。中医讲究的是实证,它的每项成果(药方和治理方法)的来源都经过千百年无数人临床实例的验证,具有无可争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2.西医的论证方式
理论—动物试验—人体试验—标准化—临床应用。西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而人的生命周期比较长,西医大多治疗方法和西药的药效都未经过足够的时间和例子的实证检验,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是不明确的。疾病的治疗与用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检验才有效果的。目前,许多西医疗法都喜欢用最新科技来标榜其疗效,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凡未经过大量实证和长期临床考验的治疗方案都是很危险的。许多西医疗法,在短时间来看是有效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的副作用就随之暴露出来,这是在西医的治疗中至今无法越过的门槛。
三、中西医的治疗思想
1.中医治疗思想
(1)预防。
中医很注重疾病的预防,所谓预防就是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这种预防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我们按中医方法进行日常的保健,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且当疾病发生时,我们也是可以感知的,在这时如果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医的预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食物保健,这方面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二是养气健身,养气健身是指练习气功,在中医中的佛医和道医对这方面都很重视,如果能长期练习气功,是可以在通过气功练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疾病的。
(2)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主要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
①调整生理机能,使生理机能达到阴阳平衡的药物,大多数常见病用药都属于这一类。
②化解体内积毒的药物,如化解体内积血的内服跌打药三七、当归等;化解体内积毒的麻仁、芦荟等。
③清除体内杂物的药物,如排石汤、润肠汤等。
另外,外治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外伤敷药、针灸、按摩、手术(中医手术疗法早在三国华佗时期就已存在,西医中的外科手术,把中医的外科发扬光大了)、蒸腾法、拔罐、气功等疗法。
2.西医的治疗思想
在西医中人被视为机器,人体中的各种器官是机器部件,机器坏了,就需要更换部件,人体的器官坏了就需要更换器官或部件。
四、中医的传承方式
五千年来,中医的传承及其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传承的。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主要是通过师承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师承的传承方式的特点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传承者和被传承者都是以前人的实证经验作为自己应用知识的基础;在传承过程中,很注重实用知识的应用,他们的每一种应用知识都是经过千百年无数前人实践的结果,具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实用性。个别优秀的传承人还会把前人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果。这种传承在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是严谨和慎重的,其医理和实际应用效果是十分可靠的。
我们现代中医的传承及发展:
1.重新整理归纳中医理论知识
把中医中的汉医、道医、佛医、苗医、蒙医、藏医及民间偏方进行重新归纳整理,制定出一套新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2.摒弃中医西化思想
树立“中医中道、古法今用、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承前继后”的信念。中医药的推广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中医的规则定立中医的论证、认证、研究、应用、推广体系,同时吸收一些西医中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法,使中医体系更完整、更科学、更便于推广。中医能否在海外推广,关键在于中医在中国的普及面以及认知度。中医只能让外国服从中国的中医标准,而不能去凑合外国论证方法和用西医方式来制定中医标准。
3.中医师必须学习中医治疗、保健、养身三门中医理论知识
建立“不懂医理不看病,不懂药理不开方”的中医教育体系,把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使中医既可得到传承又可便于推广。
4.可以建立中医师治疗中的错误医案
这可以使后人借鉴而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以提高从医者的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