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教科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0大宰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吕不韦——由商入政,开创先河(2)

对于庄襄王的死,众议纷纷,有人说他是得了病,也有人说他是为吕不韦所害。无论死因如何,事实上是他一死,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就又发生了变化。

秦王赢政登基时才13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威严的典礼过程中,丞相吕不韦始终伴其左右,指示他该如何动作。赢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丞相、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封号——仲父。13岁的孩子当然想不出如此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的主意。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赢政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从赢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赢政即位之初,当务之急依然是取得对东方各国的胜利。兼并战争的主要对象仍是韩、魏等国,而与楚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又一次联合,推楚王为纵长,联合攻秦,可这一次遭到了秦军的反击,而且吕不韦对各诸侯国采用打击和分化两手策略,使五国联军立即崩溃。同时也勾起了秦对楚的仇恨,楚王不免将一腔怨恨转到春申君黄歇身上。春申君为了讨好楚王,多方搜求美人供楚王淫乐。虽然送入宫中的美女无数,却依旧没有后宫产子的喜讯传出,急得春申君一筹莫展。

直到有一天,宾客李园求见,事后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不久李园妹妹怀有身孕。一天,她趁兴向春申君提出保证能长久宠于国君的计谋,要春申君将怀孕的自己送给楚王。一年后,李园之妹果然为楚王生下一男,突然得子的楚王立即封她为后,立了太子。从此,李园在楚王面前的宠幸超过了春申君。李园既因利用春申君而在楚国得势,唯一的心病就是知其底细的春申君,所以他时刻准备暗杀春申君以灭口。楚王死后,李园成功地除掉了春申君,直接控制了楚国政权。

李园的阴谋与吕不韦的投机不谋而合,而李园本来就是来自吕不韦投机成功的赵国邯郸,至于李园是否为吕不韦有意派到楚国的奸细,也成为吕不韦一生中的难解之谜。

4.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吕不韦当政时,不仅使秦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断增强,在对外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在吕不韦来到秦国之前,各国的诸侯已经开始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吕不韦也认识到了名士的重要作用,开始大规模招揽宾客,并大批吸纳其他国家的名士和政客。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请了众多名厨,并在咸阳的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再加上吕不韦本人并非秦国人,却在秦国做了丞相,这对那些渴求功名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此外,吕不韦的权势极大,养贤纳士不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嫉恨。而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已成定局。因此,当吕不韦的告示一经发出,有识之士便纷纷前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到三千多人。

吕不韦不仅重视人才,还发现、引荐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当上秦朝宰相的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在战国末年来到秦国,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发现,李斯极具才干,便委任他为郎官(宫廷侍卫)。从此,李斯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成一统”的计策,从而受到重用。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慎行论》,其中就说到人才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者……其所以得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这些都说明了人才对得天下的重要意义。

《吕氏春秋·士容》篇中还讲了一则“狗乃取鼠”的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让一只能捕獐麋豕鹿的好狗去执行猫的任务——捕鼠,就用夹子夹住这只狗的后脚。这篇文章嘲讽了当时一些君主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

吕不韦不拘一格、化众为一的思想主张,突破了当时各学派的狭隘界限,从而得以“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此,《吕氏春秋·用众》篇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天下本来是没有纯白的狐狸的,但是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较白的狐狸皮里挑取来的。能够向众人吸取长处,这就是三皇五帝建大功成大名的原因。”其实,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也正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博采众长,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比如,《吕氏春秋》中承继了儒家“德政”、“重民”的思想,却摒弃了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教;吸收了法家“变法”、“耕战”的主张,却反对法家一味强调“严刑峻法”;批判墨家“非攻”、“救守”之说,但主张“节葬”、“尊师”等却又源自于墨家。有人说《吕氏春秋》其实就是诸子学说的随意凑合,但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其实它是有取舍的,取舍的标准就是如何有利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虽晚,但他绝无一般暴发户政客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甚为器重。最突出的就是对老将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的十多年中,从不居功,不傲上,而是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然已经年迈但威风不减当年。对元老毫无成见,也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吕不韦还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不能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得当。尽管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增强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在“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一切”已成为管理者共识的今天,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

许多当王的人都有两个共同想法:一是长命百岁,永远做王;二是留名青史,让后世人永远记住他。

做了丞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财有财,是一个无冕之王。但因为自己学问太浅,虽身为丞相,他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名声,于是他想到了著书立说。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看着他门下的三千宾客做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投入,这是他绝对不愿干的事情。因此,他便把门客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编著《吕氏春秋》,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以流芳百世。而这本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没有令他失望,真正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吕氏春秋》既保持了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有一定的体系,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形式统一,内容多样,如杂树生花,群莺飞舞,开创了“杂家”的新体例。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吕不韦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在书稿完成后,他把《吕氏春秋》的书稿挂在咸阳城的城门之上,并且贴出告示:如有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者,即可以得到千金的赏赐。

这一天,咸阳城比往日热闹得多,人们纷纷赶往城门,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城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却终无一人将千金取走。

吕不韦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以为他是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并非书中无一字可改,而是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宣传的一种手段罢了。不过成语“一字千金”也由此而来。

5.惹怒秦王,饮鸠自杀

公元前239年,嬴政21岁,已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不过是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从吕不韦的安排。

在秦王赢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太后赵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盗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便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太后的纠缠,吕不韦只得把她的另一位旧情人嫪毐找来顶替自己,把嫪毐以假“宦官”的身份安排在甘泉宫,日夜陪太后纵情欢乐。

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嫪毐,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与吕不韦基本相同。嫪毐陪伴在太后身边,势力一天天膨胀,在秦国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嫪毐,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取悦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能。他靠太后庇护暴发,建立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掉的。与太后纵欲之后,就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懑不堪。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而且与太后生有一个儿子,密养在深宫中。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嬴政已到可以亲政的年龄。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还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

嫪毐、太后、吕不韦、嬴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