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关键的,是把人才用好”——深圳人才驱动创新启示录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打造在国际新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研发机构。”
2016年,盛夏深圳福田区一座高楼内,曾任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终身研究员的国创新能源研究院创始人茆胜博士说:“我和两位欧美科学家3年前来深圳创业,现在我们创新创业团队已有400多人,核心成员一半是西方人!”
一方面,是高端人才不断落户;另一方面,是新常态背景下的深圳成功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不断交出亮丽的经济发展答卷。
深圳为什么能?记者走进鹏城调研发现,创新驱动的背后是人才驱动。
深圳,为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的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让他们在这里释放活力和创造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则为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动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以“人才红利”促进全面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强、创新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
深圳市深南大道和上步中路交接处,有一座闹中取静的白色“八角楼”式建筑——深圳科学馆。
记者走进科学馆,发现这里俨然是一座深圳国际创新驿站——从视觉人工智能公司到锂电池实验室,已有约30个海外归国创业团队在此落脚,又从这里走向世界……
“八角楼”,正是海归创客纷纷“飞”入鹏城的缩影——2013年至2015年,深圳连续3年引进留学人员,增幅超过40%,2016年上半年同比增幅更是超过50%,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超过7万人。
研发出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的柔宇科技迄今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00件,成为深圳高科技的一张名片。
“柔宇最大的资产是人,是团队。”创始人刘自鸿说,自己和斯坦福校友余晓军、魏鹏归国创业,得益于深圳2011年起实施专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孔雀计划”。“政府给政策,给补贴,给资源,我们已经从3个人变成了超过500人的国际化团队,成员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
图2-1 2017年8月18日拍摄的刘自鸿(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孔雀计划”团队最高专项资助可达8000万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才资源开发,正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
短短5年时间,“孔雀”纷至沓来——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1664名“孔雀人才”被深圳延揽。深圳已初步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一流,创新和产业才能一流。
2016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达24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除了牛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牛人,我们别无所求。”这是华为的招聘宣言。
“华为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以奋斗者为本,这在中国影响深远。”长期观察中国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者康至军说,深圳的企业在人才管理和创新方面有着独到见解,这里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人才是第一资源,任何竞争最后都归结于人。”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说,真正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支撑。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2年以来专利申请量在广东省科研机构排第一,在中科院系统名列前茅。
“一流的科研需要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院长樊建平说,以前只要是“海归”先进院就要,现在引进的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海归”已占科研人员的2/3。
从过去“三天一层楼”,到如今“一天46件发明专利”,“深圳速度”正被注入崭新的内涵。
通过吸引顶尖人才,深圳正谋求从跟随创新迈向源头创新,一批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催生甚至引领了一个个新产业:
——比亚迪2015年全球销售新能源车超过6.1万台,以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1%的优势摘取全球新能源车年度销量桂冠。
——华大基因曾一度贡献了全球百分之四五十的基因测序数据、70%的主要农作物基因数据,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研发机构……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截至2016年6月,深圳市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29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的1/4强——在深圳,不仅企业家和创新人才,能工巧匠的价值也得到极大实现。
“大脑走在前面,身体是不是跟得上?深圳的创新发展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强的产业工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朱虹处长说,深圳已建立一批高培中心、大师培训站等技能训练场所,培养与创新匹配的技术工人。
以“人才红利”促进全面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强、创新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2016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4%。值得一提的是,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439.26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近四成。
“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也刚开始,如果想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吸引最顶尖人才,在源头上竞争,才可能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科协原主席、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首席运营官周路明表示。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深圳加快构筑人才驱动发展新机制,人才集聚效应、裂变效应不断放大
“在深圳,政府就是最大的创业团队。深圳本身就是一个成功创业的经典案例。”周末,深圳人才园。在创投行业工作、带家人来看海归创业路演的陈文扬有感而发。
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兴,因创业而盛。
深圳建市之初,全市只有2名技术人员,一个是拖拉机维修员,一个是兽医;今天,这里已成为中国最“拥挤”的城市,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约2000万人口,有商事主体214.1万户,全国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
创业率缘何如此之高?
“我们觉得深圳的效率比硅谷还高。”从硅谷归国创业、推出“百万人流秒级定位”人脸识别系统的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田第鸿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链完善,“足不出市”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他的创业伙伴陈宁则用“震撼”来形容深圳效率:两年前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和公章,从申请到办好只用了4小时。
深圳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仅成就海归学子创业,也帮助普通人筑梦。
美术专业大专毕业的深圳振华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怀宝成为“深圳人”已有26年,卖过画,开过领带厂,后来看好深圳电子产业发展前景“改行”研发生产光学检测设备,迄今已拥有100多件专利,企业也成为光学检测设备领军企业。
“在深圳,不论什么样的人才或者特殊的零部件,我们都能找到。”廖怀宝说,“只要有想法、肯吃苦,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学历等标准评价,廖怀宝也许算不上尖端人才,但恰是“廖怀宝”们代表了深圳的中坚力量:深圳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24.1%,这个比例低于不少大城市。
为什么普通人也能在深圳迸发巨大潜力?
“深圳通过改革消除了一些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这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周路明说。
1987年,深圳率先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改变了任正非等创业者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深圳又围绕人才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全国第一个技术分红的法规、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的法规,进一步释放人才的创造力。
类似的制度创新,今天依旧在深圳发生。
“如果没有这个体制,我不可能带这么多人回来。”2013年,茆胜归国创业之所以最终“落户”深圳,就冲着当地科协负责人说的这样一句话——“在深圳,你可以选择民办非企研究院这种全新模式。”
“我月薪2.5万元人民币,比国外少多了;伙伴们也都不高,因为这是个非营利机构。”茆胜说,“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家可以专心自由地研究技术。”
在民非模式下,研究院一旦技术研发成功就引进风险投资,孵化的企业则市场化运作,不少于50%的技术股权给研发团队,迄今研究院已拥有60多项专利,在石墨烯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孵化6家高科技企业,市场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30多年来不间断的机制创新,让禁锢的创新能力持续释放,这是深圳创新最根本的原因。”周路明说。
“企业为什么要创新?动力来自竞争。”在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看来,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市场化是深圳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
图2-2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先生
在深圳,人才不唯学历、职称,而是企业主导,市场认定。
不到35岁,来自企业或科研机构……2016年8月,经马蔚华、王传福、杨焕明等企业家和科学家组成的首批深圳青年英才举荐委员举荐,6位来自汽车研发、新能源电机控制等领域的青年人将被深圳市认定为高层次专业人才。
“希望通过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让领军人才‘伯乐相马’,以才引才,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人才。”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局长王卫说。
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构筑人才高地,深圳,正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创新中心迈进……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面向未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才驱动型城市
“深圳当下最最关键的,是把各类人才聚拢来,并且把人才用好。”
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用“最最”两字,道出了人才对深圳未来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国内外人才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各地竞相出台人才优惠政策。为再造特区新优势,2016年以来,深圳接二连三在人才工作上“出招”。
——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在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只要你是人才,都可以在178个政策点中‘对号入座’,找到支持自己的政策点。”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说。
政策的突破性,匹配的是财政投入的突破性。2015年,深圳市级财政人才投入16亿元。“若干措施”实施后,每年仅市级财政的投入就达44亿元。
——针对高房价问题,升级人才安居政策。
深圳出台专门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十三五”期间,将供应约30万套人才住房。
《若干措施》明确取消了人才申请轮候公共租赁住房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给予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等。
——《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已进入送审阶段,从法律层面为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保驾护航……
“现在搞特区人才立法,只要把人才问题解决了,深圳就能走在前面。”马兴瑞说。
一系列举措背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清晰判断——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深圳没有大院大所,缺少高水平大学,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持续深入,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人才不足日渐凸显。
为补齐短板,深圳将由政府牵头筹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所,第一家是数学研究所。
深圳近年还纷纷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办特色学院,快速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随着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华大基因学院等9所特色学院密集签约落户,深圳计划经过10年努力,建设20所高校,在校生约20万人,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包容的胸怀、更优厚的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在大鹏新区,罗兹曼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疱疹病毒之父”伯纳德·罗兹曼来深圳创立的,主攻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研发的溶瘤新药有望造福万千患者。
“我们在美国做了多年病毒研究,但在深圳我们找到了将其产业化、造福社会的机会。”罗兹曼的学生、研究院院长周国瑛说,这是一次源头创新与深圳产业链的碰撞,深圳给予项目的巨大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
“深圳将以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企业、人才、高校、住房’五大领域上集中推出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举措,进一步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马兴瑞说,力争通过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
风从东方来,未来在闪光。深圳这片举世瞩目的热土,正向全球人才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