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嬴政是这么干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出人头地,伟大始于梦想

嬴政虽出身贵族,家世显赫,可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家族任何的庇护,相反,正是因为出身王族,他尝尽人间的冷漠与艰辛。当然,在艰难度日时,他也萌发了做一番大事业的想法,正是这种想法支撑着他最终平定六国,一统天下。

1.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把“命运是与生俱来的,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虽然宿命无法改变,但是自己的信念和思想却能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

嬴政出生于秦国王族,秦国在立国以后,经过百年的发展壮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再经过商鞅变法和诸代君王,尤其是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历代君王都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统一中国的宏大愿望使这个家族从封大夫,到列诸侯,为王者,最后获得天下共主的垄断地位。穆公以来四百年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嬴政统一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嬴政的父亲异人是秦国派到赵国去的质子,“质”即抵押,“质子”即以子孙、亲属当作人质确保两国间盟约的实施。一方面,异人是王孙贵族;但另一方面,作为质子,客居他乡,不受重视,可谓“落难王孙”。虽然始皇家世显赫,但最初并没有借助到家庭的力量。他出生在异国他乡的邯郸,当时秦赵之间大战不止,秦赵长平之战历时三年,最终赵国惨败。赵王大怒,决定杀掉嬴政一家,幸亏吕不韦及早得到消息,他们一家才避开了这场浩劫。可以说,年轻的嬴政并没有得到多少皇家的庇护。

嬴政在赵国邯郸度过了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时候,秦军曾坑杀赵国降兵四十万人,这个莫大的耻辱深深地刻在每个赵人心中,而此时秦国还在围攻赵国,造成赵人死伤无数,赵国城内缺粮断水,因此,赵人一致要求处死秦国人质,以泄心头之恨。因此,嬴政一家三口郁郁寡欢,整日闭门不出,他们害怕赵人轻视、冷漠,甚至带着憎恨的目光,害怕出门后惨遭不幸。后来,异人逃回秦国,留下嬴政与母亲在赵国相依为命。随着秦国与赵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母子俩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要么整天不出门,要么东奔西跑躲避赵人的迫害,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嬴政,当时只能躲在门缝里,偷看和他同龄的小孩在门外欢歌笑语,孩童的快乐与他无关,寄人篱下、任人宰割的生活让他萌发了有朝一日报复赵人的决心。

异人成了秦太子后,嬴政和其母赵姬也返回了秦国。

显赫的家世给年幼的嬴政带来的只有屈辱和寂寞。可是,在他13岁继任秦王后,他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与他生命、事业息息相关的吕不韦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王嬴政初登大位,国家政事皆由吕不韦决断。根据《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可见,为帮助少年嬴政网罗人才,吕不韦可谓是煞费苦心,如后来协助嬴政平定天下的得力文臣李斯,便曾是吕不韦的门下舍人。除了招揽人才,吕不韦还通过《吕氏春秋》教导嬴政建立稳固强大的帝国。《吕氏春秋》中记载有,“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

此外,吕不韦还加强了对秦王嬴政的文化培养和学识教育,而秦王嬴政因为从小流落赵国,深深懂得寄人篱下的悲惨,更明白强大势力的重要性,渴望有朝一日能一统天下。因此,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学习文化知识、通晓古今上。

虽然嬴政经历了种种不幸,但他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将这些不顺当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积累人生阅历,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他相信上天在收走他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总会赐予他一些别人没有的财富。

有个贫穷的青年让算命先生给自己占卜未来,那位算命先生对青年说:“你将穷苦一生,最后孤独地死去。”青年一听这话,立刻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后来,他索性连田也不种了,从早到晚借酒消愁,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他把人生看得非常消极:“反正再怎么辛苦干活,也无法摆脱穷困的生活,努力与否,结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必要把身边的事情看得那么认真,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了!”

一天,村里来了个和尚,他问青年:“你为什么不干活?”青年慵懒地说:“命中早已注定,努力也是白费。”于是和尚便对青年说:“你错了!不能听信算命先生骗人的话。”接着,他苦口婆心地解释道:“你完全误解了算卦的含义,算卦并不能预测你以后的命运,因为卦本来就代表着一种技巧。如果命运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用卦算吗?命运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它正在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青年听了和尚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从此,青年一边务农,一边发奋读书,他的命运也渐渐发生了转变,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有名望的学者,成为他的弟子,青年在学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年以后,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

如果你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满足你的需求,那是不太容易的。但这也不是说我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能把愿望变成现实就够了,剩下的要靠我们个人的努力,就如同上文的年轻人一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一个选择、任何一个决定时,都应该是目标明确的。我们选择自己居住在何处,在哪里工作,谁会陪伴我们度过一生?我们的各种安排、各种计划怎样才能协调起来,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决定。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对自己的所有事情进行合理化安排,并且还会想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使我们感到满意。这就是我们最终选择的生活。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很多人遇事首先想到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敢相信自己,更不能自己做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亲人,害怕爱人出差;在外面依赖同事、上司,不敢表达自己所想,更不敢表现自己,这都意味着其人格的不成熟、不健全。

不能独立办事情,便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只能被别人控制。如果你有利用价值,别人可能还会利用你;一旦你的利用价值没了,或者已经被利用殆尽,别人就会把你一脚踢开。因为你太软弱无能,不敢相信自己,更不信自己能胜他人。如果这样度过一生,实在太遗憾、太悲哀了。

不要相信命运的安排,只要你艰苦奋斗,不畏辛苦,不畏困难,那么你的命运就由你主宰。有蓝天的呼唤,怎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远方的呼唤,怎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苦闷中消沉?有成功的呼唤,怎能让追求的信念在此止步?人生路上多坎坷,成功路上多曲折,顶天立地的背影是我们刺破苍穹的坚强之箭。

2.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不是说有了梦想就一定会成功,但梦想让行动有了指南,有向往才有追求的动力。有人说:“人生在世,只要不是疯子,都会有一个梦想或追求,而人们为了它,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当梦想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成为人内在情感的力量时,人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秦昭王五十二年(赵成王五十年),此时还叫赵政的嬴政与母亲赵姬住在赵庄,靠佣工或教唱糊口,一晃就是三个年头。赵政已经五岁,也到了该学习的年纪了,为将来当帝王打基础,于是赵姬决定搬回邯郸。邯郸城的人不太会管别人的私事,而且他们在那里的亲朋好友也较多,不会像乡下那样寂寞。

在邯郸城,赵姬只和一些至亲好友和故旧的眷属来往,这些人都属于高级阶层,他们的子女也大都有教养,不会在赵政面前提起关于他生父的事。因此,在这里,赵政可以和他们玩。

这时,赵姬想到了赵政的基础教育问题,毕竟在她心中,赵政理所当然是未来秦王的继承人,目前虽然屈居赵地,但绝不能因此耽误了他的基础教育。于是,赵姬通过朋友给赵政找了一位先生,专门教他帝王之术。

就这样,他们又度过了三年的漫长岁月。赵孝成王虽曾多次派人继续搜索赵姬,但终无所获。燕太子丹和相国平原君屡屡劝说赵王,原来的王孙异人,尚且被弃于不顾,今王孙已逃回国去,肯定会另外娶妻生子,赵国对赵姬母子穷追不舍,已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赵王于是放弃了追索,使得赵姬母子能够幸存下来,所以他们对于燕太子丹所给予的救助和照顾非常感激。

几年后,秦赵两国的关系有所缓和,秦孝文王以书信向赵孝成王相恳,赵孝成王乐得送个顺水人情,派人通过赵叔找到了赵姬母子,发给他们通关文牒,让他们乘车返回秦国。母子俩怀着感激与留恋,匆匆上路。

赵政回国后,即改名为嬴政。没过多久,他的祖父秦孝文王便撒手人寰。异人继位为秦王,嬴政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子。异人信守了当年他向吕不韦许下的诺言,再加上吕不韦确实文武全才,于是拜他为相国,总管秦国内政。

从此以后,秦王就开始按照未来王者的要求,传授嬴政更多的知识,将他调教成治国之才。为了让嬴政成为杰出君王,秦王和王后一起去拜会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曾是嬴政祖父的老师,他一生不知培养出多少王侯将相,只是他年事已高,不愿涉足世事,最后隐居在离咸阳不远的一个田园山村里。

秦王见到老人,说明来意。老人沉吟了一会儿说:“主上亲自登门,老夫岂能不答应?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您必须答应才行!”

秦王忙道:“先生请讲,您的条件,寡人一定遵从,您尽管提出来。”

老人说:“老夫闲云野鹤惯了,今为太子师,不得不住在宫中。但老夫不想受任何官职,也不想受任何约束。等到太子继位之时老夫即行退隐,不问世事,如何?”

“好,我以为先生会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这没问题,一切按照先生的意思办。”秦王暗自高兴,爽快地答道。

“那好,老夫要测试一下太子的资质,以便因材施教。老夫知道太子在赵国时曾学过诗经和四书,他天资很好,过目不忘。但光会背死书不见得就是天才,老夫今天准备测试一下别的。”老人说。

于是,老人带秦王一行来到一间木屋里,四周有很大的空地,大部分都种了香瓜,现在正是香瓜收成的时候,遍地绿色中夹着金黄,屋里一条小黄狗正在地上趴着。

老人转向秦王说:“您看,太子胸向前突,这在相法上谓之挚鸟胸,为人性格悍勇,敢作敢为,将来成就必大于诸先秦王。虽非龙种,却是难得的变种鲤鱼!”

“好,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那就按您的意思开始测试太子吧!”秦王迫不及待地说。

“太子,您能想办法把这条小黄狗吆喝起来吗?”老人开始测试太子了。

嬴政遵命喊了几次“小黄”,小狗只看看他,仍然懒懒地躺着不动。而老人只喊了一声,小狗就如箭似的摇着尾巴奔了过去。

“太子,你回答我,为什么你喊,它不起来,而我就行。”老人笑着说。

嬴政答道:“因为……因为你常给它东西吃,而我没给它吃过。”老人穷追不舍地问:“假若你现在手上有吃的,它会不会到你那里去?”

“那要看它肚子饿不饿,饿就会,不饿就不一定。”嬴政回答道。不愧是太子,他的答案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此时,老人又问了嬴政一个问题:“现在我要你去牵一头牛来,能不能办到?”

嬴政搔搔头,答道:“大牛我可以牵来,小牛我办不到。”

“为什么?”老人似乎也对他的答案感到意外。

其实在邯郸时,嬴政常见到老人牵着牛从街上走过,因此他并不陌生。于是他若无其事地答道:“大牛穿了鼻环,而且被人牵惯了,我拉它,自然会跟我走;小牛没穿鼻环,又总是乱跑,我追不到它。”老人皱皱眉头,秦王在一旁忍不住哈哈大笑。

老人向秦王提议带上嬴政到街上走走。在老人的引导下,嬴政看到了许多他以前想象不到的情景和场面:众多低矮阴暗的草屋里,一家十几口挤在一张炕上,无论春夏秋冬,屋子里都是阴森潮湿……光着身子的婴儿,在潮湿的泥土地上爬着,或是吸着营养不良的母亲的干瘪奶头……

看到这些情景,嬴政很奇怪,他的心中充满疑惑:为什么他们的家里只有小孩?他们的大人呢?这时,测试的机会来了,老人回答道:“其实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它使天下老百姓精壮减少了,老弱增多了。”接着,老人又以秦赵两国战争为例,述说战争造成了多少生灵涂炭,多少人无家可归。

嬴政马上发问:“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打仗,难道有什么问题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吗?”

此时,老人反问道:“那你小时候为什么要打架呢?”

“很多很多原因,一时说不清楚。”嬴政紧锁两眉沉思,已经是成人的表情,“但是我只知道,要有一个能压服众人而又公平的人,我们中间就会打架少一些。”

“其实,国与国之间打仗,和你们打架差不多,表面上是只为一个原因,实际上原因复杂得很。”老人沉思着说。

这时候,秦王也插了一句话:“也许战争是人类的天性吧?不仅是为了生存。关于战争的书,将来有时间可以深研后写一本。”而嬴政这时却答道:“战争的书,也许就是天下统一的书,要天下没有战争就要天下统一!”

老人和秦王听到这些,都哈哈大笑起来。

“好,好,那我问你,假若别人不让你统一,怎么办?”老人边笑边问道。但他也惊奇,嬴政这么快就得出如此简单的答案。

嬴政跳起来说:“打,打得他愿意听话为止。我以后一定要统一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时,秦王和老人都沉默了,嬴政的话似乎有点道理。自古以来,天下就分分合合,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周而复始,其中道理不会这样简单。也许有股大力量镇压住诸多小力量,乃是暂时维持统一与和气的唯一办法。

嬴政也沉默了,他在想有朝一日,自己拥有至高的权力时,如何让战争永远不再发生。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统天下的梦想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胸怀大志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可能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正是因为秦始皇从小就有了一统天下的伟大梦想,他才能凭借着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对梦想的坚持,再加上他的聪颖天资和勤奋好学,最终成就了统一霸业。在以后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多困难,吃再多苦,他也不曾放弃曾经拥有的梦想。同时,梦想也让秦始皇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懂得利用权术、谋略战胜对手,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使理想照进现实,成就大秦帝国。

3.幸运来自艰苦卓绝的努力

举凡伟人,倾其一生,都能孜孜不倦地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在历史上,秦始皇是有名的勤政君王。秦始皇的一生,就像是不断狩猎的一生,不断磨炼技术的一生。从登基之日起,他便不断奋斗,不断充实自身的学识素养,到后来,一年一年地征战,四处奔走,十年时间里终于一统天下。可是,登上中原皇帝宝座的他并没有停止脚步,他赢得天下,享有天下的决断权,金钱、人口、农田……都是他的财富,可以成之,也可以毁之。于是,他便任意为之,修道路,筑陵墓,征战匈奴……凡是他能涉足的领域,从不放过。这种精力为人叹服,也使人相信,成为一个帝王自有他特有的眼光。

嬴政在继任王位后,任由吕不韦处理朝政,他则利用闲暇时间弥补自身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他自小颠沛流离,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逃避他人的追杀上。好不容易返回国土后,他深知自己的弱势所在,一国之君,没有一定的见识又怎么能执掌天下呢?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嬴政大量阅读书籍,吸收各家学说,并将韩非子的思想作为他后来治国的基本原则。

即便是在出游时间,他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政务,行使皇帝治理国家、做重大决策的权力。他路经的地方,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员都得随时奏事,由他审断后再做决策,下达指令。

秦始皇在位37年,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他东奔西走从不止步。公元前238年,平定嫪毐叛乱,并铲除嫪毐余党,罢黜吕不韦,迁太后出宫;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自杀而亡;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首攻韩国,韩安王被俘,韩国亡。但是,嬴政并没有就此结束战争,他连连派兵,一举歼灭韩国贵族的反抗力量。后来,即公元前226年,韩国又发生叛乱,嬴政派出重兵,彻底征服了韩国。在出击韩国的同时,嬴政又派王翦、杨端率军出击赵国,赵将李牧、司马尚顽强抵抗,秦军未能立即拿下赵国,于是嬴政接受了顿弱的建议,使出离间计,挑拨赵王与李牧等大将的关系,李牧在战急的情形下,拒绝交出兵权,后被赵王派人刺杀。赵国骁勇善战的大将一死,秦军在与赵国的对战中长驱直入。三个月后,王翦俘虏赵王,同年十月,秦军入主赵国邯郸,赵国亡。之后,嬴政一直追击赵国的剩余力量,直到公元前222年,才彻底解决赵国的问题。灭赵后,秦军继续挥军伐燕。期间燕国惧怕赵国的强大兵力,曾派出荆轲刺秦王,终究没能达成目标。盛怒之下,嬴政增加兵马大举攻燕。公元前226年,嬴政夺燕都蓟,并乘势追击,公元前222年,俘虏燕王,燕亡。公元前225年,秦王政命人掘开黄河堤坝,水淹魏都大梁。三个月后,魏王降,魏国亡。

随后,嬴政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攻楚上,从公元前226年至公元前223年,秦军花费三年时间,终于降服实力强大的楚国。此刻,秦国离兼并六国只有最后一步——灭齐。嬴政多年以来一直贿赂齐相国,假意交好齐国,因此,齐国从来没有备兵防卫战事,军力日见下降。公元前221年,秦军攻打齐国,齐国立刻投降,齐亡。

作为一国之主,嬴政从战事到政事,一一执掌,可谓日理万机。嬴政将大权集于一身,“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取决于上”,而且精力充沛。在秦朝建国的十年间,嬴政五次出巡,南北东西,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这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没有超人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据《汉书》记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当时的公文,是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嬴政每天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他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可见嬴政的工作任务之繁重。

嬴政的一生,从来都没有停歇过,罪责也好,功劳也好,他用他忙碌的一生谱写了与众不同的业绩。他出游五湖四海,了解山势地形,制订发展方案;他东征西战,扩大秦帝国的版图;在治理国家时,他亦不畏国事的繁重,面面俱到。今人在感叹他的伟业之时,也不妨学着付出努力。

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精力消耗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集中所有的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这样才容易达到生活的顶峰。

威廉·江恩,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最终却创造了非凡的奇迹。他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爱尔兰家庭。他的父母是爱尔兰籍移民,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美国当时处于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江恩的母亲常常为一日三餐发愁。

少年时代的江恩只读了几年书便早早辍学了,不得不像大人一样工作。为了生计奔波,江恩在火车上卖过报纸、送过电报,贩卖过明信片、食品、小饰物等东西,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与所有报童不同的是,江恩放报纸的大背包里时刻都装着书,空闲的时候,当别的报童都去听火车上卖唱的歌手们唱歌,或跑到街上玩耍时,江恩便悄悄地躲到车站的角落里读书。

随着他的读书种类的增多,对知识的获取也越来越执着,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江恩意识到,自然法则是驱动这个世界的原动力。

江恩的故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那里盛产棉花。当时24岁的江恩在对棉花过去十几年的价格波动做了分析总结后,第一次买卖棉花期货,幸运的是他从中小赚了一笔,之后他又做了几笔交易,几乎笔笔都赚。

在棉花期货上的成功坚定了江恩投资资本市场的信心。不久,江恩到俄克拉荷马去当经纪人。当别的经纪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客户以提高自己的佣金收入时,江恩却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收集起来,一头扎进了数字堆里,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性的东西。

当时做经纪人的收入是很可观的,每到夜晚,江恩的许多同事便出入高级酒店,呼男唤女,而由于没有客户,得不到佣金,江恩只能穿着寒酸的衣服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独自工作。同事们笑他迂腐,笑他找不到客户,还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路芙根的大笨蛋”。

江恩并不理会这些,依然默默努力。他用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自然法则和金融市场的关系,不分日夜地在大英图书馆研究金融市场在过往一百年里的历史。

终于,在1908年,江恩30岁的时候,他移居纽约,开展了自己的经纪业务。同年8月8日,江恩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市场趋势预测法:“控制时间因素”。

经过多次准确预测后,江恩成功了,他也因此而声名远扬。

当然,在当时,也有许多人对江恩一次次对证劵市场的准确定位颇为不理解,更有一些人认为江恩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他的成功只不过是传媒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肆渲染。

1909年10月,为了证明事情的真实性,记者对江恩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访问。在报社人员和公证人员的监督下,江恩在当月的25个市场交易日中进行286次买卖,最终的结果是,264次获利,22次损失,获利率高达92.3%。这一结果一见诸报端,立即在当时的美国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人们惊呼,这个年轻人简直太“幸运”了!

江恩继续着他的神话,在以后的几年里,江恩在华尔街共赚取了五千多万美元的利润,他也因此创造了美国金融市场白手起家的神话。不仅如此,他潜心研究而得出的“波浪理论”还被译为十几种文字,作为世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被广为传播。

许多时候,人们总会用“幸运”来形容一个企业家,或是某个人的崛起与成功,还有一些人会经常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对生活和事业中的“不公平”产生困惑与不满。事实上,幸运靠的是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永不放弃的执着。

成功不会去敲一个懒汉的门,这是毋庸置疑的。

4.勤学不倦,随时“充电”

如果一个人不能持续地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随时随地补充能量,拥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够永远充满自信。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现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很容易过时,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德国设计中心主席彼得·扎克说:“在人生的这场游戏中,你要拥有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吸收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能持续地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六国诸侯分踞一角的动荡时局里,嬴政却分明看到了自己日后统一六国的趋势。此刻的嬴政收敛了他的勃勃野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上,一方面学习谨记古人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帝王成败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尝试着以自己的眼光审时度势,这为他以后采取独特的方式管理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这种勤奋学习的态度一直贯穿嬴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霸道专横的一生,也是高瞻远瞩、规划天下的一生。为了实现他平定天下的计划,嬴政可以说是不耻下问。他热爱读书,学习治理天下的谋略,如他曾经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韩国人韩非子的论著一般,只要是能人智士,于他宏伟大业有帮助,他总是乐于学习其思想精华,重用他们的理国大计。

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也只有随时随地对生活抱着一种学习心态的人,才能超越年龄上的障碍,战胜生理上的老化,使心态保持年轻,让自己充满活力。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出生在琅琊临沂(今山东)一个书法世家,后来迁居到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王家是名门望族,曾有“王马共天下”之说,其家族中有很多人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王羲之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当然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再加上他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不忘用手比画着练字,时间长了,就连衣服都被手指划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羲之终于创造了流芳百世的王派书法。

王羲之五六岁的时候,就跟随当时很有名望的女书法家卫烁学习书法。名师的教导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学苦练,到7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在当地就已经小有名气了。11岁的时候,王羲之就能读懂大人们都很难理解的《笔说》。他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有一天,他的老师看到他写的字后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近来写的字,已经赶上大人的水平了,照这样看,他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呀!”于是就更加喜欢王羲之了。王羲之从不因为别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依然用心临帖,刻苦钻研书法艺术,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书童送来了他最喜欢吃的蒜泥和馍馍,可他像没看见一样,连头也不抬,依然专心致志地在练他的书法。书童进来收拾东西时,发现饭都已经凉了,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王母来到书房,看见儿子的模样大吃一惊,只见王羲之满嘴乌黑,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原来王羲之脑子里在想怎么写字,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种情景,忍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这时,王羲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王羲之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才练就了扎实的功夫,使他最后成为书法大家。关于王羲之学写字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天台山游玩,被其神奇秀丽的风景所吸引,就在山顶住了下来。他整天处于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之间,挥毫泼墨,不亦乐乎。由于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这就是天台山墨池的来历。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正在灯下写字,忽然天空中一片白云飘下,云中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王羲之看到这位老人,觉得他不是一般人,一定是大有来历,又见他夸奖自己写的字,便请教说:“老人家啊,还请您多多指正。”老人看了看面前的年轻人,什么也没说,只叫他伸出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这是要做什么呢?但他又不好说什么,只好慢慢地伸出了手。老人拿起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现在教你一个笔诀,可以对你写字大有好处。”老人说完,就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飘然离去。见老人要走,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天空,很久很久,这才想起老人在他手上写的字,一看原来是个“永”字,他于是就对照着这个字练了起来,终于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横竖勾,点撇捺,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加刻苦了,他的书法也愈加潇洒、奇妙了。

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他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小献之在练字的时候,王羲之悄悄地走到他的背后,突然伸手去抽他手中的毛笔,小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于是就夸奖了他一番,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有一天,小献之问他的母亲:“我三年能不能赶上我父亲?”妈妈摇摇头。

“那五年呢?”妈妈又摇摇头。

然后,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院子里有18缸水,你只有写完缸里的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稳。”

小献之听到这些话,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心中还是很不服气的。他心想,练就练吧,一咬牙他又练了五年,然后感觉不错了,就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看了几张,一个劲地摇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满意的表情,随手就在这个“大”字下面填上了一个点,然后什么也没说,就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了。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把这些字拿给母亲去看,还说:“这五年来,我都是照着父亲的字练习的,你看我现在的字能够赶上父亲了吗?”母亲看了半天,也是一个劲的摇头,只是最后指着“大”字下面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小献之听到母亲这么说,这次是真服气了,于是有气无力地说:“我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父亲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继续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能够赶上你父亲。”

终于,在王献之的辛勤努力下,他的书法上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和他的父亲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二王”。

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数王羲之的名气最大,只要一说到书法,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王羲之。但名气不是生来就有的,每一个人在成名之前,都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的。“临池学书”让我们学会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那18口大水缸的故事则警示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有大成就大收获。

所以,只有抱着不断学习心态的人,才能够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尽全力去符合社会的需要。

5.成功必须有规划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制订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目标有长短之分,在我们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确立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发展方向,并在长远目标的方向之中,一步步确定近期规划,做到步步为营,最终走向成功。

嬴政在当政之后,为了适应对外兼并战争的需要,对朝中的人事重新做了调整。他任命李斯为廷尉,除掌理刑狱外,还负责对外谍报工作;任命尉缭为国尉,掌管军队。

对于任命李斯为廷尉,大臣们无话可说,但对于任命尉缭为国尉一事,很多大臣都表示质疑。丞相王绾认为,秦国朝野上下对尉缭这个人都不了解,现在突然任命他为国尉,恐怕难以服众,如果众将不服,他又如何指挥调度军队?

嬴政见大家对尉缭心存疑虑,便让蒙武向大家介绍尉缭的基本情况。蒙武在向大家介绍尉缭时,不由流露出对尉缭才识的钦佩。

原来,尉缭曾建议嬴政采取“分强为弱,各个击破”的策略,深得嬴政赏识。他劝嬴政不要爱惜财物,用重金贿赂各国权臣,破坏和扰乱各国之间的合纵计划,从而有利于秦国对东方各国各个击破。这些策略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众大臣见蒙武如此推崇尉缭,而且嬴政也坚持自己的任命,也就无话可说了。其实,李斯和蒙武最明白嬴政的意图,他任命尉缭为国尉,目是就是想由自己直接掌握军权。以往,无论是由吕不韦的人还是由宗室大臣担任国尉,都和统军将领有着深厚的渊源,容易发生嫪毐式的谋反事件。现在,任命与秦国将领毫无关系的尉缭担任此职,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由于国尉与众将领彼此毫无瓜葛,自然也难以操纵诸将,这样,他就纯粹成了君王的幕僚,帮助君王处理一些日常军政事务,办理君王交代的其他事务,而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则掌握在君王手中。

这些做法也正是嬴政的一次成功的人生规划。为了加强王权,维护其对秦国的绝对统治权,他又发布了一系列命令:

今后对有功将士只封爵位而不再世袭,也就是说,爵位只是一种世袭荣誉,不再拥有土地和兵权。

在被征服地区推行郡县制,今后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所占领关东各国的土地,一律依照秦国的制度在那里设立郡或县。

实施抚恤制度。给予战死及伤残者优厚的抚恤及协助,壮勇者被规定需从军,为免除军人在前方作战的后顾之忧,对于家中已无男丁可从事农耕者,地方政府将协助其农耕,并免除其田赋。

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得到恢复。秦国购买土地一律不予卖给外国商人,政府规定商人对农民的贷款利率,杜绝商人以高利贷剥削农民。

山林、矿产、盐、铁等全部收归为国有财产,禁止地方政府擅自租卖给商人。

秦国货币作为通行货币。为了规范管理各国通商混乱局面,规定今后只能官方铸钱,别国货币及私人铸钱禁止流通。该制度随着军事征伐的进程不断推广到新征领地。

增设关卡,为筹军费,过关货物必须按成收税。

在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方针策略后,秦王政又召集一班重臣,讨论平定天下的战略目标及出兵的先后顺序。

有人主张应该先灭掉楚国以增强国力,同时避免侧背之忧;有人认为应该先灭掉韩国和魏国,再进军赵国和齐国,免得后方遭到袭击。

李斯认为,赵国是中原的核心,攻取赵国,东可以取齐国,北可以攻燕国,南可以伐魏。秦国与楚国有长江天堑阻隔,这等于秦军的侧背有了依托,不存在侧背受楚国威胁一说,所以应该先“攻赵灭韩”。

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对群臣下达全国总动员的命令,所有军费、兵员、后勤支援等事项,必须在半年内全部完成,预定在秋季发动对赵国的攻势,再顺道灭韩。

为了一举攻灭赵国这个强大的军事对手,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嬴政亲自主持作战准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王绾、国尉尉缭、廷尉李斯、将军王翦、裨将蒙武及其他文武大臣。当时,大将军桓齮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在赵国边境部署,等待嬴政下达攻击令。

会议上,嬴政公布了统一天下的总方针:全力攻赵,争取中原轴心;顺道灭韩,除去侧背威胁;胁迫魏国合作,以此作为进攻赵军的后方;与燕、楚搞好关系,加强对楚国的防备;中立齐国,避免其援助赵国。国尉尉缭通报了军民动员情况、士兵阵亡、负伤者的抚恤制度,以及远征军后勤补给的准备与执行情况。兼管情报工作的廷尉李斯则通报了各国动态。丞相王绾及其他大臣也分别通报了自己所经办的战备事务。

在这次战略讨论中,如何使齐国中立是中心问题,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丞相王绾认为,齐国目前政策摇摆不定,如果对齐国强硬威胁,就等于逼齐国走上与赵国联合的道路。况且齐国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国内经济状况良好,国力雄厚,要是与赵国共同抗击秦国,胜败就难以预料了。

国尉尉缭则认为,如果向齐国示弱,答应给予他们优厚的中立条件,齐国就会自恃强大,认为自己有左右战局的能力,一定会开出令人无法接受的条件,反而会弄得谈判不成反成仇。这样不就是逼迫齐国与赵国联合吗?因此,应该一开始就对齐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况且齐国升平日久,朝野上下都恐惧战争,对他们强硬一些,反而能吓住他们。

廷尉李斯说,最好是双管齐下,先派人示好,再以战争相威胁,但不宜过于明显,否则会使齐国自认为能左右战局而走向秦国的对立面,并引起赵国的警惕。

嬴政觉得李斯的意见可行。

而此时,蒙武一言未发,嬴政点名要他发言:“蒙将军今晚未发一言,听了这么多意见,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蒙武说:“微臣奉命调军协助王翦将军,理当考虑驻韩秦军情况,对于这些国家大事,微臣没有资格发言。”

“与会者都有资格发言,希望将军不必自谦。”嬴政鼓励说。

“微臣私下认为,对齐国无论是威胁还是利诱,都应该在暗中进行,而且要选定对齐王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目标不必多,选准一两个就行。”

嬴政大笑,对众大臣说:“大家看看怎么样?这才是箭不虚发,发必中的,蒙将军与寡人所见略同。”

众大臣相对无言。

会后,嬴政命蒙武前往齐国游说齐国丞相后胜,授予他全权处理此事,必要时可以便宜行事,威胁利诱,甚至暗杀都可以,但必须要让后胜就范。同时,嬴政命令李斯向蒙武提供一切有关后胜的个人资料,以及蒙武此行所需的一切援助。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嬴政一改过去蚕食诸侯的策略,制订了更为明确的战争规划与兼并目标——攻赵灭韩,联合魏国,结交楚国和燕国,中立齐国。他认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一环是避免赵国和齐国联合起来。因为赵国军队勇武善战,战斗力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一向是抗击秦国的主力;而齐国财力雄厚,一旦强大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战斗力结合,就会成为秦国兼并道路上的拦路虎,谁胜谁败,难以预料。只要能想办法让齐国保持中立,自长平之战以来国力不振的赵国就会孤掌难鸣,难以抵挡秦国强大的攻势,一旦解决了赵国问题,整个东方六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战争进程表明,这一战略目标切中了六国形势的要害,对于战略全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我们不能做没有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生命是黯淡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会使人堕落;我们同样不能做好高骛远的人,好高骛远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其结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有时候,不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操心,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那么我们的欢乐就会多一点。

有一年夏天,一位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他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没有名师指点,所以千里迢迢前来寻求爱默生的指导。这位青年诗人谈吐优雅,气度不凡,爱默生与他交谈得非常融洽,对他也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以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些小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青年诗人如期而至。

在爱默生的书房里,两人有了一番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不会如此欣赏他。

转眼间,冬天到了。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

“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阁下您。

“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

从此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过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我们都想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过一生,有追求、敢于拼搏自然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年轻人,更要珍惜难得的青春,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但这一切都要脚踏实地、切合实际。

做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梦想,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你才能为你的梦想保驾护航,最终走向成功。

6.意志力是奋斗的血液

古语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中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一个人在年轻时历经磨难,当时对他可能是一件祸事,但对他将来的人生而言,很可能是一件幸事。磨难会使人变得早熟,磨难会塑造人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性格,而这些都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之为大丈夫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先忍受逆境的煎熬,然后才能成大事。

嬴政少年时在赵国的经历可谓是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秦赵相恶期间,其父异人在赵国当人质,嬴政的出生并未给他带来多少欢乐,反倒成了一个累赘。在嬴政出生的前一年,秦军坑杀赵兵四十万于长平,极大地震惊了赵国上下。赵人那一双双喷火的眼睛,恨不得把嬴政一家吞掉。嬴政全家的处境可想而知,随时有丧生的可能。多亏吕不韦的庇护,他们才死里逃生。后来赵国要追杀异人,吕不韦带着他逃回了秦国,而这一逃,虽然保全了异人,却使嬴政母子的生活更加艰难。

嬴政在邯郸生活了八年。在这里,战争、饥饿和仇恨,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一方面,周围人仇恨的目光以及虐待使他变得孤僻、冷漠和寡言;另一方面,他也学会了默默忍受,并用同样仇恨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缺乏温情的世界。他变得自卑又自傲,冷酷又狂热,并具有强烈的复仇欲望。

周围的人都十分蔑视赵姬这个嫁给秦国人、又被秦国人抛弃的女人,他们把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悲愤全都发泄到这对母子身上。看到这个女人过去的骄奢淫逸,再看到她现在的狼狈潦倒,人们心里生出一种恶毒的快意。他们对她恶言相向,用各种办法加以羞辱。面对人们的欺侮,他们母子不敢有半点反抗,只能强忍泪水,他们知道,若不忍受这一切,更大的灾难会立刻降临。赵国当局早已把他们列入镇压之列,若不是赵姬娘家帮助他们东躲西藏,恐怕他们早就被处死了。

嬴政是人质的儿子,每当他走在邯郸街头,到处都是谩骂声,更有甚者会抓起羸弱的嬴政,一顿拳打脚踢。他成为众人发泄怒气的对象。

对嬴政来说,幼年的这番磨难是幸运还是不幸,他自己也不知道。但历史似乎在用独特的方式有意地塑造他,将他塑造成一个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铁血君主。他并没有被苦难的生活吓倒,而是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磨炼,使他养成了隐忍的坚强意志,这为他后来排除万难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嬴政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战争难民。战争使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而他也不得不四处躲藏,但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回到秦国,所以他忍受着外界的压力,这也形成了他少年老成、工于心计的性格,并且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对前程的渴望。最终,他实现了他渴望已久的理想,但他坚定而凶残的性格也影响了整个大秦帝国的进程。

苦难并不完全是人生中的一件坏事。少年时候经历的磨难,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就像一棵幼苗,多经历风霜雨雪,才能茁壮成长。

在美国,“钻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亨利从16岁给珠宝商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后一跃而成为享誉世界的“钻石大王”。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于伦敦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撒手人寰,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迫于生计的压力,母亲携亨利移居纽约。在他14岁时,作为他生活支撑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

亨利16岁时,在纽约一家小有名气的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的老板犹太人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作为一个珠宝商,他在纽约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公子小姐中颇有声誉,他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亲手镶嵌的首饰都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并卖出很高的价钱。

但卡辛作为珠宝店的老板,又是一个目中无人、言语刻薄的人,他对学徒的严厉简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宝店的学徒在他面前无不蹑手蹑脚、谨慎从事,唯恐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惹怒了这个六亲不认的老板。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生产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

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于是他开始了炼狱般的学徒生涯。根据卡辛的“教诲”,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用手锤和斧子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亨利从没有干过这种活,他看着这一块石头发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唯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但是他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他先把大石头劈成10小块,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琢其他9块。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而前功尽弃,并招来老板的呵斥。

后来据亨利·彼得森讲,尽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生产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想借此来考验学徒们的意志,因为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成功的钻石商人的。学徒第一天下来,亨利腰酸背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的任务。

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变成了一台麻木的机器,在那里机械地运转,整日挥汗如雨地在劈凿。但是后来成就了事业的亨利·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母亲看着亨利日渐消瘦的面容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受这种委屈与折磨。但她知道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除了靠吃苦谋生外别无选择。在母亲的感召下,亨利在心里燃烧起强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虽然受了许多苦难与委屈,但最后一定能够学到这门手艺。

万事开头难,自己支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张工作台就可以了,但是想在房租昂贵的纽约找一块地方又谈何容易?关键时刻,还是有着互助意识的犹太同胞帮了他的忙。他就是亨利在珠宝店里当学徒时认识的犹太技工詹姆。

詹姆与他人合资在纽约附近开了一个小珠宝店。亨利去找他想办法,詹姆他们的小珠宝店很小,约有12平方米,已经摆放了两张工作台。詹姆很热心,看他处境艰难,允许他在这个小房间里再摆一张工作台,每月只收10美元租金。

工作台得到了解决,但是身无分文的亨利无力预付房租,必须找到活儿干,否则仍然无法生存。

到了第23天,亨利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位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加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郑重地问亨利跟谁学的手艺,当得知面前这个首饰匠是卡辛的徒弟时,她放心地把戒指交给了他。这对亨利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有如此分量,他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也正是由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

尽管自己和卡辛之间有一段无法说清的恩怨,但他从心里还是对老师心存感激。亨利靠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干了两三个月,生意不错。这时,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在听说亨利的名气后,这家戒指厂商慕名请他去负责,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都热情接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加工首饰上。当然,他每星期的收入也开始明显增多,有时可赚到170多美元。

就这样,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加工首饰,终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渡过了失业难关,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生就像一块宝石,磨砺的次数越多,磨砺得越精美,其价值就越高。脚踏实地地不懈努力,一定会渡过难关,获得成功。

磨砺就是一笔财富。它是你磨炼意志、增强毅力的契机。禁不起生命中的磨砺,只会在顺利的阳关大道上前进,不善于越过坎坷而去挑战挫折,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磨炼意志、增强毅力的难得契机,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磨砺是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挫折固然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但换个角度思考,它是积累经验、开启心智的引玉之砖。

从磨砺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还要全面,还要深刻。面对磨砺,不要气馁,每一次磨砺就是人生的一个顿号,而每一次顿号便是人生的一次宝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