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
颁赠给被选出者的愚蠢证明
吉松式的定义:
谈话对象
编辑R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世界
我们人类经常发明一些匪夷所思而且莫名其妙的东西,“奖”就是其中之一。打个比方,就像在海龟及候鸟身上以红漆作记号一样,在相同颜色难以区别时,以独得的奖赏为名,选出其一,轻松地画上红漆(被选出者),就算仪式完成。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自然界不可能会有,应该只能说是“人工”独有的特权吧!不过像这种愚蠢的证明,还真有点令人觉得悲哀……
“这次您一开头就发飙哟!”
“谁叫我没得奖……算了,先别管失意中年男子的情绪,‘奖’这个东西常常背后隐藏着筛选者(赠予者)的无能,我一点也看不上眼。”
最后所颁赠的奖,重点不在奖励被选出者,而是可以看出“筛选(审查)”的一方是否真有(识人)其能,若被承认“具慧眼”能识英雄,那个奖就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相反若“不具识人”之能,不管请来多少有名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审工作,社会的公信力还是零。重点来说,以“诺贝尔奖”、“芥川奖”或是“柴可夫斯基大赛”(Tchaikovsky Competition)、“肖邦钢琴大赛”(International Chopin Competition)为例,这些奖项虽然深具社会公信力,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设置作曲“才能”的专项奖励存在。
不朽的古典乐老伯伯(1)
“不管怎么说,古典乐才是音乐的最高峰!呵呵……”
“……可是,为什么你的影子越来越淡了呢?”
“你说什么浑话……咦?哎呀,真的呢!”
“哇!你在慢慢消失!”
“神啊!难道您就这样抛弃古典乐了!”
“嗯,我想你放弃不是比较好吗?”
“啊啊已经变成这样了,不过古典乐是不朽的!”
“你那样哪里不朽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乐曲不像一读作品高下立见的‘文学奖’,也不像看过马上明辨美丑的‘美术奖’,二十世纪之后不幸地净是‘听也听不懂的音乐’,因此最后会变成以‘没有人听得懂而得奖’……闹出这样笑不出来的笑话……”
“请别飙得太凶。”
把社会和自己绑在一起的安全带
最致命的缺点也许就是由作曲家评审乐曲作品,说实话能当作曲家不会有人不懂音乐,这些作曲家即使再不高明也是造物主,算得上一国一城之主,所以他们以自己创作的音乐语言来思考。举例而言,自己创出的世界日语、浪漫大阪语,就是利用语言及文法动脑想出的东西,正因如此,经此产生的话语全都成为他们自己的音乐,所以会有致命性的缺点,就算有才能的作曲家,也无法理解带有自己语言体系与外语文法的新音乐。
“嗯,不只是音乐,或许文学、美术也是如此呢!”
“文学乃经由编辑及读者分别从‘阅读’及‘书本’的角度筛选,美术则由画商及爱画者从‘鉴赏’及‘买卖收藏’的角度评选。就算相同的音乐,演奏是从‘听’的角度遴选,在这一点上等同于没有市场存在,也等同于作曲的体裁没有选择的标准。”
“的确,不过就是因为有市场,希望以芭蕾舞团成名的迪亚格列夫(Diaghilev)才发掘了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想要以歌剧出名的出版社找到了《乡间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欲庆祝创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纽约爱乐(New York Philharmonic),才会弄到《十一月的脚步》(November Steps)吧!”
尽管如此,对现代许多作曲家而言,谈好的首演或是再演出,有时会以奖金为名给一笔费用(作曲奖),就像把社会和自己绑在一起的安全带一样,新作首演等完全不会有任何报道,不过若是得奖,在音乐杂志及报纸上(顺利的话)就会登出名字(也说不定)。即使写出世纪大杰作,也很难在报道中刊出“世纪大杰作诞生了”的字眼;但若是得奖,就可以写成“×先生(×岁)获得×奖项的荣誉”一行左右的新闻标题,多多少少比画着红漆的海龟有些效用。
“照你这么说,结论是什么?”
“得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