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

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我君王尽忠呢?此说十分有理。

现在不少人交朋友、找对象,企业领导选用部下、秘书、招工,也把“孝”字作为条件之一。因为孝敬父母的人忠心耿耿,实在可靠,在工作上会忠于职守,敬业精神强,不易出乱子。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假若有人不尊敬教师,不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地学习,他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因而,“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中的根本,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此外,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将相重臣,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艺术家,无论是总裁、董事长,还是厂长、经理、大老板,总之,世界上各种门类大大小小的优秀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

又说:“当老师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师,也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了,比赛得胜了,个个成才了。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好的心情是一点都不用怀疑的。”

所以,师情与亲情是天下最纯真之情。

假如世间没有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能够高效地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尊师敬师者不一定有大学问,但有大学问的人一定是尊师敬师者。

任何一位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师,才有可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反之,一个学生,不尊敬老师,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就好比一个空瓶子,没有把盖子打开,就无法往瓶子里面装入任何物质一样。

一个人如果不尊师、不学习,虽然有点小聪明,但大是大非是分不清的,因而也是难得大智慧、难有成就的。此外,一个对老师非常尊敬的人,必定能够很好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所以,尊师无疑是做人的基础。

过去有一位云居大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八种后悔,其中,前两种后悔说的便是: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终身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错失机缘,将悔憾不已。

二、事亲不孝丧后悔。

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孝敬父母、尊师敬师,并以此为基点,来面对家庭、社会,面对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将会是天下太平,福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