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单个行为的心理分析技术
所有的情绪在本质上都是某种行动的驱动力。——《情商》
找到导致行为发生的最初、最真的那一丝情绪,就是找到了行动的原因。——小明警
本节主要论述如何开展某个行为的心理分析。根据“情绪动力模型”,外显行为的心理分析是有一定技术的。依据这个技术就能厘清该行为发生的心理学过程,从而为人格类型分析积累判定依据。单个行为的心理分析技术是开展人格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一、行为是情绪释放的表现
无须去问别人是怎么想的,只要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对于单个行为的分析,应把握其行为结果,同时获取刺激情境,结合情境与行为即可推断得出是哪一种情绪导致的这一次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小a看到自己的糖被小a的家长大A分给了来家里玩的邻居孩子小b。a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随后a和b一起玩。2分钟后a打了b一拳,原因是a说b和自己玩的时候,b把a最喜欢的布娃娃丢在了地上。
对于a的攻击行为可作如下分析:行为是攻击,情绪是愤怒。
是什么导致的愤怒?是家长大A未经孩子小a的允许就拿走了a的糖果。这种愤怒又因A将糖果给了b而增加,再因b把布娃娃掉在地上而进一步增加,最终愤怒情绪的堆积导致了a对b的攻击行为。而a的理智只陈述了最利于自己的一个部分:“那是我最喜欢的布娃娃”。
实际上,就算a是个成人,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攻击行为背后所有的原因。单个行为的分析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用行为来反推是什么情绪导致了该行为;二是得出的情绪要结合情境具体分析,往往情境不只是当下的那么简单,情绪怎么来的常常是有故事的。这也是情绪动力模型在心理咨询方面的运用方向。
二、对多个行为的分析即可得出人格类型
人格心理学的用处就是从过去已知的行为去分析内在的人格,再由内在的人格去解释过去未知的行为,甚至去预测未来的行为。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必然,三次以上就成了模式。凡是被形成模式的东西,就一定是被需要的东西。论迹而知心。确定一个人的个性类型,必须对其个性化的单个行为开展分析,得到其行为背后的情绪。针对同一个体不同的个性化行为重复开展上述分析后,假如得到的情绪是相同的,那么这就是该个体的人格。人格即情绪习惯。
从新皮质产生的言语对话基本不能成为人格类型判定的依据;由边缘系统(嗅脑)产生的行为才是观察判定的有效资料。稳定的人生观是新皮质为了适应边缘系统而在生活中选择的观点,采纳时应注意是否为当事人自己真正喜欢的选择,这时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能相信当事人对自己的那些模糊的认识。
要强调的是,分析的对象必须是个性化的行为,即与其他人不同的行为。某些情境会刺激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并最终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
根据笔者视角下的人格结构——行为、理智、情绪和需要,只有那些能够被简化的部分才能够作为人格分类的出发点。显然,行为是千变万化难以简化的,以因素分析开展的行为简化是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感性认识。人格的四分法,如气质类型、性格色彩、DICS等都是基于对行为的简化而提出的。同理,理智也是难以简化的,人类的思想的种类远比行为更多元化,且难以测量。而需要在本书中,主要指的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的种类很少,且不会发生偏好,因此不能用于区分人格类型。
传统的人格结构中还提到了潜意识和气质。潜意识也是难以简化的,因为难以测量,且对潜意识、动机等心理学理论,学术上存在很大的争议。最后,对于人格的基础——气质,即生理生化神经系统的研究,现代科技显然难以以生理测量为基础去开展人格分类,但这是研究方向。
情绪才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情绪的种类这一问题上,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比较统一的看法。个体对某种情绪的偏好就是人格类型分类的依据。由于情绪种类的确定,人格类型种类也可以得到确定。
三、情境、行为、人格
“是她让我忘记了她的预约,甚至她的存在?”
主体面对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直接从情境到行为的关联、预测是在使用黑箱理论,等同于用统计学来统计和预测人的行为。这样倒是科学,但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心理学的魅力。要真正理解行为产生的机制,必须懂得情境对主体情绪产生的刺激作用。我们很难直接预测他人的行为,却可以充分审视他人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的情境对其情绪的激发作用。这个情境刺激主体产生了哪种情绪,那种情绪就会作为一种能量去推动主体产生某种行为。进一步讲,只要主体的情绪可以被推测出来,其产生的行为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理解,甚至是预测。
核心情绪
当人格越来越强大,主体就会在各种情境中都受到人格的影响,这时,情境通常不能刺激个体产生自己不习惯产生的情绪,而个体总是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相同的情绪,这就是跨情境的情绪——核心情绪。核心情绪及其处理方式的组合就是人格类型。当人格类型确定下来以后,行为的理解和预测就更依赖于对人格的认识和分析。
情境、行为、人格,只要得到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对第三个进行分析,甚至预测。
(一)情境、行为用于分析人格
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行为,多种情境下的不同行为如果存在情绪方面的共性,人格就被分析出来了。
当然,行为在顺应不同情境时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如果这些行为的动力属于某种相同的情绪,那就说明该种情绪影响了不同情境下主体的情绪产生和行为选择。这显然就是主体的人格在发生作用。人格,就是超越情境而相对稳定存在的情绪。这里说的情绪往往是阈下的、长期存在的,挥之不去又非常容易产生的情绪,也可以称为心境。人格的实质就是某种心境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机制。
(二)情境、人格用于预测行为
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特质人格理论可以做到,更不用说基于情绪动力模型的人格类型理论了。当我们吃透了最容易控制一个人的情绪是哪一种时,我们就对那种情绪在某种情境下是如何转化为行为,转化为什么行为有了推理的方向。
(三)人格、行为用于还原情境
人格类型确定,行为结果明确,自然能够反推该人格类型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刺激情境。这种刺激情境可能被忽略了,甚至遭到了遗忘。当心理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开展记忆重建的时候,这个“人格+行为=情境”的分析技术可以找到来访者童年遇到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