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压力做朋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你为什么不快乐?压力的惯性思维

20岁的时候,你的关键词是爱情、漂亮、帅气、自由、洒脱,等等。到了30岁的某天,突然你会发现,人生的幸福不过是和睦、健康、平安——这就是成长的蜕变,是压力带来的改变,生活布置好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压力曾经让你意气风发,有时也让你无所适从。压力的存在既无奈又合理,既霸道又振奋。如何使其不那么面目可憎,其实要审度你自己的心。是什么压力让你的思维驶入不快乐的路轨?

1.你的压力模式是什么

关于压力的问题,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试验。

教授在一个幽暗的环境中对九个人说:你们走过眼前这座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几个人看到眼前的小桥虽然很窄又歪歪扭扭,但看上去还是很平坦的,于是就相继走了过去。这时,教授点燃一盏幽黄的灯,问大家:你们谁能走回来?九个人一听,转身就准备往回走,他们觉得完全没有难度啊。因为亮起了灯光,他们就顺便看了一眼桥下,顿时吓得魂儿都飞了。原来,根本不是“掉下去”也没关系——桥下竟隐隐露着鳄鱼的脑袋,太可怕了!教授动员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愿意尝试一下。第一个人哆哆嗦嗦地走了半天,眼睛紧紧盯着脚下,生怕惊动鳄鱼;第二个人走到一半,吓得趴到桥上动弹不得;第三个人更利索,走了两三步就吓得迈不开腿了。这时,教授终于把灯打亮了。大家仔细一看,原来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细密而结实的网,鳄鱼根本无法伤人,大家松了一口气,放心地走了过去。这时,教授发现还有一个人仍站在原地不动。教授问他,你怎么不走过来?对方回答说:我怕网不结实!

这个试验旨在测试人类在不同环境下承受压力的程度和压力对心态、行为造成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完善的,并且呈现出多样性,正因为个体的特殊,所以感知不同的压力模式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看上去很快乐开朗的人,心底深处可能深深掩埋着某些不幸;看上去似乎天生忧郁的人,或许会沉醉于某些简单的小幸福。在压力面前,有人沉默不语,却濒临崩溃;有人吃喝玩乐来缓解紧张情绪;有人火爆性格,重压之下头脑一热就打算玉石俱焚;也有人积极努力,知耻而后勇,想尽办法化压力为动力。这就是人们各自的情绪反应。

压力模式萌生于成长过程中,从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中学习而来,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当压力点被启动时,脑回路就自动沿着既成模式做出反应,因此人们处理问题的模式往往是固定的。

压力增持型:“我必须成功”。绝不回避压力,但极易将压力扩大化,并且将紧张归咎于制造这种情绪的人或者事。这种类型的人正常的状态就是无论何时总是精神紧绷,处在高压的警戒之下,也很难理解轻松的生活。这类人遇到挫折,非常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中无法自拔。

压力削减型:“我必须放松”。他们理解高效率的工作和学习是将压力降到最低的重要方法,因此平时看起来是平静和努力的。但是,他们的目标性很强,就是为了减压而减压,所以很可能不理会领导布置新的任务,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步骤,做力所能及的事。

压力规避型:“我不愿失败”。不想失败,所以不想做事,这是他们的惯常逻辑思维。他们知道压力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自由,所以表现出高度焦虑,进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他们偶尔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但绝对不会去主动促成建议的实现。总而言之,规避者们丧失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压力展现型:“我不会被压力压垮”。客观认识压力,并积极乐观地迎接压力,知难而上。这类人不是没有,只是占绝对的少数,他们容易鼓励别人、影响别人,是天生的领袖。

现在,来思考下属于你的压力类型,想一想你和压力的相处模式是否对现在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

在自己通常表现出来的压力模式下,人们经常用不同的情绪反应来“配合”压力的作用,进而将感受不佳的状态表现出来。

暗示:易受暗示人群约占总人数1/4,其中包括:高度心理相融洽的群体;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学生、女性;处于紧张、恐惧中的人;外向性格的人。

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美国某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外涌进来。工人们由此祛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了解了心理暗示的力量,就应该让自己远离消极的心理暗示的影响,“心理暗示”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循环反应。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也许有暂时的不如意,可你暗示自己“过去这一段儿就好了”,或用其他积极向上的事例来鼓励自己,如果能够及时转变你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话,马上就能让自己的生活阳光灿烂。

变化: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需要自己重新调整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经济状况的变化,通常都会给人带来很大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刚入职的员工会更加努力的缘故。如果当搬家、换工作、与女朋友关系突然紧张等事情叠加在一起时,你感受到的压力就会更加强烈。

压迫感:压迫感是渴望按一定的方式生活,并对此有很高的期望,它是现代生活中“忙碌病”的一部分。你从来不对自己的所作、所能的或者所拥有的感到满足,总是对自己提出苛刻要求。如果你陷入繁忙的工作中无法抽身,呼吸困难的话,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让自己太超负荷了?你这样紧逼自己是为了什么?然后学会放下,求得解脱。

懒惰:偷懒的要义就是,该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只不过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精力,或者用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干。但似乎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懒”,却不能聪明地懒。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对那些繁琐、复杂、花费时间而且附加值不高而又不得不做的工作如何进行简化处理,所以陷入苦恼之中。

当然,压力思维模式很强大,它影响着你的工作和生活,帮你筹划了未来。问题的关键,是你要如何看待它们:是将其视为毒蛇猛兽,小心翼翼地规避,还是乐观面对,自信地建立支持系统,都在一念之间。当你有能力管控压力时,才会让事情不至于沦落到失去控制的可怕地步,当你有机会掌控压力时,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让压力变成自我实现的动力。

2.给情绪装上避雷针

如果你的一天始于糟糕的情绪,那么很可能会全天痛苦。你心情不好,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跟你作对:工作看起来反反复复,总是一团糟;不断催你交报告单的领导永远那么“面目可憎”;午饭真是太难吃了,真不知道那家饭店怎么生存到现在的;孩子太淘气了,没完成作业,又在微信群里被点名批评;家人又在对你发表各种不满,信用卡账单不识时务地邮递过来……好吧,这就是令人感到绝望的生活。

有句话套用在这里同样适用:情绪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烦心事造成坏心情,坏心情又反作用于工作和生活,让麻烦事情一件多过一件,让你的压力越来越大。总之,生活中最令人感到郁闷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是许多堆积在一起的细小的烦恼。

傍晚,在下班的路上你想起了下周的年度绩效考核:今年任务完成量好像不尽如人意,或许在同事中算垫底的,会不会被辞退,下份工作准备做什么?现在可不是找工作的好时候。你越想越紧张,心情也变得特别糟糕;到了家,桌子上没有饭菜,房间里是孩子的哭声,妻子黑着脸出来了,一言不发走进厨房;你去冲澡,发现镜子里的自己顶着个啤酒肚,秃顶的脑袋油汪汪的,满脸疲惫,自从上了班就没怎么锻炼过,身体接二连三出问题……想想看不到未来的未来,想想日渐苍老的自己,你的心情跌落谷底。

晚上,你本来计划加班做个计划书,可是心情烦躁地打开电脑后在自动弹出的网页上看到了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你打开新闻,一条一条刷下去,感到心情放松了不少。不知不觉快到睡觉时间了,可是你的计划书还没有开始做!你心情再次狂暴了起来,生活简直糟糕到了极点!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你知道有一堆事烦扰着自己,但不愿去想它们,不主动解决它们,于是你压力更大,陷入恶性循环。

压力对情绪的影响包括:容易激动、发怒,意志消沉,严重的可能会患上神经衰弱,智力功能降低,甚至有自杀行为等。

压力对行为的影响包括: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对批评过敏,难以集中精力,缺勤率高,工作态度恶劣,人际关系变坏等。

对于压力,人体有一种天生的吸收缓冲机制,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流动的、不停变化的压力丛中,你的身心是充满能量的。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压力的不良反应。所以,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应对压力,在现代社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修炼。

自我暗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即将发怒时,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发怒,发怒不但伤身,还会失去理智”“这点困难肯定能挺过去”进而削弱愤怒的强度。

自我降温。哲学家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脾气暴躁的人:在开口之前,必须把舌头放在嘴里先转10圈,转了10圈怒火也就降温了。日本一位心理学家也曾劝告正要发怒的人:在开口或行动之前,在心理倒着数20个数字,往往会收到减弱愤怒程度的效果。

体育锻炼。锻炼可以起到增强心肌机能、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释放过汗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已经平复了很多。

注意力转移。把你的注意力从愤怒的环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这可以帮助你削弱愤怒的强度。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越想越气,不如丢开它,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开心的事情上。例如刷刷微博、跟朋友打场篮球,或者看场电影等。

情感升华。所谓情感升华是指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如绘画、写毛笔字、写小说、写诗歌等来宣泄内心的痛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不自觉地这样做的。比如一个独自在国外工作的男孩,他在国外没有什么朋友,每天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彻头彻尾的理工男居然学会了写诗,他说每天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纸上涂涂写写的时候。

有的时候人长期处于一种生活状态中就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一如长期沉浸在挫折所带来的痛苦之中就会很容易地忘记那个原本拼搏向上的自己。这时候其他人的帮助都只是辅助,真正能够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3.你炫耀的是你缺少的东西

有人说,成功人生不需要炫耀,因为炫耀什么就说明内心缺少什么。可是你身边缺少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东西or生活拿出来炫耀的人吗?当然不少。这群人好像在真空地带,从不为生计担忧,终日在朋友圈中秀自己优渥的生活和高大上的人际关系,炫耀男女朋友,炫耀奢侈品,几乎闪瞎了你终日奔波的眼。

从心理学上看,炫耀是一种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具体说来是自尊心强于自我能力,为得到社会群体注意而采取的其他方式彰显自我价值的做法,动机是比较和补偿。实际上比较、补偿和追求超越这些本身都是很正常的心理本能,但若过度表现,则会形成心理学所说的“过度补偿”,成为病态反应。

Lily在初入公司时非常努力,一次因为某个案子得到领导认可。她开心地告诉办公室每一个人,并且特别强调拉到了“重点客户”。一开始,大家都为她高兴,可渐渐发现这个人似乎有点“不正常”。

Lily去办了个美容卡,对同事说,女人保养不能光靠你们淘的那些瓶瓶罐罐,去美容院才是正道,这钱不能省。看看,我往这美容卡里存了好几千呢……哎?你这裙子看着布料不好,你看我穿的,商场买的最新款,看配色款式多棒,特别衬托我的身材和气质……她每天不停地炫耀着自己,丝毫不顾这些的话会不会让别人下不来台。渐渐地,办公室里没有人愿意跟Lily说话了。而主人公还愤愤不平,在朋友圈里经常发一些酸溜溜的文字:“别流泪,别人会笑;别低头,王冠会掉。”“有些人总是嫉妒那些他们得不到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人最好的应对就是完全不理会!”在Lily的心里,别人都是在嫉妒她:为什么被孤立被疏远呢,你们就是不如我嘛!

案例中的Lily就是典型的爱炫族。或者有心,或者无意,很多人的炫耀都是在变相强调别人“比你差”“不如你”,总用这样的痛点刺激别人,别人肯定不会愉快。与此同时,炫耀会使自我的刺激幅度不断增加,对外人的刺激也在同步增加,因此炫耀是个同步增长的负循环。此外,为了获得支撑“炫耀”的资本,势必投入大笔金钱和精力搭建高高在上的空中花园,从而给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沉重压力。

既然炫耀的压力如洪水猛兽,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人趋之若鹜?

心理强迫症。生活中,很多人炫耀自己其实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到了一定场合,就喜欢渲染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优势,想让头上多一道光环。

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期对职场有所帮助。对有些年轻人来说,有个“拿得出手”的家世等同于成功了一半;而对于没有身世背景的新贵来说,耀眼的学习、工作经历就是其炫耀的主要资本。

攀比心理。这是一种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心理,很多人都希望超越别人,或者至少不要比别人差。

人类的炫耀说到底是在追求一种心理满足:炫耀之后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很多时候让人误以为是轻松快乐的。然而,别忘了这种满足感是别人给的,相当被动,而不是发自你的内心。炫耀是一种本能,但不要做“为了炫耀”而给自己身心频繁制造压力。

春节时很多人晒账单时发现一个假期花出去的钱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万。把账单晒出来炫耀的时候,可能有一瞬间感觉自己“很有钱”,但风光过后,强大的经济压力冷暖自知。

日本导演北野武成名前想买辆好车。后来,他拥有了一辆保时捷。但奇怪的是,他并不开这辆车,而是让别人开,自己坐着出租车跟在后边。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自己开车看不到车的样子,所以宁愿在出租车里对司机得意地说:看!那辆保时捷是我的!

喜欢炫耀的人,经常会不可自控地撒谎,而人如果经常撒谎的话,对脑神经的不良刺激明显增加,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加重,长期陷入担心、紧张与害怕的状态之中,脾气变得暴躁,情绪也不稳定,爱与人争执。同时,还容易伴有失眠,消化不良,甚至会造成神经衰弱,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虽然我们每个人在一些特定的时候都可能产生炫耀心理,但是你应该保持自省,一旦察觉到炫耀心理的存在,你就应该及时克服掉,比如平时要多读书,多观察,特别是多读有关处世哲学与历史人物方面的书,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4.失败拥有双子座性格

当朋友圈都在晒周游世界的时候,你在艰辛地“自愿”加班;当朋友们名下都拥有两套、三套甚至更多房产的时候,你拖着疲惫沉重的身体在公家车上祈祷一个座位,能坐着回到小公寓;当朋友们晒出豪华大餐、爱情红包的时候,你正在吃简单的食物——为了省钱,而且是孤身一人;当股市疯涨的时候,你赶快开户加入,“上车”后却赶上了暴跌的浪潮;当滴滴刚刚兴起的时候没“感觉”,看朋友兼职一年赚了几万,急匆匆准备加入司机大军的时候,网约车政策出台了……类似的经历好像每天都在上演,“失败”二字完美概括了你的人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每天,都会有各种信息带给你挫败感:你羡慕着别人的生活,即使明知是对方的伪装,但他们光鲜的生活却像镜子似的反射到你身上,每一个角度都映衬着你的失败。压抑、愤怒、无能为力,这些精神毒素不断蚕食着作为“loser”的你奋斗的灵魂,吞噬着所剩无几的自尊。你夜不能寐,变得极其虚弱,极其敏感,眼神中充满怯懦。这种感觉无比沉重,足以让你一蹶不振。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一个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年届不惑,辛勤工作,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结果他在遭受减薪、解雇、家庭破碎一系列打击后,撞向卡车,给家人换来一笔保险金。威利用死亡结束了自己失败的人生,他的人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虽然有时你心里有时也会无助而惊恐:“我会不会遭遇失败?”实际上,即使你的失败次数很多,可是比起那些没有脚的人来说,起码还有“鞋子”穿。所以,只要你不因为失败而灰心丧气,一次又一次给自己打气,仍然可以重新振作起来。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说,失败只是更聪明地重新开始的机会。如果最初没有成功,那就接着试一次、再试一次。失败并不糟糕,如果在失败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对待,就能促成不一样的结果。

苹果公司早期发明了手持式计算机——Apple Newton(PDA),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项目被乔布斯叫停。对于开发团队的每位成员来说,这是一次重大失败。不过他们没有放弃这个项目,最终乔布斯重组了千人团队,重新定义项目,开发出了苹果手机。

由此看来,一个失败的降落是为了更大成功的崛起。

很多人认为失败是个人能力缺陷,试图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结果却迎来更大的失败。美国高空钢索演员瓦伦达最后一场演出前一反常态,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以往每次表演前,瓦伦达只想着“走钢索”,并专心为此做准备,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会为“成功”或“失败”而担心。这唯一的一次担心,让瓦伦达不幸坠亡。

由此看来,一个失败的开始是纠结“不失败”。

失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认为自己的失败是检验出错误的选项,那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在同一领域,如果认为只有自己是成功者,可以肯定你失败了。

想让所有的人都承认你是成功者,那么你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如果认为身边的人都必须无条件支持你才能成功,那么你失败了。

如果正走在失败的边缘,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不妨重新给自己的人生这样定义:

调动反事实思维思考问题。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策略,它的核心不是让你假装自己没有失败,而是一种制止不良情绪向你进攻。假设被开除了,大可不必对老板感到愤怒,可以从积极方面思考:现在正是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难走的都是上坡路,我可能要走上巅峰了!它会激发你下一次付诸行动,并且承担责任。

从忽略的事中找寻答案。细节决定一切,你是否忽略了一些细节,导致你没有走上正轨?你是否过于关注正面信息,而自动忽略了事情的负面影响?人类有时候会太过乐观,而且总是关注胜利多过于失败或过错。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错在哪、是什么细节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下一次才能避开这些错误。

你越害怕失败,失败就来得越快。你给自己规定“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听起来很励志,结果却因为缺乏达成目标所需的技能或心理压力招致失败。回避机制加深了失败者的愤怒,堵塞了大脑思考的通道,让一切努力顿时失灵。

在失败过后,你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悲伤,更要学着掌握从泥沼中抽身而出的能力。当然,失败并不是所有成功的必经之路,但不可否认,从失败中坚强走出的人再次面对事物的时候,拥有更清醒的认知,明确的方向,可以预防性规避错误,调整状况,这一切都是“失败”赋予你的宝贵经验,也是失败给你的最好奖赏:改善你管理负面信息的能力,铺平继续前行的道路。

5.自卑是谁的错

自卑与自傲,像一个家庭的双生子。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相伴成长,有时候会令人感到疑惑,分辨不清彼此。有人说,怎么会呢,自卑是一个人自我否定的极端情绪,自信则是积极向上的感情,二者根本是磁极的两端,彼此相斥。但事实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卑与自傲往往如影随形。

尽管村上春树已经成为世界文坛泰斗,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海棠依旧”——“少年时代的我始终为此有些自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可谓特殊存在,别人理直气壮地拥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这就是自卑的根源所在,也是导致压力和痛苦的由来。

曾经一个青年从北方小城考入北京的大学,他的故乡只有20多万人口,在他的概念里,小城里出来的人没见过什么世面,他怕说出来会让人瞧不起。上学的第一天,邻座的女同学问:“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让他心中一紧,他觉得如果说出自己的故乡,一定会让大城市来的同学笑话。就因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一个学期结束了,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这种自卑的情绪长期困扰着他,以至于每次照相的时候,他都要戴上墨镜掩饰内心的恐慌。虽然凭借努力成为中央台主持人,自卑的压力也长时间缠绕着他。这个青年就是白岩松。

自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敌人。在它的压力之下,你会将自己看得很低,超乎寻常的低。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所有人或多或少地有自卑心理,甚至最骄傲的人都有某种自卑感,他们总会对自己某一部分感到不满。聪明的人怀疑自己没有魅力,漂亮的人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年轻人经常苦恼于金钱,年长者苦于职场上下不着的位置。如果这些痛苦得不到转化,就会给自己较低的评价,自卑油然而生,最终导致行为方式出现偏差。比如:

——对外界异常敏感,不能忍受一丁点负面的批评或者攻击,情绪化严重,很容易被激怒。

——采取逃避伤痛、麻痹自我,例如酗酒、吸毒、自残、自戕、自杀等消极方式对待。

——丧失自我价值体验,导致心态失衡,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带来危险隐患。

——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人们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

在工作场合,自卑带来的压力会给我们的未来设置障碍。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总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导致裹足不前。而这种无所成就的状态则“印证”了自己的“无能”,反过来加深自卑感,使聪明才智无法发挥,限制工作进步。因此,如果你心理上有自卑因素,不要讳疾忌医,要学着勇敢面对,然后战胜它。

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也能成就人。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

战胜自卑的途径有很多,你可以尝试依靠这些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自卑的人会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这种比较当然是不公平的,因此,经常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付出的努力是战胜自卑心理的第一步。

明确目标。你要的人生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要记住两点:第一,不要总是把自己跟其他人放在一起比较;第二,取得成功时一定要放大成功体验作为自我激励,而受挫时不要长时间陷入消沉情绪。

健全心理防御机制。自卑的人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要战胜自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

多表现,多与其他人交往。自信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在人群中积极表现来得到关注和认可,而来自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有助于提高自信心,让自己更加优秀,从而克服自卑。

每个人都有梦想,所以英雄电影才长盛不衰。因为自卑,你无法拼凑自己的人生,而是躲在沉重的蜗牛壳里,不敢说、不敢做,不敢去争取想得到的东西。慢慢地,你会变得懦弱、紧张、微不足道,变成电影里永远是炮灰的路人甲。现在,想想你还没有实现的梦想,你要大声地告诉自己“我很强大”,声音越大,内心的自卑力量也就会越微弱。

6.矛盾:天使还是魔鬼?

矛盾是一种压力源。它由两种或更多的冲突动机或者行为冲动出现竞争而产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试想一下,你曾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局面:要在多个选项中做一次艰难选择或在不满意的现实中迫于无奈选择一个……其实,人生最大的矛盾是你要自己做决定,还是让别人帮你做决定,你想过自己的生活,还是过别人期待的生活。

矛盾的模式通常有三种:

双趋模式:在两个或多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中做出抉择。这种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不得不在两份有前途的工作中做出选择,或者在两个条件都不错的追求者中挑选一个,尽管你可能对两个都很心仪。

双避模式:两个或多个不想要的结果同时出现时必须从中接受一个。比如你需要在失业和接受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中做出选择,而这两者都令你感到不快。

趋避模式:是指必须在两个或多个相关的目标中做出选择,而每一个目标既有吸引人的地方,也有不令人喜欢的因素。比如领导给你调换了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可是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加班,连周末都无法正常休息,这让你感到烦恼。

用几分钟时间考虑一下你最近遇到什么让你犹豫不决的事情,这些事情应该怎样归类,那些充满矛盾的方面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事实上,矛盾的本质是犹豫不决的心理。

举个例子,在上班的时候恰巧和总经理同乘电梯。电梯里人比较多,你站在角落里,这时候,到底是越过人墙高声打招呼呢,还是假装没看见?你犹豫了一下,这时候要下电梯了,你恰巧和总经理一起出去,他瞥了你一眼,没有说话。你心想,坏了,领导是不是认出我来了,他会不会因此给我小鞋穿……诸如此类,进而联想到工作业绩,以前犯的错误,等等,这种由矛盾心理导致犹豫最终变成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的情况,对身体健康可不是好事!然而生活中这种情况简直太常见了,几乎人人都遇到过。

犹豫给人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做出最符合心理需求的活动,但同时也往往在充满矛盾的犹豫不决中随波逐流,失掉宝贵的机会。

张奕想获得财务自由,他决定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现在每日奔波为饱暖的生活。他想到了很多方法提升自己,比如报会计班,考注册会计师,但是距离考试时间很近了,很可能白交报名费辅导费;他想自学法律,做律师来改善生活,可是律师证考试太严格了,没什么信心;他想在职读研,可是那样的研究生毕业证好像很多大企业并不认可,不能达到找份好工作改善生活的目的;投资房地产?还是别逗了,自己每个月还在为房贷发愁……

张奕并不确定他想要做什么,于是他抽时间研究了一下。结果,他发现每条路好像都很困难——如果选择了其中一条,那现在的还算舒服的生活就泡汤了!张奕陷于无法下定决心的犹豫不决中,他感到非常矛盾,因为他极不愿意放弃安逸的生活也不愿意继续贫穷。最后,他因为迷茫和泄气而失败了,生活什么也没改变,只不过平添了一份愁绪和压力。

倘若张奕为了自己的未来而选定一个目标,电子工程研究生,他的生活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报考知名学校研究生考试,没日没夜地学习备考,最终获得高分;

成绩优异,获取推荐信;

被相当不错的企业或研究所聘请;

继续在某个方向努力,成为高级工程师;

走向财务自由。

分解目标,其实比给自己设立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而且也更加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你在面对某件事情感到非常矛盾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采用回溯法,对结果进行反向分解推理,看清每一个小步骤将如何进行,这样你就会变得更加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