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动物【真兽亚纲】
翼手目动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蝙蝠,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拍动翅膀并真正进行远距离飞行的动物,可在较广范围内利用回声定位的绝技寻找食物。翼手目动物成员大约有1000种,众多的种类使它们成为了哺乳动物第二大目。
蝙蝠科
蝙蝠科是翼手目动物中最大的一科,共300多种。它们分布广泛,栖息在各类山洞、岩石缝隙以及森林当中。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体形差异明显,食性也各不相同。
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有耳屏,无鼻叶;
尾部通常被尾膜包裹。
生活简介
绝大多数翼手目成员都归属于蝙蝠科。本科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部分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喜欢在人类聚居的建筑物内栖息。它们昼伏夜出,某些成员因分布地域气候的差异,有冬眠、迁徙的习性。
普通伏翼
体长:3.5~4.5cm
体重:5~8g
食性:飞蛾、蚊蚋等
分布:欧洲
普通伏翼是蝙蝠中体形最小、分布最广的一类,城市、乡村随处可见这种蝙蝠的身影。它们以飞蛾、蚊蚋和其他小昆虫为食,食量很大。
会飞的哺乳动物
蝙蝠前后肢与各个长指形成一种翅翼结构,上面覆有大片皮膜。皮膜是双层的,既有弹性又非常坚韧。当它们飞行时,只要控制好翼手,就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翱翔。虽然飞行技术稍差一些,但这足以让它们成为哺乳动物中的佼佼者。
蝙蝠有什么特异功能?
蝙蝠与海豚一样,也拥有回声定位的本领,它们的耳朵和面部的特殊感言就是最好的定位工具。当蝙蝠飞行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咔哒”声。声音遇到物体,能像回声一样反射回来。通过回声,蝙蝠就可以确定对方是否是昆虫,距离自己有多远。猎物距离蝙蝠越近,蝙蝠发声的频率就越高。
倒挂睡觉
大多数蝙蝠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喜欢倒挂着睡觉。这种姿势也许有些怪异,但却能让它们随时处于起飞状态。当危险来临或者受到惊吓时,蝙蝠可以轻易疾飞而去,逃离危险区。
灰大耳蝠
体长:约5cm
体重:约14g
食性:飞蛾、甲虫等
分布:欧洲、亚洲、北非
灰大耳蝠喜欢栖息在人类建筑内。它们依靠大耳听辨苍蝇、甲虫和飞蛾的方位,进而果断出手,将这些昆虫一网打尽。
折翼蝠
体长:约6cm
体重:约20g
食性:飞蛾等
分布:除美洲、极地以外的各大洲
折翼蝠分布范围很广,在某些地区有冬季迁移的习性。群居特征明显,幼蝠常被成蝠分开安置。
狐蝠科
狐蝠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大型狐蝠多群居在一起,而小型狐蝠性格孤僻,偏爱独栖。在狐蝠科这个群体中,只有少数物种拥有回声定位功能,大部分成员依靠视觉和嗅觉捕食。
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眼睛较大,视觉发达;
口鼻较长,耳朵结构简单;
多短尾或无尾。
生活简介
狐蝠科动物均为植食动物。它们舌头发达,可伸出口外很远,因此偏爱进食果实、花蜜。夜间,本科动物会飞出一段距离去觅食,之后再长途跋涉飞回洞穴。
黄毛果蝠
体长:15~20cm
体重:260~290g
食性:水果
分布:非洲
黄毛果蝠是大型果蝠的一种,因其颈部和背部颜色而得名。这种果蝠常大规模聚集在一起,群体数量甚至能达上百万只。
锤头果蝠
体长:28~32cm
体重:400~450g
食性:果实等
分布:非洲中西部
锤头果蝠的体形较大,常栖息在非洲雨林树冠层中。这种果蝠喉部与吻部突出,叫声十分响亮。
小长舌果蝠
体长:6~8cm
体重:15~20g
食性:花蜜、花粉
分布: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岛
这种果蝠体形较小,有很长的舌头。平时它们主要吸食香蕉、椰子等树木的花蜜和花粉,是植物传授花粉的“义工”。
叶口蝠科
叶口蝠科动物分布在南美洲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本科蝙蝠鼻叶非常发达,形态习性多种多样。它们中既有小型食虫类物种,也有大型肉食成员,还有专吃花蜜的素食主义者,更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吸血异类。
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鼻叶发达;
耳朵大小各异,但均有耳屏;
部分种类四肢较发达,可在陆地行走。
生活简介
叶口蝠科动物多为南美洲特有物种,从森林到沙漠都有它们的身影。本科动物的群居性特征十分明显,有些种类甚至能集结成数万只的大群。
吸血蝠
体长:8~10cm
体重:30~50g
食性:动物血液
分布:中、南美洲
吸血蝠的上犬牙和门牙非常锋利,当它们靠近猎物时,能悄无声息地切破对方的皮肤,舔舐到新鲜的血液。此外,吸血蝠的拇指和后肢也非常有力,可以快速行走和奔跑,迅速追上猎物。
求血充饥
吸血蝠想要饱餐一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运气不好,接连几天都无法吃到动物鲜血,它们就有可能被活活饿死。为了保住性命,吸血蝠会请求同伴帮忙,让对方可怜一下自己。倘若对方比较慷慨,就会将吃掉的血液吐出一部分,以解它们的燃眉之急。
假吸血蝠
体长:15~18cm
体重:160~200g
食性:杂食
分布:中、南美洲
假吸血蝠以鸟类、鱼类、蜥蜴动物为食,并不会吸食血液。它们是美洲最大的蝙蝠,不仅拥有回声定位功能,视力也比同类要好很多。这两项优势综合到一起,使它们成为非常出色的猎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