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
我在台湾担任特派员期间,造访故宫至少二十次以上。在2010年4月离开台湾前,我特地去故宫“道别”。虽然以后从日本飞三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台湾,但是在台三周年生活告一段落之际,还是很想再看看故宫。而我当时目击的场面,象征了故宫的现状。
淹没大厅的大批大陆游客,围着坐镇大厅的“国父”孙中山铜像,热情地按下相机快门。日本人和其他外国人大概没什么兴趣和孙中山铜像照相,但是在含括中国大陆、台湾的中华世界里,孙中山无疑是最受尊敬人物的第一人选。
大陆游客造访故宫,起因于2008年5月上台的马英九与大陆开始改善关系,取消了原本不准大陆游客访台的严格限制。马政府以每日三千人为上限,同意大陆游客造访长期以来就十分向往、并称之为“宝岛”的台湾。大陆人到台湾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台北故宫。涌入故宫的大陆游客人数已超越了日本人,他们抢购故宫博物院纪念品,台北故宫的收支状况也因此受惠。这是两岸关系改善的效果之一。
台北故宫的建筑物,据传是仿造位于中国南京的孙中山陵寝“中山陵”所建,建筑物的正式名称用孙中山的名讳取为“中山博物院”。正面入口的大门上也写着孙中山的墨宝“天下为公”,落成典礼选在孙中山1965年11月12日的百岁冥诞时举行。
台北故宫的孙中山铜像是委托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兰多夫斯基(Paul Landowski)制作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巨大耶稣雕像也是他的作品。民进党当局曾在2004年时进行了台北故宫的整修工程,把孙中山的铜像从正面门厅移走,就放在户外风吹雨打。换作国民党执政之后,立刻修复铜像,2010年起改放在展示馆的正面,孙中山像成功“复活”。
复活的孙中山铜像与聚集在此的大陆游客,说明了政治对于文化的巨大影响。广义来看,政治的庇护对于文化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政治,文化得以振兴;因为政治,文化也可能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破坏了许多艺术和文化。通过否定文化来否定政敌的行为,在世界历史上也非新鲜事。创造文化虽然是个人的艺术行为,但对于文化价值的评价却经常在政治浪潮中摇摆。
台湾在这十年当中,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大政党在文化的对决上,也展开了激烈竞争。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提出了“故宫改造”计划。这是因为国民党背负着故宫所象征的中华文化,民进党借着改造故宫,试图否定国民党的存在,我将在第一章中介绍这个改造的过程。
本书第二章将回顾辛亥革命前后故宫文物的流出;第三章分别演示日本入侵中国时,故宫文物向南方和西方的运送。第四章则揭秘故宫文物移送台湾的1949年前后的政治背景。第五章回溯两岸分离后兴建台北故宫,并因此诞生两个故宫的背景。第六章将为大家分析散落世界各地的故宫文物“回流”中国的现象。“两个故宫”是世上少有的情形,我将在最后一章预测“两个故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