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信念——思在未来,行在当下
北大的成功者在很多领域独领风骚,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不管是谁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且成功的信念胜于一切的话,那么他就会成功。
1.我们的所想决定我们的所为
北大箴言:
人生的结果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你的天生资质、你的能力,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但是在所有的因素中,信念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
天赋可以由勤劳来弥补,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来锻炼,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信念的支持。没有坚定的信念,人生就会像弹簧,遇强则弱,遇难便缩。而你所具有的资质、能力等一切也都终将发挥不出来应有的作用,只能随着你的信念一起萎靡退缩。信念决定结果,信念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一个魔鬼来到一个村庄。它看见这个村庄富饶丰裕,就住了下来。它每天偷鸡摸狗,害得大家不得安宁。村长奇里决心找魔鬼决斗,为村民除害。
有一天,奇里在草原上走,寻找魔鬼。迎面碰到一个人,他们互相问好后,对方问:“你往哪里去?”
“我去寻找魔鬼。”村长回答。
“为了什么?”对方问。
“我想除掉它,解救村民。”村长答道。
这时,对方说:“我就是魔鬼。”
村长一听,就向它冲去,双方打了起来。奇里终于战胜了魔鬼,把它打倒在地,接着拔出短刀,准备下手。
这时,魔鬼止住了他,说:“村长,且慢下手,你可以杀死我,但先听我说几句话。”
“说吧。”村长说。
“你杀死我没有一点好处。”魔鬼说,“如果你饶了我,我保证每天清晨在你的枕头下放20个金币,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村长一听这话,马上动摇了,心想:我打死它,有什么好处?它又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魔鬼,因为世上的魔鬼有千千万万。我若饶了它,每天我就可以得到20金币!于是,村长奇里同魔鬼订了协议,放走了魔鬼。
第二天早晨,村长奇里发现枕头底下真的有20个金币,心里不禁大喜。
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村长奇里对谁也没有说过这件事。
有一天早晨,村长奇里醒了,手伸到枕头下摸钱,但一个钱也没有摸到。他感到纳闷,心想,大概是魔鬼忘记了,明天它一定会放好两天的钱的。
但是,第二天枕头底下还是没有钱。村长奇里又等了一天,还是没有钱。这时村长奇里冒火了,就出去寻找魔鬼。
在同一草原上的同一个地方,他们又相遇了。
“喂,骗子!”村长奇里对魔鬼说,“你不遵守承诺!”
“我承诺了你什么?”魔鬼问。
“你保证每天给我20个金币,起先我倒是每天都能收到,可是现在,我已经连续几天没有收到钱了。”
“村长啊,”魔鬼回答说,“我一连几天给你钱,后来就不愿给了。如果你不满意的话,我们就决斗吧。”
村长奇里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他已经战胜过魔鬼一次。
但这一次,魔鬼举起了村长,摔在地上,并且坐在他的身上,拿出短刀,准备下手。
这时,村长说:“魔鬼,你可以杀死我,但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
“提吧。”魔鬼答应了。
“一个星期之前,我们碰面后进行了较量,我胜了你。为什么现在我们两个都毫无变化,你却战胜了我?”
魔鬼笑着说:“这是因为第一次你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同我决斗的,而现在你找我是为了要钱,为了个人复仇,所以我才能不费力气地战胜你。”
如果怀着正义的目的和信念做事,就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从而能轻松获得成功;如果怀着邪恶的目的和信念去做事,就会底气不足,从而导致失败。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和信念去做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信念——行为——结果。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应聘到万宝冰箱厂。工厂付给他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但三个月后他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离开单位去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
朋友们总以为他获得硕士学位后,他会找到一个比万宝冰箱厂薪酬更高的工作,谁知三年后,他到了联想公司,得到的工资是300元,后来公司才给他的工资涨到400元。
有朋友问他:“你多读了3年书,和在万宝冰箱厂有什么差别?”他笑而不答。
一年后,他拿着中山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士、在联想工作一年的简历,应聘新加坡第二大多媒体公司,从30个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拿到相当于一万元人民币的薪酬,开始了为期六年的异国打工生活。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3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著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喜欢钱,还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因为前面的几家公司给他的薪水已经够高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新币的软件,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他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价值的软件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在当地开办了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那次创业九死一生,许多人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总要把自己从高峰推向谷底。
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邓国顺。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所想决定我们的所为。”他把这条原则称为“至高无上的规律”。詹姆斯·艾伦也说过:“一个人外在的生活状态总是可以在他内心深处找到根源。”实际上,不同的信念造就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理想便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数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
2.奇迹就这样发生
北大箴言:
奇迹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能发现和创造奇迹的信念。
有一对祖孙,爷爷每次去看望孙子时都会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礼物。有一次,爷爷给孙子带来一个小小的纸杯,但是里面除了泥土以外什么都没有。孙子很失望地告诉爷爷:“妈妈不准我玩土”。爷爷慈祥地笑着,从孙子的玩具茶具中拿出一个小茶壶,牵着孙子的小手走进厨房,盛了满满一壶水。然后他把纸杯放在窗台上,又把茶壶递给孙子,“如果你保证每天往杯里倒一点水,就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他这样告诉孙子。
爷爷的举动在4岁的小孩看来似乎毫无意义。他怀疑地看着爷爷,可是爷爷却鼓励地点点头说:“记住每天浇水,孩子。”于是小孩答应了。
起初小孩充满好奇,急于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浇水并不算什么负担。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什么都没有改变,他慢慢懈怠起来,越来越难以记起倒水这回事。一星期后,他问爷爷是不是可以停止了,爷爷摇摇头说:“一天都不能停,孩子。”第二个星期变得更困难了,他开始后悔答应爷爷往杯子里倒水了。等到爷爷下次来的时候,他把杯子还给爷爷,但爷爷不肯拿,只是重复道:“一天都不能停,孩子。”第三个星期,小孩开始忘记浇水,经常是晚上上床后才记起来,只得爬下床在黑暗中浇水。但是他还是信守了诺言,一天都没有落下。在一个早晨,原本只有泥土的杯子里终于出现了两片小小的绿叶。
小孩吃惊极了。叶子一天天变大,他迫不及待地告诉爷爷,他相信爷爷会和他一样惊奇。当然爷爷一点没有吃惊。他仔细地向孙子解释生命无所不在,甚至藏身于最平凡最不可能的角落。
小孩非常高兴:“爷爷,它需要的只是水,对吗?”爷爷轻轻拍着孙子的头顶,“不,孩子”,他说,“它需要的只是你的信念。”
这是小孩第一次懂得信念的力量。爷爷告诉孙子:“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奇迹,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奇迹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确实,信念有时候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只要你相信奇迹,坚持信念,信念就会在你的努力和汗水的浇灌下慢慢发芽,最终长成苍天大树。而如果你中途放弃,那么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白费,信念的种子也就只能在泥土中慢慢腐化,不能开花结果。
派蒂·威尔森是一个患有癫痫的少女,但她却树立了不倒的信念,创造了不倒的奇迹。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
父亲回答说:“也好,万一你病情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派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令人吃惊的是,在跑步期间,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过。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示了自己的心愿:“爸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跑的世界纪录。”她父亲替她查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女子长跑的最高纪录是128.7千米(80英里)。
当时,读高一的派蒂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郡跑到旧金山643.6千米(400英里);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2413.5千米(1500英里);高三时的目标为圣路易市3218千米(约2000英里);高四则要向白宫前进4827千米(约3000英里)。”
虽然派蒂的身体状况与他人不同,但她仍然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而言,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并不因此而消极畏缩,相反,她更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一时,派蒂一路跑到了旧金山。她父亲陪她跑完了全程,做护士的母亲则开着旅行拖车尾随其后,照料父女两人。
高二时,她在前往波特兰的路上扭伤了脚踝。医生劝告她立刻中止跑步:“你的脚踝必须打石膏,否则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她回答道:“医生,你不了解,跑步不是我一时的兴趣,而是我一辈子的至爱。我跑步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身有残缺的人照样能跑马拉松。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跑完这段路?”
医生表示可用黏合剂先将受损处接合,而不用打石膏;但他警告说,这样会起水泡,到时会疼痛难耐。派蒂二话没说便点头答应。
派蒂终于来到波特兰,俄勒冈州州长还陪她跑完最后一程。一条写着红字的横幅早在终点等着她:“超级长跑女将,派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纪录。”
高中的最后一年,派蒂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由西海岸长征到东海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我们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才会看到别有洞天的美景。正如爱默生所说:“去做事吧,你将会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3.真实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北大箴言:
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一个人放弃自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去模仿别人,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像这样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多半不能成大事,即使能有所成,恐怕也是毫无特色的。这一点,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是一大忌讳。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艾莉丝从小就是一个个性极为敏感羞怯且身材略胖的女孩儿,再加上她母亲古板的教育方式,告诫她穿漂亮的衣服是愚蠢的表现,告诉她“洋娃娃”的打扮充其量只是这个世界的装饰品。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她,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她开心。上学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连体育活动也不参与。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长大后,她嫁了一位年纪大她几岁的先生,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的丈夫来自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成为丈夫家人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却总是不能如愿,他丈夫几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也都适得其反,她的情绪越来越容易失控,变得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声都非常惊慌!后来,她觉得自己就快要崩溃了。但她仍尽力克制自己,不希望丈夫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她都尽量装得十分开心,有时会夸张过了头,甚至她竟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但艾莉丝最后没有自杀,而是充满自信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想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起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保持自我!”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艾莉丝的脑袋,她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里了。
她变了!她开始试着保持自我。她首先研究了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习怎样选择衣服样式与配色,以穿出自己的品位。她也开始主动结交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筹办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但是通过每次上台,她获得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培养自信,但现在她比过去快乐许多。
这个故事说明了保持自我的重要性。保持自我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患者不能保持自我。著名作家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不能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尽管大多数人知道保持自我的重要性,但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仍相当严重,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众星闪烁的好莱坞。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学会如何保持自我。刚刚入行的年轻演员几乎都想立刻成为拉娜·特纳或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观众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乱世佳人》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经营房地产事业好多年,因此他培养出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可能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稳定票房的最保险做法。”
保罗·伯恩顿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他面试过的人数超过6000,写过一本名为《求职的六大技巧》的畅销书。他认为:“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儿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不真实的、虚伪的话。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的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的能力是潜在的、等待“开发”的,我们只运用了自身能力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潜力,却不能充分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呢?
遗传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24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48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一个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一位北大教授风趣地说:“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机会再生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即使你有三百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有科学根据的事实。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就去看看有关遗传学的书吧!”
4.笃信自己是有用之材
北大箴言:
人不是被他人打败的,真正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你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完全相信自己是有用之材。
首先你要相信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有用之材,那股自信就能让你精神抖擞,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反之,如果你的精神萎靡不振,做起事来瞻前顾后,可以想象那种生活是个什么样子:胸无大志,自认为是多余的人,甚至自暴自弃。精神生活层面已执行“自杀”的人,怎么会拥有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生呢?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想做一番轰轰烈烈、流传千古的事业,机会或许很少,能力也许不够,但因为我们的存在,世界才变得如此可爱,因为我们的努力,工作成绩才如此耀眼。你的真心付出,让家庭充满幸福气氛,让亲人之间情感融洽,这不就是贡献吗?你的辛勤工作创造了财富,得到了回报,这不就是贡献吗?人生在世,绝对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当然,一个人自信是有基础的。缺乏自信或一味地盲目自信,那是自大,不会有所作为。只凭吹捧也只能“得逞于一时”,也许在某次受挫后,自信心便全盘瓦解。生活中才能并不出众、表现平平、安分守己的人是大多数,也许你觉得自己实在没有理由可以骄傲,没有资格可以狂妄。正是这些想法,成为我们成就大事的障碍,成功之路由此被自己阻断。殊不知,平凡不等于平庸。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多一份信心,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不要老给自己泄气,其实成大事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强信念的普通人。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在成为总统之前,他只是一位名气不大的演员,但他立志要当总统,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从22岁到54岁,里根一直是在演艺圈发展,对于政界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可以说是半路出家。但当机会来临时——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里根毅然决定放弃从事大半辈子的原有职业,转而投入政坛。结果大家都很清楚,里根连任了两届美国总统。
反之,消极的心态则会毁掉所有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如果继续让消极的人生观“驻足”在你身上,它的破坏力最后终将“侵蚀”你的健康。相关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病人当中,将近75%的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会引发无谓的烦恼。忧郁症是所有不正常症状的开端。简单来说,忧郁症患者就是指,一个人由于身上背负着沉重且无意义的压力,一旦压力摧毁了自信,他便相信自己正患上某种想象中的疾病,其实,那不过是幻想的产物罢了。
拿破仑·希尔曾讲述过这样一个生活案例:N先生的妻子得了肺炎,当希尔赶到他家中时,他见到希尔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妻子死了,我将不相信这世上有上帝存在。”他请希尔来,是因为医生已经对他说,他妻子活不了了。他的妻子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叫到床边,向他们道别。
希尔赶到之后,看见N先生在前厅啜泣,两个儿子则在旁尽力安慰他。当希尔走进N太太房间时,她已经严重地感到呼吸困难,护士告诉希尔说,她的情绪很低落。希尔很快就发现,这位N太太请他过来,无非是要拜托他在她死后,请他照顾她的两个儿子。
在希尔听完她的请托之后,语气坚定地对她说:“你绝对不能放弃希望,你不会死的。你向来就是一位坚强且健康的女人,我不相信上帝会带走你,也不相信上帝要让你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我或任何人。”希尔和她谈了很久,并做了一次祈祷,祈祷她早日康复。希尔告诉她,要对上帝有信心,以意志力来对抗每一个呼唤死亡的病菌。然后,希尔离开了N先生的家。
临走前,希尔说:“教堂礼拜结束后,我会再来看你,到时候,我必定会发现,你比现在好得多了。”那天下午,希尔如约又去拜访。N先生这次竟面带微笑地迎接希尔的到来。他说,希尔早上一离开之后,他太太就把他和儿子们叫进房里,向他们说道:“希尔博士说,我不会死,我将会康复,我现在真的觉得好多了。”
最后,N太太完全康复了。这就是信念的力量,这就是信念创造的奇迹。
每个人必须笃信自己是有用之材,否则,就枉费在世上活一遭,枉费上天赋予你这样神奇的能量。
以下介绍几种北大人在生活中增强自信心的简单方法,如能熟记这几项,并努力实践,你必定能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主动和别人说话
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很重要。越是敢主动和人谈话,越代表你拥有自信,你不怕被人拒绝,以后与人交谈就容易多了。若过于封闭,无疑是拥有的自信心不足。
◎将走路速度提高10%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透过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实际上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如果你走路比一般人快,就像是在暗示其他人:“我必须赶紧到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去,那里有重要的工作非我去做不可,而且,在15分钟内,我将出色地完成这一工作。”
◎坐到前排座位上
你大概已经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聚会,总是后面的座位先坐满。许多人喜欢坐在后排座位,那是因为不想引人注目。如此不愿让人注意的心态,多半是由于缺乏自信心的缘故。要让自己充满自信你应该反其道而行,坐到前面去,为自己制造培养信心的机会。
5.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职业
北大箴言:
选择职业,不单单是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因此,在开始就业过程之前,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北大的成功人士,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
对很多人来说,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大多数人不能够成就大事。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相反的,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的职业,而总是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因此,工作既得不到成就感,又无法在行业中成为顶尖人才,更谈不上成就大事了。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希望自己有一番不平凡的作为,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大事,以实现梦想,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从很多例子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来自他对自己擅长工作的专注和投入。只有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第一点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才会胜任并感到愉快。换句话说,当你与别人比较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第二点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了解到自己已作出决定,没有别的路可选了,必须全力以赴,这无疑能增加你对工作的认真程度。第三点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价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回报与肯定。
首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估计一下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的要求,扬长避短,而不是一窝蜂地冲向最热门的行业。一个人要避免从事自己很不感兴趣、特别不擅长的工作,否则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是莫大的损失。把工作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
另外,还要注意适时调整工作。职业生涯是漫长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你而言,你所做的工作选择是正确的概率大概只有百万分之一。”如果你认为你的第一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那只能说明你是懒惰的,你不愿意生活有所变化。只有通过大量的、不断的搜寻和转变,才可能发现一条令你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
6.智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北大箴言:
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历经生活考验后的大彻大悟;智慧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也不是处处争强好胜,而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那份心灵的充实和豁达;智慧不是百般算计之后的斤斤计较,而是为了长远目标而宁愿放弃眼前小利的从容和潇洒。
在好莱坞的吉尼斯纪录上曾记载着一件与战争有关的事情。卡瑟尔是好莱坞一家著名拍卖行的拍卖师,拍卖行派他主持一场注定十分艰难的募捐晚会——当时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十分强烈,而他们却要将募捐的钱全部捐到战场上。许多拍卖师知难而退了,可是卡瑟尔却决定接受这项任务。
当时前来参加募捐的人本身就不多,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来看热闹的,也许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募捐晚会。当时许多拍卖师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到卡瑟尔在晚会上一无所获时的尴尬表情。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卡瑟尔主持的募捐晚会竟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冷清。卡瑟尔首先让当时在场的人现场选出一位最漂亮的姑娘,然后由他来拍卖这位姑娘的一个香吻,最后有人愿意出一美元来获得这位美女的香吻。卡瑟尔成功地募到了一美元,虽然少得有些可怜,可是大家都知道,卡瑟尔赢了。
虽然寄到战场上的仅有一美元,但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于战争的讽刺。幸运的是卡瑟尔却因此引起了许多企业家的重视。当时德国的一家濒临倒闭的啤酒厂开出重金聘卡瑟尔为顾问,他们希望卡瑟尔通过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啤酒厂的处境。卡瑟尔本人也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够在真正的商业场合中得以充分运用,于是他接受了这家啤酒厂的邀请。后来,他提出了开发美容啤酒和浴用啤酒的想法,结果在这些奇妙想法的推动下,这家啤酒厂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厂。
几年之后,他又因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德国政府的青睐,成为德国政府的一名商业顾问。1990年,他建议德国政府拆除柏林墙,并且把拆除下来的砖块以拍卖珍藏品的形式进行公开拍卖。结果柏林墙上拆下来的每一块砖都以极其昂贵的价格进入了全球两百多万个家庭和企业中。这一次,卡瑟尔的名字几乎同拆除的柏林墙一样永远地印在了人们心中。
卡瑟尔通过智慧使自己名利双收。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只有两个字——智慧,要尽最大努力运用你的聪明才智,不要忽略每一个智慧的火花。”
业不学不精,脑不用不灵。无论在任何时候,智慧都是人们最大的财富。有了智慧,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智慧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来自于在实践中的每一次灵活运用。
7.先做对你来说重要的事
北大箴言:
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我们不懂得如何将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懂得细心安排时间的人往往拥有许多难得的优势:他们能够为自己节省出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拥有对事物的总揽全局能力;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们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有位时间管理专家为一所商学院的毕业生上最后一节课。他手中没有拿教案,而是在讲桌上放了一个大大的透明玻璃瓶。专家说:“同学们,能教给你们的我已经都教了。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专家。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一堆拳头大的石块,然后一块块放进那个大大的玻璃瓶里,瓶子很快装满了。然后,专家问学生:“大家看一看,瓶子满了没有?是不是瓶子再也装不下了?”“满了。”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专家从书桌里拿出了一桶碎石,一点一点地放进了那个大玻璃瓶,晃一晃,碎石落在了大石头的缝隙里,不一会儿,碎石被全部放进了玻璃瓶。“现在,玻璃瓶里是不是真的满了?还能不能装下东西了?”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学生们有些谨慎,没有人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我想应该没有满。”
专家用赞许的眼光看了看那个学生,再次从书桌里拿出一杯细沙,缓缓地倒进玻璃瓶,细沙很快填上了碎石之间的空隙,半分钟后,玻璃瓶的表面已经看不到石头了。“同学们,这次你们说瓶子满了吗?”“还没有吧。”学生们回答,但是心里却没有把握。
“没错。”专家拿出了一杯水,从玻璃瓶敞开的口里倒进瓶子,水渗下去了,并没有溢出来。这时,专家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专家点点头,说:“是的,你说对了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你还没有说出来。”他顿了顿,接着说:“它还告诉我们,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可以随便用的。如果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玻璃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放进去了,因为玻璃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玻璃瓶里还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我们的人生,总有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如果你任由不重要的事占满你的时间,那么那些对你真正重要的事就没有机会去做了。而只有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才有沉甸甸的分量,足以影响你的一生。大石块就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事,而碎石、沙子和水是生命中的琐事,有些甚至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你将自己所有的时间花在这些事上,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在你们走出校门以后,不管你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还要切记,永远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世界上,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你不能善于利用时间,就只能让你的时间浪费在一堆无意义的琐事上。
飞机起飞后,需要通过导航仪器不断把飞机纳入航道。你的财富目标也需要导向仪,把你从不固定的、经常移动的位置中纳入正轨,向目标前进。要实现你的“野心”目标,必然会遇到无数的障碍、困难和痛苦,使你远离或脱离目标路线,因此你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正确估计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把事件依重要性排出次序,依仗实力、毅力和心力勇往直前,则成功指日可待。
美国伯利横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益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艾维·利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你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
“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这又花了5分钟。
“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至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
“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员工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后,查理斯·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
人的能力与时间毕竟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你的目标做到慎重研究,心中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数,虽说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至少可以将能力做更大的发挥。今天的世界是设计师、策划家的世界。唯有那些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些头脑混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轻重缓急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8.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找位指导老师
北大箴言:
人生中的导师,是那些由真理和智能领路的人,能从野花中采出蜜来。
在成功的事业生涯中,应该有“贵人”相助。事实上,每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某种形式的导师,他可能是你的父亲、老师、上司,给予你强有力的扶助;也可能是书籍中的一位古圣先贤,给予你精神上的引领。
银行业是非常注重资历和经验的,所以在银行中担任要职的往往是老成持重的人物。但一个年轻人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登上了“金字塔尖”,他的成功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一位作家打算揭开这个谜底,他去拜访这个年轻的银行家时问道:“很少有年纪这么年轻就能在银行里得到这么高职位的人。告诉我你是如何奋斗的?”
“这需要花许多功夫并勇于奉献,”年轻的银行家解释,“但真正的秘诀是,我选择了一位良师。”
“一位良师,这是什么意思?”作家问。
银行家说:“在我大学快毕业时,有一位退休的银行家到班上做讲座。他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的临别赠言是:‘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打电话给我。’听起来好像他只是客套一番,但他的建议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需要他给我些建议,告诉我在我想踏入银行业时该走哪一步才是正确的。可我又很怕碰钉子,毕竟他是个有钱而杰出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打电话给他。”
“结果怎么样?”
年轻的银行家这么回答:“他非常友善,甚至邀请我与他见面谈谈。我去了,得到许多意见满载而归。他给我一些非常好的指导,告诉我应该选择在哪家银行做事,又告诉我如何将自己推荐给别人而获得一份工作。”他甚至提议:“如果你需要我的话,我可以当你的指导老师。”
“我的指导老师和我后来一直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银行家继续说,“我每周打电话给他,而且每个月至少一起吃顿午餐。他从来没有出面帮我解决问题,不过他使我了解要解决银行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而且有趣的是,我的指导老师还衷心地感谢我,我们的交往使他的思想保持年轻。”
如果我们去寻找的话,帮助就在那里。
在生活中各行各业有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人们随时准备着帮助那些订立成功目标的人。如果我们要求他们帮助的话,他们一定会帮助的。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找位指导老师,这可以帮助你发挥最大的才能。要记住,选对了一位良师,可以帮助你发现通往你目的地的快捷方式。
当我们想要找一位导师或某个领域的顾问时,请先做以下的思考: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什么样的成就?因为谁也不会找一位做生意从未成功过的人来当自己的事业导师。
他们的专业资格合不合法?这里的忠告是:不要找一位帽子高得吓人,而实际并不具资格的人。
他们是否诚实?要查证这一点可能有点困难,不过还是值得一试。尽你所能去了解他们的声誉,他们是否言行一致。
他们的个人经验是否正好反映出你渴望达到的成功?要找那些正好是实现了你的美梦的活生生例子的人来当导师。
一个在某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就是一个善于利用他人的知识智能来减少自己成功的阻力的人。如果能成功地学习并引进知识,就等于将这一大笔财富复制到了自己的“资源库’里,也就是说,谁都可能从此由步行者而一跃登上成功的快车!请问,还有比这更聪明、更快捷的方法吗?
9.人要有主见,勿人云亦云
北大箴言:
一个丧失主见的人,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傀儡。
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可以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对于这点,有位心理学家特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个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评价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之极。
下面就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人们都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看到别人怎样,自己潜意识里面就觉得自己也该这样,你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意识上的偏差,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没有主见、受他人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想通过实验,来检验人们的“主见”到底如何,到底自信到什么程度。
实验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实验室里进行。他找来一个被公认为最有“主见”的大学生志愿者A,告诉他进行一次“视力感觉”测试。大学生A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6位志愿者等候在那里。
研究者告诉大家,实验主要是区别线条的长短。实验开始了,研究者在前面的黑板左边画了一根竖直的标准线条,20厘米长。接着在黑板的右边画了三根线条,编码为1、2和3。志愿者要说出标有号码的线条中哪些线条与标准线条的长度一样。
大学生A一眼就看出,线条3符合标准长度,线条1长,而线条2稍短。其他志愿者也说出了自己的选择,答案与A的一样。实验者擦掉线条,又重新画了4个线条,结果大家的答案仍然一致。
实验者又第三次画了4个线条。这次,A也是一眼就看出只有线条1符合标准长度,可是,还没等他开口,第一位志愿者认为是“2号”。A不禁感到奇怪,因为在A看来,2号明显要短于标准线条。可是,当其他人依次明确地说出和第一个志愿者同样的结果时,A越来越感到不安。轮到他时,他满脸通红,语无伦次,简直不知道话该从何说起。
结果,有37%的人选择屈从,即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约75%的人至少一度考虑过,与标准线条匹配的是自己认定的稍长或稍短的线条。
实际情况是,每次只有大学生A一个人是真正的受试者,其他所谓的志愿者都是所罗门·阿什的助手,他要这些扮演志愿者的助手们有时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项进行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标准实验,旨在确定产生依从屈服于实际或想象的压力而与本集团成员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保持一致的倾向的条件。进一步的诸多实验证实,依从存在许多原因,其中有保持正确的欲望(如果大家都同意,也许他们是对的),还有不愿被人看作唱反调者或怪人的愿望。
这种屈从多数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屈从多数是一种不健康、不理智的心理现象,处理不好,会对社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
一个人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觉,那就没什么人会与你坦诚相见,没什么人会真正地尊重你。因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一个人要想成功,不是光靠头脑聪明而已,也要具有不被别人所左右的那种定力,但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的习惯。一个人往往童年时代习惯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长大成人就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如果自己的某个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觉得出了问题,放心不下。于是你在无形之中就放弃了主宰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凡事都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
这种习惯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你对别人的需求大都随声附和,有时心里不满,也要依从别的人的意志去办。
(2)你有自己的事情和计划,但难以拒绝朋友的邀请和要求,以免别人对你不满意。
(3)你总是回避同陌生人交谈,不想独自参加社交活动,也不愿独自出差办事。
(4)你总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也要忍气吞声地服从。好像领导的时钟总是准的,而你的时钟总是不准,只能和领导对表,不相信自己的手表。如果因此而窝火憋气也只能拿比你地位低的人出气。
(5)不好意思和权威人士、著名人物交往,如果这类人物对你责怪批评不公正,你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人以为坚持独立自主,似乎很难得到别人的赞许,很难处好人际关系。这是一种错觉和误解,事实恰好相反。一个真正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不会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自我价值、自我追求;在与人交往中不会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许而跟随他人的指挥棒转。如果一个人因别人希望他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这是多么可怜、毫无价值的形象。
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觉,那就没什么人会与你坦诚相见,没什么人会真正地尊重你。因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实际上,最受赞许、最受欢迎的人恰恰是那些希望赞许而不是祈求赞许的人,是那些能以积极的心理态度表现美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是那些从不放弃独立自主、不被他人所左右的人。
不被他人所左右与一意孤行是有所不同的,两者的差异在于,不被他人所左右的人大都具有远见,明白自己的做法会产生何种成果,因此能不顾别人的反对意见。
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远见,依照信念去做,便自然会有别人摇撼不动的定力,而成功也会来临。命运之神有时会试探人们是否具有泰山崩于前仍不改其色的那种气魄,具有这种气魄的人往往会受到命运之神的特别眷顾。
10.压力是成功的“重磅炸弹”
北大箴言: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类的进化被看作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文化进化的历程越来越显示出大脑越用越聪明,生活越求创新越有意义、越美好。
人身处绝境或遇险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不同寻常的潜力。人没有了退路,就会产生一股爆发力。人的潜能即指人的心理能量、大脑潜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一般人只使用了潜能的十分之一,甚至有些还不到十分之一。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何必再给自己施加压力呢?”难道你要拒绝文化进化,拒绝开发你的潜能吗?你不想在人生的旅途中进行更令人惊奇的探险吗?可曾记得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天:你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或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或对你所关注的事物有了新的发现,脑海里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奇妙的构想……这一天你一定会感到非常愉快和幸福,心中仿佛有一支动听的歌曲反复地回响。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时刻为什么如此让人开心?这是因为比平常更善用大脑所带来的乐趣。当然做到这一点会有些压力和困难,可是若没有这些压力和困难,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进步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喜悦和成就感,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于拥有一定的在压力之下所创造出来的“反射物”。
人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其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一次火灾中,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竟然能把一个大橡木柜子从三楼搬到楼下。火灾后,三个强壮的男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把那个柜子抬回到三楼原先的位置。这时众人想请这位妇女再重来一次,她却怎么也搬不动了。
事情常常如此,人们在某种压力的驱使下,能使自己的体力和耐力达到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出现的程度。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当他发狂时,为什么会有正常情况下所不可能拥有的体力呢?就是因为人的身体具有潜在的能量。
班扬在监狱写下了《天路历程》;南丁格尔虽然病到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地步,但她仍不忘整顿、改善英格兰的医疗环境;美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帕克曼在他生命大部分的时光中为病痛所苦,他一次只能持续工作五分钟,因为他的视力极差,只能在稿纸上草草写下几个大字,却也出版了20本历史巨著。他们都在自己的努力下,无所畏惧地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斯坦利·琼斯如此描述他坚定的信仰:“我明白我的精神是为了信念而塑造,不是为了畏惧。因为畏惧不是我的本性,信念才是。我是如此坚定地相信,以至于担忧如同我生命中流逝的沙子,无法长存。信念是润滑剂,信念和自信比起畏惧、怀疑、焦虑,使我活得更好。”
生活如同我们所看见的一样有趣和刺激,但是如果我们将一切停留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上,也许能避免失败,但同时也拒绝了让生活变得更新鲜有趣的机会。当探索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新领域时,通常表示必须进入以前从未涉及的领域,在此情况下虽然容易犯错,但是错误并非只有负面的价值。它只有在你害怕犯错而拒绝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难题时,才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错误。也许,一头栽进一个未知的境地是愚蠢的行为,但害怕冒险或害怕进入未知的领域,也同样愚蠢,唯有在错误中成长,我们才能学会碰上新问题时该如何采取对策。
当失败带来压力和痛苦时,它也让你知道哪些事情是下次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实际上,相对于正确方法的指导,失败可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它让你衡量错误行为造成的影响,并锻炼我们能忍受失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