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学会感恩批评你的人
南怀瑾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很不幸,就是自己有了错误,也没有人会告诉你。这要自己居过高位,才会亲身体验出来。就拿我个人来说,教书这么久了,学生中五六代都有。见了面,他们太老师的乱喊一气,听到的都是恭维。有时候到外面去,有些机构还派上车子,参谋、副官跟在后面照应。对这种情形,我宁愿一个人溜开,自由活动。人生到了这个时候最危险,‘活埋人’嘛!”
屈原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走到一个莲花池畔,池中莲花争奇斗艳。他俯下身来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低沉而巨大的声音说:“我是莲花池神。你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年轻人感到非常惭愧,对着空中躬身忏悔:“多谢你的提醒,我一时迷失了心性,就想将莲花据为己有。今后,我定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时,又有一个人来到池边,三下两下就把池里的莲花摘得一朵不剩。
年轻人见莲花池神没出来制止,愤愤不平地说道:“莲花池神,我刚才只不过采了一朵莲花。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糟蹋了整个莲池,你为何一句话都不说呢?”
莲花池神说:“你本来是个有为的人,就像一匹洁白无瑕的布匹,上面只要沾一点点的污痕就会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而那个人沦陷日久,已不可救药,这才保持沉默。”
年轻人顿时醒悟,连忙向莲花池神道谢。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视觉上的盲点,无论是在观察事物时还是在反省自身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缺点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从旁观者的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
古人倡导的“闻过则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都属于“感谢批评”的范畴。其实生活中,想得到批评还真是不容易。有的人明哲保身,世故圆滑,不愿意批评他人;有的人心里不敞亮,表面上对人一团和气,私下里却说三道四,这样的人也不会当面批评人;还有的人自身不正,未等批评别人,自己先矮三分,当然不会自讨没趣。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3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自己是看不到的。但高缭在我身边足足3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一般来说,他人的批评很难让人接受,因为它们通常会显得直接、犀利、一针见血,使我们的内心产生抵触的情绪。然而,他人的批评于我们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从他人的批评中,我们能够更加直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现自己进步发展的空间。
我们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批评,因为,如果他们不是重视你,不是想帮助你成长,是不会花费时间在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的。即使孔子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样的话时,他对宰予更多还是抱着一种痛心的态度,而不是直接放弃这个学生。
别人善意的批评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面反思的镜子,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态去感谢他人的馈赠。那么,如果别人是出于恶意而批评呢?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我们有时也会遭到别人的讽刺和非议,他们也许并不是出于善意,而只是不负责任地一吐为快。对于这样的批评,我们应该本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很多时候,这些声音更像是困难,我们可以把它们视为磨砺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