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情依何处:民国十大才子的恩怨纠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前言

很久以来,一直对近代变幻莫测的民国时期的众多名人、大师们的人生感到困惑,不知道他们的一生究竟怎么样发展的。他们是在怎么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又如何成名?他们和哪些人是朋友,又和哪些人交恶?他们和哪些人是一派,又和哪些人是敌人或对手?他们喜欢什么,又痛恨什么?他们在历史事件里的所作所为又有哪些?……对这些问题,我曾经找遍群书,却只见得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录,而没有看到一本系统讲述这一群大师、名流们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著作,民国的人物和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最后依然好像是夜空里的群星,看起来那么不相干地孤傲地闪烁着光芒,吸引着我去探索。

从2012年9月着手创作这部专门讲述民国文坛人际纠葛的图书至今,本人购买和借阅了近百本参考资料,查看资料逾千万字。其中,为了彻底全面地了解胡适,于2012年年底购买的一本由朱洪教授著作的、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大传(上、下卷)》就达100多万字,并且将其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看了有三遍之多。

不仅查找资料是一项令人头疼的事情,即使是如何把这些人物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如何安排书中的章节等问题,也颇费周折。三思之后,决定将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王国维、苏曼殊、周作人十位在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社会公认的文坛大才子,作为最典型的人物进行梳理,以比较完整地呈现民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文化精英们的发展变化与人情脉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本书的名字中“恩怨纠葛”四字成为了一种广义的“恩怨纠葛”。因为这些文化精英作为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喊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他们的爱恨情仇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将他们集中起来,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发生在他们个人、家庭间的“恩怨纠葛”,无形中也影响、投射和扩大到了政见纷争、文化派系之争,以及对列强的仇恨等广阔的时代大层面上。

本书为了最深入、最系统地呈现才子们的成长、成才、成名过程中的境遇与遭遇,家仇与国恨,私情与幽怨,交游与交际,默契与分歧,是是非非与恩恩怨怨,本书特将人物进行分开阐述,虽然是分开阐述,但本书重点仍是放在人物之间关系的考察,因此人物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内在的联系的,读者只有在阅读了全书之后,才能够对那个时代、那个群体有个整体而清晰的认识。另外,在本书的叙述方式方面,则以真实为第一准则,文艺创作为第二准则,力图打造出一部民国历史、文学爱好者认识、考察、研究民国社会的参考书,故而对于一些传闻之类的事情或避开不谈,或保持最低调求证的手法加以处理。最后,在对人物的评价、褒贬的倾向上,也尽量保持以最质朴的态度来对待,只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依靠自身去鉴别和认清其中的真伪、善恶、美丑、优劣等。

尽管本书篇幅不长,选择的传主不多,但文字之间却涉及了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名流,读者可以以这些传主去对照那些在书中出现的,只是点到为止的其他人物,如叶圣陶、陶希圣、李公朴、罗隆基、康有为、孙中山等同样声名显赫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名人,从而通过对本书传主的了解,观一叶而知秋,深刻领会本书所要传递的深层次信息。