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神灵崇拜,探索决策奥秘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尚书》“虞书·大禹谟”
上古时代,先民们对宇宙自然运行规律和人类自身知之甚少,看到的是:天地风雨雷电变幻莫测,人类生老病死命运无常;对自然力的巨大作用和个人命运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怀着敬畏的心态将趋利避害的愿望寄托于上天和神灵,祈求神灵赐予意旨,帮助做出决策。
我国上古时期“卜筮”活动,玛雅人“占星”活动,其他民族对山川、河流、灵石等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实际上都反映了人们对“上天”和“鬼神”的敬畏。其借助于“卜筮”、“占星”对未来进行预测,按照天和鬼神的意旨做出决策。这种习俗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传承较久。唐代诗人王维在《祠渔山神女歌·迎神》诗中记录了渔山女巫迎神的场景:
坎坎击鼓,渔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风凄凄,又夜雨。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还传承着印加祖先用巫术预测未来的传统。
祈求神灵,巫觋垄断决策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诗经》“大雅·云汉”
上古先民们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神灵拥有超越人类的无限能力。可以通过特殊人物“巫”招请神灵降临,赐福于人类。
巫觋家族,掌握沟通天地的密码
经历过地震的人都知道,某些动物面临巨大自然灾害有提前感应的能力。甚至低级动物蚂蚁,在暴雨来临之前也会有反常行为。动物依靠本能预知未来,并做出反应趋利避害。
作为这个星球“万物之灵”的人类,最早也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本能。上古时代的巫觋就属于这类人。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巫”,掌握法术,负责“天界”和“人间”沟通:向上传递人类的祈求,向下传达神灵的旨意。他(她)们能够预知未来,帮助人们做决策。
大约在七万年前,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原始人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这个星球的“万物之灵”。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原始人大脑的内部连接模式,使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思维,想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虚拟故事并讲述和传承。
某些聪明的原始人编造关于神灵的恐怖或者动人故事,反复讲给其他原始人,影响其认知和信念。这些人就是最早的巫。他们正是从编故事开始,实现了控制其他人灵魂之目的,成为最早掌握知识的一批人。
世界上是否存在神灵,不同文化有不同认知。对神灵的敬畏,帮助人类社会建立起了统治秩序。印度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在母系氏族社会,巫之职业通常由知识渊博、智慧超常的女性担任。随着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一神圣职业也逐渐由男性担任。《国语》“楚语下”记载了2500年前楚国哲人观射父的相关论述: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人民中精神专注不二而且又能恭敬中正的人,他们的才智能使天地上下各得其宜,圣明能光芒远射,目光能洞察一切,听觉灵敏能通达四方,这样神明就降临到他那里,男的称觋,女的称巫。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沿用了《国语》的解释:“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这种半人半神的特殊地位,使巫觋成为最早的文化创造者和决策方案制定者,并以家族世袭的形式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代代相传。后世之人不再区分巫觋,均以“巫”称之。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残形操》诗中写到: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上古时代,巫“神通”广大,不仅拥有负责沟通人神的能力,还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们拥有占星、历法与医术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巫师们的职能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万能通神的巫师也开始专业化分工:一部分兼职记录历史,一部分兼职祭祀礼仪,一部分专注于天文历法,一部分则兼具治病救人。
医源于巫,这已经是定论。最初的医具有“巫”和“医”双重身份,既能沟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时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上古巫医治病之形式更近于巫术,名医都兼有巫的部分神通:目光明亮能洞察一切,听觉灵敏能通达四方。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具有这种透视功能。周人文化以人为本,巫术逐渐没落,医术开始独立发展。据《周礼》记载,当时朝廷在大史之下设“掌医之政令”,标志着巫、医开始分家。医学理论也逐步发展,出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和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黄帝内经》应运而生。但古代医学还专门有一个“祝由科”,保留了部分巫术。
巫不仅是医药之源头,几乎是上古所有知识之渊薮。
巫师与鬼神沟通的特殊手段之一就是占卜。占卜在上古预测和决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占卜,将在下一章详述。
巫师们将长期观察、占卜总结得出的自然规律和人生经验系统化,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占卜预测理论,出现了早期朴素的决策思想。巫师家族代代相传的占卜理论和经验,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不仅是巫师家族地位的依凭,更是整个部落知识和智慧的积累。对于鸿蒙初开的先民来说,掌握“大数据”的巫师家族笼罩在神秘光环中,被普通人仰望和敬畏。巫师们借助于鬼神的旨意,左右着部落或邦国的决策。
结绳刻木,帮助记忆占卜大数据
在文字发明之前,巫师家族掌握的知识、决策智慧和经验案例“大数据”,通过“话语”代代口耳相传。但话语说出即逝,不能留存,只能靠人类大脑有限的记忆来传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的知识和占卜的经验案例越来越多,需要记忆的数据越来越大。人类的大脑已经难以胜任。
人类的大脑是不太靠谱的存储设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脑负荷容量有限。即便是记忆天才,也无法超越这种限制,更何况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天才,大多数巫师的大脑结构也和普通人差不多。
第二,人的记忆延续时间有限,话语传承就难免会有遗忘。如果遇上智商不高的传承者,代表部落智慧的“大数据”将会遗失更多。
第三,个体难免一死,巫师也不例外。随着躯体死亡,存储在大脑中的所有信息一并湮灭。如果这些信息没有来得及传承,就会彻底消失。
掌握代表部落智慧的占卜“大数据”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差事,要有恒心和毅力。所以,孔子感叹:“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为了克服话语传承和大脑记事之不足,人们自然想到借用外部标志帮助记忆,结绳记事就是这种标志。上古华夏、古埃及、古波斯以及秘鲁印第安人分别发明了结绳记事方法。我国古代文献最早提到结绳记事的是《周易》“系辞下传”写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庄子》“胠箧篇”提到上古十二个帝王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部落: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华夏上古社会很长时期都在使用结绳方法记事,一直持续到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时代。我国其他民族使用结绳记事的历史持续时间更长。《北史》“魏本纪一”记述:
魏之先岀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北魏皇族拓跋氏的祖先出自黄帝的儿子昌意。昌意的小儿子受封地在大鲜卑山,就以鲜卑为族名。鲜卑人过着畜牧、射猎的迁徙生活,没有文字,依靠结绳和刻木记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末晋初。中原战乱期间,鲜卑人大规模南迁,与中原先进文化交汇融合,才掌握了文字。
横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印加帝国使用结绳语。为了记载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能需要数百条绳子,要打上成千上万个结。这种结绳语一直应用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被侵略者带来的拉丁语和数字彻底破坏。
直至近现代,没有文字的民族仍在使用结绳记事。我国哈尼族、瑶族、独龙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20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结绳记事。
华夏先民们结绳记事的具体方法,目前的文献已无从考证。《虞郑九家易》(已失传)记述了东汉郑玄对结绳记事的推测: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近现代仍然在使用的结绳记事方法可资参考。秘鲁土著印第安人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系在一条主绳上,根据所打结或环在哪条绳上、什么位置,以及结或环的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数,如图1.1所示。
图1.1 结绳记事示意图(图片来源于文献)
结绳的方法使语言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得以保存和流传。但结绳记事只能帮助记录简单的数字和简单的事情,对复杂的事物则无能为力。
于是,上古先哲们又发明了刻木记事的方法。刻木记事能够记录更复杂的信息,并且容易固定。记事符号大都是象形图案,如图1.2所示。
图1.2 刻木记事——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
为了补充象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信息,上古人们又发明了抽象符号。这些符号经过精练,逐步达成共识,固定下来。固定的刻木记事符号,向原始文字迈出了一大步,见图1.3所示。
有学者将图中记事符号解读为:三人月圆会面和三包礼品。
图1.3 刻木记事——抽象符号
华夏文明中,最悠久、最成熟的契刻符号是由人文始祖伏羲氏创造的八卦,分别代表八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
(乾)象征天,(坤)象征地;
(震)象征雷,(巽)象征风;
(坎)象征水,(离)象征火;
(艮)象征山,(兑)象征泽。
八卦作为契刻符号的“活化石”,至今影响着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
发明文字,传承决策智慧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
为了克服“话语”、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在空间、时间和容量方面的限制,人类又发明了文字。学者推测,多数文明的文字是由巫师发明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克服了话语的时空局限。文字记录作为书面化的语言,能够在人脑之外储存信息,使前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更方便地在更大范围内传承,加快了文明成果的积累和发展速度。文字反过来又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些抽象符号能够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甚至还能够产生世上不存在的虚拟想象。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文”。这些文字刻印在泥板上,如图1.4所示。最初用于记录账目及人们向巫师和庙宇捐献的财物。
图1.4 古代苏美尔人用于记账的泥板文
古埃及早期文字有很多关于巫师的记载,很多法老王兼具巫师身份。
目前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最早汉字,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距今约3500年。甲骨文和金文已是相当成熟、近乎完备的文字体系。迄今发现的甲骨文字近5000个,其中已被识读约2000个。如此成熟的文字,不可能突然出现,应该有一个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据《尚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殷商的先公先王们就已经有了“典”和“册”,用于记载包括“殷革夏命”在内的历史事件。甲骨文就有“册”字。根据文字本身形成和发展规律,参考《尚书》记载,可以推测汉字的出现要远早于殷商时期。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创造的。仓颉从地上鸟兽足迹和天上日月星辰中得到启示,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由于汉字泄露了“天机”,将使人类的智慧飞跃到与神灵匹敌的水平,震惊了上天和鬼神。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见图1.5)
图1.5 仓颉造字汉砖拓片
这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传说。真正的文字大概出现在黄帝时代,却也有其史料和考古依据。前面引述的《北史》“魏本纪一”可以作为旁证:黄帝时代,昌意的小儿子受封到大鲜卑山时,文字刚刚发明,还没有大范围传播,所以鲜卑人没有掌握文字,仍然依靠结绳记事。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汉字产生过程推测如下: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考古发现的象形字符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契刻字符发现于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二、三期文化层中的甲骨上,距今8600至7800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文字符号,部分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07个刻画符号,距今7000至6000年;许多符号与甲骨文、金文相似或者完全相同,如图1.6所示。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黑陶鱼篓腹部有4个并列刻符(见图1.7所示),距今4000多年。
陈文敏在《汉字起源与原理》中将上述4个陶文解读为“上五戈日”。这是考古发现最早的成句古汉字,类似于《诗经》的四言韵语。
图1.6 安徽双墩遗址刻画符号
图1.7 澄湖遗址黑陶鱼篓四字成句刻符
华夏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优美、最完备的文字系统,从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到澄湖遗址的陶文,再到殷墟的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春秋石鼓文、秦小篆,汉以后的隶、楷、行、草……数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受过文字教育的人们,稍加训练,就能够不太困难地识别出那些刻在甲骨上、铭在青铜器上、雕在石鼓上的数千年前人们的思维、语言与活动记录。这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字系统中是唯一的。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来源和意蕴。以“巫”字为例,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直通天地,两边有人俯伏,表明巫之非凡神通和智慧。
文字的产生,使得巫师家族世代口耳相传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得以更好地保存,并有利于广为传播。人类掌握的知识“大数据”可以不再受个人条件限制而无限地扩大,加快了文明发展的步伐,促进了决策活动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预测和决策智慧。巫师们从以往经验中抽象出预测规则并记录下来,用于指导以后类似的预测。占卜术的操作开始规范化,“征兆”解释也逐步条例化,这使得预测活动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
绝地天通,人神决策之争
文字的发明在促进文明进步和提高决策水平的同时,也削弱了巫师们自身的地位。当部落或邦国的政治领袖们也能阅读人类积累的知识并掌握占卜“大数据”时,他们就认为自己也能解读“天意”,而不愿再受巫师的制约;巫师们再也无法垄断“天意”的解释权。
颛顼绝地天通,垄断天意解释权
据《尚书》“吕刑”记载,黄帝的孙子颛顼当政时,任命南正重主天以会神、火正黎主地以会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其反映的史实可能是:在此之前的某段时间,华夏大地上很多人像巫觋一样,具备与神沟通的能力。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宇宙是盘古开辟的,人类是天神女娲创造的,后稷从天上带回五谷种子教会人们发展农业,夏启将天上仙乐“九歌”传到了人间,嫦娥可以飞升到月亮中去……
学者何新基于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提出如下观点:
华夏民族的先史时代是极其灿烂而浪漫的。但是,宋明以后文明臻于成熟,成熟则呈老暮,老暮则失去浪漫的华彩。因之,这个民族在清代的语言考据和20世纪初的新考据学(古史辨学派)中,竟迷失了民族文化的自我,数典乃至忘祖,竟迷失了民族文化的本源。殊不知,华夏民族本是来自天上的民族。
臣民们可以随意与“天”沟通,作为世俗帝王的颛顼,如何能够容忍!于是,颛顼通过行政命令,剥夺了臣民和巫师们沟通人神的权力。命令南正重和火正黎分别主持上天的“神务”与世俗的“民务”,都向颛顼帝汇报工作,由颛顼帝本人亲自解释天界与人间的沟通(见图1.8)。对于信息极度匮乏的上古蒙昧时代,垄断了天意解释权,实际上就是垄断了决策权。
《国语》“楚语下”记载了楚昭王向观射父请教“绝地天通”之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图1.8 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
楚昭王以为,如果不是重和黎毁了“天梯”,人也许还能“登天”。
观射父认为不能这样理解“绝地天通”,并给出近乎合理的解释:古代民和神不互相沟通,要靠巫师沟通。天地神民类物之官,各司其序,不相混乱;民神异业,敬而不渎。少皞氏统治时期,社会混乱,民神混杂,不辨名实。人人举行祭祀,家族自为巫史。祭祀没有法度,民神地位同等。百姓轻慢盟誓,没有敬畏之心……颛顼帝继位后,就命令南正重主天以会神,命令火正黎主地以会民,恢复了上古原来的秩序,神和民不再互相侵渎亵慢。这就是所说的“绝地天通”。
华夏帝王们,早在四千多年前就通过“绝地天通”垄断了天意解释权;他们自命为“天子”,只有他们才是上天的代表,才能沟通人间与天界。
其他文明的早期阶段,同样存在世间统治者垄断天意,借助于神灵统治臣民的情况。公元前18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统治者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后世称为《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开宗明义:大神安努、恩利尔和马杜克任命汉谟拉比伸张正义、驱除罪恶,制止恃强凌弱。
武乙笞神射天,进一步打击神权
颛顼之后一千多年,又出了一位对神权不满的帝王——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武乙。商代社会神权回潮,鬼神观念盛行,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和统治的。大小事务都要占卜,请上帝赐予指示。上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不容亵渎。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上帝是管理自然与人间的主宰。所谓的上帝主宰,实际上就是巫师主宰。武乙厌倦了巫师们借口神权而干涉他的王权,便想方设法,以极端的行为打击神权(巫权),促使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武乙本人却为此付出了死于非命的代价。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武乙用实际行动藐视上帝,与上帝一较高下并戮辱之,被视为“无道”之君。《史记》所述武乙“无道”行为很特别:一次,武乙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天神”,状貌威严,冠服齐整。他约天神对赌,命令臣子代替木偶天神;臣子以大输告终,武乙就命令痛打木偶天神。还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皮囊,盛满兽血,挂在树上,他亲自挽弓仰射,称为“射天”。
武乙打击神权的行为触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于是,他本人莫名其妙地死于“雷击”!到底是死于雷击?还是死于谋杀?今天已无从知晓!
西门豹投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武乙之后又过了八百多年,战国初期魏国的西门豹再一次对神权进行打击。这次打击已经不再仅限于精神层面,而是直接从肉体上消灭。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魏文侯任命西门豹做邺令。西门豹到任后,见当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地官绅和巫婆串通,以给何伯娶妇的名义,搜刮钱财,危害百姓。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于是,西门豹声称要与何伯商量,将劣绅和巫婆投入河中。揭穿谎言,为民除害。然后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采取的策略比商王武乙更高明。假借神的名义,打击操弄神权的人,让民众亲眼看到并自己判断河神是否存在。
经过帝颛顼、帝武乙和西门豹相隔两千多年对神权的连续打击,在华夏文明中,发端于原始神灵崇拜的宗教势力再也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而西方社会中世纪以前的统治者们,在与宗教势力的较量中一直处于弱势,教皇能够左右国家政局乃至国王的继承权。
长生不老,千古神仙迷梦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
追求长生不老,是人类发自灵魂深处亘古不变的诱惑!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也不论是鸿蒙初开的上古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古时帝王成仙梦
帝王们不愿意臣民与天和神灵沟通,而他们中很多人却总想着长生不老,成为神仙。越是能力强、本领大的帝王,这种愿望越是强烈。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告诉欲成仙的汉武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在一个叫做“鼎湖”的地方乘龙飞升,成了神仙。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周王朝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姬满,是一位有能力且兴趣广泛的统治者,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后世称其为“穆天子”。据《穆天子传》所述,周穆王任用擅长造车和养马的造父,驾着诸侯进献的八骏神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拉的“豪华旅游专列”周游天下。穆天子西行抵达昆仑之丘与天界神仙西王母相会,西王母请其观赏黄帝之宫,迎其上瑶池,设宴款待,诗歌相和。
周穆王虽然陶醉于神仙生活,但更迷恋人间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与西王母相会期间,淮河流域东夷族的徐国称王作乱,穆王只好终止其与西王母在天界的那段旖旎风流故事,回中原平定叛乱。
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瑶池》诗描述这一传说: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自周穆王以降,近海诸侯国君则把追求神仙梦的机会转向了临近的海上。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等三神山,去人不远;也听说曾经有人到过,看到了诸仙人及不死之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寻找,却没有一个如愿以偿!虽然如此,后来的帝王们仍然不死心。
秦始皇剪灭群雄一统天下后,觉得人间的事都做完了,便开始执着地寻觅成仙之道。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秦始皇不仅未能成仙,死后短短三年时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七代国君历经一百四十余年奋斗建立的郡县制大一统帝国也灰飞烟灭。
唐代诗人顾况在《行路难》诗中对此进行讽刺:
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秦皇汉武遭下脱,汝独何人学神仙。
我国历史上贤明帝王汉文帝刘恒,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就是这样一位帝王也对神仙之事颇感兴趣,在未央宫召见学识渊博的贾谊时,不问如何治理好国家以造福天下苍生,却先问起鬼神之事,以至于李商隐专门写了一首《贾生》诗讽刺这件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千载之后梦长生
古代人设想实现“长生不老”的途径是“修道炼丹”,修成不死之身,炼得不死仙药,就能够成为神仙。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就是因吃了王母娘娘赐予其丈夫后羿的不死仙药,飞升到月亮中成仙,在广寒宫里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李商隐题《嫦娥》诗讽咏: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目前所知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创作于3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时期,讲述了乌鲁克统治者吉尔伽美什为了复活好友的生命,同狮子、公牛和各种怪兽搏斗,展开追寻永生的旅程。
“长生不老”不仅是古代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同样无法拒绝这种诱惑。今天,掌握科技知识的人们,不也想通过科技手段延长人的寿命,以实现“长生不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