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修:人我不计较,宽容遍法界
不论是学佛还是处世,包容的智慧都弥足珍贵。
——星云大师
1.佛法倡导的包容精神
星云大师说:“不论是学佛还是处世,包容的智慧都弥足珍贵。”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应该学会佛法倡导的包容精神。
禅宗有一则公案。
有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个大将军。”
白隐禅师大喝一声:“是谁有眼无珠请你当将军?你看来倒像是个屠夫!”
将军闻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间的刀做势要砍向禅师。禅师即说:“地狱之门由此开。”
将军惊觉自己失态,即收起嗔怒心,向禅师作礼。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开。”
蔺相如对廉颇傲慢无礼的宽容忍让,最终感化了廉颇,使之自愿负荆请罪,留下了千古美谈将相和,使赵国虽小而无人敢犯;周总理以其容纳天地的博大胸怀,在外交上奉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方针,造就了他伟大的人格,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
邻里间的团结和睦需要宽容,夫妻间的白头偕老需要宽容,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更是处处离不开宽容。假如没有了宽容,则国与国之间会兵戎相见,人与人之间会拳脚相加,社会将因此变得黯然。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宽容是必须修炼的一门人脉课。
首先,学会宽容,就学会了做人的责任。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宽容的最高境界,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忘却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的胸怀回报社会,能够形成利人利己、有益社会的良性循环。屠格涅夫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所以,如果你能宽容别人,那么,在自己有过失或错误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宽容。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呐喊,这体现了一种对“异见”的胸怀,是一种高层次的包容。
其次,要做到合作和良性竞争,宽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和人对事物的理解总会有些不同,所以我们一定会遇到不同意见。如果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的异议,我们将寸步难行;相反,如果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就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个人非常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经常与人发生口角。后来,他向一位大师请教:“我总是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因为他们总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见,您说我该怎么办?”
大师想了一会儿,说:“你说水是什么形状的?”
此人见大师“词不达意”,茫然地摇头说:“水哪有形状?”
大师笑着说:“我把水倒进一只杯子里,水难道还没有形状吗?”
这人似有所悟,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又说:“如果我把水倒进花瓶呢?”
这人很快又说:“哦,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又把水倒入一个装满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
这时,大师感慨地说:“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那个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我们身边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与他们相处得好,就要把自己变成可以倒入各种容器中的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大师微笑着说:“你现在已经有所得,但还不完全正确。”看着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师接着说:“水井里的水,河里的水,海里的水,虽然有不同的形态,可它们都是水。”
这个人恍然大悟:“人其实也应该像这水一样,能够顺应和包容外界的变化,但永远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师笑着点了点头。
对于生活中的不同意见,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去包容、改变。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就是因为水“不较真”。它没有自己的形状,却从来不改变自己的本质。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义,他们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也是在赞叹水的宽容。
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批评会让人不服,谩骂会让人厌恶,羞辱会让人恼火,威胁会让人愤怒,唯有宽容让人无法躲避、无法退却、无法阻挡、无法反抗。
2.慈悲为怀,与人为善
佛说: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了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星云大师在谈到他对佛的理解时曾说:“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有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盘硅禅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很多误入迷途的人都因他的感化而获得新生。
他的一个学生有偷窃的坏毛病,禅师多次教诲,学生都没当回事。后来因为行窃被人抓住,面对找上门来的失主,禅师的众学生感到羞愧难当,纷纷要求禅师严惩那个学生。但盘硅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众学生觉得忍无可忍,为了寺院的名声,他们一致认为要把那个偷窃的学生赶出去。于是众人联名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硅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把学生们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我不能不管他,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谁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他需要我的教诲!”
众学生听后,心中的不满不知不觉间消散了,对禅师更加尊敬。而那个偷窃者早已感动得热泪盈眶。
佛曰: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从本性上看,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他之前的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丰子恺忙请他在一把藤椅上就座。他却先把藤椅轻轻地摇动了几下,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丰子恺感到十分不解,却也不好意思多问。
可从那以后,法师每次坐下来之前都要重复相同的动作,都是先轻轻摇动几下藤椅之后才肯坐。丰子恺便忍不住问法师为什么要这样,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两下,再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避走。”
弘一法师在离世4个月之前,就已谢绝医药,有条不紊地交代后事。还特意向妙莲交代了几件事,其中一件是叮嘱身体火化时,在周围四角放4只装满水的小碗,以免蚂蚁进去被焚化……
弘一法师也曾说过:“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佛家典籍《宝鬘论》中说:“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在外云游。一天,他在山上林下打坐,忽然一只受伤的野兔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便以衣袖掩护着这只死里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一个壮士气喘吁吁地跑来向禅师索讨野兔:“请将我射中的野兔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那个壮士:“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壮士说:“你要知道,那只野兔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无论禅师怎样劝解,壮士始终不依不饶地和他纠缠。禅师没有办法,拿起身旁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壮士,并且说:“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兔,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壮士吓了一大跳,终于觉悟到杀害生灵是件残忍的事情。
玄素是唐代的一个得道高僧。有一次,一个恶贯满盈的屠夫心血来潮,他效仿别人想要供请玄素。人们都认为玄素肯定不会去,但玄素毫不犹豫地就去了。人们对此很不解,就向他询问缘由。玄素回答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别。”
“心怀天下苍生,时时克制世间名、利、情的袭扰,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奋精进,追求真理,修得的无穷的智慧以慈悲善良的胸怀普度众生,引导大家脱离人生为名利无休止争斗的苦海……”这就是佛的境界。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慈悲心,这个世界会越来越温暖,处处充满爱和友善。我们应该有一颗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佛心。
3.不念旧“恶”,感化他人
星云大师认为,不念旧恶,既是包容别人,也是感化他人。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多出几分仁爱,而少去许多的怨恨。
在汉末三国的宛城之战中,张绣投降曹操后,又乘曹操不备,伺机发难,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就连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张绣的士兵乱箭射伤,险些死在乱军之中。这可算是曹操戎马生涯中少有的几次险境之一,两人之间的仇怨不可谓不深。后来,张绣为躲避袁绍的报复,又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非常热情地迎接他。曹操的一个部下进言道:“张绣与您有大仇,为什么不杀了他呢?”曹操却说:“张绣当初之所以能给我损子折将,那是因为他有本事,是个人才。”因而不仅既往不咎,未报杀子之仇,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就曹操的人品而言,史书上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哪家的学说,都没有把他标榜为一个坦荡君子。刘备、孙权、曹操,汉末三国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但魏国却比蜀吴两国更加强大,这当中曹操那不念旧恶的品格无疑帮了他大忙。事实证明,曹操是正确的,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立下了战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只要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表示格外的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你的“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从来不记别人过去的罪恶,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赞扬他们的高尚品格,对他们这种不念旧恶的博大胸怀更是倍加推崇。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知道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于是,他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犯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希望对方能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理解去对待他人呢?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我们应该有良好的气度,拥有高尚的品德,不责难别人微小的过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秘密,不铭记别人过去的错误。这三种做法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也可以使人远离危害。
4.和“不喜欢”自己的人友好相处
人生在世,我们每天免不了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难免会有不喜欢你的人。如果你与他们个个都要较真,你一天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也不知道要生多少气。
别人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他,这样,他就不存在了吗?你将厌恶写在脸上,或者与其针锋相对,只能说明你气量狭小。能容得下不喜欢你的人,并与之和睦相处,体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气度和胸怀。
我们早就不是单纯的孩子了,至少要懂得与人为善,不轻易树敌的道理,遇到不喜欢你的人,适当的忍让,保持表面上的和谐,才能顾全大局。
虽然人的某种本能趋势就是与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人靠近,而远离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但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不喜欢自己的人,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不喜欢你的人。
被后世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的哈蒙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弗来堡攻读了3年。当毕业后的哈蒙向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求职时,脾气执拗、注重实践、不太信任专讲理论的人员的哈斯托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是因为你在弗来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这时,哈蒙没有怒气冲冲地为此事争执,反而假装胆怯,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当哈斯托表示守约后,哈蒙便说道:“其实在弗来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听完哈蒙的回答,哈斯托连忙笑着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哈蒙了解了哈斯托的偏见后,并没有去斤斤计较,反而是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并巧妙地消除了他的顾虑。
学会和不喜欢你的人相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摒除自己的偏见是最关键的。不喜欢某些人也并不代表一定要完全讨厌对方,只要我们能主动一点,改变对方的态度,就一定能将可能形成的敌对局面变成一片和谐。
第一,要增加接触的机会,对对方好一些。也许你选择躲避这些人,但多接触有助于改善关系。
第二,不要来硬的,要投其所好,如果对方喜欢喝点小酒,那就私下请他喝点,如此可改善关系。
第三,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要主动地活跃气氛,多讲讲笑话,让大家一起乐一乐。
第四,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因为对方不喜欢你而表现出不满。
第五,在关系僵持或恶化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表示友好,不要觉得难为情。
第六,包容和忍让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善待对方,对方还是对你不好,你仍旧要继续保持与对方友好的态度,毕竟连草木、动物都有感情,更何况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对方一定会转变。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在对待不喜欢自己的人时,也会示以尊重,笑脸相迎,与之友好相处。这是气度,更是胸襟。
5.佛说原来怨是亲
“佛说原来怨是亲。”关于这句话,星云大师这样解释:“纵使别人怨恨我们,我们都要拿他当自己的亲人,都要感谢他。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他人制造的‘磨难’,我们的心就无从提高。”
一位老人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便对他3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3个月后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中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之后,3个儿子就动身出发了。
3个月以后,他们回来了,老人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了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岂不变成了卑鄙的人?”长子听了,觉得这话不错,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出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怎能无愧?”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上前一看,竟然是我的宿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制他于死地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最终,我把他叫醒,并将他送回了家。”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都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彰显出了良心的光芒,实在是难得。”
做该做的事,仅仅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事,却能显出心胸的宽广仁厚。常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更何况我们追求的心灵修行?你若能悟,就能把加害、诽谤你的人当作亲人。
学会宽恕别人的过错,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你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的过错,可以让你的生活更轻松愉快。
佛经中有句话说:“佛印的心宽遍法界,即心即佛。”这句话是号召僧众要懂得宽恕,这样才能具有佛心,求得佛果。
关于宽恕,有位作家说:“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
一位名叫卡尔的卖砖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入了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其生意也面临即将歇业的境地。
卡尔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卡尔说,“牧师讲道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让你为难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了。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我的一位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而需要一批砖,而他所指定的砖的型号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却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
这使卡尔感到为难,是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给对手这项生意,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
到底该怎样做呢?
卡尔的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心里。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了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卡尔还是礼貌地直接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那个对手很是感激卡尔。
卡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才是你应该对那些终日想要让你难堪的人所能采取的上上策。
当你选择宽恕别人过错时,你便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因为你已经放下了责怪和怨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你都能够报以甜美的微笑。佛法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因为仇恨而与别人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的心里已经牢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实在很不值得。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以德报怨,充满爱的精神,我们才能找到心灵的家园。
6.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星云大师认为,争论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耗”。他说:“你要赢,就让你赢好了,反正,我也没有输啊!”
小和尚来到山下的河边挑水,一个人忽然走上前来问:“小和尚,我问你个问题,可以吗?”
“当然可以。”
那人问:“你知道一年有几季吗?”
小和尚以为他会问什么高深的问题,没想到这么简单,就脱口而出:“四季!”
“不对!三季!”
“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个月。你说三季,这三季叫什么?”小和尚有点儿不悦地说。
“三季叫早季、中季、晚季,一季有四个月。”那人非常武断地说。
“四季!”
“三季!”
小和尚和那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
后来,那个人提议说:“这样吧,咱们问你的师父,他要是说一年四季,算我输,我给你磕三个头;他要是说一年三季,你输,你给我磕三个头。怎么样?”
“行。走吧。”小和尚自信地说。
于是,他们来到觉慧师父的面前,说明来意。
觉慧师父看了看那个人,微笑着说:“是你对了,一年只有三季。”
小和尚听得目瞪口呆,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师父。
觉慧师父对小和尚说:“快给他磕三个头吧。”
因为事先有约,小和尚不得不给他磕了三个头。
那个人得意地下山了,小和尚不解地问师父:“师父,一年明明是四季,你怎么说三季?”
觉慧师父说:“他问这么简单的事,就说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你看他那个样子,我要是说四季,他会那么得意地下山吗?跟这种人较真,你就是赢了,也是输了。”
小和尚回到房里,越想越气,不想在这儿再待下去了,于是收拾行李下山了。
觉慧师父知道后不以为然地说:“让他去吧,让他去吧,过几天,他想通了就会回来,善哉善哉。”
几天后,小和尚在闹市中看到两个人大打出手,其中一个就是在前几天问他一年有几季的那个人,两个人都打得头破血流,伤得不轻。
小和尚问旁边的人他们为何打架,旁人告诉他,两人因为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吵不休,后来就打了起来。见此,小和尚心想:还是师父高明,不然,我也会和人家打起来。小和尚默默地离开了,他决定回去继续修行。
的确,什么人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在辩论结束之时,争论的双方十有八九会比原来更坚持自己的论调。我们能在辩论中获胜吗?永不可能,因为假如我们辩论输了,那便是无话可说;就算是赢了,一样也是“输”。为什么呢?假如我们赢了对方,把他的说法攻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怎样呢?因一时的胜利得到的快感维持不了多久。相反,如果对方在争辩中输了,必然会觉得自尊心受损,日后找到机会必然又是报复,这样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给你的生活带来无数麻烦。
仙崖禅师有一次外出弘法,在路上,他遇到了一对正在吵架的夫妇。
妻子说:“你算什么丈夫,一点出息都没有,你还像个男人吗?一天到晚只知道游手好闲,一分钱都挣不回家!”
丈夫说:“你这个臭婆娘,再骂句试试,看我不揍死你!”
妻子怒不可遏,继续破口大骂:“我就骂你,你不像个男人!”
两人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仙崖禅师感觉很有意思,于是停下了脚步,扯着嗓子,对过路行人大喊:“大家快来看呀,这边有好戏看喽!看耍猴子的,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啥的,也要买门票,都要花钱。现在这边有人在斗人,既好玩,又不要门票,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大家快快都来看呀!”
夫妻俩正吵得热火朝天,眼里都是仇视的火焰,谁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没有理会旁人在说风凉话。
丈夫找不到合适的话回击妻子,就恶狠狠地说:“臭婆娘,你再耍泼,我就杀了你!”
妻子气势汹汹地说:“你杀!你杀!我就说了,你就不是个男人!”
看到这里,仙崖禅师乐了,哈哈大笑,说:“太有意思了,好戏就要开始了,马上有人要开始杀人了,大家快来看啊!”
旁边一个过路人看不过去,对仙崖禅师说:“我说,你一个和尚家,大喊大叫什么呢?人家夫妻俩吵架,关你什么事,你还在一边添油加醋的!”
仙崖禅师正色说:“怎么不关我的事啊?你没听到他要杀人了吗?有人被杀死了,就要请我们和尚念经。我们念经,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过路人恨恨地说:“你这个和尚,好生恶毒!为了能拿到红包就希望别人去杀人!”
仙崖禅师说:“既然大家希望不死人,那好啊,大家都听我说,听我来说说禅理。”
那边,连吵架的夫妇也被禅师的一席话吸引了,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吵架,双双聚拢过来,想看看仙崖禅师和过路人在争论什么。
看见那对夫妻聚拢来,禅师表现得很意外,说:“哎,你们怎么不吵了呢?我们都想看热闹呢!”
夫妻俩本来没有大仇,听到禅师的话,都意识到了彼此的失态,脸上都露出了愧疚的神色。
想在争论中取胜,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开争论。发生矛盾或遇到不顺心的事,生气是没有用的,发火更是不该,想想怎么解决矛盾才是当务之急。当被别人讽刺、嘲笑时,如果立刻生气,反唇相讥,则很可能引起双方争执,伤感情;但如果此时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对方反而会因此感到尴尬而自动偃旗息鼓。
7.认真,但不“较真”
做人、处世认真有必要吗?星云大师说: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认真不能较真,认真也要看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有很多时候是认不得“真”的,若在该糊涂的时候还坚持认真,那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有师徒二人出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师父就对徒弟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徒弟领命到了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吃饭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徒弟忙问:“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道:“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就乱棍打出去。”
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也跟随师父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说道:“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个“真”字。
徒弟哈哈大笑说:“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的字,此字我五岁就认识。”
主人微笑着问:“此为何字?”
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
徒弟无奈,只好空着手回去见师父,说了经过。师父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亲自前去。”说罢,师父便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照样写下“真”字。师父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然是大师来到,请!”店主免费招待了师徒。
离开后,徒弟不解地问道:“师父,你不是教我们那个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成‘直八’了?”
师父微微一笑:“有时候,是认不得‘真’啊”。
人生祸福相倚,变化无常。少年气盛时,凡事斤斤计较,锱铢必究,这还情有可原;一个人年事渐长,阅历渐广,涵养渐深,对争取之事就应该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认真,要有宽恕之心,顺其自然最好。
事实上,难得糊涂是使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些,能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能让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不过,想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这样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比如,有些人一做了领导,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差错,动辄横眉立目,令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治气呢?但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能理解上司的急躁情绪了。
有人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钱似的,后来大家听说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了外遇离了婚,母亲瘫痪在床,上学的女儿身体不好,每月只有1500元工资,一家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里,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从此,大家再也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也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另有原因,也许是有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该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追悔莫及了。
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头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由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烂苹果。在每一次交换中,他倒真还是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气时,遇上了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得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如果他回家竟未受老伴任何责罚,金币就算输给他了。
于是,三人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又是给他拧毛巾擦脸又是端水给他解渴,听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老头子毫不隐瞒,全过程一一道来。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老太婆都十分激动地予以肯定。
“哦,我们有牛奶喝了。”“可以看美丽的羊毛了。”“哦,鹅毛多漂亮!”“哦,我们有鸡蛋吃了!”诸如此类。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说完便不由得搂起老头子,深情地吻他的额头。其结果不用说,英国人就此输掉了一袋金币。
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好了,这样生活才能妙趣横生、和美幸福,你还可能收到意外的收获。
8.浮生若梦,何须计较
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师对人生有独特的看法,他说:“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星云大师是这样看待寒山的观点的:“我们并不是提倡‘人生如梦’的消极色彩,但是,既然很多人都说人生如梦,也就代表着梦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苦苦追求,斤斤计较呢?”
有一次,秦穆公的一匹爱马跑到了岐山脚下,结果被村民杀了吃掉了,官差知道后便把老百姓都抓了起来,准备严惩。秦穆公却说:“一个真正的君子绝不会为一匹马去杀人。”他不但原谅了村民,还送好酒给他们喝,说:“吃好的马肉,必须喝上等的酒。”村民们都很感激他。
任何事情的“多少”不是数量上能绝对计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从不比较、不计较出发,才能圆满解决。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后来还成为了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开河岸,远处就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岸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后,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本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这一鞭子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犯过错误有意悔过的人,我们不必太过苛责,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不失为一件善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生命的旅程就像一场梦,荣耀、光辉、金钱、地位等所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我们能确确实实享受的、把握的唯有自己的心情。吃了亏,遭了难,愁眉苦脸没有丝毫用处,大发雷霆也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淡然一笑,不去计较。
佛说:“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不计较,不比较,必然多助多缘。”学会不计较,我们的生活将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