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人生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安贫乐道真君子

《论语》中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困,身居陋巷,缺吃少饮,别人看了很忧伤,而颜回却认认真真地读书,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之中。

南怀瑾认为,个人修养要想达到颜回的境界很不容易。在物质如此匮乏的环境下,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实在很难。几天没饭吃,还要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不要说真的做到,就算假的做到也不容易。

 

有位大臣向楚王说:“于陵人子终非常有贤能。”于是,楚王派人带着2400两金子,去聘请子终出来担任楚国的宰相。

子终的妻子说:“夫君织着草鞋,养活自己,左边是琴,右边是书,快乐就在其中。纵使你当了大官,出门乘坐华丽的车乘,带着大匹人马,所住的也不过小小的容身之地。筵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可是好吃的也只不过肉一种而已。现在为了容膝安适的小地方和一块肉的美味,拼着身子去负担楚国的大忧,你想划不划算呢?”

最终,子终辞谢了楚王的聘请,夫妻俩继续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安贫乐道”在不少现代人看来属于消极思想,这种“消极”思想无法跟上时代的快节奏。其实“安贫乐道”注重的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精神上的富足。面对金山银山而不动心的人,精神能够逍遥于物外,获得精神上的返璞。

安贫乐道关键是在“乐道”二字上,“乐道”就是精神上的追求。一个人能够在贫困的环境下坚持做学问、修养道德,是很了不起的。身处贫困中,绝大多数人首先想的应该是如何填饱肚子,而君子则不一样,他们会安于这种贫困的生活,坚持自己的追求。这样的人已经完全将物欲与精神剥离,精神的追求不会随着物质的变化而改变。

 

孔子发现弟子原宪很会理财,就让他做了学馆里的总管。有一年春节,原宪准备回去和家人团聚,孔子见原宪平日十分辛苦,决定给他一些小米带回家过年,原宪却坚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如果你家用不完,就送给你家乡的穷人吧。”

原宪这才接受了孔子赠予。

孔子死后,原宪才30岁,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他看到四方各国都是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形势,找不到一处清明的做官之地,于是隐居到卫国的草泽之中,过着自食其力、孤灯苦读的清贫生活。

十几年后,子贡做了卫国国相。当他打听到同门师弟原宪的住处后,便乘坐豪华的马车,率领大队人马,来到草泽之野。子贡见无路可行,就派随从军士砍伐荆棘,清除地面的草藤污泥,铺设出一条宽阔的道路。然后,子贡乘车,前呼后拥地来到原宪的茅舍。

子贡下了车,趾高气扬地嚷道:“屋里有人吗?”

原宪手捧书本,衣衫破烂、鞋帽不整地从低矮的茅屋里钻出来,双目无神地盯着子贡。

子贡见状,讥笑说:“师弟不认识我了吗?看你这个样子,是不是有病呀?”

原宪说:“我先前听老师说,没有多余的财富是贫穷,学习了仁义道德而不仁义的人才是病态。我原宪虽然贫穷,但乐于孔子之道。因此不是我病了,而是你病了。”

子贡见原宪讽刺自己,十分恼怒,便把准备送给原宪的物品统统丢进了沼泽,扭头离开。

 

人生的追求大致可分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能够将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的人就可算得上是君子。如宋朝的隐士林逋,他才高八斗,却一生隐而不出,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

我们称不上“圣人”,也算不得“君子”,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像古人一样完全撇掉物质上的追求。但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其实是同步的,只有物质上得到了满足,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因而,我们可以把精神追求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物质上的满足总是难以达到,人们把心思全都用在了如何获取更多的物质上,致使精神和物质脱节,不能同步进行。

所以,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样,当我们在物质上失去的时候,还会有精神的支持。如此,我们就不会因为贫困而忧心,就能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